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初中读狂人日记的读后心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初中读狂人日记的读后心得,欢迎参阅。

篇1:初中读狂人日记的读后心得
关于初中读狂人日记的读后心得1
“封建制度是一种落后的制度”。是啊!封建制度就是吸血鬼,食人魔。
狂人总是以为有人要吃了他,就连他的亲人也不列外!亲兄弟本应互相帮助,齐头并进,可狂人的大哥在封建思想的毒害下,对狂人有偏见,也要“吃”他!
鲁迅写这篇文章以一个疯子的角度,从一个疯子的眼中看清这个世界的黑暗,还原了一个吃人的封建社会。他身边所有人要“吃”他,实际指地主和官僚迫害农民、穷人。这样就成了恶性循环,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然而,狂人也是指那些对 抗 封建社会的“疯子”。文中那些人用世俗的眼光看他——傻子,疯子。如果有革命精神的人看他——已觉醒的人。狂人虽然神经错乱不清,但又有过人的思想。他从“仁义道德”中见到了吃人,揭开了封建社会的面纱,对人民的残害,可却说自己“仁义道德”,可笑!
狂人,不狂!在时代的推动下,他的想法已被证实!在那个年代,他以超前的胆量说出这样的话,他敢于挑战传统的权威,这个人,他狂吗?
生存的意义在于打破这个局面,而不是等着被吃!可像狂人一样的人太少,去了,无疑是飞蛾扑火,也会被“吃”.
“救救孩子”这句反映出鲁迅先生渴望革命,同时,那个时代也需要革命!
关于初中读狂人日记的读后心得2
我从初中就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时我不太懂小说的意思,后来几次的老师和同学的话题中明白了。鲁迅写狂人日子是批判旧时代人吃人的社会。狂人为人吃人的痛苦与惊惧而发狂。果然狂人是因人吃人而狂吗?非也。深悟或隐约而有悟的中国社会人吃人者有之。中国人是自己吃自己的人。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狂人日记最初进入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而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遐想。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对他进行迫害。
关于初中读狂人日记的读后心得3
虽然这篇文章是有关“吃人的”,但在文中并没有血腥的画面,而是从一个故事的形式中揭露封建主义社会的黑暗。
“我”只是踹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阵年流水薄子”,也就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就引来了大家对我的厌恶和想吃掉“我”的恶毒心灵。即使是“我”的哥哥,也与他们有勾结,想吃掉“我”,可以看出在自己的利益(只是一个可以壮胆的鬼话)面前,亲情已不复存在,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好处,所以干出了一些令人心寒的事。历史上的易牙为了使齐桓公的“从未吃过婴儿肉,想尝尝鲜”这一愿望,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君王吃,可以看见人性在利益之下已不复存在,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文中提到的“徐锡林”先生,为了攻占军械局,让混乱的清末得到改变,被卫队发现,心和肝被他们拿来炒食。都是中国人啊!本是同根生,为何还这么惨绝人寰!为了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做出这么侮辱人类的事,是中国人的耻辱!封建社会竟还有这样愚蠢,令人唾弃的事,是必须让我们知道的!
“大哥”对别人说“都出去!疯子有什么好看!”时是否想到“我”还是一直尊敬他的弟弟?!他们是觉得用一个莫须有的名目称呼“我”,然后顺理成章就可以吃人了吗?还好,“我”站出来了,用激昂的声音向所有的“想吃人的人”大声呼喊,想让他们觉醒。但是,在更早的封建统治中,有多少人被他人这种“欺负”所跪下?!有多少人为了自己让自己的朋友甚至亲人受害?!现在是该反抗了!当时为什么没有人像“我”一样不怕他们,大声的呼唤,想改变他们的心灵呢?
但是……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儿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无意中,你受到的一点小恩小惠,但最后,你还是会被他人拿来当利益的。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人,终究会被人知道,收到应当的惩罚。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现在的社会,看似没有以前的封建统治,却有更多令人心寒的事。为了中国的未来,放下手中的“屠刀”啊!救救孩子的肉体吧……
关于初中读狂人日记的读后心得4
初读狂人日记,没有完全看懂,再次阅读方才体会到狂人之意。
狂人的狂,指的既是病理上的神经错乱,语无伦次,措辞荒谬;还指了狂人在心态上的一种病态变化——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
《狂人日记》写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故事梗概: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
传统观念认为,鲁迅借狂人之口,抨击吃人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也只要狂人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语,但是,我和妈妈共同认同这部小说的是对狂人精神状态的描绘,确实是精到、准确,妈妈说以前课本很多革命小说都如过眼烟云一般消散在历史尘埃中,而狂人却不会,我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而妈妈则是重读,她认为,因为这篇小说和鲁迅曾经学过医有关,这篇小说准确地写出了一种有迫害症和强迫症的精神病人的形象,这篇作品成功不是其立意多么高,而是其形象把握之准而名流文坛。
我现在不懂不要紧,过几年后,回过头再看看,也许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关于初中读狂人日记的读后心得5
鲁迅笔下《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恐惧多疑,一直处于在一种妄想的状态下,他对待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怀疑有人害他,怀疑有人侮辱他……经常因极其普通的一件事而妄想出很多问题,并为自己提出的疑惑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在现实中,书中的“狂人”就是人们眼中的“疯子”。然而他又并不是疯子,因为他同时拥有着超前思想的认识,能说出了当时人们根本不可能想到的东西。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文章的一开始作者就带着疑问:为什么“今天”的月光格外好呢?精神因月光格外的爽快,可是觉得还是要小心,因为“赵家的狗”不知为何,“今天”看了我两眼。开头就预示了“我”的意识与正常人并不相同,并用那只赵家狗的一举一动来引出了文章的导火线。“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文中表达了狂人对封建道德的定义:礼教就是吃人!。因为狂人生于封建社会,受着封建制度和礼教的约束,并造成了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认定自己生活在“吃人”的社会上。
《狂人日记》中作者对人物描写并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例如“陈老五”,“古久”,“母亲”都平凡提及,但完全没有性格与面孔描述。对狼子村的佃户、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的描写全是为文章进行铺垫,对他们的人物塑造的不是很并不完整,但是都通过细微的提点来引发人们思想中、日常生活得来的印象来替他填充文字笔墨。文中的细节描写异常的简练,但却又活灵活现。
文章的结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作者把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从疯人的思想中看到了可怕的封建社会,老百姓被上层社会的人们所欺压,过着痛苦的生活,用讽刺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批判。因此,鲁迅以“狂人”的口吻无奈的呐喊,去救救下一代,不要让下一代孩子的头脑、思想被腐化,让封建社会的道德侵害到下一代,生活在“吃人”与被吃的世界上。
篇2:狂人日记读后心得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虽说号称,其实文言味道十分浓厚,特别是前面第一部分。但在形式上,却是已经新了:日记体。这样的写法是前所未有的。日记究竟源于哪个年代,我没有钻研过,鲁迅从哪里学来,也是个谜,但他确实是接受了新的东西的影响了。至于小说还能这样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从形式上看,日记体是最灵活多样的,起码可以长话长说,段话短说,《狂人日记》中有三则都只有几句话,长的篇目却从几百到一千多字不等。但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并不引人入胜,反复的都在说生活中那些想吃作者的人的诡异言行,这大概是这篇小说的弊端。这种从不同角度反复写的方法,对小说可能不太好,对散文,尤其是说理性散文,倒是应该用,使其表达的主题更具有真实性和正确性。
主题上,鲁迅表达的内容就是“人吃人”。这个问题实在不是鲁迅能解决的,恐怕在人类以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解决。那么,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有人吃人的情况发生?答案是肯定的,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肯定,我想,只要肯想一想,答案都是很明白清楚的。读后感·当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或许在今后一百年左右可以实现人不再吃人,也或许出于人的恶的本性,永远都没法解决。而对于当时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种社会剥削现象却越演越烈,以至于百姓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也处于累卵之际,因此,鲁迅的揭露是必须的、时不我待的。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因为除了鲁迅,很多人也已经觉醒,并投身于革命,誓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后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这样勇敢的呐喊,还不够伟大吗?
历史上很多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呐喊,要是没有,悲剧会一代接着一代上演。封建社会的三千年,总的是没有改变本质的,所以鲁迅说“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历史上也确实有人吃人的记载,《本草拾遗》中记有人肉可以治疗痨病,《左传》里有易子而食的典故,讲更古老时代的《封神演义》里明明也写了吃人肉饼的事,春秋那个叫易牙的人,居然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恒公……19被杀的革命者徐锡麟,居然被亲兵挖出心肝炒食,想一想,浑身颤抖,说不出的难受。
在这小说里,人吃人是不分亲疏远近的,即便是亲弟兄,也是要吃的,就连动物,能吃到一部分,也会跟着成为帮凶,比如赵家的狗。鲁迅的思考,是极其彻底的,就连“自己”,也可能在无意之中,吃过了几片人肉,还吃了四千年了。
最后,他还是大声疾呼:“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便是鲁迅的情真意切了。
篇3:狂人日记读后心得500字小学生
本周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一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篇小说。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联系鲁迅先生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是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防抗之力,而那时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残酷无情。生活在这样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
整篇小说读完,给人一种扼腕叹息的感慨,鲁迅的小说真是对现实的批判到了极致。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直白简洁,故事内容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说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
正因为这篇小说有如此价值,所以当时一发表,就在思想界和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热议,被范翔的《新潮》杂志著誉为“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如今,我们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年青人,一定要时刻警惕国民精神的劣根性,不但要自己警惕还要帮助别人克服,共同成长,使大家都成为一个个真真正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篇4:狂人日记的好词好句及读后心得
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狂人日记》,初中时就曾被教师要求读过,但那时尚小,不曾懂得鲁迅先生的意图。头一回看的时候,都觉得背后阴阴阵阵,有一种看《十宗罪》的感觉,上了高中,再读此文,感觉自我读懂了一部分。
我觉得小说主人公“狂人”,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来,他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害怕,多疑。用此刻的医学术语来说,也叫作“迫害妄想症”患者。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认为那是把他养肥好吃肉。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只是个心理变态。然而,鲁迅先生并不是在写一个精神病人的犯病史。“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一个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这些才是“狂人”形象的真正。
据鲁迅先生说,这篇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何为“弊害”乃在“吃人”。对于这篇文章,我最钦佩的是鲁迅先生的构思,竟能想出用“吃人”来表现封建制度的害人之处。也确实,那时候的社会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黑暗笼罩,人们整天惶恐不安,他们无法起来反抗,因为在日夜不停的恐吓下,双腿早已发软,内心也丧失了站起来反抗的勇气,只能顺从地任人宰割,什么时候,自我的肉被吃完了,血也被喝光了,骨头都没剩下多少,才是一种解脱。狂人日记的好词好句及读后心得范文2
鲁迅借用狂人的身份,以日记的形式深刻地批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面上看似一个狂人的疯言疯语,如此的令人惊讶、慨叹,但这又何尝不是鲁迅自我打从心底里认清那吃人的本质,想唤醒国民大众的良知,却只发现人们麻木不仁时内心的苦痛与挣扎。
在鲁迅的大部分作品中,都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的不觉醒,强烈地抒发了读当时社会的愤怒,尤其在《狂人日记》中,这简直是一个活生生吃人的地狱,可俗话说“由爱生恨”,正是因为鲁迅对中国有着不可形容的大爱,才会有如此类似于“恨铁不成钢”的大恨。
在最终的一节,我认为那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或者”二字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全盘否定整个国民,又表现了作者一种难以名状的悲。“救救孩子”是对大众的号召,是竭力的呐喊,也是撕心裂肺的呼救。不要让新生的力量绞死在吃人的旋涡中,不要让中国的未来陷入深深的黑暗泥沼中不能自拔,“……”简简单单的六个点,引人无限的深思。
篇5:读狂人日记有感
鲁迅的话题讲地话,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为鲁迅是如此的独特、如此的博大。
单单就以他的文学作品而论,也要说上老半天。我看过他的狂人日记。鲁迅他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想所表达的内容发挥地淋漓尽致。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而鲁迅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存亡,在这生死悠关的时刻,他抛弃了学医的梦想,抛弃了封建社会的思想主义,踏上了革命的道路,朝着文学殿堂为他展开的大门前进,用手中的笔跟敌人做战斗,用手中的笔挽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让人们知道祖国的荣辱兴衰。鲁迅他是一个作家,也同时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用他手中的笔描绘着属于他自己的蓝天,他就在这片蓝天中尽情地展翅高飞,写作则是最适合他的“翅膀”。
而他为了可以飞的更高更远,就拼命地让自己的翅膀变得更加完美,更加无懈可摧。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世人可以大饱眼福,欣赏到更多更好的作品。
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
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 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
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篇6: 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这是狂人日记的开头,一个诙谐幽默,却又意味深长的开头。月光没有用亮或美丽这样的字眼,只是用了一个很好这样的一个很笼统的概括。紧接着“我”就出场了,很自然又带出了一句赵家的狗,很平淡的描写,但却越咀嚼越有趣,接着你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怎么就突然写了这么一只狗呢,还去在乎一只狗多看了自己两眼,这就是一个患了迫害症的狂人了。
鲁迅曾在他的《自嘲》诗中这样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一个鲁迅在平常人看来是如此的辛辣而且骂人不带脏字,你看这日记写的吧。时不时就有这么一句,你不仔细琢磨还好,细细一想,若你是他骂的那类人,你能呕出半斤血,不足为怪,谁让那些人该骂呢。
与我“有仇”的赵贵翁、被我踹了一脚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嘴里骂着要咬儿子的昨天街上的女人、狼子村来的告荒的说要挖人心肝的佃户、与医生“串通”好了的说等我养肥了的亲大哥……这些人物都写的那样的传神,让人都快相信这狂人的疯狂的想法了,好像他们真的是图谋不轨的人。
“凡是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这个狂人晚上睡不着,只能去研究了,这一研究不要紧,却引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议论:“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一句的对立面你可知道是什么?这一句一说出你可知道是要打到谁吗?这一句得罪的你可知道谁哪些位吗?是统治了中华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是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眼中至高无上的孔老夫子!是仁义礼智信根深蒂固地生长的所有中国人的“圣洁”内心!
别人要吃我也就算了,可是“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不是很可悲吗?还有更可悲的呢,是什么呢,待会说。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几句好像前言不搭后语的,许多人热衷于熟练的说出这几句,以显示他们对鲁迅是相当了解的,但可知其中深味啊?狮子是谁,兔子是谁,狐狸是谁,其实这是一个“人”。一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这个“人”他在比他狠的人面前是兔子,而在比他弱的人面前他又是一只狐狸兼狮子,像狐狸一样哄骗着,然后像狮子一样咀嚼着。话说回来,那些不求甚解的“五柳先生”岂不是也是又像狮子又像兔子又像狐狸吗?
就在我们迷迷蒙蒙的听着狂人的絮叨和觉得吃人的理论可笑的时候,狂人的一句叩问又是如此的震彻天宇:“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注国民性的质问者。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奴性,你只要让我活下去,我就老老实实的呆着不动弹,任你鞭抽棒打,只要我忍得住,我就必须要做个好奴才,夜夜祈祷着下辈子翻身做主人。中国人忍够了吗?中国人沉默够了吗?从来如此,就对么?
狂人是真的成了狂人了,没日没夜的担心着。世人呢,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放不下这心思,不管是父子兄弟也好,夫妇朋友也好,师生仇敌也好,各不相识的人也好,都不知道谁和谁结成了一伙,互相谈笑着,互相提防着……
狂人不想被吃,也不想自己的大哥沦落,于是去劝他,谁知,大哥也忽然显出了凶相。他只能自己出了一身冷汗,默默的叹气了:“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啊!”
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忘记了昨天的月光到底有没有,赵家的狗好像也不叫了,却想起了自己的妹子好像也死了,这时的狂人终于也察觉到,原来自己也是个吃过人的人啊,而且吃的就是自己的妹子,还吃的那么香,毫无察觉异样。原来自己也是个吃人的人吗?自己吃人时也是那样自然吗?这时的自己也要被人很自然的吃掉了?
这日记是狂人病中自己写的,病后也对自己的言行有点哭笑不得,不知所云。这才是狂人的最可悲之处啊。一个病中的人看到的月光的很好的,看到的世界时那样的清晰呢,可是病好之后呢,他又成了一个“正常人”,本来应该的正常状态被所有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作了病重,本来应该的病态,却是整个民族的引以为豪的常态。拊膺长叹也叹不尽这其中的无奈与可悲啊!这难道是狂人一个人的悲剧吗?
来看看狂人日记是怎么的结尾吧。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见识了鲁迅的横眉冷对,这里就见了他的俯首甘为了。中国还有的救,鲁迅告诉我们兴许还有的救,这些活了这么那么久的人都吃过人或者正面临着被吃,可是还有孩子啊,这才是民族的希望,救救孩子,血脉莫断!
篇7:读狂人日记心得
《狂人日记》尽管是鲁迅先生写在八十多年前的,但今天再看仍然是震撼人心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实在太令人毛骨悚然了!几千年来,引以自豪的“灿烂文明”,竟然被先生叱之为“吃人”。而且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许多年来,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论述总是牢记在心,多少志士仁人对传统文化口诛笔伐大加攻击。但是时过境迁,每每想起,好象许多事情还是依然如故。张志新虽然没有被吃掉,但她的死却是叫人毛骨悚然的,某人的一句话就能将她的生命夺去,为防止她胡说什么,竟然活生生对她的喉咙做了“手术”。还有,几年前,在某省打工的一些“草民”在宿舍起火中竟然无法逃命,因为这些打工仔住的地方,就象我们在动物看到的某些兽类的住宅,是有笼罩的!……
为什么对“吃人”的问题,我们声讨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对“吃人”的文化伤筋动骨。有人说,这是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彻底,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一切就会……。言下之意是因为没文化,但对张志新下毒手的人不就是很有“文化”的人吗?而且是深受“五四”新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社会精英分子。为打工仔制造笼子的人也绝非深受传统文化教训的古董。看来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多数人在被人吃的同时,也在吃人。看来,我们古代的文化无论怎样的令人自豪,都抹不掉这些叫今天人看来极不人道的东西。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确实不象在西方文化中有崇高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都是从属于极其专制的社会秩序的需要。人是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只不过是能说话、会穿衣、过群居生活的“高等动物”,“食色性也”。
对人的定义必定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认识之基础上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世界观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同民族文化所塑造的人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明确的,是感性直观的,除了对世界起源童话般的解释外,仅有的一点理性所能述说就是“道法自然”,道又是什么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面对这样的世界人除了现实物质追求外,还有什么令人心驰神往?人不过是会说话的“高等动物”!所以就不难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无刍狗。圣人不仁,一百姓为刍狗。”牛羊之肉,人可以吃,因为人比动物聪明智慧;的确有的人确实比别一些人更聪明有能力,理所当然的就可以有“人吃人”了,“伴君如伴虎”,“养臣如养狼”。你不吃他,他就要吃你。当然,人与动物是不同的,吃的方法是巧妙的。想来想去,还是有序的吃为好,什么“纲常”,什么“礼仪”,不就是一部分“劳心”的聪明人对付另一部分“劳力”的蠢人的好手段吗?“克己复礼”不难,但“为仁”却很难,因为有限的物质利益总是“你多我就少的”。
“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吃人”的武器,因为“天理”
本身就是一部分人的“人欲”得到充分满足,另一部分人的“人欲”得不到满足的“公理”。
但是,在此我们不仅应看到“礼仪”本身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坏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礼仪”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并没有什么罪过。问题在于“人性”,就是为深厚历史文化传统所塑造的人最本质的追求——“食色性也”!古代中国社会,个体欲求只能被限制,否则任其发展,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到无政府主义的灾难之中。除非重新回到丛林之中,过原始人的生活,是没有别选择的。尽管有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但两千年来没什么改变,每一次“革命”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都没有真正的改变,所以就无法改变中国人的“人欲”,就更无法改变“吃人”的社会现实。悲剧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就是“吃人”也是吃的有理,不“吃人”还不行!回顾历史,我们不能不说:“吃人”专制的制度及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曾值得骄傲的东西。
如果不是西风东渐,我们今天还会沉醉在古有的骄傲之中,欣然地承受着“吃人”的好处,忍受着“被人吃”惨痛,是西洋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我们首先自惭形秽于西洋人的坚船利炮,而后是西洋人的国富民强,最后是西洋人的科学民主,但是学来学去只学了点皮毛,西方文化的根到底建立在什么样的世界观上,我们是不清楚的。浅尝辄止,感性直观的学风叫我们一下子似乎就觉醒了……。我们在高呼打倒孔家店时候,忘记了还要倒老子的李家店……。不破不立,没有彻底的破,就没有真正的立。我们的前辈根本不知道要立什么,尽管有很好的理想,但种下的龙种却长出了跳蚤。
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如何救呢?他不知道,他只能发出呐喊,他希望有人能够。中国人是聪明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不清楚明白的。除非有一个真诚的心灵,否则还是会对丑恶视而不见的、还是会拒绝对真理的信仰的。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人和动物不同,人活着是为了灵魂,人的价值在于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吧!人的世界只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人才能成为万物之灵,人才能彼此相爱!人间才是真正的乐土!
篇8: 读《狂人日记》有感
虽然,“鲁迅”这两个字早已如雷贯耳,可是鲁迅的文章我拜读过的却不多。今日读《狂人日记》后,令我颇有感触。《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总是想着自己会被别人吃,自己周围的人随时都会吃了他。鲁迅先生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会想到人吃人呢?如果没有旧社会封建礼教那样的现实,或许他在有这个想法前就已经“疯”了。说他疯了,也不对。狂人的心理描写,他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却又合乎情理,应该是一个正常人的行动。但看起来更像“疯子”。他的心理又是被社会毒害的,这样就使得当时人们联想到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觉有点感悟与惊醒。惧怕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吃掉,沾过血腥的大多已昏了头,就像下棋的人――当局者迷。他们反而自得其乐认为“吃人”是一种合法的运动。虽然是当时流行的他们也可以罔称是先祖传下来的风俗。可怕,于是就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或者混在那些吃人的人里面。狂人就是既躲闪又混充这两种的综合。鲁迅先生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想借助狂人的胡思乱想,来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呼吁大家“救救孩子……”。
这似乎是鲁迅心灵在呐喊。我想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本书叫做“呐喊”的原因了……昨日鲁迅先生用手中的笔跟敌人做战斗,用手中的笔挽救中华民族的灵魂;今日我们也可以提笔呼吁: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唯一的家园;也可以提笔欢呼赞美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鲁迅的笔是武器,多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用这样的笔去作诗作文作画,照亮世人的灵魂。
篇9:读狂人日记有感推荐
四千年的历史,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而字缝中透出来的却是“吃人”。
几句话使得这篇短短的小说的作者一夜之间成了现代中国最出名的小说家、思想家之一。这段话被反对礼教的人们写在标语牌上,做成刀枪弹药,向中国的道德传统,向维护这些传统的人们,展开了一场史无前列的,旷日持久的,不惜代价的,无比残酷的战争。但是,通过前边的分析我们知道,作者的矛头并不是直接指向“仁义道德”的,他甚至继承了礼教中很关键的学说,并把它极端化了。今人对“仁义道德”与“吃人”的理解完全是对原文的误解。作者自己对这个误解也负有很大的责任。他有意拿“仁义道德”与“吃人”并提,无非是要“一语惊人”。后来大家都错误地理解,作者因而成了运动的“旗手”,也不好意思再来解释了。所谓“时代造英雄”吧。
学术界多认为,五四新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鲁迅塑造了一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斗士——“狂人”的形象。本文认为,“狂人”形象丰富复杂、蕴藉深厚毋庸置疑。但这个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原来与制度、文化格格不入的反对者驯服为其忠顺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露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制度与文化体系的根深蒂固与顽强,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在鲁迅的《狂人日记》已经成为经典之作,研讨评析《狂人日记》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的今天,再来“重读”它,还有什么新意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上个世纪,人们多认为《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家族制度的罪恶”,是“一篇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宣言书”,是“第一声伟大的‘呐喊’”。①这个结论毋庸置疑。几乎所有的学者与读者都认为《狂人日记》深刻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对“狂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也属于不容争辩的艺术真实。问题在于,“狂人”形象的特质究竟何在?鲁迅到底如何通过这个形象来反封建制度及其整个文化体系的?
“狂人”在未“狂”之前是个什么形象,抑或说他的表现如何?《日记》没有直接记录。读者只能从他致狂发病时,对自身“迫害妄想”的“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中,推导出一个具有强烈反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曾经存在过的对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整个思想文化体系的思考与反叛的轨迹。关于这一点,专家学者们早就注意到作品是通过“狂人”的感觉与心态描摹,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交融的艺术创作手法,表现了“狂人”未“狂”前对于自己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现实生活中普遍的“人吃人”现象,历史传统中“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记述,并将此提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上,作过反反复复的痛苦的思考。在迷狂状态中,他考问反省自己,猛然觉察到自己也并非出污泥而不染,“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狂人”在已狂的迷乱中折射着某些未“狂”前的思考,从—个特定的角度,反思了全民族源远流长的“四千年吃人履历”,意识到宗法制度的正统文化满本满篇都在教诲“吃人”;彻悟到“中国人”几千年来都充当着“吃人”和“被吃”的角色,若想正视现实改过自新,即刻就会被“大哥”一类主宰家庭统治社会的权威人物所制裁,更会遭到赵贵翁、古久先生、陈老五、老中医、青年人、打孩子的女人、甚至“给绅士掌过嘴”、被“衙役占了他妻子”、“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等等普通国民的憎恨反对。他渴望民族吃人的历史不再延续,没有吃过人的孩子们不再吃人与被吃,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是一种孤独的热切的战叫,正是在上述充满个性特色人格魅力的基础上,“狂人”未狂之前就完成了对中国传统的所谓仁义道德、纲常名教、家族制度在精神文化层面上前所未有的揭露与批判。“狂人”这种对于全民族“吃人”履历的反思,无疑折射出鲁迅本人在五四前夜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糟粕的否定,折射出他对“吃人”的恶习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流传而不衰的根本原因——国民劣根性的解剖与自省的光芒。而“救救孩子”的呼喊尽管孤独而又空泛,但毕竟呐喊出了一位思想界斗士的满腔悲愤与对于未来的向往!就这层意义上说,“狂人”是一位以狂乱的曲笔写成的反封建的战士,“救救孩子”是振聋发聩的“呐喊”,的确当之无愧。鲁迅在《狂人日记》发表后在与许寿裳谈及其意义与影响时,不无自豪地说:“……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②因为这种“发现”对于民族的觉醒关系甚大,呐喊就不能仅此一声;正因为这种省悟当时同知者寥寥无几;呐喊更不能就此打住!所以,“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③,据此,将“狂人”誉为五四新文学人物长廊里第一位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形象是绝不为过的。
篇10:读《狂人日记》有感
提起鲁迅的小说,都说太深奥了不好理解,读起来确实有好多不太懂的地方,我读狂人日记也遇到过以上困惑,每次请教父母,他们总是说要用自己的感受来细细品味鲁迅的小说,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现在,我就从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角度和感觉谈一谈读完这篇小说的感受。
我感觉鲁迅小说里的“狂人”,看似精神错乱、丧心病狂,以为大家都要吃他,其实是再清醒不过的斗士――世人皆浊,我独清。而真相呢?
的确如此。“狂人”周围的人全是吃人的人,“他们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狂人”用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来形容那些吃人的人,之后,“狂人”发现自己竟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自己竟也吃过自己妹妹的肉,最后,“狂人”把希望放在孩子们的身上,希望他们不要也成为吃人的人,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
狂人日记充满了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反对人压迫人的现象。读狂人日记,我深深地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痛苦,对人压迫人现象的憎恶,还体会到了他对当时旧社会下中华民族衰败的`痛心和哀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以文章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唤,因为那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我翻开历史一查,那历史没有年代”。虽然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不过现在“人吃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依然存在。掩卷长思,想起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的幸福美好,尤其在全球疫情依然肆虐的今天,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篇11:读《狂人日记》有感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第一节中狂人记道:“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从狂人意识到封建礼教的吃人到揭露吃人的本质,他们从遮遮掩掩到赤裸裸露出凶恶的真面目,白厉厉的牙齿,可看出礼教的吃人与暴戾。
篇12:读狂人日记心得体会
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我颇有感触。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主要写了一个“迫害狂”病中的日记:一个月光明媚的夜晚,“我”走在路上,看到所的人都对“我”不怀好意的笑。“我”很惊异的一路回家,无意间听到佃户对哥哥说狼子村有一个恶人,被人打死吃了心肝,便疑心哥哥和路上看见的人也要吃“我”。甚至哥哥派来给“我”看病的人也要吃“我”。“我”猜测他们不肯直接杀“我”,要把“我”逼疯,让“我”自杀,然后吃了“我”。“我”怀疑自己小时候死的妹妹也是被哥哥吃了的。哥哥把妹妹的肉拌在菜里,“我”也稀里糊涂地吃了妹妹的肉。“我”有四千年的食人肉史。
该文看上去是一个丧心病狂之人所写的日记,完全是一派胡言。而我认为它恰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我认为《狂人日记》借“狂人”之笔还原了一个吃人的万恶的旧社会。文章中的哥哥和其他妄想吃“我”的人实际上是指地主、官僚们。而“我”则是指那些被压迫的农民和穷人们。那些地主、官僚仗着有钱有势,逼着工仆们不分日夜的干活劳作,稍不顺心便一顿毒打,丝毫不考虑工仆们的感受。而穷人们因为无从生计便不得不屈服于地主、官僚们,混一口饭吃。这就产生了恶性循环,穷人愈来愈穷,富人愈来愈富。这个黑暗的旧社会就这样遭到了万人的唾弃与咒骂。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深恶痛绝,便以笔做刀,带动了_社会的新潮流,得到了百姓的爱戴。鲁迅先生的文章被誉为一把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匕首。可见鲁迅先生的文章对社会的影响深远,让敌人闻风丧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篇13:读狂人日记心得
《狂人日记》尽管是鲁迅先生写在八十多年前的,但今天再看仍然是震撼人心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实在太令人毛骨悚然了!几千年来,引以自豪的“灿烂文明”,竟然被先生叱之为“吃人”。而且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许多年来,人们对鲁迅先生的论述总是牢记在心,多少志士仁人对传统文化口诛笔伐大加攻击。但是时过境迁,每每想起,好象许多事情还是依然如故。张志新虽然没有被吃掉,但她的死却是叫人毛骨悚然的,某人的一句话就能将她的生命夺去,为防止她胡说什么,竟然活生生对她的喉咙做了“手术”。还有,几年前,在某省打工的一些“草民”在宿舍起火中竟然无法逃命,因为这些打工仔住的地方,就象我们在动物看到的某些兽类的住宅,是有笼罩的!……
为什么对“吃人”的问题,我们声讨这么多年,还是没有对“吃人”的文化伤筋动骨。有人说,这是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彻底,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一切就会……。言下之意是因为没文化,但对张志新下毒手的人不就是很有“文化”的人吗?而且是深受“五四”新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社会精英分子。为打工仔制造笼子的人也绝非深受传统文化教训的古董。看来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多数人在被人吃的同时,也在吃人。看来,我们古代的文化无论怎样的令人自豪,都抹不掉这些叫今天人看来极不人道的东西。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饿死是小,失节是大……”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确实不象在西方文化中有崇高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都是从属于极其专制的社会秩序的需要。人是什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只不过是能说话、会穿衣、过群居生活的“高等动物”,“食色性也”。
对人的定义必定是建立在对世界的认识之基础上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世界观是不尽相同的,所以不同民族文化所塑造的人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不明确的,是感性直观的,除了对世界起源童话般的解释外,仅有的一点理性所能述说就是“道法自然”,道又是什么呢?“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面对这样的世界人除了现实物质追求外,还有什么令人心驰神往?人不过是会说话的“高等动物”!所以就不难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无刍狗。圣人不仁,一百姓为刍狗。”牛羊之肉,人可以吃,因为人比动物聪明智慧;的确有的人确实比别一些人更聪明有能力,理所当然的就可以有“人吃人”了,“伴君如伴虎”,“养臣如养狼”。你不吃他,他就要吃你。当然,人与动物是不同的,吃的方法是巧妙的。想来想去,还是有序的吃为好,什么“纲常”,什么“礼仪”,不就是一部分“劳心”的聪明人对付另一部分“劳力”的蠢人的好手段吗?“克己复礼”不难,但“为仁”却很难,因为有限的物质利益总是“你多我就少的”。
“存天理,灭人欲”更是“吃人”的武器,因为“天理”
本身就是一部分人的“人欲”得到充分满足,另一部分人的“人欲”得不到满足的“公理”。
但是,在此我们不仅应看到“礼仪”本身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坏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到“礼仪”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并没有什么罪过。问题在于“人性”,就是为深厚历史文化传统所塑造的人最本质的追求——“食色性也”!古代中国社会,个体欲求只能被限制,否则任其发展,整个社会就会陷入到无政府主义的灾难之中。除非重新回到丛林之中,过原始人的生活,是没有别选择的。尽管有一次次的改朝换代。但两千年来没什么改变,每一次“革命”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都没有真正的改变,所以就无法改变中国人的“人欲”,就更无法改变“吃人”的社会现实。悲剧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就是“吃人”也是吃的有理,不“吃人”还不行!回顾历史,我们不能不说:“吃人”专制的制度及其文化正是中华民族曾值得骄傲的东西。
如果不是西风东渐,我们今天还会沉醉在古有的骄傲之中,欣然地承受着“吃人”的好处,忍受着“被人吃”惨痛,是西洋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我们首先自惭形秽于西洋人的坚船利炮,而后是西洋人的国富民强,最后是西洋人的科学民主,但是学来学去只学了点皮毛,西方文化的根到底建立在什么样的世界观上,我们是不清楚的。浅尝辄止,感性直观的学风叫我们一下子似乎就觉醒了……。我们在高呼打倒孔家店时候,忘记了还要倒老子的李家店……。不破不立,没有彻底的破,就没有真正的立。我们的前辈根本不知道要立什么,尽管有很好的理想,但种下的龙种却长出了跳蚤。对西洋人的文化之根——____我们只看到一个“教”字,而没看到“那文字是叫人死的,那精意是叫人活的”。
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如何救呢?他不知道,他只能发出呐喊,他希望有人能够。中国人是聪明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是不清楚明白的。除非有一个真诚的心灵,否则还是会对丑恶视而不见的、还是会拒绝对真理的信仰的。吃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人和动物不同,人活着是为了灵魂,人的价值在于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吧!人的世界只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人才能成为万物之灵,人才能彼此相爱!人间才是真正的乐土!
篇14:读《狂人日记》有感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狂人日记》主体部分用日记体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迫害狂”在患病期间的遭遇及心理。狂人在没有年代的历史记叙“仁义道德”背后看出了“吃人”二字。
文章讲述:“我”回到家乡后,每个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那眼光另人毛骨悚然,连哥哥都和其他人商量如何“吃我”,我与他们争执,他们根本不听……
他们这样盯着我,都是因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在文章中鲁迅讲的“我”绝不是鲁迅本人,而是被封建制度迫害的牺牲者,当时大家认为“我”是疯子,而读后我们会发现,只有这个“疯子”的视角才是正常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封建礼教吃人、家族制度吃人”以唤醒那些被封建制度麻醉的人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