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前几日,收到朋友寄来的著名女作家迟子建的新短篇小说集《雪窗帘》,甚是喜欢。
书中的十余篇作品,大多写的是北国雪乡的芸芸众生与自然风土,清新耐读,淡然可喜。迟子建继承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写作风格融合了沈从文的清新隽永与萧红的率真自然。观之西方,则让人联想到华兹华斯的廷腾寺与梭罗的瓦尔登湖。
出生于东北的迟子建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看待文学的视角,她在对往昔岁月的缅怀和陈述中,打开一扇窗子,让氤氲的微光折射而入,温暖而夺目。恰如一扇半开半合的雪做的窗帘,如此纯真,如此美妙,却又注定要悄然而逝。这世间,最美的最为无奈的恰恰也就是“时光”二字。如果有一架“时光机器”,我们能否让时光倒流?我们是否能够永远留住那些美好的岁月呢?这不过是个美丽的祈愿罢了。
我们注定都是不能回乡的浪子。离乡,倍思乡。近乡,情更怯。怕迷失在回乡的路上,怕给亲友带来失望和打扰。一如迟子建在小说中所言,“有时候亲情是一种打扰”。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处。作者已到知天命之年,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天真而睿智。
书即故事。作者的故事,作者身边人的故事,虚构但存在的故事。然而,迟子建的故事里,有太多我们身边人的影子。从《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中丢失了故乡的旅行中的作家,到《一坛猪油》里三个孩子的母亲,再到《旅人》里窗外异常宁静的那片海。我们在故事里,读别人的人生,却流着自己的眼泪。
迟子建的小说,美的像散文。闲散而认真的文字,收放自如的'篇幅,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悲泣,有欢笑,有白描,有速写,有光怪陆离,有浓墨重彩,也有茶香墨色。有爱情,有亲情,有诗歌,也有远方。如果你厌倦了现实的生活,大可不必辞去工作,真的抛下所有,来一次远方之旅。读书,便是你经历诗和远方、经历世间烟火、经历别样人生的另一个途径。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在字里行间,大有一番别样天地在其中。你会经历那些过去的留在镜框中的人生,那些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年轻时候才有过的似水流年。同书中主人公一起伤感,一起喜悦。一起撑起一双船桨,阅尽千帆;一同走到白雪的墓园,阅历那些老旧的伤感。
岁月无伤,且行且珍惜。一如雪做的窗帘,美丽又易逝去。在微笑中前行、告别。
篇2: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偷影子的人》我一口气读了两遍,时隔三天,又一字一句重读了两遍。每次读都沉浸在故事的氛围里,仿佛自己的影子也被那个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的瘦弱的小男孩偷了去。
这是一部法国的畅销书,“销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在这本让人着迷的书里,从一个人的童年写起,笔尖上流淌着缓缓的忧伤和人世间无法扯断的爱。就像看见了一块糖,想吃又无法放进嘴里,忧愁一丝丝,一缕缕,像一根扯不完的线。读者的心也没着没落地悬起放下,又悬起,就这样在凹凸的小路上不息地奔跑着。
小说很是奇幻,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在学校常被大个子同学欺负,而他却有超乎寻常的天赋——可以和别人的影子交谈,可以知道深藏在别人心底的秘密。小男孩从这里一步一步往前走,作者把这个奇幻的空间,在铺满乱石子的路上左拐右弯,一笔笔勾勒出人间的美和真。
小男孩似乎没有名字,连他所在的城市也是这样。一个不被人瞧上一眼的小男孩,就这样被马克·李维放到了无限的空间里,任凭他游走。小男孩并不快乐,爸爸离开了妈妈,连个人影也见不到。他没有玩伴,彷徨无助地生活在那个不见名字的城市里。
爸爸离妈妈而去,这成了小男孩甩不掉的创口。小男孩的童年在散不去的阴影里缓缓抖动,唯有妈妈,把能够表达的爱,一点点倾注到他的身上。他没有关注到妈妈在一点点老去,心里蓄满了对妈妈的爱,却一直没有表达出来,直到妈妈病逝。这段伤感的亲情,作家的笔下没有生出花朵,留下了算是不小的遗憾,也留给读者慢慢品读。
小男孩一点点在长大,他总算踩进了爱情的温情里,爱情也成了整个故事的一抹亮色,照进了有点伤痛又总不顺遂的男孩的生命中。苏菲是个好女孩,在和苏菲的相恋相知中,男孩没有迷失自己。某个灿烂的夏天,男孩在海边邂逅了一位又聋又哑的可蕾儿,一个会用风筝写出“我爱你”的女孩。可蕾儿凝视着会偷影子的男孩,在纸上写出:“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男孩的影子一点点清晰起来。会偷影子的人虽然也被苏菲爱慕着,但他该放手时没有迟疑,终于收获了自己的另一段最真和最美的爱情,拥有了真正的幸福。“太阳升起,我们的影子肩并肩拖长在人行道上。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倾身,亲吻了可蕾儿的影子。于是,无视于我的羞涩,我摘下眼镜,模仿影子的动作。就在这个早晨,远方防波堤旁的小小废弃灯塔里,塔灯仿佛又开始转动,而回忆的影子正低低向我述说这一切。”这些文字美极了,作者用此段结尾,小说在温情的笑靥里结束,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书中,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总是站在别人背后,试着成为别人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这部法国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不离不弃的友情,还看到了催人泪下的亲情和浪漫感人的爱情,每个寻常的片刻,都是最珍贵的记忆拼图。小说通篇文字清新,极具画面感,大大小小的故事感情交织,奇幻又纯真,渗透着许多道理和哲理,读起来特美,特感人。
篇3: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当初接触这本书并不是因为“村上春树”这个名字,而是我的偶像梁朝伟提到了这本《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这是一本村上的文集,其中,有故事,有寓言,有的像感想,有的像速写;有惊险,有苦恼,有深沉,但都是关于一些小人物的作品。
看村上的文字常常会不经意地一笑,那微笑挂在嘴边不忍放下,直到从书中的情节中抽离出自己,那些故事很普通很实在,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也或许讲的就是你的故事。
当然,上述观点是我新近重读这本书时感受到的。第一次阅读还是在我14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对于村上的文字真是不懂,我总是想在其文字背后找到他真正想表述的意思,可他的文字很迷幻,像在捉迷藏,我捉不住。于是,让这本书不见天日了好久。但很奇怪的是,我一见到晴朗的日子,吃到意大利面,看到袋鼠,就会想起村上文集中的《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意大利面条年》和《袋鼠假日》。可能这就是村上的魅力吧,就算我看得多不在意,都会不经意地想起。
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我发现其中的文章内容虽各不一样,但总会有一些触碰内心的美妙瞬间。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始,而以“你不觉得这是个感伤的故事吗”结束,向自认为百分百的女孩讲述一个遗憾的爱情故事;今天约的女孩没有出现,晚上却想起打电话告诉她要注意安全,天黑不要乘坐附近的出租车,因为司机是个吸血鬼,其打电话的真正意图是想打听女孩今天到底干吗去了;因为自己爱的人的朋友今天婚礼,不得不去参加,即使困得在喝汤时就险些睡了过去……多么微小的细节,多么美好的一瞬间,都在村上的眼里。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村上一样观察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细节呢?而总是抱怨所谓的黑色星期一,讨论着今天的不顺心明天的不确定。可能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压力,我们都变得劳碌了。因此,每天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穿插于各个路口之间,低头奔走着。可能忽略了出门邻居的一个问好,陌生人递上的一个微笑。而时常会听到一些评论:现在的人际关系都变得冷淡了,是真的变淡了呢还是你根本没有去经营呢?其实有的时候生活中的美并不是愣生生摆在那里让你看的,恰恰在于你去观察、创造。
就算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我也会让我的心情摆脱那个低沉的空气,放上一张好久没听过的CD,重温一下当年与朋友们K歌的情形;看看茁壮生长的植物是不是还再需要一些水的滋润;就算拿着相机对着镜子自拍留下的不也是一堆古灵精怪的最真实的自己吗?对了,还有村上的书在手边,它让我更爱生活,更真实地认识到:只要一点点用心,一点点留意,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丝丝暖意,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耐心观察、体会、创造。
篇4: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大人们常常说我们这一代大城市里的中学生真苦:居住在高楼大厦的“鸽子窝”中,回到家后几乎没有玩耍的'伙伴,而且,每天还要面对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作业,从来不知道童年的乐趣是什么。
我倒不这么看。虽然我无法切身感受父辈童年的无忧无虑,但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同样充满了快乐。尤其当你将烦人的作业暂时丢开,一个人躺在床上看上一会儿书的时候,真是
最大的享受,也是放松精神的最好方式。所以,这几年我好像看了不少文学类的书,什么《哈里·波特》,什么《少年文学》,什么世界名著,还有秦文君系列小说等等,从中获得不少乐趣、知识和道理。但是,今年3月妈妈给我买的一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却是那么的不同,似乎从心灵深处震撼了我。那以后的很多天,我的脑海里总是出现卓娅和舒拉的形象。
我这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是北京出版社出的“世界少年文学精选”系列中的一本。它是一个发生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故事。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突然发动的战争,打破了卓娅一家的平静生活。仅仅16岁的女孩卓娅告别母亲和弟弟舒拉,投身到抗击法西斯的战争中去,她参加游击队,深入敌人后方,破坏敌人的补给线,不幸被捕。面对法西斯的严刑拷打,卓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后被敌人绞死,牺牲时只有18岁。卓娅的英勇无畏,激励起更多的苏联儿女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去,弟弟舒拉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姐姐牺牲之后,告别母亲,参加红军勇敢作战,屡立战功。就在法西斯德国即将投降的前夕,舒拉壮烈牺牲。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的原作者就是这两位少年英雄的母亲。
看过那么多小说,只有这次我哭了。不光是悲伤,更多是悲壮,是感动,是感慨。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原本属于大人的责任,并在战争中,成长、成熟、成人,最终成为英雄。而他们的母亲同样值得敬佩。在忍受了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化悲痛为力量,用心灵之笔,绘出已不仅仅属于她个人的一双英雄儿女。也正是她的书,让卓娅和舒拉不仅长留前苏联,也永存全世界。我从中读出:爱国、勇敢、正义、付出,不管到何时都是做人的标准和人生的幸福。而对于回到现实的我来讲:努力、认真、信念、理想,也许是我在平凡而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品格。我庆幸我生长在一个和平、富裕的年代。尽管它没有卓娅和舒拉那样非凡,也没有父辈那样惬意,但我们却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力量。
篇5: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读林清玄的作品,你会感到从头到尾透着禅意。这让他的作品给人超然物外的感觉。
优美的散文取决于作家的细腻观察、语言表达和思想高度,林清玄都占了。林先生丰富的经历,敏感的性格,形成他对细节刻画的到位。即使是高中逃学、作为低劣生的尴尬,他都写出一番景色。因此,林先生才会切实感受到老师的一句鼓励成就了自己,他说好老师“如同悬崖边的树,能挡住那些失足堕落的学生”(见《悬崖边的树》)。林先生少小姊妹多,父亲对林清玄的关爱是缺乏的,有时行在路上,还会问他是谁家的孩子。但正是这种忽略,让他过早感知爱的珍贵。敏感的性格,促成他的多维审美,林清玄会在文章里不断转换语言。读者会感到是和熟人在漫谈。他用最贴切的语言装点文学宫殿,未必辉煌,有时甚至琐碎,透出俗家人的絮叨,但正是这种民间生活体验,让他的散文能快速抵达读者的心灵。
林清玄从繁华喧闹的文坛,寂入禅院静修几年之后,禅意已渗入他的骨髓。再出寺院,他的文思变得更加澄明。他开始由过去的无意为之的插花手,变成一位行云流水般叙述民间花意崇美的圣手。他和民众一样,每天面对现代工业的通病,面对城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面对疏远土地的无奈。他把阳台上种菜的欣喜,把父亲从乡下背来红薯种的纠结写出来,从中阐发俗众难以体悟的道理。正因对禅道的深悟,他对活在当下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不忧昨日,不期明日》分上中下三辑,辑辑依偎相连。在第一辑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乐观心态,融入日常,感悟凡俗,升华思想,可以当故事听,可以当诗歌颂,可以做无尽的联想。林先生的文字,简约里饱含着思想。在第二辑“比云还闲”里,他倡议,身患城市病的居民以及被科技绑架的俗众,需要学会放下,在清闲中找到自我。林先生说“闲字真好,是门里的月亮和门外的月亮相呼应,悠闲的人也正是门里常有月光的人。”他甚至把浪漫解释成“浪费时间慢慢地去走、去吃、去爱、去老”,这该是怎样对人生的高度概括啊!第三辑“味味一味”里,他明确指出“一味,不是生活里的柴米油盐,而是内心的会意。一味,不是寻找一种优雅的生活,而是在散乱中自有坚持;在夏日,有凉爽的心;在冬天,有温暖的怀抱”,从中品到林先生超脱的心灵是如何引导读者越过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完善啊!他写锦鲤,写树叶,写看过的书,写水晶石,这些身边的物事都给读者深刻的启迪。林先生以他深厚的阅历与禅修,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智慧之源。整部书妙语连珠,让读者击节处,比比皆是,读后令人遐思。
在春天,享受春风般感受林清玄的文字,如看到亮灿灿的绿,让一份禅意抵达心灵,也是林清玄奉献给读者的心愿罢!
篇6: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人生”,这是一个多么宏大而厚重的命题啊,我想,非到一定的年龄段,且对生活有着丰富的积淀,否则是谈论不了这个话题的。杨绛先生完成《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时,已经96岁高龄了,她的人生哲学想来是透彻的,是完备了,是能够观照本心、有所透悟的。所以,《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摆放到了我的枕边。
哲人们早已把人生形象地比拟成一条路,当然,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我们都是人生这条路上的过客,怎么才能在这趟生命之旅中活出一番精彩来,我们始终在探索,在实践,在努力。
在书的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人至九十耄耋,已经抵达人生的边缘,其实这也是一种高度,生命的高度,回头看,有无限的风光,那是自己曾经创造的;向前看,是一种悟,对人的感悟,对生与死的感悟。这段话里先生提出了“人生的价值”这一主旨,很多前辈大师都曾探讨过。“人生的价值”何在?其实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我在读书的`后半部分时,时时会想到这句话,也许,这便是这本书的中心之意吧。
在该书《论语趣》一文中,杨绛提到,钱锺书先生和她都认为,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子路而不是颜回,最不喜欢的是不懂装懂、大胆胡说的宰予。之所以用此大手笔来写这篇文章,这与杨绛先生晚年精读《论语》有关,当然这也很大程度受钱锺书的影响。先生说:“孔子偏宠子路”,这种解读也与先生的个人偏好有关,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为人伉直,好勇力,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从性格上讲忠诚厚实,信守承诺,而这样的品质也恰是当代人所缺乏的,所以先生很推崇他。
杨绛先生在《走到人生边上》谈了神鬼、命运、天命等,而这些“怪力乱神”一度被看做迷信和糟粕,是应该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书中杨绛自称“老夫子”、“老朽”、“老陈人物”,她说“可是为‘老先生’改造思想的年轻人,如今也老了,他们的思想正确吗?他们的不迷信使我很困惑。”这是一个很哲辩的问题,年轻的人们在斥责旧的“迷信”时,却在脑子里崇拜着新的迷信,而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杨先生尖锐地指出:“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不啻是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
《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即使过、,甚至更久,我们再读,还是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的。
篇7: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每个女孩都是不会哭泣的天使,遇到自己爱的人,流下了眼泪,于是落入凡间。
——题记
幻美的童话故事,稚气的曲折情节,处处吸引并感动着我,《人鱼公主》般凄美的传说更是令我受益匪浅,它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
海中的礁石上,附着一只小人鱼,她每天看着潮起潮落,世事的变化,内心却波澜不惊。知道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早晨,一摸耀眼的阳光洒落人间,照耀在一个比阳光还要耀眼的男子身上,他是位温文尔雅、英俊不凡的王子,就在那一刻,小人鱼内心前所未有的风起云涌,她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做悸动。于是乎,她放弃了她所拥有的一切:一望无际的大海、父母的倍加疼爱、纯净甜美的歌喉,换取的只是两条腿。
王子认识了她,却阴差阳错认错了救命恩人,所以仅仅是认识,没有爱怜,没有心动。小人鱼为了亲爱的王子化为了透明、一戳即破的泡沫,面对死亡,她没有恐惧,只是微笑夹杂着泪痕。
《安徒生》数百篇故事,每一篇的结局都很动人美满,只有小人鱼为爱做出了牺牲,令人怜惜。
生活也是这样,人生难免曲折,难免磨难,一个人的人生,难免于波澜,小人鱼的生命结束,是一场悲剧,但过程却是跌宕起伏,情感一直纠结,令人回味。我想要这样的人生,我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像小人鱼一样才叫精彩,也只有这样的人生才最动人,太过平坦的人生,往往平淡无味,面对生活的历练,才会使自己成长并成熟。
“ 只有放弃,才能拥有。放弃并不是一种失败”小人鱼她爱了,疯狂了,执着了,放纵了,她决定实施过,历经艰辛过,心里无数的信念支持着她,叹服她的勇气和胆量的同时,我 们又如何呢 ?
篇8: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最近日本政府正忙着修改教科书,企图否认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挑动邻国神经的问题。我在气愤之余,也在思考我们后代人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民族的历史伤疤。恰巧读了西蒙·维森塔尔的《向日葵》—一个犹太人关于战争、杀戮、赎罪和宽恕的告白,我被作者的故事深深感动,更对罪恶与宽恕的哲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是一个奥地利的犹太人,二战期间,他全家遭到纳粹德国的残酷迫害,亲人中有89人惨遭纳粹毒手。二战结束后,西蒙致力于追踪纳粹战犯,将那些冷血残酷的恶魔送上法庭和绞刑台。《向日葵》是他的一部自传,讲述了他在纳粹集中营里黑暗绝望的囚徒生活。虽然书中充斥着压抑绝望的集中营氛围,但仍让人看到黑暗之外的人性之光。无论是在集中营里受尽折磨却泰然自若、笃信上帝的牧师,还是在死前为自己的罪行虔诚忏悔的德国士兵,抑或是西蒙·维森塔尔本人,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却也都是热爱生命、渴望正义的普通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被死亡的阴影折磨了两年之后,仍旧能以乐观理性而充满人文关怀的眼光来审视人性,又能执着地坚持正义,控诉纳粹罪行,使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产生心灵的触动。
西蒙用蒙难者的亲身经历震撼着我的心,不禁思考:在面对历史这把难解的锁时,我们该如何运用“宽恕”这把钥匙?
在一所医院里做强制劳动时,西蒙遇到了一个受重伤濒死的德国党卫军士兵,他向西蒙讲述了自己所在的德国军队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城里残杀上百无辜犹太人的可怕情形。那位士兵以愧疚悔恨的心情忏悔着自己的罪过,他希望得到西蒙—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宽恕,这样他才能死而瞑目。可西蒙默默听完他的讲述,一言不发地离开,他觉得自己无法代表成千上万被残杀的犹太人对德国纳粹给予宽恕。
战争终于过去了,西蒙死里逃生,德国纳粹也受到了审判。生活归于宁静,但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西蒙心头挥之不去—他当时是否应该宽恕那个濒死的德国士兵?
这引发了一连串难以回答的问题:人是否有权利去宽恕一个杀人如麻的凶手?谁有资格代表受害人去宽恕凶手?有些人认为只有受害者本人才能对加害者给予宽恕,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表受害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童年有着凄惨遭遇的杀人犯,一个在濒死之时幡然悔悟的恶魔,往往会引发善良人们的同情之心,并不由自主地想要给予宽恕。而我觉得,所有的理解和怜悯都不能轻易换来宽恕。宽恕需要严格的原则和限度,更需要以赎罪为前提,否则宽恕将成为世间最残酷无情的事情—它忘记了受害者的'痛苦,践踏了受害者生存的权利,它抹杀了过去,用对凶手的同情换来对受害者的无情。事实上,世间很多穷凶极恶、人性沦丧的罪行根本无法得到人们的宽恕,所以有些人说:只有上帝才能给予宽恕。
篇9:最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
当我郑重地把这本据说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童话集《小王子》介绍给儿子时,他很快就睡着了。我独自把它看完,有时听到自己发出轻微的笑声,有时放下书停顿一下,好给那些随着书漂移而来的想法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为什么伊索和拉封丹的寓言一直被认为是儿童读物呢?我之前认为,主要是缘于其中有儿童最喜欢的东西——语言简洁的单纯道理。当我养了个孩子之后,才发现事实正相反。最能让孩子放声大笑的是马戏团的小丑故意摔倒。假装摔得越狠越疼,越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小王子》作为童话经典的流传更是奇怪。主人公小王子虽然有可爱的性格,但比起那些与孩子们有天然亲近感的动物主角来说,还要疏离陌生一些。
没有被伴随爱情而来的误解、伤害、悔恨、无奈,深深折磨过的人,不会明白玫瑰花和小王子的争吵意味着什么;没有被庸扰琐碎的现实生活紧紧缠绕得无法脱身的人,看到代表欲望、虚荣、自欺欺人的星球,会不知所云;体会过离别、相聚、再离别的痛楚,才知道小王子多么想念他的星球;没有经历过不可抑制的激情,怎会理解狐狸所说的“驯化”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当狐狸说:“你看见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没有用。麦田不会让我产生任何回忆……你有一头金色的头发。你要是驯化了我,那将是多么美好的啊!麦子是金黄色的,让我想起了你。”不禁让人联想起那句“忆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这凝结在金黄与碧绿中的千古忧思、百年倾诉,对没有经历过世间复杂纷纭的孩子们没有意义。
和所有的寓言一样,《小王子》只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讲了一些最浅白的道理。但用最简单的道理衡量人生的人,必定早已参透其中的玄机。然而付出一定代价的是,他们往往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用天真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些希望能重返单纯的人们,因此猜想,作为成人污浊世界的反面,孩子应当是最纯洁无瑕的,童贞由此被赋予了象征意味。他们反省自身,而又无力改变此岸,便把所有的美好都虚拟进一个彼岸:童话的世界。当孩子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时,成人代替了他们,这是否就是“童话”产生的理由呢?想来,童话的流传也并不取决于孩子,更多的是由他们父母的好恶决定的。
其实世上有许许多多比儿童更需要《小王子》的大人。他们无法得到孩子从小丑身上得到的快乐,他们有时要向远方张望,他们似乎像书中的狐狸一样,一直在等待被小王子“驯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