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古代文学与中职学生人格养育关系探讨,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古代文学与中职学生人格养育关系探讨,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古代文学与中职学生人格养育关系探讨
古代文学与中职学生人格养育关系探讨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中职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早在先秦,中国人就已经知道诗文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本文拟就当今中职生健全人格的缺失,古典诗词歌赋哪些思想影响学生人格养育,及如何在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更有效地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做一些探讨.
作 者:邓秋晓 作者单位:钦州市合浦师范学校,广西,钦州,535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健全人格 古代文学 养育篇2: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对270名普通中学高一学生进行了测试,考察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①在人格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上都存在性别差异.②积极的养育方式有助于高中生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消极的'养育方式与高中生的不良人格特征有关.③创造性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没有表现显著的相关.④父、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特征的影响同样重要.
作 者:孙铃 王永丽 作者单位:孙铃(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100088)王永丽(中科院心理所)
刊 名:健康心理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 年,卷(期): 10(3) 分类号:B84 关键词:人格特征 养育方式 高中生篇3:中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
中职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
目的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中职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并分析学习倦怠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以maslach倦怠问卷-学生量表(MBI-SS)量表为基础加上访谈得到的条目构成学习倦怠量表,结合大五人格量表和中国人性格量表对北京市二所职业学校604名中学生进行测试,对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在性别、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母亲文化程度、班主任年龄和考试排名等变量上差异有显著性.将被试按照学习倦怠总分、学习疏远、学习疲倦、低学习效能得分的27%分组,分成高分组与低分组,结果学习倦怠总分及各因子高分组的神经质[(3.20±0.53)分]、面子[(8.98±3.10)分]、防御性[(7.25±2.84)分]得分高于低分组[分别为(2.78±0.59)分,(7.20±3.25)分,(5.88±3.17)分],外倾性[(3.22±0.51)分]、开放性[(2.76±0.35)分]、宜人性[(3.24±0.46)分]、严谨性[(3.13±0.47)分]与和谐性[(9.96±2.69)分]得分低于低分组[分别为(3.50±0.51)分,(2.94±0.36)分,(3.50±0.45)分,(3.61±0.61)分,(11.20±2.04)分],在人情取向与灵活性得分方面除低学习效能高分组灵活性高于低分组外,其它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职生的学习倦怠要引起高度重视.
作 者:许清鹏 张建新 刘甫强 王晶 王宝军 作者单位:许清鹏,张建新(100101,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刘甫强,王晶,王宝军(北京市经贸高级技术学校)
刊 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 年,卷(期): 15(4) 分类号:G4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倦怠 人格特征 篇4: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
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
文化影响人格发展.在影响人格的因素中,普遍性因素与文化特殊性因素共存.文化的维度,有复杂性、紧密性、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等.许多文献提到在不同的.文化中均出现大五人格.然而我们仍然需要谨慎,因为对普遍性的大多数研究并不包括文化特殊性的特质,也不研究那些与西方文化范例有绝对差异的样本.
作 者:宋怡 孔克勤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62,上海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7(1) 分类号:B84 关键词:文化 人格 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篇5:浅谈科举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浅谈科举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摘要:科举是一种制度,但更是一种文化,这种制度文化塑造了不同时代的文人的精神风貌。从科举与文学的关系来审视和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及文学现象,无疑会更鲜活和切实地贴近文人及文学本身,把握他们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感情形态,展现他们赖以活动的文化背景,从而在更深广的范围来认识古代文学及其发展状貌。
关键词:科举文化;古代文学;研究意义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选官制上的新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一项伟大创举。科举制作为制度文化现象,确实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科举制度给过我们一种远年的浪漫,一种理性的构想,似乎可以用一种稳定而周全的制度长年不断地为中华民族选拔各级管理人员。尽管这种浪漫的构想最终不成样子,但当二十世纪的人们还没有构建起一种科学的选拔机制,那就还没有资格来嘲笑它。”[1]这无疑是一种较为客观而通达的认识。在我们已经谙尽以嘲讽和批判一切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虚妄与创痛之后,在以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重新梳理、认识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同时,认识、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其必要性已无可置疑。
科举是一种制度,但更是一种文化,我们把它称之为“科举文化”。对于科举制度,当然可以作多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但我们在更多地对它作制度方面的关注和析说的时候,却相对忽视了对它的文化关注。以往的一些学人由于重在科举制本身的研究,或兼及与文学的关系,但并未对科举的文化意义作足够的理解和拓展,而往往出现许多偏狭的认识。科举文化包容了内在与外在的两种文化属性,并由此对文学产生影响,而于林林总总的士人精神存在与文学现象中得以表见。所谓科举文化的内在属性,指的是科举考试内容具备了儒学的与文学的性质,即狭义的文化特质;而科举文化的外在属性,指的是由科举而形成的政治导向性与社会、文化等价值观,即具有了广泛的文化特性。科举文化的内外属性的凑泊,构成了科举文化的整体。这一整体又营造了文人及文学赖以成长的文化氛围与环境。
科举制度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背景下逐渐产生、发展、成熟的,并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形式特色。它所显示出来的精神观念和特异色彩,又深刻地影响乃至再造了中国文化。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制度造就了如此庞大的文官队伍。黄仁宇先生曾经把秦汉以降“二千年而弗能改”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作了一个通俗而又形象化的比喻,说是好像美国的所谓“潜水艇加肉面包”,“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即成万上千的农民,其组织以纯朴雷同为主;中层机构简单,传统社会以尊卑男女长幼作法治的基础,无意增加社会的繁复。上下的联系,倚靠科举制度。”以文官集团为核心的文官政治的形成,使得统治机构中集中了一大批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文化人。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代表的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因而,从科举与文学关系审视和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及文学现象,就无疑会更能鲜活和切实地贴近文人及文学本身,把握他们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感情形态,展现他们赖以活动的文化背景,从而在更深广的范围来认识古代文学及其发展状貌。
科举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复杂的。不管古代的文人是出入于科举,抑或是远离科举,甚至否定科举,但最终都无法逃离这一文化氛围的笼罩。归属与反叛其实都是一种“影响”,虽然其价值评判大相径庭,但“对象”毕竟是同一的。由此,我们想到文学研究上应该建立一门“影响学”,来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或实践批评,以避免文学研究上的简单、片面。
我们觉得,从科举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文人及其文学现象,其学术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可以突破时代背景、作家小传、作品评价的板块格局,揭示创作主体与作品的直接联系。
在文学研究领域,方法与观念的更新转变,显得愈来愈重要。以往的时代背景、作家小传、作品评析的研究格局,固然有它的意义,也解决了文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划界太清,使三者之间的关涉令人有悬隔之感,失之于笼统汗漫、游谈无根。时代、作家、作品究竟是怎样紧密联系起来的,恐怕这在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而文学的文化研究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作为文化的科举,它是联系世风、士习的最佳中介,也与文学创作建立了较为切近的联系。如杜荀鹤,为了科举及第而积极行卷,几乎行遍天下,这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再如蒲松龄,他一生科场失意,到老乡试未能通过,其孤愤狂痴寄寓笔端。可以说,《聊斋志异》所展现的就是这位落魄秀才眼中的世界。当然,科举只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切入点之一,并不能说它是打破时代、作家、作品板块格局的唯一途径。然而,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它确是一种最切实、最重要的文化视角。
其次,追索营造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时空,透视作家的'整体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的作家都生活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当中,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思考、创作。由于时代的睽隔、历史的变迁,白云千载,哲人其萎,我们想完全置身于那一时代的现实中以古人特有的情感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已成痴想。我们已无法完全复活一个唐朝,去繁华的长安街上领略磊落唐风;我们也无法完全复活一个宋朝,去不夜的汴京城里观赏万家灯火。然而,这一缺憾可以通过对当时的历史文化的考察及对文学作品的文化说解获得一定补偿。科举制度驱动无数文人负笈远游、求学应举,这无疑造成了文士的大量流动。譬如唐朝举子纷纷来到长安,穿着白麻衣行走在长安街市上。他们的大多数带着强烈的科举仕途欲望聚集到这里,怀着新奇与激动打量着这座繁华雄伟的帝都,登第的喜悦与落第的沮丧形诸歌吟,春风得意与铩羽还乡决定了他们人生的不同去向。唐诗中即反映出这些文士的情感潮汐,颇堪吟味。这不是文学的悬想,而是历史的真实。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演绎,认真切实地把握每个作家的生活空间,这无疑会更能充分了解和发掘作品的思想内蕴与情感内蕴。
篇6:大学生人格因素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人格因素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因素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对590名大学生施以团体测验.结果:父母养育方式中的`部分因子与16PF人格测验中的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且有性别上的差异.结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作 者:沈家宏 作者单位:安徽省荣军医院,安徽,怀远,233400 刊 名:中国民康医学 英文刊名: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 HEALTH 年,卷(期): 16(10)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大学生 父母养育方式 人格篇7: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坚韧性是一丛能够保护个体免于应激伤害的人格特质,包括承诺、控制和挑战三部分内容.Kobasa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坚韧性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随后的许多研究证实了坚韧性对于健康的主效应,但是坚韧性的调节作用未能得到良好的支持.最后,文章对坚韧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 者:李永鑫 余凌 作者单位:李永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1)余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上海,20)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4 27(6) 分类号: 关键词:坚韧性 承诺 控制 挑战篇8:市场经济与道德人格塑造的关系
市场经济与道德人格塑造的关系
利用辩证的方法,对市场经济与道德人格塑造的关系进行考察.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道德人格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又带来消极影响.同时,道德人格的塑造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有双重效应.
作 者:曾小梅 作者单位:茂名学院人事处,广东茂名,525000 刊 名:茂名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OMING COLLEGE 年,卷(期): 12(2)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市场经济 发展 道德人格塑造 关系 双重效应篇9: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1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几千年来,哲学家们都在争论美好生活的质量这一问题,从这些争论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尽管哲学家们对快乐的定义有所不同).因为不管在其它方面是如何的优越,不满意的和压抑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Diener和Suh在这些哲学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主观幸福感是评估社会生活质量的三种指标之一(另外两种是经济的和社会的指标).[1]积极的SWB是美好生活和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作 者:杨秀君 孔克勤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 刊 名:心理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3 26(1) 分类号:B848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