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g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从近期教案看教学过程中的瓶颈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从近期教案看教学过程中的瓶颈和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从近期教案看教学过程中的瓶颈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从近期三篇教案看教学过程中的瓶颈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03-23 10:43 从近期上过的《忆读书》,《天上的街市》,《蚊子和狮子》教案设计看能兼顾到教学目标的三维准则,能努力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接受性和体验性的统一。但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是活的,而反观这三篇教案我发现教条的运用三个维度目标,其中《蚊子和狮子》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正确理解寓意。 2. 初步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 造成教学目标的一些缺陷: (一) 缺乏严格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呈现如下模式: 学习需要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内容,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生特征指影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知识准备,生理、心理准备,以及诸如智力才能、学习动机、生活经验、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因素。 严密、完整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以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特征分析为前提和基础。由于语文教学的范围广泛,知识系统较散,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盲目性。 如:《忆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理清记叙的顺序,了解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二)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三)领会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体会。 这个教学目标,如(一)整体感受,理清记叙的顺序,了解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可以适用于任何课文。千篇 一律的教学目标反映着千篇 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对学生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的认真分析。首先,教案所设定的总的教学目标,没有衡量学生现有知识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仅仅依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诸如默读习惯、归纳中心的原有能力。不分析学习需要,就难免在课堂上做重复工作,甚至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既然理清思路、归纳中心是预初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就应该认真分析掌握这些能力还需要哪些先决技能,切实进行学习内容分析,授人以渔。最后,(二)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三)领会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书经验与体会。 预初学生的生活经验、反观自身的能力等一系列学生特征,能否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语句,恐怕需要教师做一些铺垫和引导,笼统地说一句感受作者“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在实际中很难操作,必然使教学目标落空。 (三)、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混淆、用语含混,使语文教学目标难以付之课堂实践,并在客观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教学检测的盲目性。 为了强调“教是为了学、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教学目标阐述中必须用学习目标代替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如:《天上的街市》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朗读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2、能力目标:掌握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学会使用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追求自由幸福、向往理想世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天上的街市》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朗读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2、能力目标:掌握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学会使用联想和想象表现手法。 主宾清晰,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现的追求自由幸福、向往理想世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的行为主题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它们只表明了教师的教育意图,而不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表述。 还有“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怎样才算是“整体感知”而非“部分感知”?还有“了解中特征”,如何知道学生是否“了解”?这些都是模糊不清、无法测定的,因此也难以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教学目标的阐述主宾清晰,才利于课堂落实,课后检测;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才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给课堂带来随意性,给学习和检测带来盲目性。 其中《蚊子和狮子》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正确理解寓意。 2.初步掌握阅读寓言的方法。 如果能清晰的写出情感价值观目标则更好。 二.从作业设计看问题 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冰心作品。 要求: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可以是背诵一段美文;也可以是介绍一篇文章。 策略:鼓励学生积极地表现自我,体会读书要用心,要能够读出真心、真人、真情以至创造真我。请大胆联想和想象,将心灵与自然万物的某次对话写成一首小诗。 我们学了寓言阅读的方法 ,了解了寓言的特点。 如果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的逃出来,蚊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发挥你的想象,你也来写一两句。 这三次作业的出发点都本着二期课改的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氛围,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复习。期中让学生读了诗就写诗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第三个作业较好,能从学到的寓言知识入手让学生回家实践,建构起对寓言的认识,同时锻炼想象联想能力,给了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本学期我想先从这里入手好好学习,让自己有所提高。篇2:从钱塘君与洞庭君之对比看封建社会的为官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
厦门禾山中学陈爱萍
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的繁荣,同时为唐传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就使小说题材,由单纯的“志怪”,转向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而唐代新乐府运动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传奇作家面对现实,反映社会人生。《柳毅传》这一故事,比起唐传奇中其它故事似乎更受到人民喜爱,这与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固然有关联,但作品借用幻想的形式,来表达人们想向黑暗势力复仇的强烈愿望,应该也是得到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
《柳毅传》作为中唐时期的一篇优秀传奇作品,除了艺术方面的成就,其思想性更是达到相当高度。作者显然具有较深的入世意识,在这篇作品中,借想象创设的情节、人物,来披露人们反封建的强烈意识。人教版高二课文中的《柳毅传书》,是该传奇的节选,其间写到柳毅与龙女的相遇、传书,洞庭复仇,救回龙女。通常在分析这篇课文时,一些教案包括教学用书所解读的无非是:赞扬书生柳毅的侠义行为,谴责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对妇女的迫害,肯定了龙女反抗夫权压迫,对幸福爱情的追求。这些是作品彰显的主题,与唐代其他传奇有不少相似之处。其实,认真研读之余,不难发现,该篇还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封建官场的为官之道。
文中,洞庭君与钱塘君两位龙王的反差是相当明显的,尽管课文只是节选,对这两位龙王着墨并不多,但依然有声有色的描绘出二者的性格特色。一位是宽厚长者,有权有势,但却懦弱无能。一位是被贬之龙王,性情刚烈,虽身受羁縻,却敢作敢当,不平则反。从为官之道来看,洞庭君显然堪称官僚楷模,为最高统治者所宠幸,左右逢源,官运亨通,即使其弟遭天谴,也不致连作诛及:“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反之,钱塘则因屡屡挑战统治者而遭贬斥,丢官卸职,囚系在身。这一对比显然相当典型的运用了通过幻想反映现实的表现方法,凸现了封建帝王的用人之准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守拙中庸。
从文中可见,洞庭君是个宽厚中庸之人:第一次见到柳毅,虽不知其何许人也,仍以礼相待。小说是这样写的:“毅遂设拜,君亦拜。”作为一方水神首领与一素昧平生的凡人对拜,为人之谦和可见一斑。接着,他与柳毅的寒暄也相当客气:“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言词和蔼,自称“暗昧”,尊对方为夫子,态度实为谦卑。在得知爱女遭遇后,他的反应竟不是“龙颜”大怒,拍案而起。你看他先是“以袖掩面而泣,”一幅妇人之态;继而“哀咤良久”,半晌拿不出主意,全然是一位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之所为。当后宫闻此事恸哭时,洞庭君又恐惊动其弟钱塘君而令噤声。足见其人实属胆小怕事之辈。在钱塘君为侄女报仇之后,他不但不答谢,反而告诫钱塘君“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相比之下,钱塘君则显得直率而勇猛。他疾恶如仇,一听侄女遭夫婿虐待,顿时扯断锁链,电目血舌,千雷万霆,擘天而去。来到侄女婿径阳君的领地,不管三七二十一,怒伤庄稼八百里,所杀六十万,活吞了那位无情郎。行事毫不考虑后果,完全是无法无天的率性而为。事成之后,又是一幅敢做敢当的'架势,自己到天帝那去投案自首,将所作所为一一如实招供。可见其既有鲁莽行事殃及无辜的恶劣之举,又有不欺不诈的诚实品德。撇开他伤及无辜这点不说,仅凭他刚直的个性,就为统治阶级所不容。被贬是一定的,至于文中谈到天帝原谅其所为,想必是编书之人怜悯小龙女所遭遇的苦难,“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事实”,硬给增添的一笔。或许,作者恐菲薄天神,将被地上统治者所不容,只好曲意“歌德”一番,将统治者美化成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否则凭钱塘君这一作为,参照前次受惩缘由“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犹縻系于此”,此番钱塘所作所为显然更甚前举,定是罪加一等,惩罚恐远不止“縻系”之列。
《全唐书》编者删除《柳毅传》恰好说明该篇反封建的鲜明倾向。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对比写得相当出色,将两位龙王的个性刻画的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传奇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准。而通过对比为我们揭示的封建官场“升贬”之道,亦不容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