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跃冰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感想,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感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感想
参观西柏坡革命圣地冉庄地道战遗址的感想
5月4日-6日我局组织全体党员和积极分子到革命圣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学习。大家兴高采烈,学习了党的历史,重温了党的光荣传统,过了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组织生活。这次参观收获很大,开了眼界,长了知识。时间虽短,但受教育甚深,终生难忘,受益非浅。通过参观学习,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同时也更加增强了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并要以实实在在地行动,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强大和进步增砖添瓦。
进入西柏坡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巨臂托起太阳的大门景,它告诉我们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气势宏伟的西柏坡纪念碑矗立在苍松翠柏之中,碑名西柏坡系邓小平同志手迹;碑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碑座周围将党中央来到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和赴京建国等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地微缩在四块浮雕上,形象地揭示了西柏坡的历史贡献和党在这一时期的伟大实践活动。面对着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毛线标注的作战地图以及毛泽东推过的碾子、周恩来雨夜救乡亲的马灯、董必武纺线的纺车、这些珍贵文物、感人的故事,昭示桌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是在这里,毛主席和党中央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谆谆教诲。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彼此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正是这两个“务必”,使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执政的考验,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到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大家先后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冉庄村公所、冉庄抗日军事指挥所和星罗棋布的掩体工事,并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到地道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使我深刻认识到,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
五十几年后的今天,在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重上西柏坡,并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牢记“两个务必”,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适时度势,高屋建瓴的远大见树。为此,我们一定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风范和伟大艰辛的革命精神,提升时代责任感和求实精神,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立足本职,不断进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只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不辜负革命前辈为创建新中国流血和牺牲做出的努力,才能够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篇2: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

今天,我们全家一起去参观冉庄地道战遗址。入村往里走,在街道的十字路口,我们看见了那口大钟在粗壮的古槐上高高地吊着,我想起了电影中高老忠使劲敲钟的画面。周围的人很多,我们在那儿照了几张相,就准备钻地道了。
我们在冉庄一共下了四段地道,在张森林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冉庄第一洞。纪念馆东南角的房子里有一个立柜,立柜门打开着,露出下边的地道,直达后院的一个小屋。地道和外边的水井相通,便于吃水和观察敌情。这是平原地道战争的开始,由此,冉庄附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地下战争。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里,我又下了地道,从洞口下去,西面到老母庙,东面就出村了。地道里有许多岔道,可以通向各家各户。我兴奋地跑着,像个小老鼠。忽然,有一伙儿人挡住了我们的路,我们就跟着这伙人走,不一会儿就看到了一些展品,听导游讲,鬼子来了,人们藏在地道里吃饭、睡觉、纺线织布、制造武器……地道里有口井,那是为了防止敌人水攻;敌人用毒气,人们就打开地道一角的几个小孔,小孔直通老百姓的烟囱,毒气就变成了炊烟,飘走了……哈,中国人真聪明啊。纪念馆里,我还看到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
我们又参观了几处民宅,看到驴槽里、炕头边、大锅下都有地道。有时从村北下地道,从小胡同里钻出来,有时在梁家胡同钻进去,却从李家胡同钻出来。我们都快分不清方向了。
夕阳落山了,大槐树还屹立在那,还有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那口钟……
篇3:冉庄地道战观后感
提起《地道战》或许40岁左右的人都能想起幼时看电影的情景。那时是露天影院,正面有人看,反面有人看;一部片子可以一遍又一遍反复看。这几乎是那个年代留给人们最难忘的记忆。
《地道战》是当时看得最多的一部电影,因而戏中每一幕场景及那些鲜活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还小,但总想到地道中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种“埋伏下神兵千千万”的氛围。
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百世开利杯”乒乓球赛在河北保定举行,赛事之余,我自费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遗址,实现了我当年的青春梦想。
走进长长的地道里,一股热血在胸中奔腾。这不仅因为在这长长的地道里拍摄过鼓舞一代人成长的《地道战》、《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战斗影片,而是因为这一段历史,是在日军侵入华北之后,我军运用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坚持敌后抗战所谱写的不朽 篇章。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的清苑县冉庄。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国家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冉庄纪念馆馆名,有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的牌匾。1995年1月26日,江泽民同志为基地题写了牌匾。6月,这里被中宣部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从1950年至今,这里每年都要接待数以万计国内参观者。
地道战遗址,至今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村前那棵老槐树上仍挂着当年老忠叔敲响的大钟;水井地道口、地道内陷井、马槽地道口和碾子、高房工事等,都如当年与日本鬼子斗争时的情形一模一样。整个旧址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万平方米。冉庄地道网除单口洞、双口洞、多口洞之外,还有一条双向地道,这条通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能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井,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囚笼。地道内的防御设施____翻眼、卡口,是冉庄人聪明才智的又一体现。翻眼,不但可以用来防毒气,而且还可以居高临下攻击敌人,来一个打一个。卡口,除用来防御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民兵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迅速地将地道隔开。
在参观的3000多米的地道内,最令人驻足流连的是地下兵工厂。黑暗狭小的摆道内,当年的民兵锻造打制大刀、长矛及地雷、手榴弹等武器近万枚(件)。正是因为有了地下兵工厂,冉庄民兵才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保存有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 篇章,值得人们缅怀和珍视。
篇4:冉庄地道战故事
冉庄地道战位于保定清苑区南边的冉庄,一部电影“地道战”,让冉庄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旅游景点。为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第六届红色文化节即将走进冉庄。
随着日本对华北的大规模侵略,在一马平川的冀中大平原上,抗日军民创造了抵抗日寇的“奇迹”。保定冉庄地道战就是这样一个抗战经典。当地群众挖掘了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通过以少胜多的地道防御战,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前线……
无畏冉庄 铮铮傲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将侵略的铁蹄踏入河北,也拉开了华北抗日烽火的帷幕。日军企图将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分成为2670块,对我分割剿除。正如电影《地道战》中所形容:在敌人的大扫荡后,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
作为保定地方政治办公集中区,经济较为富裕的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称,进而成为日军的眼中钉,妄想将其占领。因为当地居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打得响亮的地道战,使它成为今天的抗日圣地。
走进冉庄,千年古槐仍然屹立在十字街口诉说着冉庄人民勇敢无畏的精神,挂在上面的铮铮铁钟也让地道战的记忆深刻清晰。
斗智勇“筑地下长城”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一部爱国主义教科书,翻开每一页都记载着当地群众挖地道顽强抵抗,与敌军斗智斗勇的故事。
过去每条大街下都有一个主干道,鬼子来了村民就藏,可是光藏不打就干挨打,后来村里的人在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启发下,决定挖一个能打也能躲的地道。
当时没有那么多先进器械,村民们就想出了在街上分段挖,可是在地下谁也看不着谁,常常就挖过了。之后村民想了个办法,让一部分人在上面敲地面,一部分人在下面顺着声音挖……
当地村民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完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地道战让鬼子不得安生
今天的冉庄看起来平和宁静,但当年这片宁静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创造出过神出鬼没、举世震惊的地道战,打得日本侵略者如无头苍蝇般胆战心惊,狼狈不堪。
冉庄在最初只是家家都有藏身洞,后来将藏身洞演变为地道再变为攻防相结合的作战屏障。当时家家都有地道,有的建在鸡窝、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伪装得与原建筑一模一样,敌人很难发现。冉庄村450户,几乎户户都有地道口,其中用于作战的30个,通往村外的3个。在地道战中采取隐蔽战术,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引诱敌人。采取过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让敌人无处可藏,无处可打。为了让敌人不敢进入洞里,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为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里设了翻板,翻板也就起到防毒和防水的作用。通常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还能直接通到别的村。这样,地道藏了好打,打了好藏,让敌人在这一带一天也不能安生!
战争史上永恒的奇迹
八年抗战期间,冉庄群众开展地道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100多人,以以少胜多的地道防御战,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前线,誉满中华、闻名中外,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聂荣臻元帅评价地道战:“晋中平原地道斗争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冉庄人民对地道战的怀念,历经了时代的风雨,显得愈发醇厚;冉庄人民对敌人的顽强抵抗精神,穿越了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地道战形成的革命精神,在如今转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
篇5:冉庄地道战故事
说起地道战,人们常把它与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智慧联系起来。小时候,我曾接触过许多包括《地道战》在内讲述抗日时期故事的电影,使我惊诧于中国人民的伟大。我也曾来到河北省清苑县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亲身领略地道战的奇妙。今天再次来到地道战,我感受颇多。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路途,我们从城市到了农村,来到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纪念馆周围非常清净,四周没有特别的建筑,唯有纪念馆显得庄严和威武。进入展览室,旅途的疲惫全无,我们立刻被抗日时期的图片和实物所吸引,迫切地想结合着讲解,了解几十年前发生的一切。简洁的展览和简短的介绍囊括了在这片土地上英勇抗争的事迹。我们先后参观了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冉庄村公所、冉庄抗日军事指挥所和星罗棋布的掩体工事,并在讲解员的引领下,下到地道感受当年抗日军民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据陈列馆讲解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民兵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八路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共产党给予了高度评价。使我深刻认识到,正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我们党的事业才获得了不断胜利前进的基础。现在的冉庄,地道和与革命相关的建筑都被很好地保护着,这里的人们希望后人们能够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作为一名党员,对于这点我们当然更是责无旁贷。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里我们不用像前辈们那样在前线上英勇杀敌,但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记住他们为中国所付出的一切,包括鲜血和生命,作为他们的接班人我们有义务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地道中我们排成一条线,跟在讲解员的后边听着讲解员对地道内的各种物品做详细的讲解,我们认真听着每一句话,理解着里边的内容。在地道中我们为了带起大家的气氛,唱起了《地道战》之歌,大家都很开心,在1500米左右的路中我们感受到了地道的气息,感受到了革命的气息。离开地道,我们来到了一个院子里,我们在院子里合影留念,大家在各个地方照相,为这次活动增添了色彩,也使这次活动变得活跃起来。
最后我们来到地道战纪念馆前边合影留念,为这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冉庄回来我深深地感觉到冉庄人民的伟大,河北人民的伟大,中华人民的伟大!冉庄,不仅显示了中华人民的坚强勇敢,更加显示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地道战,它是智慧的结晶,胜利的法宝,为中华大地的独立自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使中华民族历尽沧桑而不衰败经磨砺而更强的精神体现。我们要沿着光辉的足迹,继续实行改革开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热爱祖国,热爱和谐,为使中华大地永无战火而奉献青春,奉献我们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