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恐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戏说断浪散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戏说断浪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戏说断浪散文
戏说断浪散文
天涯断浪,这名字听起来有些洒脱,有些狂妄。就不知道现实当中的断浪,是否如此?跟他在网上聊了很多次了,但依旧猜不透他这人到底是怎么的。
从他的言谈中,我看到的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的男人。但有时,却难免会被他的言语给气倒。有些难为情的话题,他也能够侃侃奇谈,倒是让我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了呢。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大男人所拥有的眼光,是看待人际,看待事物,看待社会的一种深沉的眼光。他能够看到我所看不到的世界,他勇于谈论我所不敢接触的`领域。
不错,他的言辞有时的确失礼了。也会让我觉得厌烦无比,所以我很多时候都不回复他的信息。他那赤裸裸的语言,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无言以对。这一点,在他的文中亦能够看得出来,那是属于男人深沉的感受。或许,我是永远都了解不了的。
我从来没有见过断浪的真人,也不知道在网上的相片到底是真是假。不过,也罢,真亦假时假亦真,何必过于执着于真真假假的分辨?真有如何?假又怎样?毕竟我们相交的并非那皮肉之相,而是精神上的交流。
说实话,我的文章总是那么虚浮,缺少了断浪的那种真实的感觉。有人说过,想要了解作者的思想,请阅读他的文章,是用心去阅读,才能够感受得到他的感受。所以断浪的那种成熟感就在文中活脱脱的出现了,他的文章并不忌讳些什么。只因为,他的思想是纯正的,并没有掺夹什么邪念在其中。是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去写。他能够写出人,真正的灵魂,真正的需求。
即便是有思想,有深远的眼光。但人毕竟都只能够生活在现实当中,即便多么的有思想,仍然要为五斗米而折腰。所以无论多么的想要自由,多么想要破浪,倘若是能力所限,只怕亦是无能为力。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羡慕天上飞的鸟儿,水里溜的鱼儿。因为他们的自由,生存在无垢的世界里面——
但,我们毕竟不是鸟儿,更不是鱼儿,怎能够了解他们的感受呢?无论是天空,水浪,其实都跟人间一样变幻叵测。世界终究是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无论身在何处危机依旧存在。
断浪,真能破浪乘风?最后展翅高飞?
我想这就是天涯断浪这名儿真正的含义吧!
篇2:戏说吃醋散文
戏说吃醋散文
醋本是一种调味品,放进食物里,吃着清爽利口,可以增加食欲,那种酸酸的味道,能刺激舌头的味蕾,让胃口大开。那些刚怀孕的人吃不下东西,更喜欢吃点酸酸的,来增加体能,让人推测着怀的是男娃还是女娃,“酸儿辣女”很是灵验的。
这种酸酸的味道如果在食物中适量,则恰到好处。如果过了则酸的倒牙,没法进口入胃了。
这种酸酸的味道要是飘进了生活里,飘到了人际关系中,到了男人和女人那里,可谓不得了。尤其是热恋中的男女不管是老的少的,只要一方有点不衷心的风吹草动,就好像打翻了醋坛子,那种酸酸的感觉出溢满心的每个角落。醋的感觉是先酸后香,然而心吃醋的感觉是先酸后苦,再就是涩,为吃醋的闹得仅有的感情也消失殆尽。有趣的是自己身陷了两次“吃醋门**”。一次是因为和一个有趣的男网友聊天,无意被其老婆得知,被骂的狗血喷头,就是自己再解释也无用了。看着那谩骂自己的文字,哑然失笑。哈哈哈哈,活该呀!这被骂的窝囊。慢慢细想自己没有说什么出格的话,仅聊了两次天而已,还是人家主动说话。随后越想越气,便把那男的大骂一通,自己没本事管着自己的老婆,还出来聊什么聊,还吹的比什么都大,有能力让你老婆看看聊天记录,看看都聊的啥,怕什么呀!又没有见不得人的话。骂完便拉黑绝交。
以后为了减轻麻烦,不再与男士聊天,以免增加烦恼。与同性网友交往倒更增添了几分亲切感,都亲如姊妹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日无意在自己的.一篇文章后看到一则评论,很幽默滑稽。便复制粘贴于自己的空间内,不由自主和了几句,第二天便引起轩然大波。
“大姐,不好了,你把那评论复制在你的空间,我的红颜非说咱俩关系不正常,和我吵了一天。”
“说你有我的Q号密码,要不那评论怎么到你那儿?”
“大姐麻烦你去解释一下好吗?”
“这哪跟哪呀?我去解释骂我咋办?”
“不会的,你只要解释了,没那回事就行。”
“好吧!”
只好接下这烫手的山芋,赶紧去那红颜的空间留言,解释,请求加入,来把事情好好解决下。满想着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事情搞定了。可是第二天等待的结果是拒绝添加。
看是这样的结果只好说,本想着帮个忙,谁知越帮越忙了。老弟,去接招吧!
这真是白吃醋呀!一点都不酸,还是没一点的事情,要是真有啥纠葛,那还不飞上天了。看着暗自好笑,咱自扫门前雪吧!不能顾及到别人的瓦上霜了。
平时喜欢浏览空间,尤其是看到那些有点文采墨香的才子的空间,可谓三千佳丽云集。只要男才子在上面振臂一呼,挥毫泼墨一首,下面呼啦啦响应着云集,多是关心和唱和,那关心的程度可谓温柔极致。看着就令人羡慕,啥时候自己也被这些人爱慕和关心呀?看着看着忽然看到了门道,看到了亮点。两个美媚在主人的留言板上掐起来了。相互指责,相互谩骂,主人在默默的观战,任由他的两个心爱的粉丝作战,他在作壁上观,看哪一个更对自己痴情?
细品这两个人争斗的语言,就是一个“醋”字在作怪。看后沉思良久,为这样的男人值吗?虽然有再大的文采,即是有文曲星下凡,这样的滥情也该义无反顾的舍去,为这样的薄情男苦苦争斗,不值!那位又何曾不是到处施情,到最后纸里包不住火露馅了。
曾有一个女子给我说她怎么爱网上那个男人,那个男人还喜欢另一个女人。为了在这个女人面前表示衷心,把另一个女人的所有隐私都告诉于她,这个女人洋洋自得,感觉博取了这个男人的爱。开始告诉我关于另一个女人的事。这两个女人公然在空间对骂。我听着这个女人的诉说替这个女人悲哀起来,也感觉她很恶心。我说我不想听,也不想管你们的事,你应该觉醒了,为这样的男人争斗值吗?我倒轻看你了。他会和他老婆离婚要你吗?这是在虚拟的网上你就痴情的这样,要是现实生活中呢?你不感觉他的行为可耻吗?我见到这样的男人恨不得当胸一刀,才解我心头之恨。处在情欲之中的男女被一个情字折磨的醋意横生,何苦呢?
醋还是少吃点,适可而止。不要过于贪婪,要不受伤的是自己,好好的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让食物里的醋发挥自己的特性,爽爽胃口,那个醋泡花生还挺益寿延年,防治高血压呢!
篇3:戏说美文散文
戏说美文散文
美文,顾名思义,能给人美的享受的文章——美,清新丽雅、入骨透心。应该说,这是狭义的美文,是少了功利性目的,纯粹抒发情感的载体。广义上来讲,美文没有文体局限:真实,可读,理性感性的,只要阅读如饮佳酿,就是好文章。
真实不一定美,但美绝对离不开真实!时尚俏佳人、小家碧玉也好,憨厚拙朴、冷峻粗犷的汉子也罢,姣好的面容,刚毅的脸膛,都是一种可以阅读的自然美。因为他们散发的气息是自然纯真的,所以,争论孰优孰劣是很无聊的事情。一理通百,文章也是如此——古朴庄重,细腻委婉,张扬的,内敛的,只要情感真实,不停留在追求表面的五颜六色,都会让人抚卷欣然。
道理谁都懂,可总有些人不愿意讲道理。Why? 文章以外的目的!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有些不便上台面。有些人或许谬解了美文的涵义,抑或另有所图而极尽轻浮文章,失去了自我矜持,流于媚俗。对爱文者来说,看这类文章不知算不算是得不偿失。
美可以雕饰,但不可流于做作。断背维纳斯,美!也有人说配上胳膊就完美了。完美的定义是什么,谁见过完美?生命离开了痛苦便失去了真实性,痛苦有时可以塑造出更震撼的美。罗丹为什么砍掉“巴尔扎克”那双完美的手?喧宾夺主,分散了整体表现力。所以,美就是真实与和谐!
有人说;不要排斥那些唯美得过分的文章,我不知道其审美基调源自何处。国画中有一种绘画技巧曰留白,供人想象发挥,文章也不例外。好的文字会给人留下思索的空间,每个人看事物的着眼点会有不同,从而延伸不同的思维方向。这应该是有益于事物的发展,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唯美,没有错!唯美得过分我不知道是个什么概念,可不可以理解成‘做作’?文章如果竭尽铺陈、尽显做作,就像粉脂气十足的女子搔首弄姿一样俗不可耐!女子的娇羞妩媚源自天性流露:……未语人先羞,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静若清池,动如涟漪,刚刚好,恰恰好,少一分显木,多一分则妖。所以季老说,“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含”。这些用在文章上也是一个道理——惜墨如金,天道自然。
有句关于审美的俗语:要想俏,三分孝。我的理解是;一要清淡素雅,过于繁琐的美让人找不到欣赏切入点;二有一点淡淡的忧伤——伤即为失,若有所失是因为美的事物容易消逝,每个人都竭力去挽留却阻挡不了逝去,唯恐不曾珍惜。所以美中有哀,更容易引起共鸣。这大概就是此种审美的心理基础。
无病呻吟,老生常谈的话题。小儿今年六岁,三四岁时,在玩耍中左手被抽屉轻轻夹了一下,使劲喊疼,内子忙去拿起他的小手吹呀吹的。过不久我问他还疼么,他却举起右手说还疼,让我也吹吹,这算是无病呻吟吧!小孩,可以理解,倘若大人如此举动,倘若文章如此用笔,你有什么感觉?
古往今来,能流传的文字无不是沉甸甸的情感际遇所促成,而现在有些所谓的美文,真实的生活基础倒不是必须的,翻几本古人诗词,揣摩一下凄凉心境,品一品“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韵,再似断似续地串一堆“雁鸣孤星冷月落,凭栏西风看花飞”等前人的美艳哀婉词句,便以为一篇好文章诞生了。
这种临摹的文章看不出生活的`味道,倒像是张飞邂逅了林黛玉,旁人怎么看都是别扭。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但切不可沦为复制,什么事情都想着捷径,搞不好就入了魔境,不如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走几里路,品一品自己的生活。诸君试想,绝大多数网络疯传的美文,是不是看罢五味杂陈欲喷,拍案直呼后悔?而真正能让人沉思的,都是那些朴实、真情实意且生活韵味十足的文字。
真实的经历是模拟不来的,那心境也是局外人难以体验的!长歌当哭必是在痛定之后,而一声幽长的叹息,比之当哭的长歌,蕴含着同样沉重的凄怆苍凉。
许多圈内人士不无无奈地说:网络文学现今已成了肤浅的代名词,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这或许有些偏激,但实质上透着的是无奈和担心。
小情感,大世界,用心的作者很看重收放,也就是平衡小情调和社会意义。已经有很多东西沦为作秀和纯娱乐,文字可以消费,但不能消遣,是不是应该留给子孙一点真正美的东西?文化是社会精神的晴雨表,文者乃社会心理行为监听、诊脉者:踅摸历史,叩问将来。吹尽黄沙始得金,不失责任感,也许舞文弄墨者会少挨一些骂。
篇4:戏说朋友散文
戏说朋友散文
提起朋友,不得不钦服古人造字时的智慧,“朋”,即是“月、月”,生活本就是如此,一个月一个月的过。而一个月接一个月,就构成了朋友,寓意生活离不开朋友,如果没有朋友,那就构不成完整的生活。就算是飘流孤岛的鲁滨逊,也得找个星期五这样的伙伴,否则他也过不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的生活。
同样的道理,自有人类的历史以来,就离不开朋友们共同生活,原始人茹毛饮血,也学会了集体狩猎,其间配合默契、互相支援,也就形成了最原始的友谊。
到了有文明史的古代,更是偏重友情,推崇一诺千金,像范巨卿与邵元伯,左伯桃与羊角哀这样的义士,更是为朋友轻言生死,令人扼腕叹息。但是古人的朋友义气,也是有局限的,被世人称道的桃园三结义,一方面是义气相投,另一方面,也是刘备在利用两位兄弟来打天下,所以才有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样虚伪的话。
而反观梁山好汉的朋友义气,又多少有点痞子性质,宋江拿钱给李逵,李逵便要为他劫发场;施恩厚待武松,武松便要为他打蒋门神。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间如果有了利益,那就不能是单纯的“朋”字了,而是“朋”字的另一种写法--用。
“用”字也是两个“月”连在一起,不过连得更紧密。朋友间互相利用,也是古来有之,到了当今社会,更是无所不用其极,认识不到五分钟的陌生人,端上酒杯就是朋友,来来来,以后咱就是哥们儿了,有事你喊一嗓子。其实真正有事好使的时候,那还真不是这种酒肉朋友能办的,就算给你办了事,那也是利益所趋,更多的不是义气,而是交换。今天你用用我,明天我用用你,诚然,这种交换利用的方式,可以给大家带来很多便利,不是不可取,但却让“朋友”就成了“用友。”也导致“朋友”这样的称呼,变得不再有份量。
这样的“用”友,还可以解释为互利互用,最可怕的还是背后捅刀子的朋友。有句话不是说吗,致人于死地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身边的朋友,因为敌人不能了解你的软肋,只有朋友才会在最薄弱的地方下死手。为朋友两肋插刀,不假,但插的地方往往不是自己的肋,而是朋友的肋。这点现代两位武侠大师,有了完全不同的诠释。古龙就倡导友情,表面上对朋友都不冷不热,甚至连句好话都没有,一旦有了危险,准保有朋友出现在生死关头。而温瑞安则截然相反,他讲究朋友是用来出卖的,跟你九死一生,连脑袋都被劈开一条大缝的.朋友,也会在最关键的时候背叛你。前者的朋友,令人热血澎湃,后者的朋友又让人心胆皆寒。
文学作品毕竟是艺术加工,我们大家都是平头百姓,有了朋友就得互相帮助,能“用”上朋友是我们的幸福,能被朋友“用”上更是我们的幸福。只要这种“用”是正义的,是非利益的,那就是真正的朋友,真实的友谊。此时我们再来看看“朋”字的第三种解释,“月”在文字中,有代表身体的意思,比如肝、胆等器官,都是得依附在身体之中。所以说两个身体挨在一起,就成了人与人的互相支撑,千百万个身体支撑在一起,才有了我们人类的社会。朋友、朋友,心意相通,肝胆相照!
篇5:散文:戏说人生
散文:戏说人生
人活一辈子,哪个不青春?又哪个不年少?哪个不老去?又哪个不死掉?一样的生命,不一样的历程。生命的轮回按部就班,不会乱套。可是无管怎样,是草都青秀,是花都开放。各人有各人的'精彩,各人有各人的喜好。
别管贫富贵贱,也别管高矮美丑,你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好好地活着。生命是父母给的。他们养你小,你就应该养他们老。你没有权利说不。等你结婚了,你找的那个人和你爱的那个人,不一定就是最终你要牵手的那个人。既然结婚了,你就一定要对得起跟你的那个人。别把心伤了,该想的想,该忘的忘。把日子过好,把关系理顺,把责任扛起。忘掉烦恼,你就会开心;想想明天,你才会努力。当你生儿育女时,你的责任大了,担子重了,生命在向前滚动,你不能停留,也不可能停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奋的人们有饭吃。你得为儿女拼搏,为父母努力,为爱人付出,为自己奋斗。人生就是舞台。即便做不了主角,也要把配角演好。人生何处都精彩,就看你出彩不出彩。
生命只有一次,你要珍惜每一天,你要活好每一天。不要让父母操心,不要让爱人挂心,不要让儿女担心。最浓不过亲情,最伤不过心疼。大富大贵别去想,那会过的苦;升官发财别去争,那会活的累;勾心斗角别去耍,那会伤的深。你就是你。做一个真实的你,开心的你,幸福的你。
篇6:《浪掷》散文
《浪掷》散文600字
开学的时候,我要他们把自己形容一下,因为我是他们的导师,想多知道他们一点。
大一的孩子,新从成功岭下来,从某一点上看来,也只像高四罢了,他们倒是很合作,一个一个把自己尽其所能的描述了一番。等他们说完了,我忽然觉得惊讶不可置信,他们中间照我来看分成两类,有一类说我从前爱玩,不太用功,从现在起,我想要好好读点书,另一类说:我从前就只知道读书,从现在起我要好好参加些社团,或者去郊游。奇怪的'是,两者都有轻微的追悔和遗憾。
我于是想起一段三十多年前的旧事,那时流行一首电影插曲(大约是叫《渔光曲》吧),阿姨舅舅都热心播唱,我虽小,听到月儿弯弯照九州觉得是可以同意的,却对其中另一句大为疑惑。
舅舅,为什么要唱小妹妹青春水里流(或丢?不记得了)呢?
因为她是渔家女嘛,渔家女打鱼不能上学,当然就浪费青春啦!
我当时只知道自己心里立刻不服气起来,但因年纪太小,不会说理由,不知怎么吵,只好不说话,但心中那股不服倒也可怕,可以埋藏三十多年。
所以,年轻的孩子,连这个简单的道理你难道也看不出来吗?生命是一个大债主,我们怎么混都是他的积欠户,既然如此,干脆宽下心来,来个债多不愁吧!既然青春是一场无论做什么都觉是浪掷的憾意,何不反过来想想,那么,也几乎等于无论诚恳的做了什么都不必言悔,因为你或读书或玩,或作战,或打渔,恰恰好就是另一个人叹气说他遗憾没做成的。然而,是这样的吗?不是这样的吗?在生命的面前我可以大发职业病做一个把别人都看作孩子的教师吗?抑或我仍然只是一个大年轻的蒙童,一个不信不服欲有辩而又语焉不详的蒙童呢?
篇7:戏说家乡话的散文
戏说家乡话的散文
“穿海州,吃板浦,臭鱼烂虾去新浦……”在这首童谣声浪中长大的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这首童谣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家乡人的生活习惯。海州、板浦和新浦当时是家乡主要的三个比较繁华的小城镇,海州人大多喜爱穿着打扮,显得气派、漂亮又精神,与之毗邻的板浦人则酷爱大吃大喝,满足自己的馋猫心理,而位于二个小城镇东北方向的新浦人,则十分喜爱吃海货,而海货一旦离开海水就会死,难免会有那种腥臭味儿。
家乡港城,依山傍海,河流密布,独特的地形地貌,养育了一方与众不同的子民,孕育出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习惯用语——家乡话。
无论是露珠显耀的早晨,还是红日当空的中午,抑或是星光灿烂的晚上,只要你走进人家大门,或者路上相遇,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句:“你吃过了吗”。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常常会成为让外乡人无法理解的话,常常使得他们目瞪口呆,而对家乡人来说却是感到十分亲切又和暖的问候,其含义如同其它地方的“你好”、“你早”一般无二。说它让人感到亲切,是因为如果你当时没有吃过饭,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坐下,端起饭碗便吃;如果你已经吃过了,就可以随便地坐一坐,慢慢地向主人说明自己的来意。但有一种情况下这句话是禁忌使用的,那就是在对方如厕前后,最好不要这样问候,不然,会造成尴尬的场面,甚至对方会发火。
不仅是问候语与其它地方不同,连家庭成员的有些称谓也让人难以听懂。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家乡就没有爸爸这个称谓。有的地方称呼父亲为爸爸,而有的地方又称为爹,而我的家乡却既不喊爸爸,也不叫爹,父亲被称呼为“我大”,而那个爹字却是父亲的父亲,与奶奶是夫妻关系。所以小时候看样板戏《红灯记》时,一直搞不清李玉和李奶奶以及李铁梅的关系,还误认为是电影配音给搞错了。
由于地处海滨,家乡如同烟雨江南一样,河海相连,沟渠纵横,更有着大面积的如同湖泊一样的芦苇生长地,俨然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广阔的水域,不仅滋生着大量的鱼、虾、蟹,也带来了许许多多水陆两栖的小动物,除了青蛙外,癞蛤蟆就是其中的一个旺族。司空见惯的癞蛤蟆虽然动作比较慢,却爬上了人们的口头禅,形成了许多相关的地方俗语。说某人无法达到目的的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形容人炫耀自己的有:“癞蛤蟆骑黄鼠狼——假充大马队”;比喻某些人皮笑肉不笑的有:“癞蛤蟆吃糖鸡屎——咪咪嘎笑”;阻止和劝告别人不再侵扰他人的有:“癞蛤蟆爬秤盘——自重”……
在县改市地域管辖之前,灌云县并不属于连云港市的管辖范围,曾经一度隶属于当时的淮阴专区,是淮阴专区地域内最大的一个县,为了夸大自己县,当地人就从地域名称中寻找缘由,并形成一句俗语:“灌云县虽然不大,却管辖着市:大柴市和小柴市(其实它们是二个自然村的名字)”。
东临大海,西登伊山,南傍灌河,北依云台山的灌云县,不仅水域宽广,而且有着大大小小共计十一座青山点缀着,原生态的地形,形成高低不一的地貌,也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民间俗语。由于长期的海风吹、烈日晒,使得地处海岸的燕尾港人的皮肤显得有些黑,即使是明眸皓齿的大姑娘也不例外,于是乎就有了:“燕尾港的姑娘,黑黑进门”,但其意不能够光从字面上来理解,更没有一点点嫌弃当地姑娘的意思,而是在形容当地当时那艰苦的农作生活:早上踏着晨露出门,晚上披星戴月才能够回家。
说灌云县的山多,定然有着与山相关的地方俗语,有的还带有许多神秘色彩。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善后河,整天波浪滚滚,似一条银白色的巨龙,东流入海,又如同一根晶莹的飘带连接着东陬山和西陬山。传说这两座山是二郎神为了追赶孙悟空留下的二个担子,为了防止被偷盗,二郎神就用神枪各自扎了一枪,结果就在这二座山脚下各自形成了一个无底洞。在西陬山的东南角,曾经有一个叫做黑狗洞的洞穴,传说每次下大雨前,就会有一只黑狗出来狂吠,告知人们天要下大雨了。经验丰富的人每逢收割季节,都会提醒人们:“留狗出洞”。而与西陬山相距不足十五公里的东陬山,其山脚下也有一个洞,但不是山洞,而是一口井,当地人称“痒痒井”。这口井一直被一块巨大的石头盖着,并用铁链子锁着。传说这口井不能够被搅动,否则附近的妇女就会芳心起舞。于是当地人就有一句俗语来比喻女人怀春:“搅了痒痒井——乱了芳心”。
由于靠近大海又河流密布,渔业生产曾经是当地人收入的半壁江山。渔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船,在没有机动作为动力的年代里,船的行驶动力来自于樯橹。捕捞期再长,渔民总得有上岸居住的家,而家里房屋又必须有强劲的梁作为支撑。所以樯、梁在当地渔民心目中十分重要。于是在渔民中就产生樯梁之心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有抱负、有理想。天长日久,这个本来褒义的词又变成为中性词,形成另一句家乡话:“有那樯梁心,没那樯梁命”。用来比喻某些人有理想也有才干,可命运和机遇不好,再怎么拼命努力,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人们常说的生不逢时,缺少机遇。
物以稀为贵,可就有那么一些人没有拥有时拼命追求,而一旦得到了反而不去珍惜。当地有个叫做五户庄的小村庄,地处在全县的最高点,据说站在那个村庄,可以西望沭城,鸟瞰南北,就连那大伊山也只能够俯首称臣。乾隆曾经三次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扬州人则说美女在江南,然而这个位于苏北大地的小小的村庄,却十分出人意料,一个个姑娘都出落得花容月貌,身材窈窕,她们却又偏偏喜爱攀名门望族,农户人家难得娶上她们。当地人就地取材,就有了比喻求而不得的俗语:“五户庄的丫头——二眼望”。意思是说:高攀不上,就别拼命争取,只能够用双眼去望望吧。
有的地方俗语与地貌相关,而有的则直接出自地方的名称。与灌云县比邻的灌南县,有一个鱼米之乡的小镇,叫做两岔,它因位处在两条大河交叉汇流入海之处而得名。如果鸟瞰河流的分布,恰似一条巨大的银白色的裤子,放置在苍青翠绿的苏北大地上。为了形容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一位老农突发奇想,带有俏皮的口气说:“裤裆放屁——两岔”,而没有想到的是,它后来却演变出新意,成为了当地的一句俗语。简洁明快地将“你搞反了,为何还在据理力争,不觉得错上加错的事吗”的意思替代。后来又有人借题发挥,形容做不必要事的人叫做:“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剃头匠的担子——一头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可在我的家乡有着与它共同意思的一句话:“灶膛烧火的叉子——一头热”。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白雪皑皑的日子里,在用柴草作为燃料去炒菜、做饭的时代,火叉是必不可少的厨房用具,家庭主妇一边要将柴草送进灶膛,一边要用火叉将灶膛里柴草拨开,意在使柴草充分燃烧。熊熊烈火中的火叉定然被烧得彤红,而握在手中的一头则一直处在常温的状态下,便于使用。相比之下,要比“剃头匠的担子”更形象逼真一些,更接近生活。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而一日三餐离不开厨房间的煎炸蒸煮,无论老弱妇幼还是健男俏女,对自家的厨房间特别熟悉。每每遇到连日阴雨的天气,潮湿的柴草就无法正常燃烧,烧火的人常常用一根掏去结的竹竿,去吹气助燃,一位乖巧的男孩看到妈妈被搞得灰头土脸,十分狼狈,就拿起一根擀面杖,一头伸进灶膛,小嘴在另一头拼命地吹气,惹得全家哄堂大笑起来,妈妈回头对不懂事的孩子笑道:“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后来竟然成为了形容门外汉的地方俗语。不知是当地人觉得“赶鸭子上架”这句话不好理解,还是看到了狗追鸭子的实际场面,从而感悟出了“狗撵鸭子——呱呱叫”这样地方话语。
在曾经的年代里,家乡主要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谁都希望儿孙满堂,多子多福,安养天年。可就是有人家只能够偶得一个儿女,就再不生育孩子,形成了单传的世家。人们在谈论此事时,为了忌讳独苗的说法,就有人联想到了庙宇前旗杆,一支独立,直指天空,索性就来了句:“庙门前的'旗杆——独一根”。
既然以农业生产为主,那么就肯定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家乡俗语。家乡人一直把田间的泥块叫做“泥坷崀”,而把自己的职业又叫做“打泥坷崀的”,往往让外地人听后,一头雾水,如听外国语一般。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里,打场扬谷都离不开木锨,那个年代玩具十分匮乏,儿童特别喜爱玩木锨。满头大汗的大人刚刚丢下木锨去喝口水,一转身的功夫,木锨就会被一边玩耍的孩子拖走,其场景既可气又可笑。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拖着一把大大锨头的木锨,憨态可掬,恰似一只大老鼠在拖动木锨。不知道是哪一位有点墨水的人,触景生情地来了句:“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为一句歇后语,但意思却不是描写原有场景的,是比喻事情才刚刚开始,众多的事务还在后面等待处理。
在马克思主义未传播到中国时,唯心主义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一个鬼字始终萦绕在家乡人的脑海,于是又产生了许多与鬼有关的家乡话。一天有一个尿急的人,站在人家的坟头上瞭望着什么,来不及下来就开始尿尿。被另外一个人看到后大笑道:“你站在人家坟头上撒尿,想炽鬼呀”。由于炽与痴是谐音,就演变为:“坟头撒尿——痴鬼”。人们怕鬼,更怕鬼头阎王,但谁都不知道鬼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一年贴春联的时候,一个儿童问家长:“家家户户都贴春联,那阎王殿也贴对联吗,也是用我们的字去写的吗?”一时被问得语塞的家长只好笑了一笑,然后尴尬地搪塞道:“呵呵,应该不是吧,应该是小鬼画的符号……”就这样,一句俗语又诞生了:“阎王殿的对联——鬼画符”,其意是形容有些人不认真写字,胡乱瞎写。后来又形容有些人干事不负责,不安理性做事。
沧桑岁月,岁月沧桑。回眸一下家乡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家乡话中既有南腔元素,又有北调的氛围的缘故。据说在西汉末年,家乡还是一个蒹霞苍苍的洪荒之地,除了海盗、土匪出没外,几乎没有人烟。由于西汉出现了王莽篡权夺位,追杀刘姓子民,才有了一批刘姓人家隐藏居住。数年后,刘秀光复,建立了东汉王朝,又开始追杀王氏家族,又有一批王氏家人为逃避灾难入住。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稳定江山,实行了残酷的“赶红蝇”行动,使得许多苏州、扬州等地的人,拖家带口地逃难而来。到了清朝,又有大批山西人被移民开荒,屯田与此,从而形成南北文化汇聚的局面,也形成了与其它地方相近而又独特的家乡俗语。
篇8:戏说家乡话现代散文
戏说家乡话现代散文
“穿海州,吃板浦,臭鱼烂虾去新浦……”在这首童谣声浪中长大的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这首童谣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家乡人的生活习惯,海州人喜爱穿着打扮,显得气派、漂亮又精神,与之毗邻的板浦人则酷爱大吃大喝,满足自己的馋猫心理,而位与二个小城镇东北方向的新浦人则十分喜爱吃海货。
家乡港城,依山傍海,又河流密布,独特的地形地貌,养育了一方与众不同的子民,孕育出一方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习惯用语——家乡话。
无论是露珠显耀的早晨,还是红日当空的中午,抑或是星光灿烂的晚上,只要你走进人家大门或者路上相遇,迎面而来的就是一句:“你吃过了吗”。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成为让外乡人无法理解的话,常常使得他们目瞪口呆,而对家乡人来说却是感到十分亲切又和暖的问候,其含义如同其它地方的“你好”、“你早”一般无二。说它让人感到亲切,是因为如果你没有吃过饭,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坐下便吃,如果你已经吃过了,就可以随便地坐一坐,慢慢地向主人说明自己的来意。但有一种情况下这句话是禁忌使用的,那就是在对方如厕前后,最好不要这样问候。
不仅是问候语与其它地方不同,连家庭成员的有些称谓也让人难以听懂。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家乡就没有爸爸这个称谓。有的地方称谓父亲为爸爸,而有的地方又称为爹,而我的家乡却既不喊爸爸,也不叫爹,父亲被称谓为“我大”,而那个爹字却是父亲的父亲,与奶奶是夫妻关系。所以小时候看样板戏《红灯记》时,一直搞不清李玉和李奶奶以及李铁梅的关系,还误认为是电影配音给搞错了。
由于地处海滨,家乡如同烟雨江南一样,河海相连,沟渠纵横,更有着大面积的如同湖泊一样的芦苇生长地,然然就是一个水乡泽国。广阔的水域,不仅滋生着大量的鱼、虾、蟹,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水陆两栖的小动物,除了青蛙外,癞蛤蟆就是一个旺族。司空见惯的癞蛤蟆虽然动作比较慢,却爬上了人们的口头禅,形成了许多地方俗语。说某人无法达到目的的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形容人炫耀自己的有:“癞蛤蟆骑黄鼠狼——假充大马队”;比喻皮笑肉不笑的人:“癞蛤蟆吃糖鸡屎——咪咪嘎笑”;阻止别人不再侵扰他人的:“癞蛤蟆爬秤盘——自重”……
在县改市地域管辖之前,灌云县并不属于连云港市的管辖范围,曾经一度隶属于当时的淮阴专区,是淮阴专区地域内最大的一个县,为了夸大自己县,当地人就从地域名称中寻找缘由,并形成一句俗语:“灌云县虽然不大,却管辖着市:大柴市和小柴市(其实是二个自然村名)”。
东临大海,西登伊山,南傍灌河,北依云台山的灌云县,不仅水域宽广,而且有着大大小小共计十一座青山点缀着,原生态的地形,形成高低不一的地貌,也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相关的民间俗语。由于长期的海风吹、烈日晒,使得地处海岸的燕尾港人的皮肤显得有些黑,即使是明眸皓齿的大姑娘也不例外,于是乎就有了:“燕尾港的姑娘,黑黑进门”,但其意不能够光从字面上来理解,更没有一点点嫌弃当地姑娘的意思,而是在形容当地当时那艰苦的农作生活:早上踏着晨露出门,晚上披星戴月才回家。
说灌云县的山多,定然有着与山相关的地方俗语,有的还带有许多神秘色彩。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善后河,整天波浪滚滚,似一条银白色的巨龙,东流入海,又如同一根晶莹的飘带连接着东陬山和西陬山。传说这两座山是二郎神为了追赶孙悟空留下的二个担子,为了防止被偷盗,二郎神就用神枪各自扎了一枪,结果就在这二座山脚下各自形成了一个无底洞。在西陬山的东南角,曾经有一个叫做黑狗洞的洞穴,传说每次下大雨前,就会有一只黑狗出来狂吠,告知人们天要下大雨了。经验丰富的人每逢收割季节,都会提醒人们:“警惕黑狗出洞”。而与西陬山相距不足十五公里的东陬山,其山脚下也下次一个洞,但不是山洞,而是一口井,当地人称“痒痒井”。这口井一直被一块巨大的石头盖着,并用铁链子锁着。传说这口井不能够被搅动,否则附近的妇女就会芳心起舞。于是当地人就有一句俗语来比喻女人怀春:“搅了痒痒井——乱了芳心”。
由于靠近大海又河流密布,渔业生产曾经是当地人收入的半壁江山。渔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船,在没有机动作为动力的年代里,船的行驶动力来自于樯橹。捕捞期再长,渔民总得有上岸居住的家,而家里房屋又必须有强劲的梁作为支撑。所以樯、梁在当地渔民心目中十分重要。于是在渔民就产生樯梁之心的词语,来形容一个人有抱负、有理想。天长日久,这个本来褒义的词又变成为中性词,形成另一句家乡话:“有了樯梁心,没那樯梁命”。用来比喻某些人有理想也有技术,可命运不好,再拼命努力,也无法实现达到目标。
物以稀为贵,可就有那么些人没有拥有时拼命追求,而一旦得到了反而不去珍惜。当地有个叫做五户庄的村庄,地处在全县的最高点,据说可以西望沭城,鸟瞰南北,就连那大伊山也只能够俯首称臣。乾隆曾经三次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扬州人则说美女在江南,然而这个位于苏北大地的小小的村庄,却十分出人意料,一个个姑娘都出落得花容月貌,身材窈窕,却又喜爱攀名门望族,农户人家难得娶上她们。当地人就地取材,就有了比喻求而不得俗语:“五户庄的丫头——二眼望”。意思是说:高攀不上,就别拼命争取,只能够用双眼去望望吧。
有的地方俗语与地貌相关,而有的则直接出自地方的名称。与灌云县比邻的灌南县,有一个鱼米之乡的小镇,叫做两岔,它因位处在两条大河汇流入海之处而得名。如果鸟瞰河流的分布,恰似一条巨大的银白色的裤子,放置在苍青翠绿的苏北大地上。为了形容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一位老农突发奇想,带有俏皮的口气说:“裤裆放屁——两岔”,而没有想到的是,它后来却演变出新意,成为了当地的一句俗语。简洁明快地将“你搞反了,为何还在据理力争,不觉得错上加错的.事吗”的意思替代。后来又有人借题发挥,形容多此一举的人叫做:“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剃头匠的担子——一头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可在我的家乡有着与它共同意思的一句话:“灶膛烧火的叉子——一头热”。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白雪皑皑的日子里,在用柴草作为燃料去炒菜做饭的时代,火叉是必不可少的厨房用具,家庭主妇一边要将柴草送进灶膛,一边要用火叉将灶膛里柴草拨开,意在使柴草充分燃烧。熊熊烈火中火叉定然被烧得彤红,而握在手中的一头则一直处在常温的状态下,便于使用。相比之下,要比“剃头匠的担子”更形象逼真一些。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而一日三餐离不开厨房间的煎炸蒸煮,无论老弱妇幼还是健男俏女,对自家的厨房间特别熟悉。每每遇到连日阴雨的天气,潮湿的柴草就无法正常燃烧,烧火的人常常用一根掏去结的竹竿去吹起助燃,一位乖巧的男孩看到妈妈被搞得灰头土脸,十分狼狈,就拿起擀面杖一头伸进灶膛,小嘴在另一头拼命地吹气,惹得全家哄堂大笑起来,妈妈回头对不懂事的孩子笑道:“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后来竟然成为了形容门外汉的地方俗语。也许是当地人觉得“赶鸭子上架”这句话不好理解,还是看到了狗追鸭子的实际场面,从而感悟出了“狗撵鸭子——呱呱叫”这样话语。
在曾经的年代里,家乡主要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活,谁都希望儿孙满堂,多子多福,安养天年。可就是有人家只能够偶得一个儿女,就再不生育孩子,形成了单传的世家。人们在谈论此事时,为了忌讳独苗的说法,就有人联想到了庙宇前旗杆,一支独立,直指天空,索性就来了句:“庙门前的旗杆——独一根”。
既然以农业生产为主,那么就肯定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家乡俗语。家乡人一直把田间的泥块叫做“泥坷崀”,而把自己职业又叫做“打泥坷崀的”,往往让外地人听后,一头雾水,如听外语一般。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里,打场扬谷都离不开木锨,在玩具匮乏的年代里,儿童特别喜爱玩木锨。满头大汗的大人刚刚丢下木锨去喝口水,一转身的功夫,木锨就会被一边玩耍的孩子拖走,其场景既可气又可笑。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拖着一把大大锨头的木锨,憨态可掬,恰似一只大老鼠在拖动木锨。不知道是哪一位有点墨水的人,触景生情地来了句:“老鼠拖木锨——大头在后”,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为一句歇后语,但意思却不是描写原有场景的,是比喻事情才刚刚开始,众多的事务还在后面要处理。
在马克思主义未传播到中国时,唯心主义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一个鬼字始终萦绕在家乡人的脑海,又是又产生了许多与鬼有关的家乡话。一天一个尿急的人,站在人家的坟头上就开始尿尿。另外一个人大笑道:“你站在人家坟头上撒尿,想炽鬼呀”。由于炽与痴是谐音,就演变为:“坟头撒尿——痴鬼”。人们怕鬼,更怕鬼头阎王,但谁都不知道鬼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一年贴春联的时候,一个儿童问家长:“家家户户都贴春联,那阎王殿也贴对联不,也是我们的字写的吗?”一时语塞的家长笑笑说:“呵呵,应该不是吧,应该是小鬼画的符号……”就这样,一句俗语又诞生了:“阎王殿的对联——鬼画符”,其意是形容有些人不认真写字,胡乱瞎写。后来又形容有些人干事不负责,不安理性做事。
沧桑岁月,岁月沧桑。回眸一下家乡的历史,就可以知道家乡话中既有南腔元素,又有北调的氛围的缘故。据说在西汉末年,家乡还是一个蒹霞苍苍的洪荒之地,除了海盗、土匪出没外,几乎没有人烟。由于西汉出现了王莽篡权夺位,追杀刘姓子民,才有了一批刘姓人家隐藏居住。数年后,刘秀光复,建立了东汉王朝,又开始追杀王氏家族,又有一批王氏家人入住。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稳定江山,实行了残酷“赶红蝇”行动,使得许多苏州、扬州等地的人,拖家带口地逃难而来。到了清朝,又有大批山西人被移民开荒,屯田与此,从而形成南北文化汇聚的局面,也形成了与其它地方相近而又独特的家乡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