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溪中早春唐诗鉴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溪中早春唐诗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溪中早春唐诗鉴赏

篇1:溪中早春唐诗鉴赏

白居易

南山雪未尽,

阴岭留残白;

西涧冰已消,

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

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

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

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

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

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

家人烹荠麦。

白居易诗鉴赏

这是元和七年(812)或八年春初,诗人丁忧居渭村时的'作品。元和六年。其母陈氏不幸去世。诗人丁忧居渭村三年有余。这期间收入微薄,贫病交加。

然而,大自然的恩赐是无私的,有时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能得到暂时的快慰,享受到远离尘世的宁静。这首《溪中早春》正是通过对大地回春时自然的温暖、美妙景象的描绘,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篇2:《溪中早春》白居易唐诗鉴赏

溪中早春

白居易

南山雪未尽,

阴岭留残白;

西涧冰已消,

春溜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

蛰动萌草坼;

潜知阳和功,

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

来拂溪边石;

一坐欲忘归,

暮禽声啧啧。

蓬蒿隔桑枣,

隐映烟火夕;

归来问夜餐,

家人烹荠麦。

溪中早春唐诗鉴赏(共7篇)篇3:《溪中早春》白居易唐诗鉴赏

这是元和七年(812)或八年春初,诗人丁忧居渭村时的作品。元和六年。其母陈氏不幸去世。诗人丁忧居渭村三年有余。这期间收入微薄,贫病交加。

然而,大自然的恩赐是无私的,有时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也能得到暂时的快慰,享受到远离尘世的宁静。这首《溪中早春》正是通过对大地回春时自然的温暖、美妙景象的描绘,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开始四句描绘早春的景色,由远及近,由大及小。题目是《溪中早春》,却从雪景着笔“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雪本是冬天的景致,用“未尽”来修饰,就透露出春天的气息。冬去春来,气候转暖,冰雪融化,因此山岭上已见不到大片的积雪,但是早春的温暖还不足以完全消融残雪,朝北的山坡上还星星点点地残留着淡淡雪片。这正是早春的气候特征,是春天的温暖与冬天的严寒交汇时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这两句虽是漫不经意写来,却紧扣“早春”二字。下二句则是承“溪中”而发。“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是写渭水的`冰块已经消融,山沟里淙淙涧水中已经孕育出勃勃的生机。诗人抓住残雪、冰消、新碧几个极富典型意义的意象,镜头由远及近,仅用四句话就勾勒出一幅“溪中早春”图,含蓄隽永,耐人回味。《唐宋诗醇》评此诗:“通首写早春之景,一结言外有情,悠然不尽”,可谓正中肯綮。

面对如此佳妙的早春气象,诗人感叹仅仅吹了几天的春风,就使冬眠的昆虫苏醒过来,稚嫩的小草破土而出,阳春化育万物,真是一天也不虚度。诗人捕捉自然界气候万物的瞬息变化,默默感受着大自然的伟大。这二句抒发哲理与前面的描绘相呼应,可谓理自景出,景中蕴理,二者自然融会,并无丝毫空讲道理、空发议论之处,加深了读者对早春季节特征的理解。

诗人的心灵是敏感的,他最先觉察到人世间一切繁杂事物变化的征兆,也最先发现自然界每一丝细微的变化。也许他受够了严冬的折磨,很早就在期待着温暖春天的到来,所以一旦春风吹拂,冰消雪化,他就迫不及待地步出家门,来到大自然中,感受这春天的温暖。“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二句把视角由南山残雪、西涧春溜转到了诗人自身上,他仿佛是一个爱嬉戏游玩的孩子,在明媚的春光中,欣喜地抚摸着小溪边的石头。“拂”字用得极形象传神,刻画出诗人喜悦之极,深深体会到春光美的神态。春天太美了,以至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沉浸在无边的遐想中。审视着傍晚啧啧鸣叫的飞禽,他的心灵在静观中得到了完全的宁憩。

诗的最后四句粗看似与主题了不相关,其实不然。

据说汉代张仲尉的居处,蓬蒿没人,“蓬蒿隔桑枣”

引用这个典故是借喻诗人的清贫,与下句联系起来看,又渲染了一种初春宁静的气氛。这两句很象陶渊明的诗句。至于“归来问夜餐”则描摹出诗人游春归来兴致勃勃的神态,他玩得太尽兴了,因此一回来就吵着要吃饭。而家人奉之以荠麦,亦是清贫家庭的普通食物。这些都显示出诗人虽处在贫病不堪的环境中,也能游离于世俗之外,在自然美中得到了精神慰藉。

全诗表现了初春特有的一种静谧气氛,然静中有动,处处使人感到那春天的脚步正悄悄而来。诗的语言朴素自然,写景、叙事与抒情三者水乳交融,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洋溢着诗人对早春的爱恋之情。

篇4:《青溪》唐诗鉴赏

《青溪》唐诗鉴赏

【原文】

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5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7。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释】

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之东。

言:发语词,无义。

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声:溪水声。色:山色。

“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漾漾:水波动荡。菱荇(líng xìng):泛指水草。

葭(jiā)苇:泛指芦苇。

素:一向。

闲:悠闲淡泊。

澹(dàn):恬静安然。澹:溪水澄澈平静。

磐石:大石。

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已:结束。

【白话译文】

走进黄花川,我每每追随青溪的流水。

旅程还不到百里之遥,溪水随着山路万转千回。

它流过山间的乱石,发出喧响轰鸣,流经幽深的松林,又带着林间青色的宁静。

菱角和荇菜荡漾在水上,澄净中央岸的芦苇倒映。

我的心向来淡泊闲静,何况面对着淡泊如我的青溪。

从此留在这巨石之上吧,我将以垂钓来度我的余生。

【赏析】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全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皆轻轻松松,然而韵味却隽永醇厚。诗人笔下的青溪是喧闹与沉郁的统一,活泼与安详的揉合,幽深与素静的融和。吟来令人羡慕向往。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诗题一曰《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能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看来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蜓多姿。王维另有一首《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也说那里的山路“危径几万转”,可与此诗的“随山将万转”对看。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篇5:《溪居》柳宗元唐诗鉴赏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

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

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

长歌楚天碧。

篇6:《溪居》柳宗元唐诗鉴赏

元和五年( 810 ),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喜其风景秀美,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诗的大意是说:

我长久为做官所羁累,幸亏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使我如释重负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如同一个山林隐逸之士。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偶尔荡起小舟,纵情山水,直到天黑才归来。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此诗表面上看似只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头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落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包含着辛酸的`苦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 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唐诗别裁》卷四)此段议论颇有见地。

篇7:唐诗之《青溪》鉴赏

唐诗三百首之《青溪》鉴赏

【作品简介】

《青溪》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52首。[1] 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两句,以喧响的声音和幽冷的色调形成闹与静的强烈对比,如同一幅“有声画”。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谈正如清川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来,意味隽永。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作品鉴赏】

这首诗又题《过青溪水作》,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里。”说明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游历。“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可见这一段路程虽长不及百里,但溪水随着山势盘曲蛇行,千回万转,颇为蜿蜒多姿。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声喧乱石中”,当溪水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

“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

“色静深松里”,当青溪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

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一片葱绿,水过之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描摹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传达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机。

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青溪原是一条不太知名的溪水,景致似也无特异之处,却被诗人描绘得引人入胜。诚如王国维所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传达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归宿的意愿。

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看似信手拈来,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