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路咪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视觉传达语言动态形式的构成要素解析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视觉传达语言动态形式的构成要素解析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视觉传达语言动态形式的构成要素解析论文

视觉传达语言动态形式的构成要素解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视觉传达语言 动态 形式 格式塔 构成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视觉传达动态设计组织形式规律的总结,在格式塔视觉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动态构成的内涵,梳理其中形式要素,以期进一步发展完善构成理论,为动态设计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传达意义的媒介。各种艺术乃至行为都有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哲学语言,机器语言、艺术语言与视觉语言等,同时语言又具有独特的表现价值。任何作品都离不开语言这一传达媒介,文学、建筑、音乐、舞蹈等领域都有各自的语言作为其表达方式;设计也不例外,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而所谓形式则既是思维的表达手段,又是一个完整的用于传播某种含义或思想的系统,即语言的要素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构成方式或者表现方式。视觉语言的表达形式借助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分为语素、语汇与语法三个层面,语素是视觉世界中最基本的元素;语汇是语素的组合方式与表达方法;语法是造句的规则。视觉的语素、语汇和语法构成了视觉的语言系统。
就视觉语言的表达系统而言,点、线、面、体、空间、色彩、光影、肌理等只是从复杂而丰富的视觉形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单纯的视觉语言要素。而这些要素只有经过一定的编织整合才能成为某种特定的视觉表达方式,只有以约定的关系联结才能构成具有整体意义的视觉形态,也只有将上述要素归纳为某种样式体系,才能产生看的“形式”。这些编织关系和形式系统称为视觉语言的语汇,它既是元素的综合与交叉,又是构成更为完整的视觉法则的基础。视觉的语汇包括有散点与线性、平面与纵深、线描与图绘、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黑白与色彩等几种主要关系。
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在本质上是偏重“形式”的,“形式”、“式样”、“空间”、“色彩”、“光线”等与视知觉的关系,在他看来都是属于“形式”的范畴。实际上,阿恩海姆的所谓“形式”,即完形“格式塔”,它本身强调完整性是视知觉经验中的一种组织或结构。“形式”是一种更为纯粹的视觉语言,它具有承载与传达、传播特定思维信息的媒质功能。格式塔心理学发现,人们对“形”的关照与创造本身便是一种形式化的过程,一种完形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人的视知觉进行实验,提出了一系列知觉组织的法则,被称为“完形组织法则”(gestaltlawsoforganization),为平面构成研究二维空间中的视觉元素的组织规律提供了基本法则。格式塔具有两种涵义:一指形状或形式,即物体的性质。形状是眼睛所能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涉及的是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那种外部形象,构成形状的因素是点、线、面、方向、大小、轮廓、色彩、明暗等。在许多绘画中,即使是形状不同的图形,也往往能够被自发地知觉为是同一样式在不同位置上的呈现。二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讲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格式塔的理论认为,知觉是有组织、结构和内在意义的一个整体,当人看到某事物时,无须对组成这一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分别的分析然后再组织合成整体的判断,而是能够直接整体把握事物的知觉结构。“形”是格式塔研究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经验中的整体。一个“形”即一个格式塔,是知觉对视觉式样精心积极组织或整体建构的结果,是知觉的功能所致,而非客观固有。视觉所感受到静态或者动态也是知觉功能所致,所以动态是视觉组织形式中的很重要的一重关系,是视觉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如果说作为传统视觉传达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基础是建立在三维时空观念上的静态前提下的视觉元素的平面构成的话,那么在新媒介条件下的动态设计的形式基础则是建立在四维观念上的动态构成。格式塔是视觉的完形单位,平面构成探讨的则是平面的视觉完形单位的建构关系。平面构成基于二维平面中各视觉元素,以研究元素间隔着组合关系及规律为重心,重在分析和探求形态见到组合关系及组合规律,重在研究和分析视觉语言的形态、空间、比例因素的对比和形式,它的实质是用分解组合的观念来观察和创造形态。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在他的论著中对于抽象形式(几何形状)与精神情感的关系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对绘画中的形、色等要素与心灵的关系作了独到的解释,在符号与精神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但是对于动态的形式要素及其与精神之间的关系还鲜有论及。
我们知道,格式塔具有“变调性”。一个格式塔在其各个组成部分等因素变化时,仍然存在。人的知觉中包含一种叫做“形质”的成分,它是感觉所不具备的,它能使人在感觉信号的基础上做出知觉判断,如人在看到立方体的各个面就能产生“立方体”的知觉;人听音乐时听到的是不同的音符,但仍把它们作为乐曲整体把握;同理,人在知觉物体运动的时候,也是把运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的,而不是把运动看成是物体不同位置的综合。某些现代派画家――尤其是毕加索――的创作证明了,由位移或过渡所产生的运动效果,并不是取决于观赏者对于这些形象的各种成分所应具有的正确的空间位置的知识,而是取决于对式样本身结构的知觉。
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着重论述的在静态视觉条件下的视觉思维与组织法则,在动态视知觉中如何适用?既然动态也是视觉语言中的一种抽象的形式,那么在动态视知觉中,视觉思维是按照怎样的组织原则来进行的呢?与平面的、静态的形式相比,动态形式与精神的对应关系如何?动态条件下的格式塔和构成包含哪些要素?我们仍然可以用格式塔的理论来解析四维空间中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
格式塔是视觉的完形单位,视觉完形单位的运动变化形成了动态的、变化的格式塔。动态的格式塔是以包括空间、速度、轨迹、方向、节奏、形态以及光效等运动形式因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动态视觉单位,其中任何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动态格式塔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对于这些因素的解析可以使我们明了动态构成所包含的主要因素:
1、空间与位置
运动能否被看见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看见,主要取决于被观看物体在空间和时间的总关系结构中的'位置。同理,运动的某些比较具体的性质――方向和速度――也是由空间和时间的总的关系结构决定的。
在某些情况下,运动的客观方向与它的知觉方向正好相反。例如,云朵在客观上也许是向东方移动的,但是当它与月亮在一起时,就好像是在向西方运动;这就是一种动态视错觉,是由于动态格式塔的对比造成的。
2、速度与时间
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认为,对于运动速度的感知是带有主观感受的,“人体内的化学反应速度似乎也能影响人对速度的感觉”,对速度的感受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速度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通过对自然世界运动加速的方式,尤其能使我们看到有机世界的丰富表情与情感。通过改变我们习惯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能够使我们对速度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当我们运用电影手段把一天缩短为一分钟,建筑物投射在地面的影子看上去以一种飞快的速度移动着,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就会强烈的感受到,光线是一种事件,它是我们日常见到的种种运动行为之一,而格式塔本身就是一个视觉上的单位事件。通过对速度的改变能够改变我们对于时间的感受,同时也能改变对于动态格式塔的认知。
3、轨迹和方向
在单页宣传单、海报、户外广告等就能够他的单幅版面中,受众的视线有先后关系,那么,在原本就有时间顺延关系的动态视觉传达设计中,出来每个单幅画面或静帧本身需要考虑视觉流程,按观看时间先后排列的各个画面或静帧之间就更需要考虑视觉流程的问题了。如何合理构图,如何安排整体的画面节奏和前后的协调对比等都是决定能够带给受众何种视觉感受和最终传达效果的重要问题。
4、形态与空间的转换
形态与空间的转换方式包括变形、分解、组合、融合、叠加等等,形态与空间的转换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视觉单位。
5、节奏
视觉与听觉艺术一直保持紧密联系与一致性,视觉与听觉在物理性质与相应的心理机制都非常相似,具有某种通感,一次视听常紧密联系,相互作用。视觉的感受与听觉的感受可以相互转换。“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因而,音乐与动态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音乐是听觉的运动形式,动态是视觉的运动形式。在人视觉中,除了色彩对于人的情绪有很直接的影响外,运动对于人的情绪也有很直接的影响。激烈的运动必然引起人心情紧张,而舒缓的运动则会让人心情放松。
6、光线
光是最富有变化性和运动性的视觉元素,也是造型的重要手段。20世纪的光动艺术把光作为视觉元素,将运动与光引入造型,从幻象与错觉走向真实的运动与光的表现。在包豪斯时期,纳吉就提出关于光、空间、运动的造型思想,并创作了《光与空间的调节器》。当作品开始转动,物体投影中的点、线、面不断产生新的组合变化,构成了对视觉极大的刺激与满足。光可以闪烁与变化,具有瞬时性,当光影变化的瞬时性与连续性组合出现便具有类似剧本的叙事功能,人们可以设计光在时空中运动的结构与顺序,并利用光的这种结构性运动配合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光效的改变对于动态格式塔的影响不容忽略。
通过对动态格式塔的阐释和探讨动态形式中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动态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如同音乐的形式一样,也是一种能够独立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是视觉思维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有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组织法则。通过空间、时间、速度、方向、节奏、光线等因素的变化造成不同的动态感受从而传达含有某种特定思想或者意义的视觉信息。
【参考文献】
[1]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美]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4]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篇2:图形视觉语言深层次表现的形成要素论文
图形视觉语言深层次表现的形成要素论文
摘 要:当我们的祖先尝试运用契刻印痕的手段模仿客观的视觉物象的时候,文明的萌芽时代就开始了。 人类文明贯穿于对世界的认知、适应、体验、改造的过程中。 从最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由最朦胧的客观认知出发,经过思维的发展,对生活中种种体验从被动变得主动
关键词:视觉艺术论文
当我们的祖先尝试运用契刻印痕的手段模仿客观的视觉物象的时候,文明的萌芽时代就开始了。 人类文明贯穿于对世界的认知、适应、体验、改造的过程中。 从最古老的原始社会开始,人类由最朦胧的客观认知出发,经过思维的发展,对生活中种种体验从被动变得主动, 主观理念逐渐形成,在改造与创新的反复实践中,人类文明日渐成熟,形成了最原始的雏形;为了对文明进行记载和传承,人类形成了两种基本表述方式---“语言”和“图形”. “语言”采用话语和文字记录的传达形式,而“图形”则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描绘、记录、传播着文明。
一、图形视觉语言的概念与表象特征
图形,由英文“Graphic”翻译而来,源于拉丁文“Graphi-cus”和希腊文 “Graphikos”,意为书 、画 、刻 、印的作品 ,或说明性图画。 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在其《图形的意义》书中指出,“所谓图形,指的就是图而成形,正是这里所说的人为创造的形象”. 可以说,图形,离不开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人类生活的世界,回归本源就是图形存在和表现的基本形式。 原始图形的建构就是纯粹的、自然的,是点、线、面基本形式元素的架构与表现。
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形式,传达有效信息的视觉信息符合称为视觉语言;视觉语言具有信息符号的可视性和可读性,它不仅包括所有的的信息媒介形式,还包括按逻辑性把信息排列组合起来的功能,是视觉元素按照语义要求的有机排列组合,是多层次传达造型与构图信息的组合,在时时处处存在着的信息交流之中, 视觉感官所能感受到得信息,主要通过视觉语言来实现。[1]
图形视觉语言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是时代特征的体现,现代图形创意表现在科技和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展现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交融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而图形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不再是简单的传达信息的表象画面, 而是一种对生活具有象征意义的感悟,它感动、启迪、引领并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 图形视觉语言的表现具有深度性和广义性。
二、图形视觉语言深度表现的形成要素
(一)图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图形信息的收集应是全方位的,综合的行为,它与图形创意者的理解力、思维力和表现力有很大关系,在图形信息收集中,一切和图形有一丝一毫的关系都不能轻易地过滤掉。图形信息的收集需要提升创意者对图形认知的敏感度,让图形构成的各个表象元素和内在的属性及延伸的方向、维度都能引起关注和发掘。 将构思素材进行储备,做好信息的收集,将为图形视觉语言深度化表现奠定全面的、综合的基础。
经过过滤、收集的信息要及时地归类处理。处理是有方向和维度的,不是简单的归纳与合并;要依据图形深度性表现的主旨和目的,做出针对性选择和摒弃,充分运用思维扩散、联想、过滤与整合,保留有意义的、可发展、可再利用的信息。 图形信息处理方向和维度要以表现主题为根本出发点, 营造图形的趣味性和深度性。 在处理的过程中也要进行适当的障碍设定,在确定方向和维度之前,进行反复的图形信息研究。 站在对立的角度用发散性的思维审视图形信息,通过对设定的障碍进行论证,能将图形的视觉语言的深度性表现推向正确的设计创意道路。 只有正确的信息处理,才能为图形的解析和修辞做完备的铺垫,指导图形深度表现,为图形的再创作明确方向。
(二)图形的感知与解构
感知是对图形客观的认知与理解,是最重要的印象,这个印象是整体概括的,对整体图形的把握十分必要,这也是对图形解构的前提和基础。将生活中的各种具象的实物进行分解、归纳成为基本图形组合元素---点、线、面,分析元素间的关联和组合逻辑,发掘它们之间的常规和非常规的关系,这是图形进行创意的关键,也是创意的根本出发点。没有合理的科学的图形感知和解构, 盲目的进行图形视觉语言的深度化表现则与闭门造车、盲人摸象无异,创作出来的图形形式也是苍白无力,不生动的。
再现则是一种思维深度化的活动。再现图形,首先要对物象建立认知和理解,并能运用思维在认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图形的解构。 伴随科学的发展,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似的单元、层次序列和结构关系,世界的千变万化就是序列和组合方式的变化。 宇宙世界高度统一的物质性和结构性是相似的基础上建构了大千物象无穷无尽变化,并将其纳入有序的规律运行法则中,人类大脑的思维得以在探索与发现中主动的模仿、学习与创造性使用,这便是人的改造世界的灵魂智慧。
(三)图形的解析和视觉修辞
图形元素的感知、解构、图形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是图形解析的根本。 图形表现思维的形成是解析的结果,图形解析是反复提炼与整合的过程,需要对构思元素的形状、色彩、组合的形式、功能、构造、材料、性质等具象特征和抽象特征进行提炼,分析元素的某一层面的概念和内涵,由概念进行立意,通过解析行为的展开进行,将图像化的图形、有意义的图形,可再利用、开发的图形,形成新图形,然后再次进行思维的扩展、发散,反复推翻不成熟的表现方案、再定义、定位,从而形成有深度、有广度的'设计实践与体验。
通过图形元素的解析,图形深度化表现构思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这时运用图形修辞的各种方式和手法可实现图形表现的深度性。 图形的修辞就是对概念的艺术化表现处理;但在修辞行为中,要避免概念的并置与堆积,回避多种概念、立意维度的交织。修辞,“修”为修饰,“辞”为语词。修辞就是修饰词语,意指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鲜明和生动,不仅仅存在于言语文字,也存在一切结构性的图形符号之中。[3]
图形修辞是对概念和方案的处理,是在前面素材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展开的,没有科学的、完备的图形信息解析、收集、处理和概念的整合,没有形成图形语言深度化表现和逻辑,会让图形的修辞进入迷茫、徒劳的状态和反复之中。 修辞具备在图形的表现中发挥意义传达、情感沟通的作用;图形修辞蕴含了对图形深度化表现的情感、态度对观念认知产生影响。 所以,图形修辞一定要做到针对性、契合性强;对表现主题的传达要抓住重点,突出重点,明确思维方向,进行深化、升华,表现出设定的主题,呈现出图形表现构思。
一个成功的图形修辞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传达,是不需要过多的文字语言进行解释、阐述,成功的修辞会让受方在自然的状态中由心读图,产生审美愉悦,接受图形修辞处理的艺术方式,让图形和读者之间产生共鸣,形成全新的审美情趣的影响, 从而会更好的让经过修辞后的图形更好的、更有效的传达。
修辞是适度的,把握好分寸,做到量身打造、恰如其分,不宜过度夸张,一味的对图形概念的附加,就可能会让图形的表现立意不明确。 图形表现处处是重点,处处有概念恰恰适得其反,就如“眉毛胡子一起抓”的效果一样,表现就会产生多种角度和维度,就会让读者的视觉和思维不能自然的辨清表现方向和立意,抓不住重点,理解不透图形的表现,所以图形的深度表现不宜打破立意图形的根本,不能脱离图形元素的基本特征,修辞更不能天马行空。修辞以元素外化形式为依据,围绕图形的元素组合进行。
正如曲线体现优美,直线更多的体现刚直,圆形象征着圆满、完整,而不同粗细、巧拙的线条又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气质;再如红色在不同的视觉环境里会形成热恋、激情、爱、暴力的不同的语义变化,这种变化成为图形创意设计的重要的表情和信息导向。 形式不过是物质的组合结构,只有负载信息才能产生意味,它们和具体的图形一起构成视觉语言系统丰富的语汇基础。 含义和概念是人为确定的,有其规范性、约定性,是抽取事物特定样式或属性的意义的典型化。[4]
图形的修辞必须借助联想,依托联想发散图形表现的思维。 联想在构思的环节中是必要且是重要的,没有丰富的联想,表现的东西就会苍白无力。 图形联想在图形创意的深度性表现可以分为相似性联想和替换性联想两个分支,去架构联想的思路。 相似性故名以相似的性质、相似的意义、相似的外化特征及内在作用为思维拓展方向,是 A→A 的模式;替换性故名以不同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逻辑为思维拓散点展开联想,或是点对面,或是面对点的联想,是 A→B→C 的模式。
图形联想要突破自然的物理形态意识、构成存在意识、空间意识对事物进行解构与重构,寻找事物之间的逻辑规律,对秩序再提炼,形象组合的再发展,表现出深度的联想的寓意。
图形的视觉语言是单一的元素形态和多元化的视觉元素的建构、集合,是一种蕴含审美的逻辑和概念的表达,具备联想创意和审美情感的功能,同时,还包含着思想的隐喻、象征及经验逻辑的关联。
1. 隐喻
隐喻,在英文中为“metaphor”,本源于希腊文“metaphevein”,“meta”一词意为 “超越 ”,“phevein”意为 “运载 ”、“变换 ”,隐喻最为基本的内涵是通过喻体对本体隐含相似性的联想与关联,实现意义的转换或转移,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够创造新的意义,而且为理解事物提供了新的境界,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我们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5]
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从简单到复杂,外在到内涵,表象概念到抽象和逻辑分类与判断,直接的对应物象的关系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类表达的需要, 只有借助象征与隐喻。
象征也是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都是以间接的方式揭示特定事物的内在性格与特征;隐喻与象征的内在逻辑和经验,释放了人类无限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成为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核心基础, 使图形建构文化与艺术的创造价值成为可能。
图形的深度性表现都是逻辑概念的关联和建构,只有将图形放在特设的逻辑环境中,进行比对、参照,才可以感知图形深度表现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才能更好的进行图形内在含义的解读。
2. 本体和喻体
图形元素的构成组合建构了典型的关联类比和隐喻的视觉修辞,形成了信息本体与象征喻体之间的修辞关系。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蕴藏相似的,本体为直观可见或隐含的主题内容,喻体则为外化的表现形式元素。 通过喻体的形式元素组合揭示本体的某种特质,即图形意义的核心,否则就不能构成喻体对本体的修饰与类比性的描述,两者高度相似但又必须存在着质的差别。 喻体的建构方式和目的是对本体的感受和理解,体现概念的思想性表达与设计。 首先,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 如朱熹所云“比者,以他物比此物也”. 将难以表现的事物借助于图形来阐述,借助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展示主题的内在属性与特质;其次,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相似点,使本体和喻体在某一形态或内在属性的相似性之间比较,以外在形式与内在意义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点,实现意义的转换与隐喻。
(四)图形的建构与赋新
图形的深度表现包含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关系要素,有形的物质要素,即形态基本要素,含纳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限定要素即点、线、面、体、空间;无形的关系要素及情感、想象、意义、美感、机能、技术等。图形意义的形成依赖于图形的物质要素,也依赖于受众对生活体验和对文化的理解。图形最初的功能和作用是对物象的外在表象特征和表象相似的含义指示。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身的认知功能意识的不断提升,图形的含义也变得丰富起来;图形的意义从单纯的象征和指示发展到深度寓意的表达,包含了感觉、意象、概括等多重内涵,具备更广泛的意义。
图形是信息的载体, 承载了事物本身的和延伸隐喻的信息含义。图形的深度建构是以传播为最终目的的,是图形和人之间的思想互换和传递。 在图形视觉语言的深度建构上必须深切把握图形元素之间的偶然性和关联性;图形在形式、信息的表达上最初可能是纯朴的偶然因素促成的, 经过解构、联想、发展,赋予图形的全新意义,必须要与人的生活经验、规律和意识规范、意义对象产生对应关系,保持着内在性质和外在形象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图形的再创造和深度建构的过程更具有性和社会成员的共同约定和认可, 受到深度建构的逻辑与组合秩序约束,不是凭空捏造和牵强为之的。
经过艺术加工的图形,形成的过程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必须存在着与原始图形的必然联系。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所谓“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山川鸟迹龟文指掌而创文字”,虽然是近乎神话的传说, 但却形象的说明了中国传统图形意义创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三、图形视觉语言深度表现的意义:
(一)提升受众审美能力
人们对形式美的体验, 通过图形意义的重新赋予和建构来实现, 视觉语言信息建构和赋新的过程也是艺术手法和创意思维传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文化理念,思维想象,美感表达,视野拓展,修养培养等多方面多元化的体现,经过体验到沉淀,让受众切实领悟到图形视觉语言的审美内涵,提高审美能力,丰富审美情感。
(二)激发受众创造能力
图形视觉语言的深度表现是创造性思维全面架构和实现的行为,是创意的根本,同时也具备了科学思维的本质特征。
人的创造能力的提高, 就是各种思维方式协同统一的综合性表现的结果, 积极能动的创造能力就是经过多种思维创意训练来实现,在图形的视觉语言的创意中,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取得成功创意的根本的基础。生活中充满创意,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人对于生活的创造性体验, 指导受众有思想、有意识,能动的去改造生活,体验富有创意的生活。
(三)营造受众审美情趣
图形视觉语言的解构、联想、修饰、意义赋新建构,在这个行为活动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认识。图形信息是通过视觉方式传播,以蕴含创意表现的图形为载体,创意图形运用了隐喻、象征、联想等主观艺术处理方式,带给受众充满审美意味的感受,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但传递的全新的图形形式与意念,在视觉上塑造全新的构想画面,营造富有深刻含义的审美情趣。
四、结语
图形的视觉语言深度表现,首先是收集、整理设计所需的形象元素, 找到阐释信息内容的文字语句中各词句的视觉表征形式,使意形转化,然后借助联想,对图形信息重新赋予意义,最后通过深度建构塑造出富有新意而表达准确的形象,构建出蕴含审美情趣的图形视觉语言。可以说,成功的图形表现脱离不了优秀的创意, 优秀的创意表现更是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图形的视觉语言深度表现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整合到确立定位的行为,是借助蕴含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多元知识、技术技能的综合体现。
参考文献:
[1] 张乃仁。设计辞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84.
[2] 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9.
[3] 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8.
[4] 朱永明。视觉语言探析---符号化的图像形态与意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8.
[5] 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