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慕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伸手摘星 未能如愿―考场上的无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伸手摘星 未能如愿―考场上的无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伸手摘星 未能如愿―考场上的无奈
伸手摘星 未能如愿―考场上的无奈
中国大学网 -去考试的心情不是很沉重,因为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唯一担心就是政治英语复习得太少分数太低跟家里交代不过去。
第一天的公共课。
政治做得比较高兴,前一天晚上乱看时政居然看到两道多选,
后面的大题也出得比较灵活,尽管乱编;
英语开始做得很顺,阅读也做得很快,但是在选句填空卡了壳,
再往后就很不顺了,作文因为基本没练写得一塌糊涂。
第二天的专业课。
拿到试卷一看题量,10道大题,果然还是听从了群众的呼声控制了一把。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笔就开始狂写,知道什么写什么,
字也从开始的中规中矩到后面的龙飞凤舞。
大概两个多小时之后,遇到了我的阿喀琉斯之踵,
我作了一个关系成败的判断,很可能改写了我的考研的结局。
我放弃了国际法第二道大题:联合国宪章的修改程序,
这与B卷放弃商业判断的大题是完全不同的性质,因为这道题多少知道一点,
也知道可以从提案,审议,表决这些大程序来一边回忆一边编一点,
但是当时觉得编一堆也就区区几分,
还不如分配到各个大题把自己知道的说得更透彻一点,
于是跑去刑法案例罗嗦去了。
最后就挂在A卷的这道大题上。
下午的B卷一发下来,先把试卷翻了一次,看了经济法的`两道大题之后只想大笑。
税收优先权书上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好歹也提到过了,那道商业判断真是前所未闻,
更好笑的是我还不知天高地厚的报了经济法,
当时就想连专业课的题都不会做还考什么呢,差点投笔出场。
这样一来心里更放松,上午都放弃一道大题了,下午公平点也放弃一道吧。
又狂写了三个小时之后我的考研结束了。
走出考场笑嘻嘻的迎向等候在场外的gg,
跟他狠狠地说:我tmd的再也不考这个bt的考试了!
然后牵手逛街,看着天色黯淡,城市的灯火次第辉煌,
终于在街边无助地蹲下不愿意再站起来,有泪滑落在地上。
中国大学网 考研过来人谈经验
篇2:伸手摘星,未能如愿―那一年的北京
伸手摘星,未能如愿―那一年的北京
中国大学网 -(序)那些痛的记忆 落在春的泥土里
滋养了大地 开出下一个花季
风中你的泪滴 滴滴落在回忆里
让我们取名叫做珍惜
在公司实习的我,又一次神使鬼差的来到这个数月没有涉足的地方。
一些熟悉的id还在这个版面出没。
在这里我一向很少发贴,只是潜水,不同于在其他论坛和校园bbs的活跃。
半年前,常常在复习得绝望时来这里找勇气,
看见那些和我一样傻傻坚持的孩子,傻傻坚持的话语,
为一个已经不再北大的北大,在电脑前泪流满面。
记得黑色钢笔的辅导班流水帐让我在保研和考研的岔口向北大迈了一步,
记得从第一句jj在成绩出来之后贴的《佛说的青莲》,让我选择了静静感受擦肩而过的疼痛,
记得新月版主的伤痛那么清澈刻骨,
而我们,都一样。
今天,忽然想写写似乎已经很久远的考研,
不是怕忘记,只是为了祭奠。
上辅导班的有很多种人,未必最后都会坐在北大的考场上。
在这个600人的辅导班上我就遇到考华政的,考法硕的,很多很多。
像我这样抱着听听北大的课来的人也不少,
知道自己属于保研边缘人,只是想要留条后路,于是来了。
同桌的gg是西政的,一心想考刑诉的研究生,对陈瑞华仰慕之极。
他来上考研班之前已经把所有的书都过了一次,在我眼里是个专业的大牛。
我那时候还分不清楚质权留置权抵押权,
他就已经可以从概念到理论说得一套一套的了,到现在依然葱白。
身后有几个法大的同学,集体考研,非常团结而且刻苦,
开始几天拼车从昌平很早赶过来的事迹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
前排有个西北政法的`mm性格豪爽可爱,热心待人,
高价买来的北大本科笔记大方的让我们去尽情复印。
一直以为自己对北大很狂热,但是在辅导班上见识了更多更多更狂热的孩子。
我,只是坚持着放不下北大而已。
因为我并不是完全在法学院呆了四年的缘故,所以底子不好。
常常在周围的人评说老师水平优劣,讨论法理案例的时候只能洗耳恭听,
从不轻易插话以免被bs。
就像国际公法,因为是第一门,也因为我当年学的时候只考了75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白阿姨的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很不错。
结果听周围的人交换意见都觉得……
20多天的课程,我坚持了最开始的10天,然后就开始上课睡觉,
又因为水土不服,老是发点小烧,给了自己逃课的理由,
后面几科的笔记,经济法,行政法,国经,民法都是只做了不到一半,
都是借西政老乡的复印上了才勉强保持了笔记的完整。
而看着周围的人在流火七月的炙热信念,我自愧不如。
那个时候有很多人中午在三教看书,晚上下了课在三教自习。
而我每天下了课都是一团烂泥,拖着脚回寝室,再也不想碰书和笔记,
那个时候觉得也许贪玩怕累的我真的拼不过这些搏命的孩子。
隐约有放弃的念头。
比很多人幸福的是,
开课一周后我蹭到了北大学姐的寝室,而且一直没被抓出来,少了奔波之苦。
但是没有比较亲的人在身边,总是觉得很孤独。
在这个从小向往的校园里,我神色平淡地来来往往,
平淡地看,平淡地判断,平淡地生活。
一如高中的预料,我的归属感全给了千里之外那所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活的母校,
她在我的血液里,而北大对我而言永远只是北大了。
辅导班完了以后,gg来北京接我,痛痛快快地在北京腐败了一场,
去天津看了舅舅,还听了faye的北京演唱会。
中国大学网 考研过来人谈经验篇3:伸手摘星 未能如愿―半年的不光荣与梦想
中国大学网 -今天的我跟朋友谈论那半年的时候总是说
我大学前三年看的专业书都没有那三个月多,
那三个月还是结结实实的嵌了一些东西在我脑袋里,我因此而入了法律的侯门。
而现在之所以后来能进入这家公司做法务也是得益于那半年的复习,
否则当时面试专业的时候我不会那么自信,更不能自若的`回答那么多专业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
面对十多本崭新的教材,我的心情是很好奇的,而考研在最初总是士气饱满的。
计划做得很好,
一个半月把教材和笔记过一次到11月底,
再一个月加笔记挑重点和薄弱的科目看一次,
有些科目是必须放弃一把的,比如...宪法国经,
最后的一月就用来狂背。
从后来来看,计划得很完美的,可惜计划总是完不成的。
按照安排,4天到5天就应该完成一门课,
但是就算一天全部用来看专业课,我往往也要用十天八天才能看完一门。
这个进度与计划脱节太远,当时也考虑过调整,
是干脆就以这种速度只看一遍一次看到底,还是快看多过几次,
但是时间过得很快,还在犹豫中已经到11月底了。
当时专业课的刑诉,经济法,行政法,国经国私,宪法都还没看。
而仗着高中政治的底子我把政治放到12月,红宝书时断时续地看了一半不到,
英语考试我由来痛恨单词,不过幸运的是阅读总是不错的,
所以也就靠每天一个单元的220篇吊着,两门加起来一天看一个小时。
11月是生日月,参加了无数次的fb,k歌。
因为总是觉得认真准备的至少也看了大半年了,
准备一两年甚至更多的也大有人在,
我这3个月最多能实实在在把课本笔记看一遍,怎么争得过?
少看一个晚上无所谓。
就是这个不自信的念头最后成了我考研路上的致命伤。
进入12月,连上了两个政治冲刺班,任汝芬和领航的,
因为书都没有看完很多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对我没有起什么作用。
两个政治班上下来的结果就是对政治我都失去信心了...
记得领航班上有个老师说暑假的时候问他开始准备来得及否他说来得及,
11月强化班的时候问他开始准备来得及否,
但是现在问他来不来得及他会说准备06年的来得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