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野美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家庭教育日志: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家庭教育日志: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家庭教育日志: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
任性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应从小予以纠正,如果任其发展,对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其实,只要父母能抛弃溺爱,孩子的任性是可以改变的。
1.建立一个和谐的民主型的家庭
对少年期的孩子,一般说来并不要求放任,并不决然反对家长的干预,而是要在父母的关心与孩子的独立之间寻求某种可以接受的关系。因此,父母对子女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有计划地放任”。
一方面,根据孩子的特点让其自然发展、充分发挥其特长,具有一定的宽容性。另一方面,绝不放任自流,娇惯孩子,使其随心所欲。宽容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承认他们是有各种感情愿望的独立人,纵容则是容许孩子有不良行为,它只会给孩子带来奢求,增加孩子对不合理权利的需求。
在民主型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对他们正当的要求给予肯定和满足,对孩子不正当的要求,则耐心地作出解释,因势利导地加以制止。孩子想用剪刀,家长就教他怎样用,不会生硬地把剪刀夺过来,对他痛加呵斥。
2.对孩子不良的行为连行必要的“惩罚”
“惩罚”不是责骂和殴打,而是对孩子的任性行为施行的一种心理对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做的就一定要做,不行就是一定不行,绝不做出让步。
孩子晚上想看电视,哭着闹着不去睡觉,父母对他的哭闹就不予理睬,把电视关掉,让他去哭.等到孩子感到哭闹的“武器”不灵的时候,他就会自动停止哭闹。这时再去跟他讲道理,他就容易接受了。
3.对孩子的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
4、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5.采取预防措施
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
6.巧妙运用儿童心理
利用孩于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篇2:家庭教育日志: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任性

如果你的孩子任性,那么孩子已经抓住了你的弱点。办法很简单,学会坚决地对孩子说:“不”。
(1)让孩子没有空子可钻。妈妈可事先跟孩子订立私下协议,让他没有反悔的余地。
(2)告诉孩子做人必须守信用。妈妈可以清楚地告诉孩子:“我们两个人都要说到做到。谁反悔了,谁就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3)孩子必须清楚地答应他同意这个协议。孩子坚持要违反协议时,你必须告诉他一个不守信用的人谁都不喜欢。
(4)眼睛看着孩子,表情严肃、平静,不要笑,让孩子觉得有可趁之机。
(5)拒绝孩子时,说话要简洁:“不行,我们已经说好的事情不能反悔。你必须……”如果孩子继续坚持他的无理要求,你要更简洁地拒绝他:“不行。”如果孩子更加执拗,哭闹、喊叫,弄得你很难堪,你可以不说任何话,直接抱起孩子回家。
如果遇到入园的时候,你正赶着上班,这时可以二话不说,直接送孩子到班里,跟老师说明情况,然后离开幼儿园。如果孩子坚持不吃饭,或吃零食,你必须坚持不给他零食,同时让他不吃饭。
(6)拒绝孩子的当时,不要跟孩子争辩太多,事后等孩子和你都平静下来的时候,再讲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你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跟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会接受你的意见。
妈妈屈服于孩子的无理要求,总有不可辩驳的理由:为了上班不迟到:为了摆脱自己在公众场合的难堪;为了孩子更高兴;为了孩子不饿着……这些饱含“母爱”的理由,会让孩子更任性.让妈妈付出母亲的自尊和权利,而且付出换来的只是孩子暂时的快乐和妈妈暂时的轻松。
殊不知一味的妥协,一次次的忍让,只会把问题搁置下来,“腐蚀”了孩子成长的根基,为孩子将来的生活埋下了无数隐患。
篇3:家庭教育日志:孩子的任性与独立性
和一切事物一样,任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任性的孩子性格上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如果不进行教育,它可能发展为自私、放纵、固执等不良性格。
而有些孩子某些行为表面上看似是任性,实质上则是独立性和意志力坚强的表现,或是当孩子正当的要求受挫后所出现的一种合理的反抗情绪。在这种任性中当然包含着合理的心理因素,如果引导好就可以发展为独立性强、有创造性、有主见等良好的个性。
一个一岁的孩子每次吃饭都要抢着自己拿勺吃,不依他就又踢又闹,连吓带哄都不行。
一个两岁的孩子把哥哥的手抓伤,爷爷用竹鞭逼着他:“是向哥哥认错,还是伸出手来?”结果他死不认错,打完左手再打右手,始终不哭。前一个孩子的任性中含有独立性的萌芽,后一个孩子的倔强中又包含着任性的成分。
任性和独立性、任性和倔强常常这样混在一起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相隔只是一步之遥。
独立性是孩子成长中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大人如果阻止他,就是低估了孩子的积极性和能力,不但对孩子成长不利,反而会助长他“你要他干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他偏干”的这一非理性意志。
任性不同于独立性,它是不分好歹的为所欲为,大人如果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不但不会促进孩子的独立性,反而会滋长任性。
倔强是明辨是非的坚韧和勇敢,其中蕴含着独立性的因素,它是一个人最可贵的性格品质。
心理学家在2.5岁学龄前儿童中挑选了100名反抗性较强的儿童以及100名几乎看不出反抗的儿童,对他们进行直到青春期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反抗性强的儿童中,有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评判事物并做出决定的能力:在反抗性弱的儿童中,只有26人意志比较强,其余的遇事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出决定。
可见孩子从小倔强、富有反抗性是很可贵的品质,有助于独立性发展。只要我们善于疏导,就能使任性的发展趋势转化为孕育独立性的良机。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关键就在于我们的疏导和教育。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个性的某些不良表现,同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训斥、打骂或溺爱气氛中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不是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逆来顺受,就是固执、任性、刚愎自用。而在民主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其性格表现为开朗、温和、活泼,很少形成任性。
篇4: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
怎样纠正孩子的任性
孩子的任性绝对与大人的娇宠有关。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任性,发展下去,会害了孩子。
有段时间,大约在彤彤两岁左右,她特任性,动不动就以撒泼哭闹的方式达到她的目的,尤其是晚上闹着要跟爷爷睡 ,因为我们要保证让爷爷晚上休息好,就不让彤彤跟爷爷睡,她就半夜哭闹,搅得大家不得安宁。
这种时候,一是大人的态度要坚决,二是大人的态度要一致,尤其老人不能迁就孩子。大人在坚决的同时,又要安抚 孩子,这样,几个回合下来,孩子知道闹也没用,也就开始顺坡下了。有意思的是一天晚上达到高潮:彤彤近一点钟醒来,又 开始闹着找爷爷,我们不让,她就哭喊“爷爷救命”,爷爷顶不住了(以往硬心肠不出来),过来抱她走,我拼命把她抢回来 ,不准她去,爷爷只好放弃。我一方面不准她去,一方面又好好哄她,使她平静下来。从那天晚上起,彤彤再没有闹过,以后 渐渐改掉了乖戾之气。由此,我又想到了――一分钟斥责法
一分钟斥责法
这个方法很灵,即孩子有了错,大人应严肃斥责,让孩子知道错了,然后马上要抚慰他,给他台阶下,渐渐地,孩子 的性格就会很平和,不犟,不暴躁。 这其中会有个过程。开始,孩子不会主动认错的,千万别逼他,不认错就不行,就打, 骂,大人可别这样。斥责只持续一分钟,认不认错都打住,转向安慰。多试试,你会得到孩子的回应的。
可能有的妈妈会有不同意见,咱们可以多交流。
篇5:如何帮助孩子纠正退缩行为
如何帮助孩子纠正退缩行为
儿童大多喜欢去公共娱乐场所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游戏,打打闹闹也是常事。然而,有些儿童却表现为不合群,不愿接触陌生人,不愿去公园或动物园等娱乐场所,这实际上是一种紧张性行为,医学上称为退缩行为。儿童退缩行为会严重阻碍其身心的健康发育,应及时予以纠正。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有短暂的退缩行为发生。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加,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加强,逐渐能与小朋友相处友好,玩耍自如。但是,有少数儿童仍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产生退缩行为。儿童退缩行为的发生与素质、教育和环境有关。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长辈对孩子过分娇宠、照顾,一切均予以满足,由于缺乏生活自理经验和社会交往经验,一旦到集体环境中去,他们即会感到束手无策,难以合群、处事,容易发生退缩行为。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愿接触陌生人,不愿随父母去亲戚朋友家里作客,甚至不愿去公园、动物园等娱乐场所。从不主动与其他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孤独、退缩、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喜一人独玩。这些儿童开始去幼儿园时,也常表现出紧张、害怕、不愿上幼儿园,甚至拒绝上学。不过,儿童时期的退缩行为大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能自行消失。
预防儿童退缩行为,关键在于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其对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经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鼓励其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游戏。对于已发生退缩行为的孩子,家长应予以重视,多给孩子些爱和信任,慢慢地引导孩子去适应新的场所,与新伙伴接触、游戏,使小儿在不知不觉中适应新的环境,逐步纠正其退缩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