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多温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号码布的记忆心情日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号码布的记忆心情日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号码布的记忆心情日记
号码布的记忆心情日记
方文山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示,喜欢收藏古旧的门牌或者广告牌,那些金属的材质、生锈斑驳的质感很吸引他。他觉得这一块块古老久远的门牌或广告牌中都有一段故事,只有这斑驳的锈迹在静静述说着那些早已尘埃落定的历史。他将这些称为——“有故事的收藏品”。
一直以来自己也有这种收藏习惯,在我众多收藏品中,最让我珍视的是每次比赛留下来的.号码布,它承载的不光是球队与我的光彩,更多的是关于人的记忆。多年以来,那么多次比赛,那么多交过手的朋友,“号码布”这安静的家伙,会让我缅怀起曾经拼搏的经历和那浓重的情谊。
有两块号码布上签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其中一块是在全国乒乓球比赛(南方赛区)上所得。那次比赛我们获得了团体亚军。我记得,在比赛结束前的那天,我揣着自己的号码布,握着圆珠笔穿梭于赛场,像小粉丝一样跟对方的球员说:“帮我签个名吧。”他们都诧异地看着我,然后微笑着拿起笔,深深浅浅地写下自己的名字。而我,却时常在想,当时那一笔一画是如何写的,他们如今还好么?我捧着手中的名字,就像捧着宝贝一般,小心翼翼叠好,放进球拍套中将他们带走。
我将它们都收集起来,装进记忆中。如今偶尔在天空晴朗的天气里拿出这些记忆,放在温暖的太阳光下晒晒,还可以闻到那年夏天硝烟弥漫的激烈。
那些曾经发生的事情像是褪色的电影。记忆被无情地掏空,多年后的现在已没人记得,也没人会问,他们何时走的?他们何时再来?
篇2:记忆心情日记
记忆心情日记
我的记忆是美好的,却是遗憾的…
初恋,让我感到纯真的友情带点甜蜜的味道,很舒服。
走入工作岗位,遇到了让我感动,让我想对他真心付出的人,我们爱的`轰轰烈烈,那是我二十几年来最幸福的时候,然而,上天给我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我们这段不被许多人祝福的爱情,也为了将来,我们只能忍痛割爱,分开了。
没过多久,再次看到他,我知道我的眼泪快掉下来了,急忙转身,我的心痛的快要窒息了,只能忍着,找借口躲一下,因为我们只要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在想什么,所以不想让他看到我难过。那个冬天,我们在楼梯口说话,看着他泣不成声,我在想老天为什么要惩罚我们这对相爱的人,让我们这么痛苦,但我们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注定着,永远只能望着对方,心里挂念着。
现在我们都有了各自的生活,他结婚了,但我们还是明白对方心里的想法,所以我们还是祝福着对方,我希望他幸福,我也答应过他,我会好好生活。但我仍希望我们下辈子能在一起永不分开。
篇3: 妈妈的号码布作文800字
妈妈的号码布作文800字
每一次跑完马拉松,妈妈都喜欢收集号码布,如今,我们家中的号码布已有厚厚一沓。妈妈常说:在别人眼里,它或许只是一叠废纸,但是,这些号码布见证了我的进步,我的回忆。
忆起妈妈第一次跑半程马拉松,开跑时,妈妈十分兴奋,跑得可快了,可是,刚跑了不到十公里,妈妈便体力不支,手和腿只能机械地摆动,无奈之下,妈妈的体能也逐渐耗尽,只能慢慢地走着,终于在3小时关门时间到达了终点。那一次,妈妈的号码布见证了她作为跑步小白,生疏地跑步姿态。
自从那以后,妈妈不服输,每天清晨,她总会到体育场,热身,间歇跑,5公里,十公里,最后再拉伸。尽管练得气喘吁吁,但妈妈总能坚持下来。而且,一旦有马拉松比赛,她立刻报名参加,每一次奔跑间,她都在磨练自己,渐渐地,家里的号码布多了起来,妈妈喜欢在每张号码布上写上每次跑步的时间,刚开始,成绩依旧是2小时30分钟,可渐渐地,随着妈妈日积月累的训练,妈妈的`体能增强了,成绩也随之提高了,2小时20分钟,2小时10分钟,一年后,她的最快成绩甚至达到了1小时50分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她的进步,是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训练换来的;那些日子里,号码布见证了妈妈持续努力换来的不断进步。
两年过去了,妈妈又报名了她的第15次半程马拉松。这一次,她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妈妈的速度十分稳定,跑了一大半了,妈妈依旧步伐稳定,她的脚摆得高高的,微风拂过,她的头发轻轻飘着,美极了,她依旧保持着,没有停过一次。十公里,五公里,最后200米!终点线前,我看着妈妈,她像一阵风般冲向终点,她胸前的号码布,也随风飘着。冲过终点,1小时40分钟!妈妈额上满是豆大的汗珠,头发也变得凌乱,可是,她开心地笑了,她成功了,她突破了自我!那天,号码布见证了,是她的成功,是她的突破,是她的喜悦。
如今,妈妈仍在继续进步着,不知今后,又会多出多少号码布呢?
篇4:故乡记忆心情日记
故乡记忆心情日记
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
而我!一不小心转个身
竟把故乡作异乡
在这个笑贫不笑娼
物欲横流,享乐至上草泥马的年代
竟然没有守得住最后一条底裤
投奔于这浩浩荡荡的淘宝蛮荒洪流中
啃着手中的法棍面包
电视里的红团、煎包
似千军万马向我砸来
来一杯波尔多的赤霞珠
却老想地道蛏溜的味道
我知道
囚住了熟悉的味蕾感觉
却囚禁不了 故乡的.记忆
故乡的记忆犹如浓烈的甘淳
容易上瘾、容易喝醉
醉生梦死间 我老想问问
门口的槐树还在吗?知了还在欢叫吗?
蒜溪坡几头老黄牛还在吗?还在悠闲啃着草吗?
宫庙榕树下几个老人还在吗?还在吆喝着下棋吗?
村里留守的小孩,有几个是我认识?而有几个能认得我?
。。。
故乡的问题比十万个为什么还多
归心依然似箭
内心依旧忐忑
怕只怕
回去的脚步 跟不上故乡老去的速度
寻最后一方净土
待记忆羽化尘埃
华仔草于巴黎
篇5:记忆徘徊心情日记
记忆徘徊心情日记
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的,又有谁知道最好的幸福是什么?
——题记
想问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有一片很广阔的天空。有你我谱下的曲写下的词。你还记得吧?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故事……
第一缕秋风来了,第一片落叶随风飘落了……
拾起一片落叶,它早已千疮百孔,轻轻一抓,便碎了。如同没有灵魂的躯体,只有脆弱的骨骼支撑着生命,会孤独,会寂寞,会自甘堕落。就像我望着天空思念你的模样,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我一直记得我们都是叛逆的`孩子,我们看不到未来的曙光,更不敢奢望去懂得些什么。还记得以前么?我们把上课吃东西当成我们的乐趣,逃课是我们共同的目标,讲话是我们的地下活动,爬围墙出去散心是我们对心灵的寄托……我们一起干过很多不合法的事,但唯独不同的是,你早恋过,其实,对于叛逆的孩子们来说,早恋不算什么。
那年秋末,你们站在我面前,带着幸福的曙光和稍许的腼腆。就这样,卡卡进入了你我的空间,从两个人变成三个人。那时,我知道,你是幸福的,脸上每天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卡卡对你很好,关于你们的幸福,我不想多说什么。我一直以为你们会长久。但你们打破了我美好的期待,最终你们还是分开了,没有来由的就这么散了。而我只能站在旁边沉默,默默地为你擦掉眼角的泪水。
从你们分开那天起,就如同陌生人一样,偶尔你的笑容都变得那么虚假,连问候都变得那么勉强。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你和卡卡都忍受着各自的痛苦,只是谁都不说。而我只能让这一切都随风飘散。因为在你们的故事里我只是个配角,不能给予属于你们的幸福。
我一直都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要分开,也许早恋的孩子们只会发芽开花,不会结果吧?后来,我问你:“你们为什么不做朋友?”你用那带着稍许成熟的眼神对我说:“分手以后,不能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不能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所以,只能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后来的后来,我们都知道了爱情是流动的不由人的。
而如今,只有简短的信笺来回的飘动,想你的时候,我会守在拐角处,傻傻地等你的出现,而每次迎来的全是些陌生人的影子,每次都绝望的低下头,转身离去,泪水打在手背上,忘了你已经不在我身边,只能凭借记忆维持这枯燥无味的生活。
尤拉,也许你不知道,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我只是一个人,你更不会知道,一个人的时候,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只听见自己,可以不在乎窗外的风景,可以脆弱,可以忧伤,可以自甘堕落,可以看见原来的我们。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借助天空来想念你,可以借着淋雨时放声大哭,当雨水和泪水混为一团,谁都不会知道你在哭泣。
曾经你对我说:“快乐是自找的。”以前我与你说:“幸福是自己的。”你我却忽略了去搜寻那最好的幸福。
关于尤拉和我,关于我们的过去,都一去不复返了。只是我一直徘徊在记忆中,不愿飞出来罢了。
篇6:薄薄的记忆心情日记
薄薄的记忆心情日记
这么些年了,我一直还是习惯在纸上写东西,虽然拇指短信代替书信往来,键盘鼠标取缔文房四宝。可我的大脑就是不争气,键盘一敲动思维就短路,我知道这是习惯惹的。从小结识的汉字都是印在纸上的,学习写字也都是用的纸。纸为我承载了不少陌生的文字与知识,慢慢地我也学会在纸上天马行空。8岁开始行走,一走就是27年,这27年的习惯真的很难割舍。由纸而来的记忆碎片无数,有些早先浓厚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的清淡了许多。这些年生活平淡了,记忆也变得淡薄,薄得像一张纸,透过纸背或明或暗依稀呈现……
当许多人习惯看电视,我却没有改变习惯看书;当许多人已经习惯发表网络文学,我却仍然钟情于在纸质媒体上发表豆腐干;当许多人已经习惯于用短信爱情代替海枯石烂,我却无法忘怀逝去的笔友情愫。
电视从无线到有线再到数字,节目也从几个到几百、几千个,到现在丰富极了。我还是习惯坚持一有时间就抱着一本书,我看书的类型也比较杂,文学类、专业类都要看。而且一定坚持每个月至少读一本20万字左右的书,翻阅10到15本杂志。书是精读,杂志大部分都是翻一翻,挑感兴趣的文章或图片看一看。书大部分是在上海书城买的,有一部分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做文化节目的主持人金小凤给推荐寄来的,在此顺便谢谢小凤。杂志有六七份都是我每年必订的,还有几本是因为工作关系,杂志社给免费赠阅的,在此也谢谢免费赠阅杂志的杂志社。
书看得多了,就有写的冲动,在纸上写得多了,就有发表的冲动。读书的时候喜欢写诗,偶尔也有发表,就这样带着诗人的梦想走进了大学。念中文系大一班的时候,我和教外国文学的老师冯君蓉相处甚悦。他喜欢诗,但他不写诗。他看到我这么执著地为诗而活着,深深地被感动了,后来赞助我出了一本折叠诗丛《竹林情韵》,由《诗神》出版社出版。我总觉得我不适合写诗,因为我读不懂诗。后来就弃诗从文了,写散文了。
写散文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以后,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放弃,因为写文章养活不了我作为外地人在常熟。可我还是愿意自费将这段散记印刷成书,书名叫《灌河弄潮》,散记我就业之初闯荡江湖的点点滴滴,颇有90年代末文学愤青的作风。
至今,我成为一名营销、广告人刚刚满10个年头。十年一路走过来,一直没有抛弃在纸上涂抹的习惯。客户提案也好、营销心得也好、广告文案也罢,这些都未能从我的笔下滑过。我的作品已结集成书正式出版,如《品牌成长的非常6+1》、《飞跃:从产品到畅销品》、《商务沟通的城市秘笈》、《青荷居视觉》等,现在看来这些所谓成书的'东西,或已成为公众的知识、或已流传开来。留在我记忆里的仍有一些未公诸于世的东西。
记得初中二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给梦中女友写情书,被退了。被退情书上有女友批示:情感不够真实、文笔不够流畅。我幼小的恋爱心灵受到一次强烈的撞击。从此,发奋在情书世界里闯出一片江湖。苦练情感真实性,把形容词和修饰语都拿掉,句子追求多押韵或排比以求流畅。若干年以后才发现女人只有三个字永远不会讨厌:“我爱你”。
上大学了,读中文系,依然习惯泡在教室或图书馆里写情书。后来同学们混熟了,都知道我的特长是写“情感真实、文笔流畅”的情书。出了名以后,理工类专业的同学经常来找我写情书,酬劳是一张电影票或一张舞票,若女友成功到手,则饭局一顿。慢慢地我写情书的名气越来越大,找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满足大家的批量需求,我研究了几类女大学生的性格,写了几套固定的模版。谁要请我写,就让他描述一下那女生的性格特征,然后我就照着模版抄一篇给他,效率一下提高了许多。大二的时候,学校调整宿舍,外语系四个班的女生合并重分。有两个原来不同班级的女生碰到一起,交流她们的男朋友情书写得如何之真实、感人。两个人都说,都快被感动得终身相许了,激动之余拿出各自的情书相互欣赏,看着、看着,两个人惊讶声、尖叫声不断:怎么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