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九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篇1: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

汪海明

摘要:语文,她拥有多姿多彩的生命,绝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一本本的教科书而已。她有着陶冶情操,滋养精神的人文美;有着承载情感,传播情感的人情美;有着或慷慨激昂,或幽默讽刺,或优雅沉郁的文学美;有着亲切熟悉,耐人寻味的生活美。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语文充满生命力,还要让她的生命绽放光彩,这样才能创设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美;人情美;文学美;生活美;教学课堂

语文,就如一位满腹经纶、妙曼美丽的女子,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升学的压力下,教师更加愿意把她当成工具,而很少真正去欣赏她的美,也正是如此,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老师教起来没有干劲。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重燃课堂的激情之火?

一、感悟语文的“人文美”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土。在现如今的生活环境和方式下,许多缺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就使得语文的“人文美”教育变得更加重要了。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教师还应该尽量充分地在语文课文中挖掘人文资源,利用语文课文中的真善美,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感悟:欣赏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感悟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人生境界的提高,心灵的丰富,人格的健全。

二、发现语文的“人情美”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只要用心体会,就不难发现:处处都弥漫着“人情美”,即使语文课本,虽是无言,但也并非无情,因为承载和传播了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志士的情感和抱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在无形中引导学生付出真情,置身其中,用心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就会发现语文的“人情美”。

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学生发现教师的“人情美”,爱上教师。难道你想学生私底下叫你“灭绝师太”?难道你想学生因为你“毒誓”般的严格要求而变成不能喜欢语文的“周芷若”?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一位充满人情美的教师,是创设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的催化剂。

三、体会语文的“文学美”

语文课本中收录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斟酌筛选出来的,它们或是幽雅或是豪放,或是沉郁或是欢快,或是讽刺或是幽默。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原本的一场文学盛宴却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教师拿着刺刀,将课文文本砍成一个个的问题,学生扛着笔杆子,在无数的问题中奋战,在这样的过程中当然没办法体会到语文的“文学美”,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还原语文本来的面目,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语文中的那些文学作品,体会文中情境交融的美境,提高审美能力,体会语文的“文学美”,爱上语文。

四、享受语文的“生活美”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作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她和生活的息息关系不难发现,难的是发现并享受她的“生活美”。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经验为基础,将课内外的资源联合,对比应用,把语文中的抽象知识变得具体而充满生命力,让学生看到语文课本中的生活态度,从而学会并享受语文的“生活美”,爱上语文。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改变以往枯燥的语文教学方式,不要把语文不同的角度剖开给学生看,而是应该还原语文本来的面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文,发现并体会这一学科蕴含的美:她是一种神奇,一种真情,一种力量,一种情结。从而爱上语文的美,爱上语文。

(作者单位青海省茫崖行委中学)

篇2: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业

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业

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业

作者/ 林 菁

刚接手四年级这个班时,许多同学的作业字迹潦草,偷懒方式五花八门。

虽然我苦口婆心和学生进行了沟通,却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分析,我发现他们对作业应付了事的主要原因,一是语文学习热情不高,觉得语文作业枯燥无味;二是家长不重视孩子学习,使孩子养成了散漫的习惯。

这种窘况使我陷入了迷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到底如何布置家庭作业才科学合理,并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地主动完成,而不是应付了事?

我对学校和班级情况作了仔细调查研究后,发现我校所在地――海阳郭城镇,恰好是作家峻青的故乡。峻青,是全国享有盛誉、作品屡屡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大作家。身为同乡的这群孩子,却对这位著名作家一无所知。

我灵机一动,决定布置一项不一样的作业――让学生在当地调查搜集作家峻青在老家生活时的情况,这不正符合语文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吗?这项没有条条框框的作业,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课堂上,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介绍了峻青的个人资料,有的介绍了峻青的代表作品,就连平时从不认真对待作业的小枫也开心地告诉我:“老师,我打听到峻青的下落了,他以前和夫人在我们村里住了很长时间,后来才去了上海。”

这样的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原来,孩子们为了完成这项作业,有的求爸爸央姐姐上网查资料,有的拜托亲戚在村子里四处打听。

现在他们都为自己和这样一位大作家生活在这同一片土地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原来作家离我们这样近!

借着孩子们完成这项作业的东风,我趁热打铁,在班级里开展了“学习峻青爷爷,人人争当小作家”的.活动。

我们一起欣赏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用其中的优美片段开展了朗诵比赛。孩子们无不被峻青笔下“瓜果遍地的秋色”所吸引,都积极展现自己的朗诵才华。

发现语文之美,让学生爱上语文作为农村孩子,他们第一次在文字中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秋收的乐趣。在他们眼中,秋天的收获已经不仅仅是一篇文章,也不仅仅是赞美和歌颂的声音,更传递出了孩子们内心满满的喜悦!

活动总结上,我告诉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峻青爷爷学习哦,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将来成为像他一样的作家,让家乡的人民也为你们骄傲!”

随即,我布置了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他们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

从那以后,孩子们似乎被注入了新的能量,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大提高,爱上了语文课,所有语文课后作业几乎都能积极完成。

不得不提的是,家长们更在参与的过程中唤醒了心底“望子成龙”的欲望,对孩子的语文作业也变得非常重视了。

这次别样的作业收到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当然,语文作业布置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不断改进和创新。实践证明,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作业,才是适合的,最好的!

(山东省海阳市郭城镇第一小学)

篇3:让语文之美滋润心灵论文

让语文之美滋润心灵论文

在基础教育中,每门课程都有其独当之任。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就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语文教学只有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独特任务,才能够让语文之美如潺潺溪水一样沁入学生的心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智慧。

语文姓“语”,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且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语文教学要有强烈的语言意识,要抓住文本的语言这个核心来展开教学对话。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换言之,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而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我以为,彰显这种独特之美,在语文教学时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几个点:

其一,关注语言的音、形、义。

要引导学生在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形体之美和意蕴之美,体会语言背后所蕴含着的情趣、意趣和理趣。比如,教学《孔子游春》时,一位教师把生字新词用投影出示出来,先让学生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接着引导学生交流:这些字词中,在字音字形方面,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提醒大家的?一位学生说:“凿”字“业”的下面不是一个“羊”,而是“羊”去掉一横。老师说:对,《说文解字》中说这叫“缺横羊”。又一位学生说:“飘逸”的“逸”上面是一个“兔”,不是“免”。老师说:你猜猜,为什么是“兔”?学生说:可能是兔子跑得比较快,而且又是“走之底”。老师说: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境,见其形就能知其意。从这个体认生字的教学场景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汉字的独特之美给学生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熏陶,是多么的醇厚而又绵长。

其二,关注文本的用词造句、语言风格。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义,揣摩语用的过程中,能够从语言表达的形式中领悟到语言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情味,探寻和发现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比如,《赶海》这篇课文,语言活泼俏皮,尤其是语气词的妙用,使课文妙趣横生,情趣盎然。一位教师在教学《赶海》时,先引导学生抓住“嘿”“哎”“咦”“哦”等语气词,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赶海的'情趣。这样教学,文本语言的和谐之美,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泻到学生心灵深处。

其三,关注文本的“文质”“情采”。

要引导学生在掂量语言的轻重,触摸语言的刚柔的过程中,体味语言的质地、情味、分寸和美感。一字一句总关情。语言其实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人生感悟的外在表现。比如,《珍珠鸟》的开篇:“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里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好”前置,而不放在句后?这是需要细细琢磨,才能够感悟出其中情韵和作者的匠心。这样的琢磨,这样的掂量,文本语言的张力之美,就会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其四,关注文本的布局谋篇。

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比如,《水》这篇课文,作者是以“有水之乐”来反衬“缺水之苦”来构思谋篇的。其实,作者身处一个极度缺水之地,饱尝了“缺水之苦”,然而,在文中,作者却不惜笔墨地描写了雨中洗澡之乐和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之乐,并且两次写到了母亲的“笑”。作者这样谋篇布局就是为了表达这样的写作意图:“不仅是教育人们爱惜水资源,更是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乐观、向上。”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个特点,适时地启发、点拨,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触摸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中,发现文章在表达上的秘妙。

言意兼得,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之使然。用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篇4:让学生爱上读书(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让学生爱上读书(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你喜欢吃肯德基吗?我相信不只是孩子对那些香香脆脆的鸡肉、汉堡、饮料感兴趣,很多数的大人也和我一样,即便是知道那些是快餐食品,对人体没有好处,都是一些垃圾食品,但还是禁受不住他的感觉起来齿颊留香的美味诱惑,一次次的推开那扇干净的两重门,一次次的与那个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老头相逢……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快餐生活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的,文化也被相应的称之为快餐文化。我们孩子的阅读也加入了这个快的行列。漫画书、电视、网络这些媒介充斥的社会里,阅读是不是跟不上读图时代的步伐,要退出这个舞台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我们的阅读,应该给孩子提供怎样的营养?是五谷杂粮,还是美味快餐?是满足于一时的,还是热衷于?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实质上却有着种种不简单的答案。

阅读,不应该只看作是一种语文的学习能力,更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存能力。不应该只是语文这门学科中或是课堂上应该重视的教育任务,更应该成为家庭、社会所努力的教育目标。让我们的孩子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作为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母亲,我觉得,阅读首先应该给孩子快乐,也就是阅读的娱乐性。孩子如果在阅读中感受不到快乐,那么,我们怎样期待他会爱上阅读呢?但是,孩子的这种爱如果仅仅停留在一时的高兴上,那么,我们的阅读指导的起点就太低了。首先应该引导我们的孩子进行高起点的、高品位的阅读,指导我们的孩子进行有兴趣地阅读,而不是我们去指点一本书给他阅读。其次,作为老师,作为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阅读,即所谓的亲子阅读,而不是让孩子或学生自己在那里读书。

篇5:谈谈语文课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谈谈语文课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谈谈语文课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而且还有传授对美的体验。教会学生欣赏课文的美,是促使学生对课文产生良好的审美期待,借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转化课文中所传承的美的精神为学生的知识点,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审美内在动力。审美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爱美的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字美,变化有致的结构美,蕴涵着动人心魂的人物形象美,尤其是传授着一种自然魅力的美。鉴于学生的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他们对于课文的美的享受,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的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内容,如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以及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下面,我就我们学校本学期的精品教学研究课题,谈谈我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的。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黄财凤老师在教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凝是什么意思?在学生了解“凝”字的基础上,并同时使用多媒体显示瀑布的实景图,让学生明白经过直观了解瀑布,再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现象,脑子中就有了区别“凝”与“真”的不同。接着,让学生想一想,用上“真”有可能吗?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直观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例如:《绝句》描写的是春天的自然景象。课文对于春天景色的美的描写,()就在于它美的色彩和动静结合的充分体现,诗中的字词的对仗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我们的教学时采用了“对画作诗文,看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临其境、如会其情。课文提到的春天美景的颜色,诗中的动景与静景描写的明显对比,以及用词用句上的对仗理解,在图文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然后再边读文边加深理会,将复杂的古诗理解化为简易。

三、对比入境,整体上感受美

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雷雨》这类内容中含有明显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让学生进行学习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色变化截然不同,让学生对雨前和雨后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清楚地识别雨前和雨后不同的景色美。

四、感情朗读,提升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例如:感情朗读《雷雨》一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到雨前天气的变化与雨后天气的截然不同的自然美的体会。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模仿雨后青蛙的欢叫,让学生有真切的体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加上范读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在理解课文以及范读的指引下,再让学生进行感情的朗读,真正提升了学生对于课文的审美情感。

五、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杜甫的《绝句》有这样两句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引导学生现象,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美丽意境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篇6: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董艳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篇7: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董艳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

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难于直接入境。如何引导学生入境,我采取以下三种方法:1.图画入境法。《火烧云》描写的是夏天傍晚的自然景象。“火烧云”之所以值得描写,就在于它美而多变的色彩和形状,发人遐思,令人神往,给人美的享受。可惜从出现到变幻、消失,时间极短,不易看到。如何再现自然美呢?我采用了“对文作画,评画学文”的方法,让学生如其境、会其情。

2.表演入境法。《荷花》后部分写荷花的`动态美。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表演“荷花舞”.让全体女生都饰荷花,其中一个当作者;选两个男生,分别扮蜻蜓、小鱼。学生朗读课文数遍后,进入角色,按课文情节表演。演出完毕再回到课文,学习文中省略号。你们想想,省略了什么?可能还有哪些动物也被荷花吸引过去?它们又可能说些什么话?然后再演一遍,加上想象的哪些情节,让表演更上一层楼。学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对比入境法。比较是认识美的差异的基本手段。教学《西门豹》这类内容中含有比较因素的课文,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假、丑、恶,什么真、善、美。此外,对褒此贬彼的词语的比较分析,也能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韵的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1.)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吗?2.)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3.)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老师的点拨,不少学生由第一人称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