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sqfw199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阅读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阅读题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阅读题及答案
《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阅读题及答案
(1)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2)第一次
(3)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整整哭了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4)许多年后,我还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5)“还哭什么啊你?”父亲冲我吼道。
(6)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7)可到最后,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8)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的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9)第二次
(10)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11)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的,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12)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13)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14)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裤子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15)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得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了一大截,双膝已经磨破了,褶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16)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17)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穿上那条裤子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就被泪水淹没。
(18)第三次
(19)我20岁,上大学。
(20)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脱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的。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临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临村的医生那里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21)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22)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的厉害,想怕是治不好了。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23)那一刻,我呆在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24)母亲啊,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云层,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25)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1.选文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2.文章写了“我”为母亲流泪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3.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4.文中的“我”为母亲流了三次泪,这泪中包含了“我”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有点题、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作用。(得对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得3分。)
2.示例: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都被泪水淹没。③20岁时,母亲怕我们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
3.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2分),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母亲受伤严重,疼痛难忍,突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4.包含了我的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
示例: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感恩父母。
篇2:《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阅读答案
《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阅读答案
(1)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2)第一次
(3)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整整哭了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4)许多年后,我还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5)“还哭什么啊你?”父亲冲我吼道。
(6)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7)可到最后,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8)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的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9)第二次
(10)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11)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的,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12)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13)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14)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裤子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15)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得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了一大截,双膝已经磨破了,褶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16)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17)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穿上那条裤子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就被泪水淹没。
(18)第三次
(19)我20岁,上大学。
(20)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脱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的。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临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临村的医生那里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21)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22)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的厉害,想怕是治不好了。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23)那一刻,我呆在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24)母亲啊,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云层,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25)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1.选文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2.文章写了“我”为母亲流泪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3.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4.文中的“我”为母亲流了三次泪,这泪中包含了“我”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有点题、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作用。(得对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得3分。)
2.示例: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都被泪水淹没。?③20岁时,母亲怕我们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
3.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2分),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母亲受伤严重,疼痛难忍,突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4.包含了我的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
示例: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感恩父母。
篇3: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1)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2)第一次
(3)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整整哭了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4)许多年后,我还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5)还哭什么啊你?父亲冲我吼道。
(6)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7)可到最后,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8)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的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9)第二次
(10)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11)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的,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12)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13)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14)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裤子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15)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得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了一大截,双膝已经磨破了,褶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16)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17)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穿上那条裤子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就被泪水淹没。
(18)第三次
(19)我20岁,上大学。
(20)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脱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的。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临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临村的医生那里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21)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22)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的厉害,想怕是治不好了。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23)那一刻,我呆在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24)母亲啊,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云层,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25)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1.选文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2.文章写了我为母亲流泪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3.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4.文中的我为母亲流了三次泪,这泪中包含了我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
1.有点题、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作用。(得对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得3分。)
2.示例: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 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都被泪水淹没。 ③20岁时,母亲怕我们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
3.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2分),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母亲受伤严重,疼痛难忍,突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4.包含了我的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
示例: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感恩父母。
篇4: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2)第一次
(3)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整整哭了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4)许多年后,我还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5)“还哭什么啊你?”父亲冲我吼道。
(6)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7)可到最后,我的眼泪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8)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的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9)第二次
(10)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11)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的,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12)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13)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14)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裤子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15)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得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了一大截,双膝已经磨破了,褶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16)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17)我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穿上那条裤子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就被泪水淹没。
(18)第三次
(19)我20岁,上大学。
(20)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脱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的。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临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临村的医生那里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21)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22)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的厉害,想怕是治不好了。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23)那一刻,我呆在那,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24)母亲啊,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云层,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25)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篇5: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选文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2.文章写了“我”为母亲流泪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3.选文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4.文中的“我”为母亲流了三次泪,这泪中包含了“我”对母亲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篇6: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记叙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1.有点题、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引出下文的作用。(得对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得3分。)
2.示例: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 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都被泪水淹没。 ③20岁时,母亲怕我们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
3.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2分),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母亲受伤严重,疼痛难忍,突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4.包含了我的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
示例: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感恩父母。
篇7:泪为谁流阅读答案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赔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以“泪为谁流”作标题,其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深夜藏在玉米地的儿子误打了闯入玉米地的父亲。
2.①为小说定下一个凄凉的基调。(或:渲染了悲剧的气氛。)
②交待悲剧产生的客观原因(如:因为黑夜,儿子看不清来人的面容;因为黑夜,父亲不能发现玉米地里藏着的人)(意对即可)
3.①宽厚仁慈,充满父爱;
②勤劳俭朴,节衣缩食,供儿子读书;
③身在乡野,目光远大,以培养儿子成才为已任。
4.老天爷为这对父子在生活的泥沼中相互理解,相互关爱,苦苦挣扎的意志与真情感动得流泪。(或:老天为这对父子在生活中的悲剧结局而流泪)(意对即可)
5.“略”。
篇8:泪为谁流阅读理解附答案
泪为谁流阅读理解附答案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陪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挺拔的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楼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题目:这篇小说中的“父亲”身上蕴涵了怎样的民族心理?请谈谈你的见解。
答案:“父亲”身上蕴涵了这样一些民族心理:(1)宽厚仁慈,勤劳节俭;(2)望子成龙,以期光宗耀祖、福荫子孙;(3)强调社会责任,以培养儿子成才为己任。(4)不怕困难,荣辱与共。
篇9:为母亲洗头阅读题及答案
徐树建
红灯在外地跟人学会了一手煨老鸭汤的手艺,他自信这手艺在小城可以独占鳌头。七凑八凑借来了本钱,小店开张了。为了节省开支,他还把母亲和老婆从农村老家叫了来,给他打下手。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小店的生意从开张那天起就没红火过,每天至多十来个客人光临一下,挣的钱连门租都不够。红灯一家给自个打气说:冷水是捂热的,招牌是熬响的,时间长了生意会慢慢好起来的,坚持,就是胜利。
一晃几个月下来了,眼看就要到年底,那生意却还是半死不活的,一点热闹的迹象也没有。红灯提心吊胆地一盘点,竟然亏了上万块。懊恼之余仔细再一想,终于明白客流量不大的原因不是他手艺差,实在是门面不好,太偏僻了,酒好也怕巷子深啊,只怪当初选址时有点急躁,没考虑成熟。想通了这层红灯长叹一声,唉,这生意没法做了。何况年底、新开年都是彻头彻脑的`淡季,继续开下去,窟隆肯定是越来越大,唯有转让门面一条路了。
【这天阳光格外的明亮,象三月小阳春一样。】老婆苦着脸先回了乡下。红灯无精打采地发着愣,开店发财的梦,终于破了。
母亲躬着腰,顶着一头乱发正忙碌着,红灯心不禁一酸,自个无能,母亲一把年纪还跟着自己受累。
红灯说:“妈,你歇下手,把头洗一下。”
母亲摇摇头,说:“我还要收拾东西哩,不洗了。”
“还是洗一下吧,马上就要回老家了,虽说亏了钱,咱也得收拾利索点是不是?乡亲们可看着哩。”
【母亲一愣】,迟疑着说:“这倒是个理,可是,我穿了这么厚的棉袄,胳膊转不过弯来,不好洗啊,弄不好还会湿了袖子,算了吧。”
母亲说得没错,穿着老厚的棉袄,确实不方便。红灯站起身来,不容置疑地说:“妈,我帮你洗。”
说话间红灯已手脚麻利地打好一面盆热水,又加了冷水,伸手试试水温,然后拿过洗发水来。母亲还要推辞,红灯佯装生气地说:“妈,你看你,跟你儿子客气什么嘛。”
红灯仔仔细细地给母亲洗着头,心里想:这可是生平第一次给妈洗头哩,想想小时候妈妈又为自个洗了多少次头,还记得有时候犯倔不肯洗,结果妈火了,给自个的小屁股结结实实的就是两巴掌……
母亲的声音打断了红灯的回忆:“红灯,给妈左边头皮使劲挠两下,对对对,就是这儿,唉哟,右边又痒了……”
“妈,你头上有好多白发了……我真没用!”红灯轻轻地挠着,心又酸了。
母亲却笑着说:“傻儿子,妈多大年纪了,现在不长白头发,什么时候长?儿啊,你不要成天愁眉苦脸的,妈看了心内难过,再说了,人这一辈子哪能没有磕磕绊绊的啊……”
红灯和母亲正一边洗一边唠着,身后突然有人开口了:“请问你们是娘儿俩吧?”
红灯手没停,转过头说:“那当然了……”
红灯停住了,他看到那问话的人手里拿着一只话筒正对着自己,还有一台摄像机也对着自己,旁边还有好多人围着,红灯的脸一下子红了。
原来要过年了,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电视台精心策划了一个节目,叫“孝心一瞬”,派记者们大街小巷城里乡下地捕捉感人肺腑的孝心一幕,要求必须是随机实拍。
红灯的老鸭汤店没有转出去,因为那偷拍的节目一经播放后,生意突然红火了起来。原本苦着脸的老婆从乡下老家也赶回来了,整天忙得象风车一样团团转,那脸上满是笑。
店内醒目位置
挂上了一幅大照片,照片上红灯正给母亲洗头,娘儿俩一脸的笑,一脸的阳光。
【问题】
19.本文标题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3分)
21.红灯为母亲洗头这一故事情节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22.根据文章内容,请在文章第八段画波浪线“母亲一愣”之后补写一句描写她心理的句子。(2分)
23.批注是一种读书方法,能及时记录人们阅读时的思考与感悟。请为文段的画线句子写一则批注。(3分)
这天阳光格外的明亮,象三月小阳春一样。
【批注】
24.母亲节在即,请为自己的母亲写一段赞美的话(50-80字)。(3分)
【参考答案】
19.标题“为母亲洗头”是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1分)红灯生意亏本无法继续经营,在离开前为母亲洗头,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了故事情节地发展。(1分)
20.(2分)①红灯的小店生意不好,濒临倒闭。②红灯决定关店回乡下,离开前他帮母亲洗头。③当地电视台记者拍摄红灯为母亲洗头的事并播出。④红灯的店没有转出,他为母亲洗头的事播出红,生意红火。
21.不能,因为这一故事情节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1分)如果他没有帮母亲洗头,就没有当地电视台拍摄并播出他尽孝心的事,他的小店生意就不会起死回生。(2分)
22.也是哦,不能让乡亲们笑话我,更不能让他们瞧不起我儿子。
23.这个句子是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渲染了和谐融洽的气氛,也暗指母子亲情的美好。
24.(3分)【开放性试题】
篇10:母亲阅读题及答案
母亲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美丽的谎言
杨建国
东礁岛上,只有一名老兵和一名新兵。
岛上只有一座航标灯,老兵和新兵日复日、夜复夜地与航标灯为伴,除了守灯,白天只有听单调的海涛声,夜晚只能数满天的星斗。
老兵说,竖耳听涛,睁眼看星,多有诗意。
新兵听涛看星,觉得枯燥无味,百无聊赖。
老兵闲暇之时提笔写涛声、写星斗、写彩云、写海鸥、写轮船、写战舰,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拿起了笔。
三个月后,老兵的一首小诗《望夜空》在当地的《东礁文艺》上发表了。老兵欣喜若狂,新兵羡慕不已。
老兵的小诗后面署有“责任编辑兰兰”。新兵好奇地问兰兰是男还是女。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说,一定漂亮。
一个星期后,老兵亲自去了趟《东礁文艺》编辑部。回来时,老兵兴奋地对新兵说,见到了兰兰,兰兰也收到了你的诗稿,兰兰还称赞你的诗写得有激情。
新兵的脸红着问,兰兰一定很漂亮,是吗?
老兵爽快答道:当然。
从此新兵感到,彩云绚丽多彩,涛声悦耳动听。新兵盼望满两年兵龄,可以一个月上一次岸,那时就到编辑部去看看兰兰——那一定是个扎着两条羊角辫子,长着白白净净的瓜子脸的俏姑娘。
一天夜里,黑黝黝的天空中霹雳轰鸣,狂风如游龙般乱窜,倾盆大雨直泻东礁岛,整个世界如同染了墨般的漆黑。隐约闪烁的只有那座不知耸立了多少年的航标灯。
新兵被炸雷惊起了床,连唤了几声老兵,不见老兵回应。新兵抓起了手电筒,连雨衣也来不及披就投入了雨幕中,奔向航标灯。
借着时隐时现的闪电,新兵发现了航标灯下斜倚着一个人,跑近了才发现是老兵。
老兵没穿雨衣,全身是泥浆,双眼紧闭,脸色苍白,额头上的血水混着雨水直往脸颊下淌。老兵的脚底下是一大摊稀稀的血水,血水向四周漫开,向泥泞渗透,注入了黑色的土地里。
老兵双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从机房延伸到航标灯座的电线的另一端。航标灯没有熄,老兵却没有醒过来,新兵如雕塑般呆立在雨中……
东礁岛上多了一座新坟,新坟倚着航标灯。
几个月后,东礁岛上又来了一名新兵。原来的新兵变成了老兵。老兵可以上岸了,他迫不及待地走进了《东礁文艺》编辑部,指名道姓要找名叫兰兰的姑娘。一个年近花甲、老态龙钟的老头操着沙哑的嗓门说,我就是兰兰。
老兵使劲地摇着头,死也不相信他就是兰兰。直到编辑部主任拍着胸口,以人格担保说眼前这个老头就是兰兰时,老兵恍如梦醒般点点头,似自言自语地说,是兰兰,是兰兰。
东礁岛上依旧住着一老一新两个兵。
老兵继续写诗,写涛声、写海鸥、写战舰,还写以前的老兵。
新兵觉得挺好玩的,也跟着写。
有一天,老兵的诗在《东礁文艺》上发表了。小诗的下面依旧署着“责任编辑兰兰”。
新兵好奇地问老兵,兰兰是男的还是女的?
老兵说,当然是女的。
新兵脸一红,嗫嚅着问,漂亮吗?
老兵双眼深沉地注视着大海,注视着航标灯,注视着航标旁的新坟,说,是的,很漂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塑造了老兵和新兵两个典型形象,歌颂老兵舍己为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对于新兵一则批评他缺少生活的情趣,二则赞赏他的快速成长。
B.小说开始,面对单调的生活环境,老兵和新兵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老兵任劳任怨,热爱生活,乐于奉献;新兵则害怕困难,缺少边防战士的责任感。
C.这篇小说非常注重人物的神态描写。精到的神态描写往往意味深长,给人以深思,并将读者带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结尾对老兵的“注视”的神态描写就很有意蕴。
D.这篇小说用“老兵”、“新兵”这种代表一类人的名称来称呼人物,使小说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在祖国的边防有无数这样默默无闻的哨兵,他们一辈辈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E.编辑兰兰竟是一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名字和真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美丽的谎言”的中心内容,作者这样构思为小说增添了一份喜剧气息。
(2)简析作者塑造的第一个老兵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具体事迹简要分析。
(3)阅读全文,分条简述小说以“美丽的谎言”为题的好处。
(4)小说第二部分几乎是第一部分的翻版,这样构思是否有重复单调之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CD
(2)他是一位在祖国边防礁岛上的守卫者形象。他热爱生活,表现在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利用闲暇之际写诗;他善良淳朴,表现在制造美丽的谎言;他有责任感、勇于献身,表现在暴风雨中修灯。
(3)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情节由两个谎言组成,“谎言”是小说的中心内容;小说中老兵和新兵所说的谎言都是善意的,以此为题可以强化小说主题。
(4)不是简单重复。从人物塑造上看,新兵正是在老兵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合格的战士,在第二部分他继承了老兵的优秀品质,作者将他写成了老兵的化身。从表现主题看,没有第二部分,小说只是赞扬老兵。有了第二部分,小说就显得意味深长,第一个新兵在老兵影响下成长起来了,第二个新兵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第三个、第四个……这正是一代代边防战士成长的历程。老兵虽去,精神永存,影响永在,这样主题就扩大了,也升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