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欢迎阅读借鉴。

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

篇1: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

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

1873年9月23日,无锡荣巷的荣熙泰家,第一个儿子荣宗敬出世了;时隔两年,1875年8月4日,第二个儿子荣德生也来到了人问。

荣巷位于无锡西郊惠山南麓,是荣氏家族聚居的地方。荣家祖上曾经做过大官,可是到了荣熙泰这一代,家境已经很差。荣熙泰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进铁匠铺当学徒;甚至连母亲去世后的安葬费用都没有,只好变卖家产。后来荣熙泰便长年在外给商家当账房先生,给官僚当师爷,勉强养家糊口。

荣熙泰再也没有想到,就是他的这两个儿子,后来会成为中国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且荣德生的儿子荣毅仁,还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荣宗敬和荣德生,虽是同胞兄弟,但是性格气质却完全不同。哥哥荣宗敬长着一张长方脸,心胸开朗,雄心勃勃,思路灵活,有一种使人不能不服从的魅力。他喜欢野外活动,夏天整日泡在水边,捕鱼捉虾,钓鳝抓蟹,样样都是好手;冬天下了大雪,他领着孩子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更爱滚雪球……

弟弟荣德生一点也不像哥哥.他是国字脸,浓眉毛,厚嘴唇,一副憨厚模样。他直到4岁还不开口说话,父母都担心他会不会是个哑巴;5岁上他总算终于说话了,但一直少言少语,老实本分。因为他排行老二,邻居们都戏称他为“二木头”。小德生很少出门,像女孩子一样,常常闷在家里,帮母亲纺纱、养蚕。夏天,母亲忙得满头大汗,小德生总是一声不响地陪在母亲身边,一会为母亲扇扇子,一会递毛巾给母亲擦汗,十分懂事。

虽然家境贫寒,但荣熙泰深知,只有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才有重振家业的希望,所以很重视两个儿子的学习。荣宗敬7岁进私塾,立刻显示出他过人的聪明,只要老帅稍加指点,他就能够领悟,作文也总是写得很出色。荣德生7岁时,父亲却有些犹豫,怕他跟不上学业,所以便用硬纸板剪了300个字块,自己在家里教他,每天学10个生字。没料到荣德生学得很快,后来学算术,背“九九表”,“二木头”也毫不吃力。父亲这才发现,这个不声不响的孩子有着非凡的记忆力!第二年,荣德生也进了私塾。他对学习的兴趣十足,上学读,回家读,还把古诗词写成小纸条贴在墙上、蚊帐上随时复习。许多经典着作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使老师赞叹不已。

1886年,荣宗敬14岁,就不得不离开学堂,帮助父亲支撑这个家。经父亲的朋友介绍,小小年纪的荣宗敬,独自扛着铺盖卷闯进了大上海,在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学徒。荣宗敬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一心想干出点名堂来。可是他毕竟太小了,工作又累,又不会照顾自己,不久就染上了伤寒,只得回家治病调养。可是荣宗敬明白家中的艰难,所以身体刚好些,就又返回了上海。这一回,他进了永安街豫源钱庄当学徒。

这时,荣德生还在读书。他的私塾老师还是个有名的医生,所以常常被人请去看病。老师经常让荣德生代他为小学生上课。荣德生因此得到了许多的锻炼机会。休息的时候,荣德生喜欢用纸板和麦秆编织工艺品,用旧纸折叠新鲜的小玩艺,显示出他的创造精神。父亲对荣德生抱有很大希望,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够考科举当大官。可是懂事的荣德生,心里却羡慕哥哥已经在为家庭分忧。在1888年,他就背着父母给哥哥写了一封信,请哥哥代他也找一个职业。

上海的职业并不好找,直到第二年,通顺钱庄开业,荣宗敬才通过朋友,为弟弟也谋得了一个学徒的机会。15岁的荣德生,也乘着小木船摇进了大上海。

学徒的工作繁重而且单调,按规矩,连扫地、擦桌等琐碎的家务事,也是由学徒承担的';相反真正的钱庄业务,反而轮不到他沾边。还是个孩子的荣德生,几乎闷出病来。有一天休息,他就一直玩到天黑上灯了才回店。店主很不高兴。一位姓窦的账房先生叹息说:“学徒3年,转眼就过去了。学到本领的人,将来能当先生;学不到本事的,将来还会怪先生没本领!”荣德生猛然惊悟,第二天就主动去向窦先生请教。窦先生很欣赏他的悟性,悄悄地把平生学问都传授给荣德生。荣德生学得很快,没过多久,记账、结算、看钱、兑银等钱庄业务的基本功,就都难不住荣德生了。除此以外,他还练出了一手好书法。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都争着来请他写春联。

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的故事1891年,荣宗敬学徒满师,经人介绍进入上海南市森泰蓉钱庄当了跑街,负责在无锡、江阴、宜兴三个地区联系客户、发展业务。他求知欲非常强,不但对经手的各种金融业务专心研习,而且对客户所做的生意也很关注。这样,他渐渐积累了不少各地小麦、棉花生产和销售行情的经验,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年以后,荣德生也学徒满师。当时父亲正在广东为当税务官的姑父朱仲甫管账,姑父对德生很欣赏,所以把他也招去了。荣德生在广东,工作之余,仍然发奋自学,研读了大量书报。因为广州当时是外国商人来往较多的地方,荣德生也学到了一些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

由于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吃了败仗,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失业回家。18初,荣宗敬跟父亲来到上海,重新寻找职业。这时的上海,已经是中国商业经济的中心。进出口贸易的繁忙,以及民族工业的崛起,使得金融流通量与日俱增。从事金融业的朋友大多发了大财,许多人劝他们不要再去给人家做帮手,干脆自己开一家钱庄。

荣熙泰想,办钱庄开支不算太大,管理也个复杂,两个儿子又都是学钱庄出身,业务上有基础,人手现成,只要筹集到一定的股本,拉到一批客户,成功的可能是很大的。因此他下了决心,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找几位朋友合伙,在上海鸿升码头开办了广生钱庄。由荣宗敬当经理,荣德生管正账。荣宗敬虽然是初次当家,但显得十分老练。仅仅一个月后,业务发展,广生钱庄又在无锡设立了分庄,由荣德生当经理。小弟兄俩初试身手,成绩居然不坏。不幸的是,新的历程刚刚开始,父亲荣熙泰就因病重逝世了。他一生奔波劳碌,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临终之际,他嘱咐儿子们,一定要兄弟一心,踏踏实实,共谋发展。

篇2:香烟大王简氏兄弟的创业故事

1871年农历正月初八,中国农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广东佛山南海县黎涌乡的简汉达家,又喜上加喜地添了头生儿子。不过,欢乐中的人们绝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名叫简照南的男孩,30年后创办了“广东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成为中华民族卷烟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佛山的地理位置紧靠广州,交通便利,在明清时代就是全国闻名的手工业区,商业也比较发达。简汉达靠着从事建筑业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可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侵略,中国逐渐变成了外国资本家倾销商品的市场,佛山的手工业也开始衰落。简汉达家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艰难了。

小照南正在上小学的年纪,简汉达就因为劳累过度,终于一病不起,告别了人世。家里一下失去了顶梁柱,母亲潘氏集用模具捏制泥茶煲出售,挣得微薄的收入,养活小照南兄弟5人,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13岁的小照南已经懂事了,他主动向母亲提出,他不再去上学了。身为长子,他要以稚嫩的肩膀分担家庭的重担。母亲虽然不忍心品学兼优的儿子失学,但又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于是,小照南每天清早脚蹬草鞋,手握利斧,上山砍柴,到傍晚背着沉重的柴捆下山。晚上,他又在微弱的豆油灯下,自学着学校的功课。他牢记着父亲生前的教诲:人穷志不短,才能成大器!要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出人头地的人,首先要有知识、有学问、有真本领!年轻的小照南从书本上认识了大山外面的世界,也期待着能有一天走向山外的世界……

17岁那年,简照南终于得到了走出穷山沟的机会。他有个在香港做生意的叔父简铭石,回乡探亲,愿意把小侄儿带到香港闯天下。简照南虽然舍不得离开故乡、离开相依为命的母亲,但是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总不能一辈子守在家中吧!而且他也深知,只有在外边闯出名堂来,才有可能改变家中的贫困状况。母亲理解自己的儿子,尽管在临别前夜,母子抱头大哭,但是第二天,她仍坚强地把儿子送上了去香港的轮船。

轮船驶出了港湾。简照南站在甲板上,眺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顿时觉得心胸开阔了许多,一股豪气油然而生。他暗暗下定了决心:不管等待着他的是怎样的命运,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要像当年上山砍柴那样,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攀登!

简铭石原来在香港朋友开设的巨隆瓷器店做事,主要工作是去日本收取账款。简照南来后,他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侄儿。简照南往返于香港和日本之间,虽然旅途奔波,但他不怕吃苦,办事细心、严谨,收取账款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很受老板的赏识。不久,老板又派简铭石和简照南去越南处理客户的欠款。可是巨隆瓷器店却因为资金不足而倒闭了,简铭石和简照南只好在越南自己做生意谋生,先后开办了陶器、玉器和棉布店。几年以后,叔侄俩积累了一些资本。简铭石看侄儿确有经商才能,便拨出一笔资金,让他自立门户谋求发展。

简照南想到,他当年多次去日本收款,对日本商业市场的情况比较熟悉,也认识不少客户,加上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商业更为发达,便将生意转到了日本。他在海滨城市神户开设了东盛泰商号,经营日本海产品和布匹,并将其贩运到泰国(当时称暹罗)、新加坡等地销售。业务扩大后,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便在1890年回老家,将18岁的弟弟简玉阶接到日本学习经商,帮他抄写电文和记账。玉阶是个聪明精干的青年,弟兄俩同心协力,就这样开始了事业。

当时,香港的商业已经十分繁荣。简照南经过比较,认为最好的经商地点还是香港,所以便带着弟弟又回到了香港,开设了怡兴泰商号,从日本贩运瓷器等杂货,向东南亚各国推销。由于简氏兄弟在经营中讲究信誉,尊重客户,很得南洋商业界的好评,不久就在剧烈的竞争中站住了脚跟,收入也逐渐提高。因为他们的业务一直与航运有关,所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他们很自然地将眼光瞄准了航运业,创设了顺泰轮船公司。开始是租船跑运输,往来于越南、缅甸等地;后来买下了“广东丸号”船。“广东丸号”的航线越跑越远,简氏兄弟在南洋一带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幸的是,“广东丸号”在一次驶向日本的航程中,遇到台风海潮而沉没,船上的旅客虽被抢救脱险,但顺泰轮船公司蒙受损失太大,不得不宣告破产。

简照南在经商道路上,第一次遭到了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但他并没有消沉。几年来涉足商界,使他逐渐认识到,世界上无论干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想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那就只能鼓气,不能泄气!而且,他已经不是那个刚刚走出山沟的穷小子,而是南洋一带颇有名气的富商了。他的人生经验和经济实力,都使他能够经得起失败了。

正当简照南重新设计自己的创业道路时,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的实业救国热潮。这对海外华人也是一个极大的震动。简照南兄弟受了爱国精神的感召,决心转向国内谋求发展,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但是,回国之后究竟干什么呢?简照南选定了香烟工业。

自从17世纪初,烟草由菲律宾传入中国,中国就有人吸食烟草,而且在很多地区种植烟草。烟瘾大的人宁可少吃一顿饭,也不肯少吸一袋烟。但是中国人过去只习惯于用水烟袋吸水烟或用旱烟袋吸旱烟,并不生产香烟。19世纪末,外国香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外国烟商雇用了大批中国人担任推销员,在街头推销“洋烟”,这些推销员头戴礼帽,身穿西装,专拣繁华热闹地段宣传:“快来看,快来瞧,水烟旱烟哪有洋烟好,抽水烟伤肚子,抽旱烟呛鼻子,洋烟又有味来又过瘾……”不但当场表演吸洋烟,而且免费散发请人品尝。这些人一已吸惯了香烟,就只好自己掏钱去买来抽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对外国香烟不征收进口关税,英国和美国的烟商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为了进一步垄断中国这个巨大的香烟市场,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烟草资源生产香烟,牟取更高的利润,1902年,英美烟商联合起来,成立了“驻华英美烟草有限公司”,并很快在上海、香港、汉口、沈阳等地开设了烟厂,还建立了伸向全国城镇的销售组织。一时间,“大英”、“老刀”、“哈德门”、“三炮台”等洋烟铺天盖地而来,残酷地榨取中国人民的财富。简照南看到了这个情况,他想,既然中国能种植烟叶,又有着广阔的香烟消费市场,为什么就不能自己生产香烟呢?为什么要把这巨大的财富让外国人轻易赚去呢?因此,他决定创办中国的民族香烟工业,抵制西方的“洋烟”,让中国人都吸中国烟。

万事开头难。最难的还是一无技术,二缺资金。简氏兄弟为此专程到日本去考察香烟生产技术,并买回了四台蝴蝶式卷烟机;同时,简照南又结识了日本川井烟厂的几名技师,他们答应帮助简氏兄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回香港后,简照南兄弟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又在叔父简铭石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共同筹集资金,作为开办烟厂的资本。1905年正月初八,简照南的35岁生日那天,“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在香港正式成立了。公司取名南洋,是为了表示要和当时中国人在天津开设的“北洋烟草公司”一致对外的意思。在成立大会的会场上,挂着醒目的大标语:“肥水不落外人田,中国人吸中国烟!”

从这一天起,简氏兄弟与香烟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创业之初,由于简氏兄弟对香烟生产外行,配料不当,质量不好,出品的香烟销路不畅。简照南将这看作关系到南洋公司命运的大事,便从繁重的事务中脱身出来,亲自东渡日本,用高薪聘请来几位烟厂技师。当时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公司资金已经很紧张,怎么能再花费这样高的代价?简照南坚定地说:“公司要兴旺,就必须提高香烟质量。我请来的都是财神爷啊!”

果然,不久以后,技术问题一一解决,南洋公司也生产出卷纸柔软、烟丝整齐饱满、色泽鲜亮、口味醇和的香烟。简照南又动脑筋,广泛征求香烟牌号,从众多应征者中选择出具有中国民间特色、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语作为产品牌号,如“双喜”、“白鹤”、“白金龙”、“飞马”等,很受老百姓的欢迎,香烟也就大为畅销。

可是,一心想独霸中国香烟市场的英美烟商,是不能容忍中华民族香烟工业的发展的,他们企图把南洋烟草公司扼杀在摇篮里,于是节外生枝,借口“白鹤”牌香烟的包装纸颜色与英美产品“玫瑰”牌相似,向香港当局提起诉讼,要求惩治“破坏专利权”的南洋公司。这本来是毫无道理的事,但香港当局害怕洋人,居然蛮横地做出判决,强令南洋烟草公司烧毁生产出的香烟和印好的商标,使南洋公司蒙受重大损失。当时,简照南正卧病在家,他得到消息,当即披衣下床,在家人的扶持下赶到现场,想据理力争,然而等待着他的却是荷枪实弹的军警!

英美烟商得寸进尺,随后又用同样的伎俩,使南洋烟草公司的“飞马”、“双喜”牌香烟遭到同样厄运。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原来就势单力薄的南洋烟草公司元气大伤,开工仅13个月,就债台高筑!简氏兄弟不甘失败,宁可关闭恰兴泰商号,以全力维持烟草公司,但还是无济于事,到1908年5月,由于亏损太大,不得不宣告歇业。

一时间,烟厂工人们不得不卷起铺盖另谋生路,高大的厂房冷冷清清,等着出卖;办公桌上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债主们纷纷上门来讨债……此情此景,使病中的简照南悲愤交加,病情顿时加重:虽然经过多方医治,稍有好转,但肝病一直没能痊愈。

初战的失败,不但没有动摇简氏兄弟创办民族工业的意志,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再次奋斗的决心。1909年2月,在叔父简铭石的全力支持下,他们重整旗鼓,再度开业,并将公司改名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激励公司的同事们共渡难关,谋求发展,他说:“不是我简氏兄弟想发财,而是我们中国人要为中国争日气!”他的话激起了同事们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大家表示一定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誓与“南洋”共存亡!为了防备英美烟商再利用专利权、商标法做文章,简照南专门请来了经济专家与经济事务律师给大家上课。同时,他利用过去的关系,写信向海外华侨求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南洋”面临危机时扶持一把,共同为中国人争气!那一段日子,简氏兄弟就是这样没日没夜地奔波筹划。简照南累得好几次肝病发作,他强忍着疼痛,继续操劳。通过改良制造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经营大有起色。为了筹备足够的周转资金,简照南决定让弟弟简玉阶重赴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一带经商,从事贩运风灯、槟榔盒、毛巾、瓷器等生意,充实“南洋”的资金。

1911年,伟大的辛亥革命爆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到处掀起了“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运动,在“实业救国”的口号鼓动下,各地纷纷兴办实业。简氏兄弟紧紧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再次推出“双喜”、“飞马”、“白鹤”等国产香烟,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大得人心。连海外烟商也纷纷来电来函要求代销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销路一畅通,生产也就蒸蒸日上。这一年,南洋公司获利了,第二年利润又翻了一番;到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这匹“飞马”终于飞起来了!

1916年,为了开发国内市场,简氏兄弟在上海设立了分厂,随后又在广州、汉口、北京设立分厂,并在国内各大城市和南洋群岛一带设立销售机构。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死而复生,使英美烟商十分恐慌。他们在1914年和1917年先后两次想以重金收买南洋公司,被简照南巧妙地拒绝了;后来又想破坏南洋公司扩建新厂的工作,也没能得逞。面对英美烟草公司接二连三的刁难,南洋公司的一些股东胆怯了。他们认为,凭南洋公司的资本与基础,是不可能与英美公司对抗的,所以想与英美烟草公司妥协,苟且偷生。一时间,南洋公司内部争论不已,人心浮动。

正在海外筹款的简玉阶听到消息后,十分气愤,当即来信表示,南洋公司的发展,正在于用提倡国货做号召,一旦屈服于洋人,即使不被社会唾骂,也会让提倡国货的人灰心,这种事是万万不得的!在简氏兄弟的坚持下,英美烟草公司企图吞并南洋公司的阴谋彻底破产了。于是,不甘心失败的英美烟草公司,决定仗着自己的优势,用市场竞争挤垮南洋烟草公司。因为像香烟这样的大众消费品,一旦销路不畅,生产就难以维持了。他们在报纸上大做广告,宣称英美香烟价廉物美,不惜暂时亏本,将质量优异的新牌香烟削价出售,并在卖烟时赠送彩票、礼品来吸引顾客。同时,他们采取威逼利诱种种手段,迫使香烟店只卖英美烟而不卖南洋公司的香烟。更为恶毒的是,英美烟草公司不惜花费钱财大量收购南洋公司的香烟,故意放到发霉时才拿出来卖,以此来败坏南洋公司的声誉。他们甚至收买了南洋公司的印尼雅加达的仓库管理员,让他把烟搁霉了才卖出去。许多人拿着发霉的香烟要求换货,使南洋公司在经济上和名声上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面对这一切,简照南十分冷静。他知道,英美烟商的手段固然卑鄙,但光是生气也没有用处。市场竞争从来就是冷酷无情的,关键要看谁能赢得消费者!在总体力量上,南洋公司无法与英美公司抗衡;然而香烟一旦进入市场,便必须服从市场法则。南洋公司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随机应变,仍然有可能再一个一个局部战胜这个庞然大物似的对手。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简照南针对英美公司的诡计,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他们一方面宣传振兴国货,一方面也尽量使购买南洋香烟的顾客得到实惠,如在烟盒内装入兑奖券,奖品从美术画到金戒指应有尽有,使想碰运气的顾客纷纷购买南洋香烟。他们对销售南洋香烟的商店,提高代销提成,放宽交款期限,并且补贴运输费用,使店家得到的好处比卖英美香烟更大。他们积极向各地烟商征求意见,并派人到各地进行市场调查,按不同消费者的要求生产不同口味的香烟,如为北方人生产烟味浓烈的产品,为南方人生产口味平和的产品。此外,他们还深入偏远地区,采取薄利多销的办法,使更多消费者爱上了南洋香烟。

191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积累达到600多万元,呈现一派兴旺景象。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人民爱国反帝的热情空前高涨,南洋公司提出的“中国人请吸中国烟”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产品销售额的猛增,刺激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南洋公司决定对外招股,这一决定当即得到爱国商人的响应,许多资本雄厚的富商纷纷入股,使南洋公司的资本激增。股东们一致选举筒照南为公司的“终身总经理”,简玉阶为公司协理。简照南将总公司从香港迁到上海,分公司遍布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同时还在新加坡、泰国等地设有分公司;公司为了扩展生产,添置了新设备;又在河南许昌,安徽凤阳等烟草产地设立收购站并新建和扩建了多处烤烟厂;为解决包装印刷和所需锡纸问题,又自办了印刷厂和纸厂。公司职工总数增加到1.4万人,年利润达到三四百万银元,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私营企业之一。

经过与外国资本家近20年的拼搏,简氏兄弟终于成为中国的“香烟大王”!简照南在实业界的声望也与日俱增,曾先后兼任广东实业团副团长、上海总商会会董和上海华商联合会董事等职。1922年,简照南又发起成立上海东亚银行,并担任银行董事。

这位在生意上十分精明的富商,却将钱财看得很淡,他多次向外界宣告,营业所得利润取于社会,亦当用于社会。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和救灾工作,对教育事业的扶助尤其引人注目。因为他少年时代曾经身受因家贫而失学的痛苦,后来在振兴实业过程中,又深深感到技术的重要,所以认定“兴学育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在他的倡导下,南洋公司曾经捐巨款资助暨南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及复旦大学建造校舍。这些名牌大学的校史上,永远记载着南洋公司的功德。此外,他还在香港、上海开设职工子弟学校、残疾人收养院和孤儿教养院等。由于这些事业,简照南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人们甚至把他称为“商界师表,南洋菩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