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人生金多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我爱这土地同步测试题参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爱这土地同步测试题参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爱这土地同步测试题参阅

篇1:我爱这土地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关于我爱这土地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1.本诗的作者是。

2.本诗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的背景吗?

3.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 。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

读课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⑵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5.从诗中选一两句你有感受的东西,谈谈你的感受。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一)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8.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生命比作 ,裁剪的结果是 。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生命比作,击落后的结果是 。

9.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10.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 的形象描绘,是他心情的间接表现。

11.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句押韵,韵脚是。

⑵第二节是句押韵,韵脚是。

12.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13.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篇2:《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感情?(1分)

我的体会:

2.本诗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将自己假设成一只鸟?(2分)

我的理解:

3.品析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义。(2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会品析::

参考答案:

1.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的本身的意义,上升到了象征祖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用假设语句,以“鸟”为意象,生动形象,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具有感染力,而且能够让人产生联想:鸟既如此,何况人乎?拓展了诗的意境。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中的痛苦就越强烈。

篇3:《我爱这土地》

内容简介:《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爱这土地同步测试题参阅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的背景吗?

3.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读课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⑵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5.从诗中选一两句你有感受的东西,谈谈你的感受。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篇4:《我爱这土地》

一、背诵这两首诗。思考“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下面这首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同类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篇5:我爱这土地

课文简析

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这首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同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创意说明

运用辐射教学法,通过对课题“我爱这土地”的阐释放射开来,形成发散行的的思维走势,从而达到一举多得,抓纲显目的目的。

教学预设

一、选择辐射基点

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提供辐射材料

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指引辐射路子

1、这是一块怎样的土地?你是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

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

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

地。

2、“我”指的是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爱这块土地?

嘶哑的喉咙歌唱——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

融为一体。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

四、形成辐射网络

辐射学习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点点滴滴的知识学习梳理为系统知识,形成网状结构。这样的辐射网络可以是可以是一篇课文、一堂课的知识、能力体现,也可以是对文本的不同的解读的呈现。

示例:

爱的原因——

爱的态度——

我爱这土地            爱的过程——

爱的效果——

爱的艺术——

篇6: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青春中学 二(8)班  边靓如

垂危的小草:

我爱这土地,这曾经郁郁葱葱的土地――虽然它已不再茂盛。

我爱这土地,这曾经花香四溢的土地――虽然花儿们早已凋零。

我爱这土地,这曾经游人如织的土地――虽然现在已无人问津。

我爱这土地,这曾经燃烧着我们的青春的土地――虽然我们都已不再年轻。

我爱这土地,这曾经如此美丽的土地――虽然它已渐渐枯萎、渐渐失去生命。然而在我们的'记忆中,它永远生机勃勃、神采奕奕。但愿来年我们重生的时候,它依旧如此美丽。

远行的游子:

我爱这土地,这孕育、哺育了我的土地。尽管我即将离你而去,但我不会忘记你,这熟悉的土地。

我爱这土地,这令我快乐、令我留恋的土地。尽管我即将离你而去,但让我最后看看你,这温柔的土地。

我爱这土地,这承载着我喜怒哀乐的土地。尽管我即将离你而去,但请让我带走这缤纷的回忆,这多情的土地。

我爱这土地,这遍布了我成长足迹的土地。尽管我即将离你而去,但请你微笑着挥手向我告别,别让我过分的伤心,这可爱的土地。

盲人:

我爱这土地,这五彩斑斓的土地。我能听到孩子们描述着红色的花丛、绿色的草地、蓝色的天空和五颜六色的房屋。这神秘的土地。

我爱这土地,这绚丽多彩的土地。我能想象到碧绿的湖水泛起层层涟漪、金色的阳光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纯白的雪花洋洋洒洒地从天空中飘下,还有七色的彩虹架起一座通往天堂的桥。这令人向往的土地。

我爱这土地,这梦想缤纷的土地。我能看到,是的,我能看到,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嫩绿的新芽努力地生长、洁白的云朵挡住暴雨,还有深蓝的海洋大声地咆哮。我用我心中的眼睛,看到了这生机勃勃的土地,这我生命中最灿烂的土地!

投稿:-12-28 15:36:14

篇7:《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最新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选择了“鸟”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表达了他渴望祖国拜托日寇侵略,获得解放的心情。

学情分析:

现在的初三学生处在和平年代,没有什么体验,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五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对本课做出以下安排: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

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三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

⒈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但是,我们也要记得,中国不只有文明,有辉煌,还有耻辱。这份耻辱始于*片战争,盛于日本侵略。即使这些都已成为过去,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依然要铭记,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

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里的导入可帮学生进入情境,利于他们理解诗歌主题。

⒉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⒊ 朗读吟诵

在这一步,着重让学生读,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方法指导。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鸟”这一意象,体会作者对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⒋ 品味欣赏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⒌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再细细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⒍ 作业

熟读成诵

⒎ 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品读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整堂课教学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高。

篇8:我爱这土地诗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赏析一】

诗人艾青是一位擅长抒发内心的深沉情感的杰出歌手,《我爱这土地》,写在抗日救亡的最艰难的岁月。

如何表达对於祖国的最为深沉的爱?诗人没有直呼“热爱呀”之类的口号,也没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浓缩在小鸟那“嘶哑的喉咙”的“歌唱”中。

“歌唱”也不是轻柔空灵的,而是无比凝重深沉。因为祖国那“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惨遭蹂躏,面临沦亡。最后,诗人以小鸟之死,把诗情升华到顶点,而死后也要与祖国的土地浑融合一,则是诗人赤诚之心的真实写照。

【赏析二】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

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赏析三】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二、倾吐土地情结。可分四层。

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

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

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