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jun07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蝙蝠和雷达课文原文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蝙蝠和雷达》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二、新课程目标:
1 、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五、教学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 (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篇2:蝙蝠与雷达课文原文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的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大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课文简介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课文后一页的“资料袋”简单地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相关知识
蝙蝠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雷达
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无线电波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能反射回来,雷达就根据这个原理,把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用接收装置接收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这样就可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收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像。雷达在使用上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方面。
超声波
超声波是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 000赫兹)的声波。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并能反射回来,对物体有破坏性。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部门。
仿生学
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以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的科学,属于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只要生物有奇特的本领,就成为仿生学所涉猎的目标,现已发展出昆虫仿生学、海洋生物仿生学、设计仿生学、化学仿生学、分子仿生学等。仿生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医学、制造、航空等方面,涉及到各种类型的科学领域,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未来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篇3:《蝙蝠和雷达》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独立认识本课生字8个“蛾、铛、蒙、障、碍、摩、荧”。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启示”、“证明”、“摹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板书说说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3、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了解“仿生学”,揭示课题
1、读词组,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出示: 草和锯
鸟和飞机
蝙蝠和雷达
轻声读读这些词组,有什么发现吗?
2、了解“仿生学”。(副板书:仿生学)
3、了解雷达:
雷达就是仿生学的产物。(板书:雷达)
4、雷达的发明正是从蝙蝠身上受到了启示,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
补齐课题:(板书:蝙蝠和)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发现的现象。
1、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们从蝙蝠身上发现了一个什么现象?(副板书:发现)
1)自由地朗读全文,找到相关的小节。
2)出示: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2、引读:蝙蝠喜欢在夜间活动,在飞的同时,还能??,而且无论??。夜里可是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蝙蝠飞行时可能会遇到??一幢幢、一棵棵……(板书:树木、房子……),即使??(板书:电线)。房子、树、电线这些都是阻碍蝙蝠安全飞行的物体,我们称之为??板书:障碍物(指导书写)人们发现即使是再小的障碍物蝙蝠也能??板书:避开,“避开”换一个词就是??绕开,这样一来,它就能在黑暗中??板书:安全飞行。
3、根据板书的提示,用上“无论……都……”,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把蝙蝠夜行的特点讲清楚(板书:无论……都……)
(二)揭示“秘密”
1、自读第6节,读通句子,读懂内容。
2、指名交流,教师画示意图:
3、借助示意图来说说蝙蝠的飞行奥秘。
4、小结:同学们我们就是通过读读、画画、讲讲了解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你们知道吗?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难怪蝙蝠在夜间飞行时,无论??都??
(三)了解雷达是如何摹仿蝙蝠探路的。
过渡:揭开了这个秘密后,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副板书:摹仿)
写摹时注意:下面是个“手”,读(摹仿)??换一个词(出示词卡:模仿)??对,就是木字旁的模,这两个词意思相同。
1、自己读读7,圈一圈雷达的什么相当于蝙蝠的嘴巴、耳朵、超声波。
(板书: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2、再读读第7小节,边读边记,以小雷达的口吻,借助图示把你如何为飞机导航的秘密告诉大家。
(四)如何揭开秘密。
1、反馈预习,了解试验内容,随机正音,理解“横七竖八、蒙住、封住”。
2、联系上下文推测科学家们做第2、第3次试验前的猜想,并仿照第1次试验的叙述方法介绍后两次试验。
3、引导发现,了解写法。
1)刚才同学们把两次试验的条件、方法和结果分别做了介绍,看起来好像很具体,但课文却是这样写的??仔细读读,你有什么发现?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2)引读: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由于这两次试验的条件不一样,所以作者分开介绍,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两次试验结果相同,作者就一并写道??(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大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3)小结:重复相同的内容并不是写具体,我们要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把句子表达清楚,同时让人读起来富于变化。
4、了解研究过程的漫长、复杂。
1)科学家从三次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出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板书箭头)
2)那么是否是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后就发明了雷达?
(科学家在这三次试验后又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蝙蝠耳朵的复杂结构,以及它的嘴巴耳朵究竟是如何配合的。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研究过程。)
三、总结课文
板书
嘴 (天线) 灵巧避开
25、蝙蝠 和 雷达 超 声 波 障碍物
(无 线 电 波) (房子、树、电线……)
耳 (荧光屏)
安全飞行
(无论……都……)
副板书:仿生学
发现
发明
篇4:蝙蝠和雷达课文预习教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篇5:蝙蝠和雷达课文预习教案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篇6:蝙蝠和雷达课文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课文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主体课文。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是凭发射超声波和接收反射波探路飞行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引导飞机安全飞行。本文采用了描写与叙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蝙蝠与飞机、蝙蝠飞行特征和飞机雷达导航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启迪。
教学理念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加深理解、体验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和雷达的发明之间的关系,体会运用科学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介绍清楚三次试验的过程。
3.主动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介绍清楚三次试验的过程。
2.体会运用科学试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过程。
3.学会书写14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1倍嗝教宄鍪掘蝠图片,问:“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
2倍嗝教宄鍪纠状锿计,问:“你们认识它吗?觉得它跟蝙蝠有关系吗?”
是呀,在我们眼里看来蝙蝠和雷达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怎么会有关系呢?但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看一看它们之间到底有着什么关系。
(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就会有强大的学习动力。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之间读课文,相互评议。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并训练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
三、精读课文,质疑感悟
1.学习1~3自然段。
(1)指生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交待了什么?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学习3~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科学家是经过几次试验揭开蝙蝠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的?
(2)学习小组自学并填写表格(多媒体出示表格)。
试验次数〖方式〖结果〖结论123(3)选派代表上台介绍三次试验经过。
(4)对比第一次试验结果和第二、三次试验结果。
课件出示:
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①指名读这两句话。
②说说这两个不同的.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3.学习7、8自然段
(1)指名读第7、8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飞行的。
(3)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
多媒体播放蝙蝠飞行和雷达工作的原理图。
(4)自由通读全文,回归整体。
四、课外延伸
从文中所写的蝙蝠与雷达的关系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生物界中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有太多的东西,给了我们人类启示,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科学家受蝙蝠飞行的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安全飞行的事例,使我们懂得了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学习科学家观察事物的方法,将来走上科研之路,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通过同桌、小组间合作、交流、探讨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使其通过教材这个载体,不但学习了语文知识,还能认识科学和走进广阔的科研领域。)
第2课时
一、指导读文,积累内化
1.指导学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选词语,填在课后“自选词语”的空白小车里。
3.课外查找资料,完成填空。
科学家利用,发明了()。
我还知道科学家利用(),发明出()。
二、识字、写字
1.认读生字。
2.找出要写的字,并进行归类。
3.按照“观察——示范——练写——评价”的程序指导学生书写1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先观察14个生字,然后教师范写“楚”“揭”和“遇”,其他生字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练写,师生评议。
4.交流如何能写好本课的生字。
5备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写。
6.给生字找朋友,写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句话。
(在阅读课中对写字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练字,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2.课外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文章《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并回答文后问题。
(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篇7:四年级课文《蝙蝠和雷达》练习题
四年级课文《蝙蝠和雷达》练习题
1.读拼音,写词语。
biānfú bǔzhuō bìkāi mǐnruì
wénzi línɡdānɡ zhànɡài jiēkāi
2.形近字组词。
绳揭莹幅
蝇竭荧蝠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灵巧——敏锐——漆黑——清朗——
【句段集锦】
改正错别字。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练习题:科学家摸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壮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爱物就反谢回来,出示在萤光屏上。架驶员从雷达的萤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爱物。
篇8:课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课文《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 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2. 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 抄写生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