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jiacc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王勃《春园》释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王勃《春园》释义,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王勃《春园》释义
王勃《春园》释义
《春园》
年代:唐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春园》的赏析:
我虽然是一泓清澈的山泉,却不得用世,白百耽误了青春年华,不能有一番作为。“两”有可能是两次变故,也有可能泛指多次。唉!你们这些花花草草,不过是凭借转瞬的妩媚动人,却换来一园春色。后两句转入消极:兄弟们啊,人生不过百年,来,喝了这杯酒,最好他妈的一醉不醒。千日醉为美酒名,和太白的“但愿长醉不愿醒”一个意思。
《秋日别王长史》
年代:唐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秋日别王长史》的`赏析:
前方是一条离别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如同你我的情谊,很重很重.看那落日西下,悲凉的秋风四起,周围的田野笼罩着一层寒冷的雾气,远处的山上也升起了云烟.我知道我们以后恐怕再难相见,所以一想起这些我就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篇2:春园,春园王勃,春园的意思,春园赏析
春园,春园王勃,春园的意思,春园赏析 -诗词大全
春园篇3:对酒春园作,对酒春园作王勃,对酒春园作的意思,对酒春园作赏析
对酒春园作,对酒春园作王勃,对酒春园作的意思,对酒春园作赏析 -诗词大全
对酒春园作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篇4:王勃《郊兴》释义
王勃《郊兴》释义
古诗《郊兴》
年代:唐
空园歌独酌,春日赋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不惜醉,唯畏绿尊虚。
古诗《始平晚息》
年代:唐
观阙长安近,江山蜀路赊。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始平晚息》的译文
今天登上的楼台离京城还是那么近,而跋山涉水的蜀路还那么遥远。 旅程赶了一天又一天,没有一个地方像我的家乡。意料之中,真愿意在意料之外。远行之乐来自他乡似故乡。
《始平晚息》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一度任虢州参军;后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其父王福畴因受牵连,贬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文集》。
篇5:羁春王勃
,此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王勃,诗的.内容主要抒发作者的羁旅之思,下面是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赏析~!
羁春原文:
客心千里倦,
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
重见落花飞。
翻译:无
赏析:
王勃《羁春》诗:“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诗的韵脚与《山中》诗完全相同,抒写的也是羁旅之思,只是一首写于暮春,一首写于晚秋,季节不同,用来衬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飞”与“黄叶飞”之异。两诗参读,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感情并领会诗笔的运用和变化。
作者资料: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篇6:王勃《春庄》
朝代:唐代
原文: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他们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赞其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一说,26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代表作《檄英王鸡》,《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篇7:王勃《春庄》赏析
《春庄》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一度任虢州参军;后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其父王福畴因受牵连,贬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文集》。
《春庄》是一首田园诗,借景抒情,也隐隐的表达了作者处世一种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不喜繁闹的城市而更喜欢幽静的山间林里(归隐山林)。
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