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心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感动中国陶艳波事迹材料及颁奖词,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感动中国陶艳波事迹材料及颁奖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的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的事迹及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爱·亲人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篇2: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事迹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陶艳波事迹】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篇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陶艳波
5、同桌妈妈:陶艳波
【获奖名片】——爱子心无尽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陶艳波的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篇)
2.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五则
3.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陶艳波
4.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肖卿福
5.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朱晓晖
6.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
7.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朱敏才,孙丽娜
8.教师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心得
篇4:感动中国陶艳波
感动中国陶艳波
陶艳波――同桌妈妈
【获奖名片】爱子心无尽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陶艳波的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推荐阅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感动中国于敏感动中国朱敏才、孙丽娜感动中国赵久富感动中国张纪清感动中国陶艳波感动中国木拉提・西日甫江感动中国肖卿福感动中国朱晓晖感动中国师昌绪感动中国陇海大院感动中国中国援非医疗队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2015感动中国颁奖词感动中国2015观后感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感动中国观后感2015感动中国观后感感动中国2015读后感篇5:感动中国陶艳波观后感
43岁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多年,仍是民族中学的“学生”。每天,她陪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上课,从孩子上学前班一直到高三,陶艳波已经在教室坐了,她是老师眼里问题最多的学生,是儿子特殊的“同桌”。
第一声“妈妈”,她盼了6年
前,杨乃斌在6个月时突发高烧,双耳失聪。10个月时,做了一次手术,使左耳可以听到60%-70%。然而,一样大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小乃斌却一个字也不会说。十聋九哑,陶艳波心里很清楚,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期,儿子可能就永远不会说话!
陶艳波开始每天跟儿子不停地说,让儿子通过口型和微弱的声音来明白意思。为了教一个字,她会说上几千甚至几万遍。有时旁人被他们母子说烦了,但陶艳波仍然坚持,她知道自己没有其他选择。终于,杨乃斌在6岁时,叫出了第一声“妈妈”,这一声并不很清晰的“妈妈”让陶艳波喜极而泣……这声“妈妈”她盼了6年啊。
14年陪读,每天像打仗
昨天,在民族中学高三理科班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张课桌前母子俩并肩而坐。儿子努力地听,母亲则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晚上,母亲将课堂上不好“消化”的问题,一遍遍教给儿子。随着课程越来越高深,陶艳波感觉越来越吃力。尤其是英语,她自己上学时学得很少,现在等于从零学起。她就加倍努力去记忆、朗读和学习。杨乃斌学理科,有时老师不做板书,陶艳波就在自己脑海里勾出框架,将老师口头的提问快速记录,拿给儿子看……“45分钟一堂课,我一秒钟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没记全,每上一节课就像是打了一场仗,手上身上紧张忙活得全是汗。”陶艳波说,“遇到难题,有时候会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让她掉了不少头发,手上也因做笔记而磨出老茧。
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民族中学的老师说:“杨乃斌的妈妈是课堂上最努力的学生,也是提问题最多的学生。”陶艳波多年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现在杨乃斌在课堂上可以听懂老师讲课内容的50%,而且可以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了。让陶艳波欣慰的是,儿子不仅学习优秀,而且非常懂事。每次上学路上,母子俩都是一人一个书包,还要带饭盒,这时候儿子总是争着提东西;晚上在家做作业,儿子非常认真主动,从没让她催促过;自己每年过生日,儿子都会用省下的零花钱给她买礼物。去年,陶艳波带着儿子回了趟老家,亲戚朋友看到他们印象中的聋哑男孩居然学会了说话,都感叹不已。
面对大家的称赞,陶艳波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当妈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来了,就要善待他,对他的人生负责,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篇6:感动中国陶艳波观后感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篇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陶艳波故事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你是我的眼》
盲人歌手萧煌奇的一曲《你是我的眼》感动了无数人。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能像正常人一样学习,一位妈妈辞职跟着儿子全程陪读,变成孩子的耳朵,从小学到大学,已经十几年。她就是我校机电专业杨乃彬的妈妈陶艳波。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学校、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杨乃彬希望的是回报
如今,即将毕业的杨乃彬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很多人是带着敬意,在一次次的流泪与鼓掌中观看这部“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获奖人物在平凡之中孕育出来的伟大,又一次深深地感动了中国,但“感动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是给国人带来感动。有“感动中国”,更要有“行动中国”。
容易被感动是人类的良知与天性使然,它只是向善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行善,把感动化为坚实的追随与行动。只有真正行动起来,才能带来道德的切实改变,“这个世界才会有爱而转动”。
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道德楷模的引领,也需要每一位国人的追随与效仿。感动了,哭过了,动起来吧,别只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篇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陶艳波――同桌妈妈
【获奖名片】爱子心无尽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陶艳波的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更多与感动中国相关内容推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肖卿福事迹材料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于敏传奇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纪清素材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于敏――中国氢弹之父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朱敏才,孙丽娜――老骥伏枥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陶艳波故事
篇9:秦皇岛陶艳波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在中央电视台今天举行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上,48岁的“同桌妈妈”陶艳波获评“感动中国”度人物。
1991年,老家黑龙江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分配到秦皇岛北戴河一家疗养院工作,并很快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1993年,一场高烧让陶艳波8个月的儿子杨乃斌因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为了教会儿子说话,陶艳波毅然辞职专程跑到北京学习唇语。在陶艳波的不懈努力下,小乃斌在5岁生日时,忽然抬起头喊出一声“妈”。这更坚定了陶艳波的信心:儿子能说话,将来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工作。
因为单靠读唇语,小乃斌根本无法跟上课。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陶艳波就开始陪儿子一起在教室里上课。,杨乃斌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如今已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他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而陶艳波也已给儿子当了“同桌”。16年来,儿子听课,她记笔记,回家以后再为儿子梳理讲解,是她的主要生活。而同时,为了贴补家用,她在校园里卖过早点,当过快递员,每天4点就要起床,一番忙碌后,再打起精神跟儿子去上课。
今年6月,杨乃斌就要大学毕业了。陶艳波说,她正在和儿子一起努力备考研究生。
篇10:高考议论文素材之感动中国人物-陶艳波
同桌妈妈:陶艳波
图为陶艳波
【获奖名片】——爱子心无尽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陶艳波的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篇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宝艳秦艳友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宝艳秦艳友事迹及颁奖词
【张宝艳 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 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相关阅读
张宝艳,女,出生于1962年8月,吉林通化人,宝贝回家寻子网的创始人。
20,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自费创建“宝贝回家寻子网”,专门帮助被拐、被遗弃和走失的孩子以及流浪乞讨儿童回家。成立宝贝回家慈善基金。[1]
在20中央电视台举行的“12·4十年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上,张宝艳成为唯一网民代表入选者。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2月10日,获得网易“最有态度公益人物”奖。
2月14日晚,张宝艳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秦艳友 (“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建人)
年,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自费创建“宝贝回家寻子网”,专门帮助被拐、被遗弃和走失的孩子以及流浪乞讨儿童回家。年成立宝贝回家慈善基金。
在2010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12·4十年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上,张宝艳成为唯一网民代表入选者。209月20日,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月10日,获得网易“最有态度公益人物”奖。
202月14日,秦艳友当选《感动中国》20人物。
更多
篇12:2022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事迹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摘抄
杨振宁:明月共同途
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颁奖词】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自强敏天行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荣获云南省道德模范称号,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颁奖词】
山对山来崖对崖,
日子好比江中排,
毛竹天生筋骨硬,
顺风顺水出山来。
李家大姐人才好,
张家大哥看上她。
没脚走出致富路,
无手绣出幸福花。
苏炳添:秉心自超越
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男子60米、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
“中国飞人,亚洲之光”。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决赛场上,苏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间唯一的黄种人,他再次打开10秒大关,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
【颁奖词】
世界屏住了呼吸
9秒83
冲出亚洲的速度
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
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朱彦夫:慷慨是英雄
88岁,长津湖战役幸存者,曾荣获“时代楷模”“人民楷模”称号。
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在朝鲜战场上,他所在连队当时与敌军在零下30多度的恶劣天气里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但他身负重伤,昏迷93天,先后经历47次手术后,被截去四肢,没了左眼,右眼视力仅剩0.3。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颁奖词】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
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
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
也没有向困苦低头
与自己抗争
向贫穷宣战
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
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顾诵芬:冲天鹏翅阔
91岁,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顾诵芬生于书香门第,7岁时在北平时,目睹日军轰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自1956年起,顾诵芬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并创造性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颁奖词】
像静水深流,
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
似大象无形,
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
心无旁骛,
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
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陈贝儿:江海意无穷
陈贝儿,40岁,香港出生,在传媒行业工作近。初,无线电视策划制作12集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无穷之路》,陈贝儿和拍摄团队赴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宁夏、海南等六个省(区)实地拍摄采访。
在历时三个月的拍摄时间中,陈贝儿和拍摄团队跨越14个曾经处于深度贫困的地区,“沉浸式”体验当地居民生活,节目体现了国家扶贫工作为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拉近了内地和香港同胞的心灵距离,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注入了更强信心和动力。
【颁奖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
让双脚沾满泥土。
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
用钢梯超越了怀疑。
一条无穷之路,
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
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吴天一:长松荫高原
86岁,塔吉克族,从事高原医学研究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荣获“71勋章”。
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如今80多岁的吴天一院士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颁奖词】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
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
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
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江梦南:无声玉满堂
女,瑶族,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
半岁时,江梦南因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从小到大,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按照计划,江梦南将于明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她就读生物信息学专业,江梦南的目标始终是明确的,那就是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颁奖词】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
我们觉得,
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
从无声里突围,
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
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
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
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彭士禄:潜龙育神躯
已故科学家(享年96岁),革命英烈彭湃之子,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彭士禄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他负责引进大亚湾核电站,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颁奖词】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
两代人为理想澎湃,
一辈子为国家深潜。
你,如同你的作品,
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航天追梦人:赤心贯苍穹
年12月17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时59分,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20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颁奖词】
发射 入轨 着陆
九天探梦一气呵成
追赶 并跑 领跑
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
环宇问天 探月逐梦
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
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感动中国年度事迹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教育人民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进步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
六、以公而忘私的正能量抵消社会上不和谐、不道德、不健康的阴暗面、负能量。
感动中国推选标准
“年度人物”的定义:人物事件发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活动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推选人物须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特点:
1、为推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获得重大荣誉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国家级重大项目主要贡献者;
3、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4、以个人的力量,为社会公平正义、人类生存环境作出突出贡献;
5、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个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现特别感人,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篇1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孙家栋 ——星斗焕文章
#感动中国#【孙家栋 功勋科学家】87岁的孙家栋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多个“第一”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领导发射的卫星占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他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感动中国#获奖人物颁奖词【孙家栋:星斗焕文章】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篇1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三入火海救人英雄 王锋——忠义感乾坤
#感动中国#【王锋 火海救人英雄】2016年5月18日凌晨,河南南阳一栋民宅突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3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王锋却几乎烧成“炭人”,约五六十米的路上都是他血染的脚印!尽管各界解囊相助,10月1日38岁的王锋还是永远走了……
#感动中国#2016年度获奖人物颁奖词【王锋:忠义感乾坤】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