“starcollecto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马云管理日志》之1月3日:创业是一个长征,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马云管理日志》之1月3日:创业是一个长征,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马云管理日志》之1月3日:创业是一个长征
有些人盖房子不打地基,一般来说,打地基花的时间要占盖房的30%,我从来没建过,也不相信一个有着稳定成规模的收入来源的好企业能在5年内成功 (像通用电气、微软、甲骨文),不管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有一点不会变--给你的客户带来价值。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将改变世界,但是你必须了解它,了解你的客户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即使你了解了这些东西,也不能说你马上就能赚钱,因为你的团队可能还没准备好。所以一个伟大的公司诞生前必须做很多事,企业不是游戏,需要计划、努力和运气。
我一直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充满信心,从一开始,阿里巴巴就认为互联网是一个长征。20世纪初,汽车刚发明的时候,美国有2 000多家汽车厂,现在只剩下通用、福特等。汽车也和网络一样有美好和恐怖的日子。
我相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不会在一两年内成功,可能要花、,
开始容易,继续难。在这个长征里,只有你的心很坚定,眼界很开阔,才能把高兴和不高兴的事看轻;只有把钱看轻,才能赚到大钱;只有给别人带来价值,才能赚到钱。
阿里巴巴还没有完成地基,我知道人们很好奇。我们做企业不是因为别人也在做,不是因为别人希望我们做。我们做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能做到,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怎样才能做到,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告诉别人。
--马云回答网友提问
背景分析
20前后,除了互联网寒流,马云和阿里巴巴在公众面前也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有人这样描述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网络企业。是它让中国人的网络企业广泛地被世界认同,也是它让我开始发现中国的网络电子商务有点不切实际,是它让我从头看到勤俭持家的网络企业,也是它让我看到了炒作的疯狂,是它第一个携国外市场的成功而杀入大陆市场的国人办的网络企业,也是它让我预想到最终成功的B2B企业不会是它。”
马云最清醒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有一个梦想,更有一个清晰的计划,“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告诉别人”。最出人意料的是,马云的“长征”心态。
行动指南
以“长征”心态来应对你创业路上的拦路虎,打好“地基”,花点精力在“内功”修炼上。
篇2:《马云管理日志》之1月29日:放弃和永不放弃

第一,想清楚梦想后,要确定该做什么,而不是能做什么,还要懂得舍弃,每个人都要舍得,关键的时候,需要后退一步,
第二,今天要向李嘉诚学习,他是永远将钱放在桌子上,跟别人分享。在关键时刻,作舍得的决定是很重要的,平时谁都敢说,但关键时刻谁敢于去做?往往公司遇到重大的困难时就是该做些什么的时候。
很多企业如果两年内还未打开市场,就会后悔以前的决定。阿里巴巴有今天,很重要的一点是9年以来,我们只做电子商务,没有进入过其他的领域,如果说当初是为了活命,或者是为了早点上市,或者是为了 ,完全可以进入到短信或者是网游市场。但“起大早赶晚集”是很危险的,所以9年中,我自己跟自己讲,反正已经是9年了,不在乎再熬90年了,有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前进。
永不放弃谁都会说,真的撞头后是否会放弃?我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是很深刻的,创业的人也是这样,人要成功,就要永不放弃,
大家都认为中国是不可能搞电子商务的,没有诚信体系,没有银行支付体系,没有网络的建设,宽带这么慢,大家都认为中国人要讲关系和喝酒才能做得成生意,怎么可能在网络上做起来,所有人都这么讲,但我坚信一定会实现网络上的交易。中国的电子商务缺少了诚信体系、市场体系、支付体系、搜索和软件,没有这些怎么办?那就将它一步步建设起来,创业者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好了再去创业,那成功的人就不会是你了。
--马云在深圳网商论坛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马云看上去很矛盾,一方面他强调“拥抱变化”,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永不放弃”。但是,最关键的是,马云非常清楚什么时候该“放弃”,什么时候要“永不放弃”;有时候,暂时的放弃是为了永不放弃。永不放弃已经成为马云的一个标签。马云在收购雅虎中国时,曾经说“经济条件、经济利益、办公条件我们都可以讨价还价,但有些是不能讨价还价的,那就是企业文化、使命感和价值观,我们的企业是一个由使命感驱动着的企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创办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做1的公司”。
行动指南
学会“拥抱变化”,学会“永不放弃”。
篇3:《马云管理日志》之1月8日:证明马云不是骗子
1995年4月我注册了公司,1995年8月,中国上海才开始连上互联网,在这期间的4个月,我就被别人看成一个骗子,别人说我在说谎,在说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第一个Homepage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跑到客户那儿推销,没人相信我们。俗话说:兔子先吃窝边草,先从朋友下手杀起。先和他们说互联网怎么怎么好,让他们把资料给我,他们将信将疑地给了我资料,我就把资料通过EMS寄到了美国,我在美国的朋友做好一个Homepage,又把它打印出来,再通过快递寄回杭州,我拿去给朋友看,在网上有这么个东西,朋友怀疑我是不是编造出来的,我说,好,这是电话号码,你可以打电话问问他们,是不是有这么回事,你可以给法国的朋友、德国的朋友、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电话费我出,如果你觉得有就好,如果觉得没有,那就算了。他们证明有了,也付了我们一点点钱。
1995年8月,中国上海刚刚连通互联网的时候,我是上海的第8个注册用户,
为了证明我不是骗子,我就把电视台的朋友叫到我家,我说:这是一台486电脑,今天我们上网看看,你得替我证明,我不是骗子,果然有这样的东西存在。拨号上网是从杭州拨到上海的长途,上海的电脑连接到美国。第一个页面出来,花了三个半小时,而且才出了一半,那时还没有网景浏览器,还是旧式的浏览器。这就是当时互联网的情况。走到今天为止,人们还在埋怨互联网,说互联网太慢。对我来说已经是太快了。
--马云在厦门会员见面会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马云“触网”的同时,他的同龄人张朝阳,刚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国的联络人,一年后,互联网教父级人物、张朝阳的导师尼葛洛庞帝决定给张朝阳投资2万美元开一家网络公司;王志东已经创建了四通利方公司,并且因为开发了中文之星而名扬中关村;而后来的网络游戏之王陈天桥这时已进入陆家嘴集团,任总裁秘书。
总之,马云的出发点很低很低。所以,证明自己也就变得如此重要。
行动指南
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第一堂必修课即是:想尽一切办法证明自己。
篇4:《马云管理日志》之1月24日:梦想照进现实
阿里巴巴是个中小企业,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很好的企业家,但我认为我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在公司里面也是一样的,有时候自己一个人喝茶的时候想,自己当企业家不是一流的,当老师我是一流的。这5年我挺感动的,一个梦想到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今天还有人问我,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吗?我认为阿里巴巴是一个中型企业甚至是小型企业。它还是个孩子,才5年。我们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但是我们发展得很快,全世界都有我们的会员。客户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
在海外很多人并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中国的企业。很多人认为我们是美国的公司,是印度的公司。我们去土耳其演讲的时候,他们打出的横幅是欢迎阿里巴巴回家,然而阿里巴巴只是去探亲而已,
到今天为止,大家都知道了阿里巴巴是中国人创办的公司,但是阿里巴巴不是中国人的公司,它是属于阿里巴巴人的,我们要走向全世界,阿里巴巴是由阿里巴巴人创办的,我们有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全世界的人参与进来。
--马云在成都网商论坛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能否处理好“梦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也是考验企业家成败的一个因素。有“梦想”而不“现实”的企业家,大多半途而废;很“现实”而缺乏“梦想”的人,只能是一个商人;只有不断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企业家才能成就伟大。不管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公司外部,马云很独特的一点在于,他擅长把一种狂妄的“梦想”变成一种“现实”。这是一种“梦想照进现实”的力量。
行动指南
把梦想变为现实。
篇5:《马云管理日志》之1月27日:企业家很难说NO的
不要问自己能做什么,而要问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该不该做?这是每一个企业家要问的,我发现很多企业家很有钱,投资房地产什么都可以,中国有一个很有名的房地产商跟我谈,马云你现在有这么多钱,你应该搞房地产投资捞一把。
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一个军队,资金放在那里,可以稳定军心,但是一旦你宣布进入这个领域,你必须获胜。一个企业也一样,任何进军的时候,你说我今天在这个里面最好,但是我打入这个领域一定要成为Number One。
--马云2005年在东莞网商论坛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2001年,全球互联网遭遇大寒流,马云飞赴日本向孙正义汇报公司情况,那些日子,孙正义投资的上百家互联网公司乱成了一团,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那天,前来汇报的各国CEO一个接一个地进去出来,轮到马云了,当他简短地讲完阿里巴巴的境况后,孙正义说:“今天前来汇报的 CEO,所说的话都与我当年向他们投资时说的不一样了,只有你还在说当年说过的话。”
时间转眼又到了2002年底,互联网世界开始回暖。中国著名的网络公司如新浪、搜狐等相继实现赢利,而一些颇有市场前景的互联网项目也初露端倪,当时阿里巴巴的网商用户已经超过400万家,马云面临新的诱惑。马云通过一系列的进攻和放弃,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行动指南
一个优秀的创业者,难的不是进攻,而是学会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