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猛男豹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西游记鉴之人行顺境风险大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西游记鉴之人行顺境风险大散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西游记鉴之人行顺境风险大散文

篇1:西游记鉴之人行顺境风险大散文

西游记鉴之人行顺境风险大散文

西行取经一去十万八千里,山高路远坑深,妖魔鬼怪横行,风险不可谓不大。那么,经言过耳、梵音净心的玄奘,本应勘破红尘、淡出世事,怎肯以一己之肉身凡胎,赴这万里**之险呢?

这就要分析当时的情形。西去取经的决定,玄奘是当着国家最高领导人唐太宗及自己辖下数千僧侣的面作出的,似乎根本就没有犹豫过。但应当注意到一点,在他作出决定之前的一时半刻里,他精神和事业上的双重“偶像”――观音菩萨刚刚现了真身,纵是他卅年苦修、心静若水,此时此景也足以让他热血沸腾、头脑发昏。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一念唐突应承下这宗业务的同时,唐太宗顺坡下驴搞了恩赏,加封他一个御弟虚名,结果他只好拈香为誓,要“捐躯努力,不得真经,即死也不也回国”,事至此时,便再无可能推脱保身了。

西游记鉴之人行顺境风险大散文事实上,玄奘也不是对这西行之险一无所知。因为书中交待得明白,在他作出决定时以及出行的前期,他并不知道自己竟是如来佛祖座下的二号弟子金蝉子转世,日后会有丁甲、揭谛、功曹和伽蓝昼夜护持,也不晓得还能收上三个法力出众的高徒,事实上会有惊无险地走完全程,因此待他回到洪福寺时,头脑已然清醒,面对辖下僧众时似渐生悔意,坦言“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甚至开始着手交待后事,“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不然,断不回头”。可见,此时的玄奘已痛感自己的决定过于盲目和冲动了。

那么,他为何还是要接受冲动的惩罚,远赴这万千险阻呢?

这就得先来看看玄奘此时的处境。虽然对于玄奘的年龄,书中语焉不详,但从后来信息来看,上路前他当未及而立之年。这个年龄段的`人,主观上有干大事业的激情,但客观上还缺乏人情世故的历练;也就是说,比较容易冲动。玄奘虽是生身便修行,较常人多些道行,但彼时他的人生际遇,恰是劫波历尽、柳暗花明:玄奘出世即遭难,为迁安和尚从江水中救出,落了个诨名“江流儿”;十八年后才认了生母,又借外公殷开山的力,方才救出生父。此后就是一路顺境,恢复贵族身份后,在外公和父亲的同事们的举荐下,被加封天下大阐都僧纲,还专门修座洪福寺供他修行讲经,政治上前途无量;接着,观音菩萨降驾私访,送了他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在长安城夸街时万人空巷,直将他誉为罗汉临凡,转眼间又博了个好民声。

此时年轻的玄奘大红大紫,可谓人生正值巅峰。

人生行逢顺境、甫登高峰时,比较容易飘飘然,以为人生磨难不过如斯,天下大智成竹于胸,头脑容易发热。高僧玄奘也概莫能外。所以,当观音菩萨化身搅了水陆大会,亮出“大乘佛教”的金字招牌后,惹得唐太宗对“谈天、说地、度鬼”的三藏真经艳羡不已,旨令一出,玄奘即应声而诺――可以想见那时的他,定以为天下大事非吾不能当之。但当他回到自己的地盘时,心绪平复了,方才言出由衷:“大抵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报国耳”。“不得不”这仨字颇耐咀嚼了,算是出自肺腑,也足以证明,他的西行冒险并非自觉自愿,也不是出于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勇大义,完全是盛名之下、情势所迫,其实已避无可避了。

这样巅峰易癫狂的故事当然少不了现代版。比如原来就有一个在前苏联解体时拿轻工产品换飞机的商人,在成就一系列商业“神话”之后,就开始租卫星,还幻想着替喜玛拉雅山脉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把青藏高原改造成江南;但结果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他了。由此可见,人生路上虽风险无处不在,但行至顺境时,风险尤甚。此时能不能够保持头脑清醒,关系到下一程的凶吉否泰,也决定了你还能往前走多远,或往高处爬几步。

篇2:西游记鉴之事业成功有玄机散文

西游记鉴之事业成功有玄机散文

俗话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现在常常被失败者拿来做了借口,当成是老天爷的意志。其实并不尽然。

不妨先把时空倒错一下,将玄奘师徒四人的西行取经事业比作一次商业投机,这样比较有意思。当然这次商业运作,用现在的眼光可以看作是一个文化传播跨国企业的投资行为。就这家企业来说,如来佛祖才是真正的董事长,而一直幕后操作搞宏观调控的观音菩萨,算是独立董事或执行总裁。玄奘在这次商业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其实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重要,他领导的充其量只是这家跨国企业辖下的一个子公司,按流行的叫法,他的职务也可称做大唐区经理。

下面,就可以对这个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了。

对于投资方,也就是如来佛方面来说,力主搞西行投机,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行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大唐盛世,佛教文化传播已经不是冷门投资了(做冷门投资比较辛苦,风险也大),像小乘佛教这样比较低端的产品已经开始热卖,并得到了统治阶级以及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适时输入高端产品,即大乘佛教,投资者必定能得到显著的收益。这就跟卖热了台式电脑,再跟进笔记本,接着做服务器一个理儿。二是投资方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如来佛祖打理的这家跨国企业是本行业的.领跑者,拥有最雄厚的综合实力和最广泛的公共关系,对于子公司的任何错误决策或经营风险,都有能力一一化解,每每在子公司运营不力、濒临破产时,都能挽狂澜于既倒,确能罩得住。另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投资方事先根本没有实质性的投资,而且所谓的运营风险,比如破了戒律、丢了性命等等,事实上全部是由子公司经营者个人来承担的。所以,相比而言投资方更为清醒,他们看好的是项目本身,而不是运作项目的人。

但运作这次项目,怎么就选择了玄奘呢?其实并不在于玄奘有多么了不起的经营管理水平,因为无论是从个性特征还是行为能力来看,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就玄奘个人来说,他参与这次西行投机行为是极为盲目的,一来他得拿性命和时间去独立承担运营风险,这简直就是一项高危职业;二来他能看到的收益只是画饼,一样是御弟的虚名,另一样是功德圆满、立地成佛――但这好像是僧侣们的共同理想,在他之前好像也没有成功的个案。所以充其量,投资方真正看好的,可能是玄奘本人在大唐王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商业广告,通常是用名人来代言的。

当然广告做得好,事业也不见得就能成功,比方说原先曾大红过的健力宝饮料和秦池酒。尽管西行取经经论证是个好项目,但玄奘终究是个比较盲目的经营者,所以他的事业能够成功,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玄机。

这个玄机,也是至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有极其优惠的倾向性政策扶持。这种政策照顾非常到位,从地下到天上。地下这一块儿,唐太宗在经历了一次地狱之旅后,对佛教的教旨教义和教化功能顶礼膜拜,因此对玄奘本人及此次经营活动均给予了高度重视,赋予了官方身份;这使得玄奘在国内的行程中享受到了高规格的礼遇,后来进入他国,大多也得到了外交使节的待遇。天上那一块儿,如来佛祖等人不惜动用了与天庭等各方面的关系,安排了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十八护教伽蓝以及轮值功曹等“保安人员”昼夜值守,甚至连观音、弥勒等诸多高管人员也几乎随时听调,千方百计为其保驾护航,这就好像不仅仅局限于政策优惠了。在这样的经营环境下,西行事业的成功概率,自然与其他项目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不成事儿,反倒奇怪了。

现在有些政策试点项目,跟西行取经差不多,为了确保出点“成果”,政策上又减又免地搞优惠,主管领导还再三再四地打招呼。这些人,因为也有跟玄奘一样的好政策撑腰,满世界都难找的好事总会自己找上门来。要是真听到看到这样的事儿,千万别不服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