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渔少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修济刚简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修济刚简介,欢迎阅读借鉴。

修济刚简介

篇1:修济刚简介

修济刚

修济刚1956年8月出生,北京人。

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国地震局研究员。中国地震学会科学普及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减灾协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楹联学会顾问。《防灾博览》杂志编委会主任。著有《山水之间》、《地震漫话》等书。

篇2:潘刚简介

潘刚

姓名:潘刚

性别:男

出生年月:

籍贯:内蒙古

职务:伊利集团董事长

潘刚,伊利集团董事兼总裁。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现为在读emba。

工作简历:1989年9月——1992年7月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习

1992年7月——1993年1月回民奶食品厂(原伊利集团前身)员工

1993年1月——1993年7月回民奶食品厂质检部质验员

1993年7月——1994年11月伊利集团冷冻食品公司质检部部长

1994年11月—11月伊利集团冷冻食品公司生产部部长

1911月—12月伊利集团矿泉饮料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总经理兼党总支书记

1994年11月——19伊利集团兼职团委书记

年8月——1999年12月伊利集团组织机构调整项目组组长(兼职)

7月——7月内蒙古农业大学食品工程系学习

1999年12月—7月伊利集团总裁助理伊利集团党委委员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

肇东市伊利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肇东市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廊坊伊利乳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头、伊利乳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7月——现在伊利集团董事兼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

获奖情况:

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

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呼和浩特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

年、度伊利集团十大杰出青年

1995——1999年连年荣获伊利集团优秀共产党员

6月20日,伊利股份(600887)股东大会在伊利集团总部召开,产生了第五届董事会,潘刚以100%赞成率当选为新一届董事长。

篇3:徐刚简介

修济刚简介(共7篇)徐刚

徐刚 1945年生,上海人。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徐刚九行抒情诗》、散文《夜行笔记》《小草》、长篇小说《走出屏风的年代》、环境文学《绿梦》《绿色宣言》《中国风沙线》《守望家园》等。

篇4:严 修简介

严 修:南开大学的创办人

严修是南开大学的奠基人,是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积极变革封建教育、倡导新式教育的先驱者。人们高度评价这位20世纪的爱国教育家。1929年,严修去世第二大,天津《大公报》即发表社评,称他“不愧为旧世纪一代完人”。此后60年,即198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二次会议通过议案,褒扬严修一生倡导新学的功绩和培育英才对祖国的贡献。

严修(1860—1929),字范孙,早年受过系统的封建科举教育,中进士、点翰林,终于攀上封建统治阶层,做过清朝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但是,严修不同于一般封建官吏。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之较早地看到了世界潮流和国势阽危的严竣。他勇敢地走出迂腐颟顸的封建营垒,率先大声疾呼:中国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

基于这种信念,18,严修弃官回津以其严氏家馆为基地,进行改革旧式教育,兴办“西学”的试验。19,在家馆的基础上,成立完全新式教育的南开中学。由于他的积极倡导,天津教育成为北方的先进地区。

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大学教育之设施及扩充,为我国目前最急切之要求”。严修不失时机地适应社会的呼唤,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开始试办高等教育。19,他与张伯苓校长大胆开办专门部和高等师范班,这可谓南开办大学的滥觞。

这是艰难的一步。高等师范班只办了一届,终因师资匾乏,经费短缺,难以为继。严修没有灰心气馁。他与张伯苓商定,先由张伯苓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高等教育,随后即于19严修赴美参观考察。严修以半年的时间,或去美国大学旁听教育理论课程,或走访美国东西各地,对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葛林奈尔大学、旧金山大学等学校的学制、行政管理、办学经费、教育教学方法及设备、图书情况详细调查研究,特别对美国私立大学教育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美期间,他还与张伯苓一起广泛接触了中国留学生,如李建勋、郑宗梅、廖世承、汪懋祖、邓萃英、王文培、傅葆琛、鲍明黔、张耀翔、凌冰、朱家骅、刘廷芳、侯德榜、邓以蛰、颜任光、张默君等。他们对美国教育的切身感受给予严修很多启发,严修还从这些留学生中为未来的南开大学物色骨干教师。

1918年底,严修、张伯苓回到天津。他们对创办大学教育充满了信心和勇气。正如张伯苓在南开师生欢迎他们的集会上所说的:“这次我与严范孙先生和范源濂先生先后游美,很有收益。一年多来,考察他们的国情及人民的精神,遂知教育是一国之根本。并且一国的人才全由大学产生而来。现在我国教育不兴,人才缺乏,不禁使人感而思奋,要立即创办大学。”

19初,旧历春节刚过几天,花甲之年的严修不顾体弱多病和刚刚丧子的悲痛,偕张伯苓开始为筹办南开大学仆仆于京津路上。为了就近与张伯苓等人筹商大学事宜,他甚至提出要在南开学校内设立办公室。严张首先到了北京,在教育部拜见教育总长傅增湘,讨论南开大学立案事,在六味斋约见蔡元培、胡适、陶孟和,征求建立大学的有关建议,在中山公园会见梁士诒、曹汝霖、周自齐等筹募办学经费。不久,严张又分赴太原、保定、南京等地,请求阎锡山、曹锟、李纯等协助办学,以后又派人遍访各省军民长官及教育当局,敦请鼎力襄助。

为了筹款,向人求见,严修和张伯苓不知坐过多少冷板凳,挨过多少次白眼,但为了办成南开大学,他们并不自悲、自惭,诚如张伯苓说道:“虽然有时向人家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

严修等人的努力终见成果,于是从1919年4月起开始兴建大学校舍,5月成立大学筹备课,拟订校章,规划系科,组织招生,9月录取周恩来、马骏、张平群等96名学生,25日举行开学典礼,严修、黎元洪、范源濂等莅会,私立南开大学诞生。第二年开始招收女生,这是中国近代私立大学中最早招收女生的高等学府。

应当说,南开大学得以奠定巩固始基并获初步发展,是与严修的努力与名望有着极大关系的。胡适在分析南开教育时,曾对严修在天津地方、直隶全省的道德名望,及其对教育的信念、对新时代新学识的虚心接受给予很高评价。可以说,没有严修,就没有南开。

严修在南开大学最初发展中,曾以个人财力、物力给过学校很大支持。1919年他捐赠南开大学购书款2千美元,同年还赠中文书籍30余种数百册;1922年捐地5亩多,折洋18130元;1924年又以《二十四史》、《九通》等数十种古籍捐赠南开大学图书馆。代,南开大学接受几笔大的社会捐款,也不无缘自他的名望和关系。如19江苏督军李纯以其四分之一存款捐助南开大学作永久基金,就是由其弟李馨致函严修,并派员与严修之代表洽商拨交手续的。二922年严修好友徐世昌捐助南开大学震义银行存款票据8万元,也是经由严修转交南开大学的。

思源堂(今第二教学楼)的起建,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时称罗氏基金团)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多元,而建筑费的另一半则由河南袁述之慨捐。述之先生系严修好友袁世凯的堂弟。他之所以“秉承慈命,朝达夙愿”,固然主要在于南开大学“声誉日隆,倾动中外”,但严修与袁氏家族的特殊关系也是原因之一。

官绅出身的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卢本斋是严修的儿女亲家。1927年经严修促成,卢本斋捐出10万元兴建南开大学图书馆。这幢新式图书馆占地920平方公尺,外形为了字型,可容纳读者300人,藏书20万册。1928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校庆之际,同时举行图书馆落成仪式,严修等亲临出席,观礼来宾达400余人,成为当时天津文化一大盛事。图书馆被命名为“木斋图书馆”(今行政办公楼)。

严修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南开大学支持,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学校早期的办学宗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无不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严修主张“讲中学以通经致用,讲西学以强国富民”,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进,特别注重人格修养和校风建设。对于南开文科的发展,严修曾拟与梁启超联合,吸纳优秀人才,使文科在全国建立学术地位和影响,梁启超对此也信心十足,表示“若将文科全部交我,我当负责任”,“南开文科办三年后,令全国学校文史两门教授皆仰本科供给”。后来,梁启超这个计划未能实现,他又计划在南开设立“东方文化研究院”,学校采半学校半书院制,院舍在南开,课程与南开保持相当的联系,主要研究孔孟思想和宋明理学。严修对此十分赞成,多次与梁研究磋商。在理工科设置上,严修支持张伯苓发展应用科学的主张,使南开大学比较适应了天津及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办南开教育上,严修一直把张伯苓视为知己和同志。他十分信任和支持张伯苓。张伯苓最初主持南开教育是极不容易的,社会上并不理解南开大学建校的初衷和主张,认为南开大学要以实用为科学的重点,是把科学从崇高的地位拖到尘埃,张伯苓只配做一个职业中学校长。面对社会的压力,正是严修给予了张伯苓坚强的支持。历史已经证明,张伯苓的确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南开之所以办出骄人的成绩,南开大学之所以成为一所著名大学,张伯苓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严修慧眼识贤才,他给南开大学选了一位好校长,这也正是他对南开的最大贡献。

严修慧眼识贤才,还表现在他对周恩来的器重和资助上。19周恩来考人南开中学。在南开这个中西文化融合的教育环境中,周恩来很快显露出品学兼优的才能,得到严修的格外赏识。19周恩来中学毕业赴日本求学,翌年4月严修去美国考察教育途经日本,受到周恩来热烈欢迎。在几天的时间里,周恩来一直相伴左右,甚至在严修下榻旅馆留宿彻夜长谈。同年年底,严修、张伯苓回国又在日本停留。严张告诉周恩来南开将设大学,欢迎他回母校就读。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来回到天津,经严张同意免试进人南开大学文科,开学前4天,严修在私宅设宴欢迎周恩来。

周恩来人大学后,成为南开和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者。他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组织“觉悟社”,勇敢地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第一线,带领广大进步青年学生请愿,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开展以科学、民主为主旨的新文化运动。1920年1月遭反动当局逮捕身陷囹圄之中,仍然不减斗争锐气。同年7月胜利出狱。严修一如既往看重周恩来。他与张伯苓商量以他在南开设立的“严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出国深造。10月,他给驻英国公使顾维钧写信,为周恩来介绍去英国留学。

周恩来到达欧洲后,一直与严修书信往还,保持密切联系。严为资助周恩来,特在严家帐目上为周立了户头。除第1年的用款是他交给周支票携走外,以后周恩来在欧洲的3年,都是他让人转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时不误。如 1921年严修日记载有:2月 27日“李琴湘来,余将补助李福景、周恩来之学费,交伊持去”。1922年旧历正月初五,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特去拜谢严修。

严修在经济上对周恩来的帮助,不仅使之免受饥馁之苦,而且周恩来不必像其他旅欧学生那样勤工俭学。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中说:“周在欧洲时,他本人的经费支持者是南开大学一位创办人严修。与其他中国学生不同,周在法国时,除短期在雷诺厂研究劳动组织外,并未参加体力劳动。他从一位私人教师学习法语一年后,即以全部时间从事政治活动。”周恩来在欧洲参加共产党后,有人曾劝严修不要再给周恩来以资助,但他不为所动,以“人各有志”奉答,继续寄钱给周恩来。对此,周恩来十分感激。他深情地说:“严老先生是封建社会一个好人。”

南开大学作为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以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创办新式大学的成功典范,严修为她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对教育的极大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使人感怀和钦敬。严修去世后,南开大学召开追悼会。张伯苓高度评价严修的办学功绩,他说:“严先生道德学问,万流共仰!个人追随颇久,深受其人格陶冶。南开之有今日产先生之力尤多。严公逝世,在个人失一同志,在学校失一导师,应尊严先生为校父。”严修逝世后,南开在世界各地的校友发起捐款,在南开中学兴建“范孙楼”;敬塑严修铜像。1992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又在中心花园敬塑严修半身铜像,以为永远纪念。每逢他的诞辰或校庆纪念日,南开师生和校友都来这里凭吊。

篇5:檀道济简介

檀道济

檀道济(?—436.4.9),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南北朝时期宋朝著名将领。

檀道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自幼父母双亡,檀道济便侍奉哥哥和姐姐,为此受到人们称道。元兴三年(404年),檀道济便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随其讨桓玄入建康。檀道济参刘裕建武军事,转征西。讨平鲁山,俘桓振,任辅国参军、南阳太守,后又封吴兴县五等侯。

义熙六年(4)八月,檀道济升为扬武将军、天门太守,率军镇压卢循起义,身先士卒,屡立战功。此后,檀道济不段迁升,先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又为太尉参军,拜中书侍郎,转任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因前后战功被封为唐县男,食邑四百户。补太尉主簿、咨议参军。又为临淮太守,梁国内史,冠军将军等职。

义熙十一年(4),檀道济还参加了平定荆州(治江陵,今属湖北)刺史司马休之的作战。

当时羌族贵族姚苌建立起来的后秦,历来威胁东晋。刘裕在攻灭南燕和益州割据势力后,谋伐后秦。义熙十二年(416年)正月,后秦国王姚兴派兵攻东晋雍州(治今湖北襄阳),被雍州刺史赵伦之击败。为晋提供了北伐的借口。二月,后秦国主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位,兄弟争位相杀,关中骚乱。四月,西秦主乞伏炽磐侵犯秦边。六月,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北)匈奴部落聚众叛乱。同时,夏国赫连勃勃乘机起兵扰秦边境。后秦因此内外交困,国力大减。

八月,刘裕乘机兴师伐秦。以其长子刘义符和亲信刘穆之等留守建康(今南京),亲率大军,兵分五路征讨后秦。檀道济和龙骧将军王镇恶率步兵为前锋,自淮、肥一带向许昌、洛阳(今河南许昌东、洛阳东北)方向进攻;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趋石门(今河南荥阳北),自汴水入河水(今黄河);直指洛阳;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率部由襄阳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策应洛前锋主力,从南面进攻洛阳;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部由襄阳趋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南),牵制关中的后秦军;冀州刺史王仲德统领前锋诸军,经泗水开巨野泽(今山东巨野北)入河水(今黄河)。

九月,檀道济和王镇恶进入后秦境,连战告捷。秦将王苟生献漆丘(今河南商丘东北)降王镇恶,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今河南沈立)降檀道济。其它要点屯守兵力,亦望风降附。檀道济又破新蔡(今属河南),执杀太守董遵,进克中原重镇许昌,擒获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

十月,檀道济与王镇恶会师成皋(今荥阳西北)。后秦阳城、荥阳(今荥阳东北)二城皆降。镇守洛阳的后秦征南将军姚洸求救于长安。后秦主姚泓派越骑校尉阎生率骑兵3000人,武卫将军姚益男率步兵1万前往助守。同时遣并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水济西南)进屯陕津(即茅津,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黄河上)为后援。不久,成皋、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守军相继降晋。檀道济与王镇恶、沈林子等长驱而进。石无讳退还洛阳,赵玄战死。檀道济进逼洛阳,姚洸出降,俘秦军4000余人。有人提议将俘虏杀死以为“京观”,檀道济不同意,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宋书·檀道济列传》),将其全部释放。于是羌人感悦,归者甚众。檀道济的此举,为刘裕进关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秦援军阎生、姚益男等得知洛阳失陷,不敢往援,晋军占领洛阳。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刘裕留子彭城公刘义隆镇守彭城,亲率水军自彭城西进。刘裕原令前锋诸军到达洛阳后,等待后续大军会合再前进;但王镇恶见后秦内乱,潼关空虚,便机断而行,于二月乘胜进击渑池(今河南洛宁西),遣毛德祖攻蠡吾城(今河南洛宁西北)、引兵疾趋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则从陕县(今属河南)以北渡黄河,攻拔襄邑堡(今山西平陵境),再攻秦并州刺史尹昭于蒲阪,不克,转攻匈奴堡(今山西临汾一带),为姚成都所败。蒲阪城坚兵多,一时难下。沈林子便对檀道济说:“蒲阪城坚兵多,不可猝拔,攻之伤众,守之引日。王镇恶在潼关,势孤力弱,不如与镇恶合势并力,以争潼关。若得之,尹昭不攻自溃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八》)。檀道济遂挥师南下,与王镇恶会师,并力攻打潼关。

三月,檀道济和沈林子夺取潼关,乘胜追击。秦鲁公姚绍引兵出战,檀道济和沈林子督军奋战,大败之,斩获以千数。姚绍退屯定城(今潼关西),据险拒守。后秦军先后两次派兵断晋军粮道,封锁水路,均被沈林子部所败。

四月,姚绍再一次遣长史姚洽、宁朔将军安鸾、护军姚墨蠡、河东太守唐小方率众进趋黄河以北九原(今山西新绛北),设立河防,以断绝檀道济和王镇恶的粮援,但被沈林子击破,将士被杀殆尽。姚绍闻姚洽败死,发病身亡。东平公姚瓒代姚绍行使兵权,引兵攻袭沈林子,被沈林子击败。刘裕抵达洛阳。

八月,王镇恶引水军自黄河进入渭水,直逼长安。二十三日,王镇恶军到达渭桥,弃舟上岸,攻姚丕,大破之。姚泓与姚瓒引兵来救,遇姚丕部败退,自相践踏,不战而溃。姚泓单骑还宫,王镇恶自平朔门(长安北门)攻入长安,姚泓出降,后秦灭亡。

长安(今陕西西安)平定后,檀道济被任命为征虏将军、琅邪内史。后又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又加征虏将军,迁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以檀道济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守卫京城。又以佐命之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

永初三年(422年)三月,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监淮南诸军。五月,刘裕病死,年仅17岁的少帝刘义符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

九月,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刘裕病卒之机,命司空、晋兵大将军奚斤督宋兵将军周几、吴兵将军公孙表率兵攻宋。至十二月,宋黄河防线崩溃,泰山、高平、金乡等郡(均在今山东境)均为魏军所得。叔孙建部东入青州(治陈阳城,今山东青州),宋青州刺史竺夔遣使告急。宋廷加檀道济使持节、监征讨诸军事,与王仲德一同往救。

景平元年(423年)三月,檀道济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时司、青二州皆告急,而檀道济所部兵少,不足分救,由于青州道近,且竺夔兵弱,遂与王仲德兼行先救。四月,魏军东阳城,久攻不下。时天气炎热,魏军多患疾疫,又闻檀道济等将至,叔孙建等遂烧营及器械退往滑台。檀道济至东阳,因粮尽不能追。

刘义符继位后,嬉戏无度,不听朝臣谏阻。于是徐羡之等谋废少帝,接著应立的是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由于徐羡之等人与刘义真有旧怨,便于元嘉元年(424年)正月要废掉庐陵王刘义真。因檀道济威名素著,宫省所服,且手握重兵,便于四月召檀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檀道济至建康,徐羡之等将此事告诉檀道济。檀道济不同意这样做,屡次建议不可如此,但并未采纳。徐羡之等利用刘义真与少帝原有的嫌隙,列其“潜怀异图”之罪,废为庶人。因恐将来遭到报复,又先后派人将义符兄弟杀死。

随后,徐羡之等暗中策划想废除少帝刘义符,在事发当晚,檀道济到领军府和谢晦过夜。谢晦因心情紧张,整夜未眠,而道济倒下便睡,谢晦因此对他十分佩服。

少帝被废后,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刘义隆八月至建康,即帝位,史称宋文帝。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给鼓吹一部,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固辞进封。又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时谢晦已出任荆州刺史,拥有重兵。刘义隆虽不能容忍权臣杀主行为,但仍不露声色,只在暗中积蓄力量。到元嘉三年(424年)正月,宋文帝见讨伐时机已经成熟,即令公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少帝和庐陵王的罪行,捕杀徐羡之、傅亮及谢晦之子谢世休、弟谢嚼等。

宋文帝知道,檀道济是目前仅存的北府兵名将,要想打败谢晦,则非他不可。但此举却遭到王华等大臣的反对,宋文帝说:“道济止于胁从,本非创谋。杀害之事,又所不关。吾抚而使之,必将无虑”(《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不久,檀道济至建康。第二天宋文帝杀徐羡之和傅亮。同日,宋文帝问策于檀道济,檀道济说:“臣昔与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为少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以讨之,可未陈而擒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

闰正月初六,宋文帝率大军亲征,命到彦之、檀道济先后出发,率舟师溯长江西上;雍州刺史刘粹率领龙骧将军沈敞之、南阳太守沈道兴等自陆路西进。谢晦得知宋文帝率军亲征,遂命其弟谢遁带领1万士卒留守江陵,自率舟师2万人,令长史庾登之总参军事,自江陵出发抗击宋廷军。谢晦还上表宋文帝盛赞徐羡之、傅亮等人忠贞,并以诛侍中王县首、王华和司空王弘为名,举兵以清君侧。

二月,谢晦到达江口(今湖南岳阳北,洞庭湖入长江处)。庾登之进据巴陵(今岳阳),得悉到彦之部已抵达彭城洲(即彭城矶,今岳阳东北,长江南岸),畏而不敢进。适逢连日大雨,庾登之不发一令,每天只呆在船中。谢晦促其进兵,登之以水战不如天晴时火攻有利为借口,尽量拖延战期。时过半月,天已放晴,庾登之不得已派出中兵参军孔延秀进攻彭城洲,宋军将领萧欣怯懦无能,弃洲而逃。宋廷军众部将主张退屯夏口(今武汉市武昌),等待后继大军。到彦之担心遭至谴责,仍坚持屯守隐圻(在彭城洲东北),并派人敦促檀道济部前来会师。不久,檀道济率领后续部众抵达,宋廷军士气又振作起来。

谢晦获悉孔延秀首战告捷,随即再向宋文帝上表,先夸耀其旗开得胜,继而提出若干条件,说若能照准,便勒众旋师。表文刚送走,即闻檀道济已和到彦之会师,将渡江前来,惶恐不知所措,原以为檀道济是同谋,必难单独赦免,而今不仅被赦无罪,还统军前来,又素知檀道济善于领兵打仗,因而越觉害怕。谢晦出外远眺,见迎面战舰不多,心中又轻视起来,但也没有马上进击。至夜,东风大起,檀道济部所有大小船只扬起风帆,汇集一起,首尾相接,不计其数。

二月十九日,檀道济等进至忌置洲尾(今湖北洪湖西南长江北岸),列舰进击,谢晦军大乱,四处奔散。谢晦乘夜逃奔江陵。此时,宋雍州刺史刘粹率步骑已进至沙桥(在江陵西),欲袭江陵,被谢晦部将周超率兵击退。周超见谢晦全军溃败,当夜,弃军驾小舟投降到彦之。谢晦见部众散尽,城已难守,只得带领弟、侄等七骑出城北逃。至安陆延头(今湖北大悟东南)被擒,后斩于建康。

五月,檀道济被调离京口,迁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增封千户。由此也可看出朝廷对他的疑忌。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后,即谋划收复北魏于宋永初三年(422年)夺去的河南诸军事重镇。遂于宋元嘉七年(430年)三月,乘北魏刚与北方柔然交战、黄河以南屯兵减少之机,以右将军到彦之领兵5万,统率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的舟师入黄河;又使骁骑将军段宏率精骑8000直指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豫州刺史刘德武率兵1万继进;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兵3万监征讨诸军事。

十一月,宋文帝为增加攻魏兵力,加檀道济为都督征讨诸军事,率众北上。到彦之在滑台附近,得悉洛阳、虎牢等城失守,诸军相继奔散,吓得即欲焚舟南逃。王仲德认为,北魏军离此尚有千里之远,滑台驻有强兵,不应舍舟而去。到彦之遂引兵自清水入济水,至历城(今济南),仍恐被魏军追及,下令焚舟弃甲,步趋彭城(今江苏徐州)。

元嘉八年(431年)正月,檀道济等自清水往救滑台,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勇冲击,大破魏军。转战至高梁亭(今东平县境),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檀道济等进至济上,20余日间与魏军交战30次,多获胜利。至历城,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安颉、司马楚之等得专力攻滑台,魏太武帝拓跋焘复使楚兵将军王慧龙往助。宋守将朱惰之坚守数月,粮尽,滑台被魏军攻破,惰之及东郡太守申谟被擒。

檀道济军粮尽,只得自历城南还。宋军降魏之人皆以实情告之,魏军获悉,随即追击。此时宋军恐惧,即将溃败。檀道济为迷惑魏军,令士卒于夜间“唱筹量沙”,以仅有的少量谷米覆盖沙上。清晨,魏军见之,误以为宋军粮食尚足,将投降全部杀掉。时檀道济兵少,魏军势盛,檀道济又命军士皆披甲,自己著白服乘舆,引兵缓缓出城。魏军恐有伏兵,不敢追逼,檀道济全军得以安返。此战,檀道济虽没有攻下河南,但在魏军的围困下,全军而还,威名大振。魏非常怕他,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

元嘉九年(432年)三月,檀道济进位司空,持节、常侍、都督、刺史并如故,还镇寻阳。

檀道济在前朝既已立下功勋,威名甚重,左右的心腹也都身经百战,而他的儿子又都很有才气。所以朝廷对他有疑惧之心。时有人指点著他说:“安知非司马仲达也”(《南史·檀道济列传》)。

宋文帝身体一向不好,卧病在床多年,多次几欲死去,领军刘湛把握朝政。刘湛担心檀道济和他不和,加上彭城王刘义康也担心文帝死后,檀道济无人可管,。元嘉十三年(436年)二月,文帝病危,正值魏军南伐,刘义康便叫文帝说召檀道济进朝。其夫人向氏对他说:“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南史·檀道济列传》)。等他入朝,皇帝已对他疏远了。不久,要将檀道济派回,檀道济已到河岸,船还未发,便听到一种类似鹪鸟悲鸣之声。正值文帝病情恶化,刘义康假作诏书召入祖道,撤其官职。

三月己未(即公元436年4月9日),下诏书称:“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又潜散金货,招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镇军将军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夫君亲无将,刑兹罔赦。况罪衅深重,若斯之甚。便可收付廷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宋书·檀道济列传》)。

同日,檀道济被杀。与其一起遇难的还有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混、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中檀尊等八人,又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至寻阳,将其子檀夷、檀邕、檀演和檀道济的心腹,司空参军薛肜、高进之,二人作战勇猛,时人将其比做张飞、关羽。只有檀邕之子因年幼才被赦免。

檀道济被收捕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片刻间便饮光一斛酒,脱帻投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宋书·檀道济列传》)!当时流传著一首歌谣:“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南史·檀道济列传》)。檀道济死的那一天,京城地震,还生长出许多白毛。

魏人闻檀道济死,都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南史·檀道济列传》)。从此连年伐宋,大有饮马长江之志。文帝自毁万里长城,只时国难思良将,问殷景仁:“谁可继道济?”殷景仁回答:“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文帝:“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南史·檀道济列传》)?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军大举攻宋,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远望,甚有忧色。叹息道:“若道济在,岂至此”(《南史·檀道济列传》)!

篇6:阿济格简介

阿济格

阿济格(1605—1651),清初宗室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二子。

初封台吉。后金天命十年(1625)、十一年,从征察哈尔部、巴林部、扎鲁特部,因功封贝勒。天聪元年(1627)正月,同二贝勒阿敏等征朝鲜,克五城。五月,从太宗皇太极征明,与莽古尔泰卫塔山粮运。会师锦州,攻宁远。三年八几,与贝勒济尔哈朗略明锦州、宁远。十月,从太宗征明,率左翼四旗及蒙古兵克龙井关、汉儿庄、洪山口,进抵北京城郊。十二月,同贝勒阿巴泰略通州,与大贝勒代善歼明山海关援军五千。五年,从太宗进围锦州,击溃明军。继败明监军道张春援军于大凌河。六年,败察哈尔林丹汗。统左翼及蒙古兵略大同、宣府。此期间,在征明、攻朝鲜及伐察哈尔三者问题上,力主先征明。八年五月,与贝勒多尔衮等入龙门口,败明兵。清崇德元年(1636),四月,晋纣、多罗武英郡王。五月,趋河北延庆等县,五十六战皆捷,擒总兵曹丕昌,俘获十数万。二年,助贝子硕迁攻皮岛。四年,略锦州、宁远。六年,同郑亲王济尔哈朗围锦州,败明军于松山,破明总督洪承畴援军。七年二月,围杏山,败吴三桂军。顺治元年(1644)四月,同睿亲王入山海关,破李自成义军。十月,晋封和硕英亲王。任靖远大将军,迫自成于九江,斩刘宗敏,俘宋献策。十一月,率兵驻大同,以平西大将军讨叛将姜瑰。居功请封“叔王”,未获允。八年正月,乘多尔衮卒,胁其属下附己、并与子劳亲合军“为乱”,被幽禁。十月,欲于禁所举火,赐死。

篇7:吴元济简介

吴元济

(783~817)  唐宪宗时重要叛藩的首领。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的长子。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

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西南出襄州(今湖北襄樊襄阳),东北出汴州(今河南开封),可以截断汉水及运河交通,西北出即逼唐朝东都洛阳,地位十分重要。从唐代宗、唐德宗以来,先后由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据有其地。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成为唐朝心腹大患。宪宗元和九年(814)闰六月,吴少阳死,元济匿不发丧,伪造少阳表,称病,请以元济为留后。朝廷不许。元济于是遣兵焚舞阳(今河南舞阳西北)、叶县(今河南叶县南),攻掠鲁山(今属河南)、襄城(今属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宪宗在主战派宰相李吉甫、武元衡及御史中丞裴度等支持下,发兵讨伐。当时河北藩镇中,成德(今河北正定)的王承宗、淄青(今山东益都)的李师道都暗中与吴元济勾结,出面为之请赦。因朝廷不许,李师道便遣人伪装盗贼,焚烧河阴(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粮仓,企图破坏唐朝的军需供应;又派刺客入京刺杀武元衡,砍伤裴度(时李吉甫已死),企图打击主战派。但宪宗不为动摇,以裴度继武元衡为宰相,主持讨伐事宜。两方相持数年。

元和十二年夏,裴度自请赴前线督师,加强了军事的统一领导。而淮西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缺乏,军心动摇,战将被俘降唐者,多为唐军效力。同年十月,唐邓节度使李愬在降将李祐导引下,于雪夜奇袭蔡州成功,破城俘元济。十一月,吴元济被斩于长安。淮西的平定是唐中央政府的一次大胜利。至此,长期割据河北的藩镇也表示愿意服从中央,使唐朝统一的局面暂时有所加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