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jie178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写作教案: 第五章 写作主体论 (语文版高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写作教案: 第五章 写作主体论 (语文版高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写作教案: 第五章 写作主体论 (语文版高一)
写作教案: 第五章 写作主体论 (语文版高一)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写作主体的含义和修养
教学重点:
写作主体的含义和修养
教学难点:
写作主体的含义和修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写作主体的含义
首先,一切写作行为,都必须由主体来具体实施:作者要为整个写作行为确定方向和目标,要创造性地加工材料,要赋予客观材料以生命和灵魂,在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控制写作行为。离开了写作主体,写作就无法进行。
另一方面,写作顺利完成以后,写作的成品--文章,却成了文章主体的“表征”。一方面是写作行为有待主体实施,另一方面是写作的成品又表征着写作主体,可见写作主体本身的“质量”也就决定了写作行为的质量、写作成品的质量,写作的一切技巧都应该从这里开始。
什么是“写作主体”?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主体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概念,它的核心在于能动性,即写作者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力创造性行动。从这个方面来看,主体应该是自觉的、能动的,那么,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写作主体,有两条最基本的标准:一是看他是否具有明确的写作主体意识;一是看他是否能主体性地驾驭写作行为。
能否意识到自身精神的主体性,实质上是对自己意志、能力、创造性、能动性乃至人格、尊严、价值的确认。只有确认了自己作为写作主体的意志、能力、创造性、能动性乃至人格、尊严、价值,写作才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充满生命乐趣和创造激情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游离于生命意志之外的、毫无生机与乐趣的行为。
强调主体性,也就是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人的意志、能力、创造性与尊严,强调写作者在写作活动中的价值与地位。人是可以自我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塑造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平时说“人格就是文格”,“文品出于人品”,“要学作文先要学做人”,但写作主体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它们有相关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生活中的人,有着人的全部的丰富性,他有着作为人的最优异的一面,也有着人最复杂的一面。
二、写作主体的修养
所谓修养,主要指主体在知识、思想、技能、技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水平,它主要是后天实践所致。一位写作主体的修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除了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我认为,主要表现在知识、心灵、智能、文章作风等几个方面。
1、知识
大体而言,一个人童年时期最初的感知、活动、交往,往往会形成他最初的精神结构、感知方式、感受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其他行为方式的心理基础。这最初形成的精神结构、潜在心理基础,往往是以后发展的基础。一个人以后的经历,如在升学、就业、恋爱、婚姻上的种种顺利或不顺利的经验,都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一个人要从事写作,他首先要具备起码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人生具有起码的了解,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作横向的扩展、纵向的挖掘。对写作者来说,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人生知识都是必要的。
一切书本上的知识,它都需要感性生活的印证、消化,而生活的种种“实感”则需要文化科学知识的“梳理”、“熔炼”与“升华”。
写作主体营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确实是存在许多“诀窍”和“奥秘”的:一方面,它取决于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甚至,它还涉及作者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一个人耽于安静平稳的生活,他大概不会像文学家那样去‘‘折腾”;一个愿意献身于艺术的人,他大概不会惮于生活的艰辛;有些人本无意于创作,可“社会”把他造就成了作家;有的人忘情于文学创作,可始终没有大成;有的人只适宜于在某一块窄小的园地内耕种,、有的人却能在多个领域驰骋……凡此等等,都可以在知识构成方面找到原因。
2、心灵
写作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任何客观材料,都必须经过写作主体心灵的浸透、整合,才有可能进入写作过程。
所谓禀赋,指作者先天的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对写作是有一定影响的,要一个先天的弱智者成为写家,恐怕有一定难度,但禀赋对写作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写作不像搞艺术和运动,先天条件至关重要,对写作来说,只要具备基本的生理条件,就完全可以学习和掌握写作。
所谓气质,是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主要表现为:(1)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2)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 (3)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如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比起禀赋和气质,作者的思想、感情、胸怀、视野、意志、文化品格、道德精神等,对写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写作也是人类精神中最道德化的一个领域,它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与良心。伟大的、杰出的作家常常被誉为社会的良知与良心。作者的内心应该充满着光明、正义、同情、悲悯与爱,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应该从他们的文章里看到对虚伪、邪恶、丑陋、卑劣、黑暗的抗议与批判,对真诚、善良、美好、高尚、光明的歌颂与呼唤。对写作来说,高尚的道德精神,是作者写作优秀作品的重要的人格资源。
“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精神”特质。“人格”对于写作的重要,不仅在于人格的一切都将或隐或显、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文章中去,与读者进行一种“人格”上的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写作主体的一切写作行为,也是一种“人格控制”,它都需要凭借作者的人格修养来完成。
3、写作技能
写作需要聪明、才智。敏锐深刻的观察力,优良持久的记忆力,丰富新颖的想象力,缜密深邃的思考力,灵活变通的应变力,以及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表现力,都是写作所不可或缺的
写作技能又表现为“技法”、“技能”、“技巧”等不同的层次。所谓“技法”,是指存在于写作活动或文章中的各式各样的方法。所谓“技能”,是指写作主体掌握和运用各种技法的能力。所谓“技巧”,是指写作主体对写作技能的巧妙运用。
4、语言能力
在写作活动中,写作者的语言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现代语言观看来,语言不是阻碍我们生存的异己之物,更不是遮蔽我们行为、认识的屏障,它是沟通我们与对象世界的通道,是人的心灵、情感、智慧、欲望、视野的形式化;人创造了语言,反过来他又受到语言的`制约--人生活在语言之中,他不能离开语言而直接面对客体--语言是客体之外的另一种现实,成了人和客体之间的唯一中介;语言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功能,它既能再现社会现实状况,又能再现社会的语言状况;它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存在的依据,“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主要依靠语言传递下来,当我们从前人那里学习语言的时候,也学到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对世界万物的评价。
对于写作来说,并不是先有了意义,然后才用语言使之物化,从本质上说,文章就是在语言中生成的,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不是简单或次要的工具,而是创造意义的东西。语言在文本中具有双重功能,它既表达意义,又构成意义的一部分;它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使自身显示出意义,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5、文章作风
文章作风又称文风,它是通过文章全部内容、形式所透露出来的写作者的一种写作精神、写作态度。文风既体现在个人写作上,也表现在一定的社会、集团写作的普遍倾向性上。
一篇文章的作风,将主要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写作态度。有的作者写作非常严谨、认真,有的则十分马虎、潦草;有的精益求精,文章从不轻易出手,有的则粗制滥造,只求能变成铅字;有的把写作看得神圣,有的则视写作为儿戏;有的把写作看做“经国之大业”,有的则把它看做谋取名利的工具……
(2)作者对读者的态度。有的视读者为知己。有的视读者为“阿斗”;有的民主公正,平易近人,有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有的推心置腹,以心换心,有的矫揉造作,言不由衷;有的目中无人,有的迎众媚俗。
(3)作者对待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方式、态度、原则。有的以离尘远世为“原则”,有的以关注现实为宗旨;有的以民族、国家为己任,有的以风花雪月低斟短唱为“情怀”;有的“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有的则指白为黑,不辨玄黄;有的以昂扬清俊为“风骨”,有的以轻靡柔弱为“精华”。
文章作风与文章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章风格是指作者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艺术个性,它是一个作者思想、艺术技巧成熟的标志。文章作风是指通过文章全部内容、形式所透露出来的写作精神、写作态度。文章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正如松、竹、兰、菊,各有特色,不能分出孰优孰劣。文章作风则有好坏优劣之别。好的文章作风,利人利己利国利民;坏的、恶劣的文风,大而言之影响到整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明、进步,小而言之,破坏文章的美感,影响了文章的社会效用。
写作实际中,文章作风形形色色:求真与作假、“尚实”与“务虚”、认真与马虎、严谨与草率、自然与诡异、质朴与奢靡、新鲜与陈腐、精审与敷衍、深人浅出与故作艰深、生动活泼与僵硬死板、精简与繁冗、鲜明与含混、实事求是与装腔作势、高拔超绝与媚俗钻营……凡此等等,与时尚有关,与流派有关,与师承有关,与个人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有关。
一个人的文风,在总的倾向上总是受时代文风的影响。如中国历史上的乾嘉学派,其考证求实的治学方法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山水诗”、“田园诗”,也曾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一个人的文风,还与他的师承有着重要的关系。“严师出高徒”,好的老师,不仅是给学生讲解知识,他还以自己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人格力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甚至影响到学生终生。但一个人的文风,最终取决于的是他本人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一个人特别注意调查研究,他就不会在文章中信口雌黄;一个人注意联系群众,在文章中就不可能盛气凌人;一个人爱憎分明,在文章中就不会态度暖昧;一个人严于律己,原则性强,写文章就不会马虎、敷衍,不负责任;一个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就不可能随波逐流。
三、布置作业
1、简述什么是作者的禀赋及气质的主要表现。
2、简述写作技能中的“技法、技能、技巧”。
第三、四课时
作文
体裁:小说
以你所了解的学生的恋爱事情为题材,写一篇有观点的短篇小说。
林云
篇2:写作选修教案: 第一章 写作行为论 (语文版高一)
写作选修教案: 第一章 写作行为论 (语文版高一)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写作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重点:
写作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
写作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写作行为的含义
1、相关概念的语义辨析
写作:就字面讲,含有“制作、记写”的意思。“写”、“作”二字连起来,指的是把用心创作的东西,记写下来,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写文章”。
写作过程:通常指的是由写作动机萌发到文章修改清誊完毕这样一个具体的文章制作过程。它是由许多操作环节--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修改、清誊等构成的,它是生产文章最直接、最显眼的阶段,通常称它为“显写作”。
写作活动:这个概念宽泛得多,凡是与写作相关的行为,不管是个人的、集体的,都可视为“写作活动”。它更重在一般现象的描述,更强调写作的行为性、操作性。
写作行为:现代写作学将自己的研究对像确立为写作行为,还表达了对写作、写作活动的一些基本认识,暗示着要依据现代行为科学的一些原理、方法,去研究、揭示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2、人们对写作行为的不同理解
首先,是对“写作行为”的外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狭义:写作行为应自提笔始,至放笔止;广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写作行为,应由“前写作、显写作、后写作”构成。
另外的分歧,则来自于对“写作行为”内涵的不同理解。
有人认为,写作行为主要是一种书面表达行为,因而写作能力也就是书面语的表达能力。
有人认为,写作行为主要是一种技能技巧的操作行为,操作的表层是表现技巧、表现方法的运用,操作的深层是各种智力因素的'运用。
有人认为,写作行为是人的一种行为,如果不研究从事写作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写作行为不是真正的写作行为。
有人认为,写作行为主要是一种创造行为,写作的本质就是创造。只有从创造的角度来研究写作学,才可能真正揭示写作行为的规律。
还有人认为,写作行为是一种文化行为,写作学不研究一个作者从事写作、运用技巧的深层依据,就无法揭示写作行为之所以这样运行而不那样运行的内在机制。
3、怎样认识写作行为
我们认为,在写作行为的外延上,不宜对写作和为作过分狭隘的理解。既要看到制作文章的直接行为,也要考虑到与文章制作相关的间接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好的认识写作行为的运行机制。
另外,我们认为,也不能把写作行为仅仅理解为外部书写动作,认为提起笔便是写作行为,放下笔便不是写作行为了。
定义:写作行为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写作主体所进行的一种有明确目的指向性而又艰巨复杂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为核心。
二、写作行为的特点
1、个体性
首先,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主要的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是 种纯粹的个体化的行为。
其次,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来看,无论是材料的感知、吸取,还是文章的孕育、构思、表达,整个过程无不渗透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其异如面,各不相同。
2、创造性
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产品生产过程,其产品,其劳作,也就必须具有创造性。如果停留在摹仿、抄袭和重得阶段,就无法提供新的精神产品,也就意味着取消了写作行为本身。
写作不仅不能摹仿、抄袭、重复别人,同时也不能摹仿抄袭重复自己。
3、综合性
首先是加工的材料。其材料主要是由个人“仓库”提取的,各人的仓库不同,其库存的材料也不同,而且材料提取,随时随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各种因素在起作用。
其次对材料的加工生产。作为写作,作者必须负责整个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没有统一的加工程序,作者必须一边加工一边设计。其程序的设计与加工是很少完全相同的。
4、实践性
首先,任何写作的材料,都必须通过个人的社会实践去获得;
其次,写作技能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实践;
另外,写作不仅在生产着精神,也在培养着、塑造着作者本身,这一点,比起其他物质产品的生产体现得更全面,更深刻。
5、社会性
整个写作活动的意义,最终要落实到社会性上来。
写作行为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写作的人和写作的文章上。写作的人,是社会的人,他的一切思想、愿望,只能产生于丰腴的社会土壤,他不可能与世完全隔绝,脱离社会生活;写出来的文章,无论它反映的内容是如何光怪陆离、隐晦曲折,它总是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反映出一定社会生活的内容。
三、布置作业
1、简述写作、写作过程、写作活动、写作行为的含义
2、略述写作行为的特点
林云
篇3:写作教案:第二章 文章载体论3 (语文版高一)
写作教案:第二章 文章载体论3 (语文版高一)
第七、八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文章体裁的特点
教学重点:
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文章体裁的特点
教学难点:
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文章体裁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是人们组织语言、组织材料、组织思路的基本方式。所谓篇章”,指的是比句段更大的语言单位。
“篇章”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考察人类写作史,人们最初并没有“篇的概念。
对于现代写作来说,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文章的胚芽和逻辑起点,它昭示着文章切人的角度,决定着整篇文章的基调。
文章的“中间部分”,是文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文章的“结尾部分”,则是文章的收束、完足,它浓缩了文章的整体信息,并将文意延伸,直接导入读者的心灵,产生回荡、迂萦的效果。
篇章是由字、词、句、章构成的,这些意义单元,不是随手填塞的,它们都必须摆在其必然的位置上,前后上下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读者也就莫知所云。
文章写作既要逐字逐句逐段地来,表现事物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同时也要表现出认识的发展,各个部分之间要紧密相关联。
文章的基本要素,是按一定原则组织起来的,这些原则大致包括:
(1)有机统一的原则。文章的内形式和外形式,都必须按照有机统一原则把各种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
(2)主题原则。文章的各种形式和各种要素,都必须服从于主题表达的需要。
(3)主次原则。各种要素的组织安排都必须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4)演进原则。文章内容的形式化展开,必须符合逻辑的必然性和审美价值的递增性,有序地展开。
(5)复杂多样原则。文章内容的形式化展开必须复杂多样,而不是呆板的、一成不变的。 ;
(6)平衡原则。文章各个要素和形式部分必须符合相对均衡的原则,例如,文章不能头重脚轻、尾大不掉等。 :
(7)节奏原则。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有节奏地展开。
(8)循环原则。文章的主体部分通常要求首尾相应。
二、文章体裁
文章体裁简称为文体。体裁是对文章体式形态的一种描述,它是作者写作的一种形式规范,也是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种具体样式。它是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西方的'“三分法”传人中国后,被改造为注重文章体式、体制、形态的“四分法”--把文学文体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1、体裁的意义
体裁不仅仅是文章归类和文章名称的问题,它一旦形成就获得了相对的稳定性,作为一种形式规范,对文章写作、文章阅读、文章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写作来说,当作者萌发了某一写作冲动,产生了某一写作需要,就必须选用适当的文体来完成自己的写作任务。
体裁对于文章阅读、文章批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无论是阅读还是批评,都必须遵守文体的规范,不能“文体错位”,不能用读诗歌的方法和标准去读小说,也不能以文学的标准去要求新闻;另外,对文章体裁掌握的多少和深入了解的程度也会影响到阅读和批评的质量。
2、体裁的特点
(一)稳定性
体裁一旦形成,它就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与法则,对文章的语言、结构、篇幅、容量、内容构成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并作为一种具体的样式长期存在,对写作起着形式规范作用。
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章(包括文学和非文学文章)在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上,在其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性质上,以至于在文章的外在形式上已产生了很大变化,但它们依然会保持体裁特征中最稳定的一些特点。
(二)变异性
倘若用一种动态的、历时眭的眼光来观察,文章体裁又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任何一种体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都可以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文化政策等背景中找到依据,它们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写作行为自身的发展,总有一些旧的体裁被淘汰,一些新的体裁不断地涌现出来。
体裁的变异性一方面由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另一方面又与写作自身的创新要求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文学创作中尤为突出)。对文学创作来说,体裁不是一种僵死的框框,决定作品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创新原则对体裁同样起作用。
(三)相对性
体裁具有类型学的意义,但这种“类型”是相对的。
首先,所有的体裁都只能是对过去的一种归纳和概括,它不可能涵括未来所可能出现的新样式;即便是对过去的归纳和概括,也不可能巨细无遗穷尽一切。 .
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无法坚持一个唯一的标准对体裁作穷尽的划分。体裁的界定是建立在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分类应坚持一个唯一的分类标准,但我们目前对体裁的划分更多是出于一种约定俗成,无法坚持一个唯一的标准。
另外,各种体裁虽然各有其规范,但并不排斥它们相互之间的渗透。
3、文体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各类文体,我们既不能蔑视传统,也不能拘泥死守。每种文体,一旦形成,就具有了一定的稳固性、习惯性,对当代或后代的写作实践
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集体的一种智慧,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法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表征。对于其中优秀的东西、精华的东西,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继承下来了。
任何一种文章体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都可以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文化政策等背景中找到依据,它们都呼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体裁形成之后,其本身也在丰富发展。
三、布置作业
1、简述文章基本要素的组织原则
2、简述文章体裁的特点
林云
篇4:写作教案:第二章 文章载体论4 (语文版高一)
写作教案:第二章 文章载体论4 (语文版高一)
第九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文章图式的含义、意义和种类
教学重点:
文章图式的含义、意义和种类
教学难点:
文章图式的含义、意义和种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教程:
一、文章图式的含义
所谓文章图式,是指存在于作者心中的关于文章的样子、关于文章体式的表象、作者心中关于文章的理想规范面貌。
文章图式是作者心目中有关文章的样子,从这种“具体可感性”出发,我们可以把文章图式理解为一种“感性的形式”。这种“感性性”,意味着文章图式并不是把文体种类的表象抽象成千巴巴的模式或者概念,而是将文体的感性形式从具体的言语作品中提取、积淀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要素。这些具体可感的要素包括:
(1)文体特点和文体知识,即某类文体的“质”的规定性;
(2)文体结构规律和用语特点;
(3)文体的综合表现技巧。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文章图式是一种心理定势,是作者心目中对于“这一类”文章的外在表象的稳定的心理态势。
从本质上说,文章图式是言语主体“内化”文章的表象,也是“类化”文章的范式,它必须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将文章的范式“内隐”为言语主体的较为稳定的心理模式。
二、文章图式的意义
首先,它内在地、隐秘地规范和引导着我们的写作,既是我们整合客观信息的一种内在形式,也是我们运思、表达的一种规范。
就一个作者来说,他心中积淀的“文章样子”越多,越有个性特色,他的写作也就越自由,越有特色。相反,作者心中的“文章样子”越少,越缺乏特色,他的写作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
三、文章图式的种类
一篇文章,从外观看,有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尾署;从内在构成要素看,有主旨、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它们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
“文章审美图式”是我们心中所认为的、最理想的文章表象。如我们心中积淀了许多小说的表象,有情节小说、性格小说、氛围小说、意识流小说、问题小说、哲理小说等。我们进行写作时,往往会依照我们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种或几种小说图式来进行写作。
四、文章图式的获得
进一步考察文章图式形成的心理机制,它与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较为相似。语感论I者认为,语感的`心理机制是语感图式。
文章图式的心理层面实际上也是“形式”,不过这种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性的,要结合着文章表象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的。
文章图式是主体在阅读大量言语作品的基础上,通过主体内在的情意化,将文章表象“简化”、“定型”,从而形成主体心灵世界中的关于“这一类”文章的范式。
一般说来,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阅读,有利于文章图式的形成,如果零打碎敲,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学习文体知识和阅读作品时,善于比较各种文体的异同,特别是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才能获得正确的文体感和文章图式。
文章图式是伴随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这种理性思维需要理论引路,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内省、修整,才能“完形”。没有理论的引导,就如同在黑暗中穿行,难以形成正确的文章图式。
一般习作者尽可能多积淀一些“文章图式”,应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基本的文章图式”,不能单凭兴趣,过分狭窄。过分狭窄,只限定在一两种文体上,一方面是影响我们写作基本技能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眼界过于狭窄,缺乏比较,也难以形成正确的“文章图式”。
林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