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融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第六册新课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六册新课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第六册新课文
第六册新课文
第六册新课文第一组
2. 小足球赛
3. 古诗二首
四时田园杂兴
4* 我和企鹅
第二组
6* 找骆驼
8* 一束鲜花
第三组
11* 纸奶奶的生日
12* 万能胶水
第四组
13 翠鸟
16* 信箱
第五组
17 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20* 女娲补天
第八组
29 寓言两则
守株待兔
31* 神笔马良
32* 猪八戒吃西瓜
第六册新课文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荷花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荷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二课的《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本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个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观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重点、难点:(1)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
四、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和关注的心理。为此,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喜欢花吗?能不能说一下”“小朋友见过荷花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欣赏一篇题为《荷花》的课文,大家准备好了吗?”以学生们喜欢,能提高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第二环节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连。而作者的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我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饱含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整个心灵都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使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了荷花各种不同的姿态,从而对于第二段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三环节领悟课文的神韵,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课文语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读时要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激起情感深化。我通过三条途径将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产生移情。1、借助比较区别;2、借助想象展开;3、借助语言媒介。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2、指图引读这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的画”呢?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第四环节 抒情表情朗读是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常用形式。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的情感。因此,在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我都设计了小组合作,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自己小组内先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小组汇报。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之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情,教材有情,“学生——教材”之间的情感桥梁就是教师。由教师来传递情感,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学生在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中学会热爱生活,追求美好。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2.荷花
荷叶 : 挨挨挤挤 像大圆盘
荷花: 含苞荷花 半开 全开
这样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荷花得美。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下几点设计教学过程:
1.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4.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悟美,享受美,进而达到去创造美。
篇3: 课文第六册7课《翠鸟》教后反思
课文第六册7课《翠鸟》教后反思
第六册7课《翠鸟》一文,备课中考虑到对于翠鸟这种只闻其名,不见其形的小鸟,学生们知之甚少。针对本课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在随机教研中与颜承丽老师交流时决定采用网上下载的课件,结合挂图和若干鸟类头饰,并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的资料。
课堂中,感到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分组交流的完成为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适宜的空间,汇报交流中指导学生注意语言准确与生动,培养了想象力与表达力,如出示两组句子,每句较之前一句都多一个“形容词”,这样写的作用让学生观察,读中比较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抓翠鸟外形美、捉鱼本领高这两部分时,我适时播放了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借助了画面由爪子→头部→背部→腹部,颜色不断叠加,呈现了五彩斑斓的羽毛变换,同时配以小鸟清脆的鸣声,朴棱着翅膀箭一样捉鱼疾飞的身影,鱼儿机灵吐水泡的声音,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理解上的难点,使学生身临其境,不仅感受到了翠鸟外形的.艳丽之美,而且极好地体会了翠鸟“钓鱼郎”的美称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孩子们饶有兴趣之时,我的一句:“你们喜欢翠鸟吗?原意背下来翠鸟的美丽和它捉鱼本领高的描写吗?”学生们齐声“愿意”继而兴趣盎然地背起来,全然没有了畏难情绪和被动状态,而此时我依然用课件演示外形分环节画面,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这种分层指导课后效果得到检验,绝大多数学生均能背诵下来。
之后的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将收集的鸟类知识随堂介绍展示,感觉学生的语言得到积累,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了,拓展了其知识面,渗透了审美和思想教育。
教学中,尤其是讲读课文中,我认为课件适时地引入,对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读书时的情感投入,确实起到了上述作用。
篇4:第六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简析
第六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简析
这一单元,共选编4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有的是写当代的将军,有的是写古代的将军;有的是写我国古代的诗人,有的是写外国的文学家。每个人物的形象非常鲜明,而且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文写的是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打扫院子,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并夸赞红军是菩萨兵。充分反映了朱总司令关心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特点。
全文共9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藏族同胞躲进了深山,急坏了朱总司令。共3句话。第1句,讲红军为什么要到藏民居住地区来。第2句,讲藏族同胞为什么躲进了深山。第3句,朱总司令急坏了。3句话之间是因果关系。
第二段(第2—5节):朱总司令请翻译带着红军战士进山,动员藏胞回来。2、3两节,讲朱总司令请翻译动员藏胞回来。4、5两节,讲朱总司令分析藏胞不愿回来的原因。这一段,主要是写朱总司令与翻译的对话,可看出朱总司令很关心藏胞,说话很和气。
第三段(第6—7节):朱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主要写了朱总司令在动员会上的讲话;怎么帮助藏胞春耕的,一句话就带过了。
第四段(第8、9节):藏胞悄悄返回了家园,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第8节,写了两句话。第1句,讲他们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返回家园的;第2句,讲他们怎么会流下感激的泪水的。第9节,用藏胞的话,充分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点明了中心。
练习提示:
第1题,要求复述故事。在上一册课本中安排了1次复述(《蒲公英》)和3次讲讲故事的练习。复述,不是背诵;但要求差不多。
复述和讲讲故事,都只要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也就是把故事的主要情节讲出来。但是要注意讲述的语气和语调,要努力再现故事的情景。三年级,还只要求学生按课文的原顺序,进行讲述;允许学生增添与故事有关的内容。
第4题,理解带点语句的意思。练习中的3句话,都引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句子的意思不很明显,学生很难理解。第1句中的“乌云”是指反动军队的糟蹋。全句的意思是指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不知道红军战士是自己的人。第2句中的“红军播下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指当时播下的种子,又指红军战士爱护、关心、帮助藏族同胞的精神。“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是指发扬光大。第3句中的“菩萨”是指有善心的人。训练时,先让学生把句子读好,再讨论带点语句的意思(不要说术语——暗喻),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建议:
1、背景的介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不要介绍时代背景。但是,在学习这一篇课文时,要适当介绍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有关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词语(“休整”)和句子,懂得当时与藏胞搞好关系的重要性。
2、人物的理解。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朱总司令,要充分地理解描写他的语言和行动。但也要引导学生初步懂得课文也写了一个群体——红军部队。关心、帮助群众,是我们军队的光荣传统。
篇5:第六册一次函数
第六册一次函数
课 题:一次函数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
3.掌握“从特殊到一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函数?请举例说明.
2. 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关系式是什么?
3. 在上述式子中变量是谁.常量是谁?自变量又是谁?
二. 讲解:
在前面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函数:
y=x s=30t
y=2x+3 y=-
这些函数都使用自变量的一次式来表示的,可以写成 y=kx+b 的形式
一般的,如果y=kx+b(k , b是常数,k≠0), 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的,当b=0时,一次函数y=kx+b就成为y=kx(k是常数,k≠0),这时y就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例一 :
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上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
(1) 求小球速度v (米/秒)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3.5秒时小球的速度.
分析:v与t之间是正比例关系.
解: (1)v=2t
(2)t=3.5时,v=2×3.5=7(米/秒)
例二: 拖拉机工作时,油箱中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6升,求油箱中的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t小时耗油6t升,从原油油量中减去6t,就是余油量.
解:Q=40 - 6t
课堂练习:
P96 1 ,2
小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而正比例函数一定是一次函数,会将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表示出来
作业:P97 1。2。3。4。
篇6:第六册英语教案
第六册英语教案
Module 1 Changing Unit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 Teaching objectives: 1. Words and phrases: life, different, ago, any, television, us, grandchildren, lady. 2. Sentences: There weren’t any buses.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 There are lots of buses and cars. We live in a big house. 3. Grammar: Compare the life. Teaching properties: cards, pictures, Tape-recorder. Teaching procedures: 一.Warming up 1. Greeting 2.Talking about: holiday and changing of you. 二 Lead in T: In the winter holiday, you had a lot of changes. Now you are older and cleverer .I am very glad to see your changes. And write ‘changing’ on the blackboard. Tell students ‘Everything is changing. No change, no progresses. 三. New teaching 1. Show some old photos and say: Look, life was very different many years ago .But how was it different? Today, we will learn how to compare past and present life.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3. Teach the new words. a. Show some new word cards. b. Correct pronunciation. c.Practise new words in different kinds of method. d. Explain important phrases. 4. Listen to the tape-recorder and read follow it . 5. Act out text. 四、Practise 1.Pay attention to SB unit1 part2 and copy them to make sentences. 2.Show some pictures. Make some students find different in them and describe in English. 五、Summary and homework. 1.Summary T: Today we have learnt “How to describe past and present life, review simple past tense and present tense.” 2.Today’s homework a. Listen and read Unit1 three times, try to recite and act. b.Compare two photos and write differences. Designs: Module 1 Changing Unit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 weren’t lived small are live big 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六册教案 Module 1 Changing Unit 2 She didn’t have a television. Teaching objectives: 1. Word and phrases: fire, radio, telephone, field, hope. 2. Sentences: She worked in the fields. She didn’t have a television. 3. Grammar: Talk about the life of past and now. Teaching procedures: 一.Warming up. 1. Greetings. 2. Act out last text. 3. Free talk: Compare ‘Old China and New China.’ 二.Lead in Yesterday, Lingling saw the programme about China, she missed her grandmother very much. So she writes a letter for Daming, tells about that programme and her feeling. 三.New teaching. 1. Show some questions. a. What programme did Lingling watch last night? b. What was the old lady’s life like many years ago? c. Who does Lingling miss? 2. Listen to the tape-recorder and find answers. 3. Learn new words. a. Show some object and cards. b. Correct pronunciation. c. Practise new words in different kinds of method. 4. Listen to the tape-recorder and act out it. 四 .Practise 1. Play a game. Put nine cards on the desk. Two students use cards to make dialogue. For example: A: Where was he/she seven days ago? B: He/She was … A: What did he/she do there? B: He/She … 2. Do A B Unit 2 exercise1. a. Listen to the tape. b. Understand generalization. c. Choose right answer. 五.Homework Introduce the great changes of our hometown/school/home. 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六册教案 Module 2 Grandparents Unit 1 She learnt English. 一、Teaching objectives: 1. Words and phrases: learnt these dancer 2. Sentences: She learnt English. Did she learn any foreign languages. He is learning English now. 3. Grammar: Talking about the past and present. 4. Teaching properties: word cards photos tape. 二、Teaching procedures. 一、 Warming―up Greeting: T: Hello, Good morning, class. S: Good morning, teacher. T: How are you today? S: We are well. T: What day is today? S: Thursday. T: Are you ready for your English class? S: Yes. We are ready. Game: Review the past tense of some verbs. 二、 New teaching 1. Use some pictures to learn important sentences. Did you/he /she …..? Yes, I/she/he did. No, didn’t. He is doing ……. 2. Learn new words and phrases. Teacher plays the tape and have Ss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Teacher guides to learn by all kinds of methods. 3. Listen and repeat 4. Act out the test. (Give Ss some minutes to practise.) 三、 Practice and consolidate. 1. Show two pictures and have Ss describe (use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2. Do activity 3. Have Ss look it , give some minutes to practise in pairs ,then act it out. 四、 Task―fulfilling Game : teacher have Ss take out their photos and describe it. The others guess it. 五、 Sum the lesson 六、 Homework: Try to describe the other persons to your parents. 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第六册教案 Module 2 Grandparents Unit 2 Mr Li was a teacher. 一.Teaching objectives: 1. Words and phrases: study hard retired 2. Sentences: Mr Li was a teacher. He taught Chinese.篇7:第六册年月日
第六册年月日
一.教学内容
1.年月日的认识
2.24时计时法
3.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世纪等方面的知识。集注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够口答一些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会对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进行简单的应用。
5.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6.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界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1.大、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
2.24时计时法的认识和应用。
3.求经过时间。
四.教学难点
会解答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应用题。
五.知识联系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时、分、秒的基础上,介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六.知识结构
(一)年、月、日
1. 年月日等时间概念的意义
(1)年历的认识
(2)大月、小月的认识
(3)平年、闰年的认识
(4)季度的了解
(5)世纪的认识
2. 经过时间的推算(例1)
(二)24时计时法
1. 24时计时法的认识
2. 两种计时法的转化
3. 时间和时刻概念
4. 求经过时间
第一节
教学内容:年、月、日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部门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知道一个世纪是一百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5时30分15秒开始演示动画片,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2.谁来说说悉尼的奥运会是哪年哪月开始的?(板书:9月15日)这里面有哪几个时间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时、分、秒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擦掉板书中的数字)
二.新授:
1.在学习之前老师先问你们点事情。咱们班上的胡海青今年几岁了?那你已经过了几个生日了?我认识一个老爷爷今年已经60岁了,而他只过了15个生日,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想知道吗?等我们学习完年、月、日之后,相信大家就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2.一年有几个月,你们知道吗?每个月的情况都不一样,具体是什么情况呢?现在就请把你的年历卡拿出来,边看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自学之后,四人一组讨论)
出示思考题:(投影)
1.看年历,找出各月份的天数。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
2.和全年各有多少天?你是怎样计算的?
3.讲解有关月的知识。
按天数,12个月可以分几类?(板书:31天、30天、29天、28天)
具体说说每个月分别属于哪类?(板书:1、3、5、7、8、10、12和4、6、9、11)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不计算你能说出每一年的天数都一样吗?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那怎么能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
(1、3、5、7、8、10、12)叫大月 31天
(4、6、9、11)叫小月 30天
19(闰年) 2月 29天(全年有366天)
19(平年) 2月 28天(全年有365天)
在回答第3问的时候老师讲解:
由于天数不定,人们把31天的月份叫大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怎样才能记住大月和小月呢?。
出示左拳头图(投影):让学生自己握起左手数一数。
举牌游戏:大月举对勾的牌,小月举叉子的牌。(引出2月)
4.在回答第4问的时候老师提问:你是怎么算出全年共有多少天的?(板书列式)
为什么天数会不一样呢?
5.在回答第5问的时候老师讲解为什么会有闰年:我们把二月份28天的年份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份叫做闰年。那为什么会有闰年呢?经过科学家的测定,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大约是365天6小时。一年以365天计算比较方便,这样一年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就少算了大约24小时,即少算了一天,因此每4年就要增加一天,增加这一天的那一年便是闰年,又因为4年中大约少算的24小时,实际上并不是24小时,如果常年累月也会造成误差,所以遇到整百年一般不闰,必须是4的倍数才是闰年。因此,有一句话叫: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算一算你手中的年历是不是4的倍数?(找学生回答)
那1900年怎么算呢?(遇到整百年,必须是400的倍数)
小结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练习:判断下面哪些是平年,下面哪些是闰年。
1905 1840 1902 1944 1955
1976 1987 1992 2100 2400
6.老师说明:一年有四个季度。这和我们说的春、夏、秋、冬四季是不同的。
板书:一月、二月、三月 第一季度
四月、五月、六月 第二季度
七月、八月、九月 第三季度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第四季度
第一、二季度是上半年,第三、四季度是下半年。
7.一百年是一个世纪,“世纪”也是时间单位。(板书:世纪)
例如:从1800年到18是十九世纪,从1900年到是二十世纪,从年到2099年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刚刚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练习:提问:伟大领袖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他生于哪个世纪?你生于哪一年?是哪个世纪?
8.全课小结
开始我讲的故事,通过对“年、月、日”的学习,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张峰的爷爷平均4年才过一个生日,所以他是闰年2月29日出生的。
三.巩固练习
(一).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吗?
出示儿歌(投影):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二月只有二十八。平年三百六十五,闰年再把一日加。
(二).填空
1.1年5个月=( )个月
2.29个月=( )年( )个月
3.5月最后一天是( )日,是第( )季度。
4.7月和8月共有( )天。
5.2000年是( )年,在( )世纪。
(三).判断
1.4月、6月、9月、11月是小月,每月30天。( )
2.凡单数的月都是大月。( )
3.二月份只有28天。( )
4.7月1日是党的生日,它的前一天是6月30日。( )
5.1800年的2月有29天。( )
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
(1、3、5、7、8、10、12)叫大月 31天
(4、6、9、12)叫小月 30天
年(闰年) 2月 29天(全年有366天)
年(平年) 2月 28天(全年有365天)
课后随记:
第二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周年、周岁,能够口答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周年、周岁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计算周年、周岁
教学难点:计算周年、周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下面各题
1.一个有几个月?大月有几天?小月有几天?分别是哪几个月?
2.一年有几天?有366天叫什么年?365天呢?
3.多出的一天在几月?平年2月有几天?闰年呢?
4.一个世纪有多少年?一年有几个季度?一个季度有几个月?第一季度是几月到几月?有多少天?
二.新授
例1. 赵健1988年1月1日出生,到2000年1月1日,他几周岁?
学生读题,教师提问:
1.从1988年1月1日到1989年1月1日他是多大?
2.从1988年1月1日到1990年1月1日他是多大?
3.到1991年1月1日呢?
4.到2000年1月1日呢?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有没有什么简单的办法?
小结:
可以用2000减1988得出12,就是他的年龄。
我们现在就用这方法做下面一题。
想一想:
中国共产党197月1日成立,到今年7月1日是多少周年?
学生读题。
提问:
1.谁能用刚刚小结出的方法做这题?
2.谁来用老办法给他检验一下是否做对了?
三.巩固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今年10月1日是多少周年?
2.伟大领袖毛泽东成语1893年12月26日,他生于哪个世纪?到今年是他诞辰多少周年?
3.你今年几周岁?你生于哪个世纪?
板书设计
求周年、周岁
例1:赵健1988年1月1日出生,到2000年1月1日,他几周岁?
答:他是12周岁。
课后随记:
第三节
教学内容:24时计时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
2.使学生熟练掌握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互相的转化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24时计时法。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和12时计时法互相的转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知道一年有几个月,1个月里有几天,那么一天中有几小时呢?
2.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时间吗?19:00等
二.新授:
1.教师边拨动表针边结合生活中的事件按时间顺序叙述。
(1)“在夜里时针和分针都指12,正是夜里12时是上一天的结束也是下一天的开始,所以称它为零时。”
(2)表针拨到2、3时,“这时大家还在熟睡。”
(3)拨到5、6时,“天快亮了,准备上班的人要起床了。”
(4)到中午12时,我们吃饭的时候,时针正好走了一圈,是12小时。
(5)到午夜12时也就是零时,表示这一天结束,下一天开始,这是时针刚好走了两圈。一天是24小时。
2.24时计时法
(1) 如果邮局、铁路、广播等部门要每个时间都有注明例:上午8时,下午8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等,非常麻烦,而且容易造成误解,发生事故。采用24时计时法,就比较准确方便了。
(2) 教师边拨动表针,边说明,下午1时是13时,下午2时是14时,再往下可由学生一一对应着说出,一直到夜里12时,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零时。
(3) 找一找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区别和转化规律。
3.说一说
(1) 用24时计时法说出下面的时刻
早上7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下午8时、上午8时、晚上9时、中午1时、晚上11时
(2) 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上写着某次列车19:45开车,你能说出它是在上午或者下午几时几分开车吗?
三.巩固练习
1. 口答:一天有几小时?,16时是下午几时,18时45分是下午几时几分?
2. 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时间
上午10时、下午7时、晚上10时、下午4时、下午2时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一天有24小时 下午1时-----13时
下午2时-----14时
下午3时-----15时
…….
互化方法:用12时计时法的时刻加12得24时计时法的时刻。
用24时计时法的时刻减12得12时计时法的时刻。
课后随记:
1.面积和面积单位
第一节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会用单位进行测量。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念的能力,建立出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时间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区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长度单位(板书)
2.老师出示一个镜框,里面镶有一张大奖状。介绍:期末我校要为连续荣获“优秀班集体”的班级颁发一张大奖状并用镜框镶起来。
问:现在请同学们帮助算一下,要做一个像这样长5分米,宽4分米的镜框,需要多长的铝条?18分米就是这个镜框的什么?
设疑:光有镜框还不行,还需要给这个镜框配一块合适的玻璃做镜面,那么要配多大的玻璃,这个镜框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呢?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就是面积。出示课题:面积。
二.新授
1.教学“面积”的含义
在讲台桌上摆着各种东西,让学生观察教师现在摸的是它们的什么?(表面)
这些东西又统称为物体,那么比一比自己手里的本,问谁的表面大谁的表面小。
这说明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所以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出示我们以前学过的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大小,(抽拉)这说明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把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小结:什么叫做面积?(要求说的时候要全面)
强调用“或”连接。
让学生举例什么叫面积。(举出物体和平面图形两种,说的时候要完整)
2.面积单位
刚刚我们学习了什么叫面积,还知道了物体的面积和平面图形的面积。在这个单元里我们重点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
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你能通过观察知道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吗?
老师这里还有这样两个图形,现在你能不能观察出它们的面积谁大?有没有什么办法?
(把图形上画上方格,再数格的多少)
再看看这两个图形上也有方格,而且是一样多,你说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方格一样多而不一样大呢?
所以我们要规定小方格的大小,也就是面积单位。
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自己测量一下小正方形的边长。
说明: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
从表述上看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平方)
练习:2个1平方厘米是几平方厘米?5个1平方厘米是几平方厘米?9平方厘米里面有几个1平方厘米?
拿出自己的正方形用自己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看能摆下几个小正方形,它的有几平方厘米?为什么?
如果用你手里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下你桌面的大小,你觉得行吗?有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
小组讨论:什么是1平方分米?自己制作一个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
说明: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板书)
练习: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下你的数学书皮的面积大约是多大?(说明这样测量只能得到一个大约的数字,更为精确的测量方法我们下一节课再研究。)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教室地面的大小,你觉得怎么样?那么我们需要什么?(一个再大一些的面积单位)
好,我们现在就来自己试想一下,1平方米应该怎么定义。
说明: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
3.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
1厘米是长度单位,表示的是一条线段的长度。
1平方厘米是面积单位,表示的是拿线段围成的一个面的大小。
让学生自己说说还有什么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
4.小结:我们今天都学习了那些内容?
三.练习:见书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
面积 或 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平面图形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面积单位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 面积是1平方米
课后随记:
第四节
教学内容:求经过时间
教学目的:
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口头推算计算出经过时间,并能口答一些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如何求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如何求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以下如何计算工作时间。(板书课题)
二.新授
例2:一架从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13时起飞,16时55分到达。路上共飞行多少时间?
1.演示:拨动指针
2.提问:
(1) 从13时到14时经过了几小时?
(2) 到15时经过了几小时?
(3) 16时呢?
(4) 16时55分呢?
3.学生小结:你是如何推算出来的?(板书答题)
例3:某电视台从早上6时开始播放节目,晚上11时结束。一天共播放多少时间?
1.提问:
(1)你能用上题总结出的方法做出来吗?
(2)在你的解答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3) 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
2.比较学生所用的方法:分段计算和利用24时计时法计算。
3.小结:通过例3我们学了什么新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提问:所有的时间单位是什么?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2.出示电视时间表:
7:00 东方时空
9:00 少儿节目
……
提问:
(1)小红吃早饭的时候,她爸爸正在看东方时空,她是几点吃早饭的?
(2)如果小红要看少儿节目,她必须从几点起开始写作业?(作业1小时)
课后随记:
篇8:第六册有的人
第六册有的人
教学目的:1_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2.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教学重、难点
1_重点:(1)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2)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2.难点:第三、六、七节的内容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臧(zang1) 俯(fu3) 践踏(jian4) 删刈(yi4) 憎恶(zeng3 wu4) 装饰(shi4)
2.解释下列词语: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思。鲁迅<自嘲>诗里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2)情感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
篇9:第六册政治常识
第六册政治常识
教学目标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艰险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述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我国民族、宗教、外交的基本常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及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民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前言(2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阶级之间的关系和斗争;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政治常识》主要讲述我国的政治制度、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
学习政治常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用阶级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及比较的方法学习《政治常识》。
识记:
1、《政治常识》的主要内容。
2、学习政治常识的科学方法。
理解:
1、分析政治同经济、阶级、国家政权的关系。
2、列举实例,说明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16课时)
我国是我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5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体,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
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作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存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依据。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
识记:
1、 国家制度包括的内容。
2、 国体的含义。
理解:
1、 从国家行使国家职能的具体事实,判断其属于何种职能。
2、 分析我国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
3、 从领导阶级和阶级基础分析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4、 分析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存在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
5、 比较我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阶级性质,认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6、 从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说明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
运用:
1、 运用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原理,阐明我国现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
2、 列举事例,分析说明现阶段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的结构形式。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识记:
1、 政体的含义及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
2、 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及当供销国家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
3、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4、 我国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及其行使权利、履行职责的方式。
理解:
1、 分析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 列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说明它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 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及主要活动程序,说明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4、 从体现国家性质和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两方面,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5、 从坚持一国、实行两制,社会主义是主体,说明“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
运用:
1、 收集有关人代会和人民代表活动的资料,说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2、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必须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眩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
我国的国家机构(3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国家职能是通过国家机构来实施的。
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总称。
当代国家机构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我国国家机关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法治原则。
识记:
1、 国家机构的含义。
2、 国家机关的划分。
理解:
1、 分析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的关系。
2、 列出简表,表示我国中央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说明中央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
3、 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同欺阵家机关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方面,说明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运用:
1、 结合我国国家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等事例,分析说明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2、 根据我国国家机构实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说明加强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化民与国家的关系(3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依法选举产生。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
公民依法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坚持公民在法律而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识记:
1、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自由权利。
2、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理解:
1、 从我国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有关法律规定,说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重要政治权利。
2、 以生活中的实例,简要说明公民享有批评、建设、申诉、控告、检举的监督权利。
3、 从公民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公民合法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公民违法犯罪受到法律追究等方面,说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4、 分析说明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运用:
1、 收集有关资料,说明公民依法享有和行使监督权的重大意义。
2、 分析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谈谈自己对待和参与政治生活的想法。
二、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8课时)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4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政党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政党的特征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识记:
1、 政党产生的条件。
2、 政党的特征。
理解:
1、 列举若干当代国家的实例,简要说明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2、 从历史形成和党的自身条件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3、 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4、 分析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运用:
广泛引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证明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政治生活形成的政党领导、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当代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我国的民主党派。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人民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是共主要职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识记:
1、政党制度的含义和类型。
2、我国民主党派的名称和性质。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活动准则。
4、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理解:
1、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作用。
2、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
3、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使用的基本方针。
4、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5、简要说明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运用:
从国家性质和基本国情两方面,说明在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三、我国的民族和宗教(8课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我国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识记:
1、民族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3、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
理解:
1、分析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2、简要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运用:
1、根据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国情,结合实例,归纳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2、收集有关资料,分析坚持民族团结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的意义。
3、根据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意义。
我国的宗教概况和宗教政策(4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组织是一种社会力量。
宗教的作用。
我国的宗教概况。
我国现阶段存在宗教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深刻变化。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基本的宗教政策。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和意义。
我国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识记:
在我国流传的主要宗教。
理解:
1、简要说明宗教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复杂的。
2、分析我国现阶段存在宗教的原因。
3、简要说明我国管理宗教事务的有关政策。
4、从保护信教自由和不信教自由两方面,说明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5、区分宗教与封建迷信。
运用:
1、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依据和意义。
2、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分析说明树立科学世界观、正确对待宗教、反对封建迷信的意义。
四、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10课时)
当代国际社会(4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国际社会主要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
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国际关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关系。
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主权国家的权利。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
联合国的建立及其作用。
识记:
1、国际社会的构成。
2、国际关系的含义。
3、国际关系的内容。
4、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理解:
1、结合实例,说明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是主权国家的权利。
2、简要说明国际法的作用。
3、按国际组织的目的任务、活动范围、组织主体的区分,判断几个主要国际组织的类型。
4、分析国际组织的主要作用。
运用:
1、列举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大事件,分析说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2、结合历史和当代有关的国际事件,分析说明联合国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主题(3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国际社会多极化的趋势。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理解:
1、简要说明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2、总结历史经验,分析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3、分析世界形势,说明国际社会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4、列举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具体表现,说明它们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运用:
收集当前各国综合竞争的材料,阐述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我国的对外政策(3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原则立场。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在对外开放中,要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理解:
1、列举事实,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2、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3、分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它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列举我国同第三世界团结合作的事例,说明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分析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必要性。
运用:
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结合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说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篇10:第六册海燕
教学目标:
一 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 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查字典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 如何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 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以《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四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作者.写作《海燕》的经过及《海燕》的战斗作用、现实意义;弄清以大海为背景的暴风雨到来前夕的三幅图画,正确划分段落。
二 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课前预习。
教师检查预习。提出要求:要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认真听别人提问题,结合课文分析解决)。(在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要掌握下列几个拼音;呻吟胆怯()翡()翠蜿蜒()(拼音可用小黑板展示,让学生上黑板填写)。
二 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四 讲读课文。
(一)分段。
这篇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教师朗读一下,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然后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幅图画。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小结: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第一幅,从“在苍茫的大海上……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第二幅,从“乌云越来越暗……是的,遮不不住的!”第三幅,从“狂风吼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第二段写海燕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二)分析第一段。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板书有着重号的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总表)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在回答后告诉学生: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读完后,指定学生回答(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教师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学生回答。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学生回答。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板书:只有……)
(三)朗读第一段。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五 课堂练习:
(一)抄写:苍茫、高傲、渴望、火焰、呻吟、飞窜、掩藏、蠢笨、胆怯。(每个词抄三遍。)
(二)运用比喻手法,依照“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按照下边的意思各造一句比喻句。
1.形容列车在原野上驰驶。(列车风驰电掣般在原野上飞驰。)
2.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银盘似的月亮挂在蓝天上。)
六 课外作业:
熟读、背诵1―6节。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通过第二、第三幅图画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海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并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二 了解《海燕》的.写作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作业。
指定2―3名学生背诵1―6节。
二 讲读第二段。
上次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重点是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现在学习第二段,重点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的欢乐。
(一)指定学生读7―11节,要求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朗读后,由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二)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学生可以默读课文,讨论、回答。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三 讲读第三段。
斗争进入高潮,第三幅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学习第三段。
(一)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
篇11:第六册人口问题
第六册人口问题
教学目的
1:理解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掌握人口数量的标准;
2:了解世界人口现状,懂得人口众多增长过快所带领的严重后果
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合理的人口数量标准
教学难点人口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学法指导借用语文中议论文体裁来分析社会教材。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社会教材大多亦如此,阅读教材时,注意每一自然段中的首句或末句,它们往往就是本段的论点,其余多围绕其展开,如第35页最后一段,首句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就是本段的论点其余都是用论据来论证这一论点的。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吗,滴答一声,世界人口就增加3人,等到我们下课时,世界人口将增加多少?
之前我们已经学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摁扣问题。
讲授新课
人是社会的主体,能否正确地妥善地解决好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它点明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是什么影响呢?为什么?请阅读课文第一目。
一 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
思考:人类要生存和延续,必须进行两种生产,是哪两种生产呢?关系怎样?
如果人类自身生产不适应物质资料生产会怎么样?人们常说“人多力量大”此话对吗?为什么?
人多意味着劳动力多,但“人”后面还跟着“口”人是生产者更是消费者。
辨析:人是生产者同时是消费者。( )
人是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 )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中有一项奖励生育的措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在那时由于人太少,劳动力兵力奇缺,勾践的这种奖励措施有利于越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多力量大”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能否把越王的这一措施推广到今天呢?当然不能。因为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口的过度增长,只会强化人作为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延缓甚至阻碍作用。
所以人类生存和发展要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材料:人体质量70%是水,缺少2%的水就要发烧,缺少20%的水就要死亡,一个人正常生存每天需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人类生存离不开水,而水资源又是有限的'。人口的发展还必须控制在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带来灾难。所以人类生存和发展还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综上所说:人口数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应该适度,适度的标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但现实如何呢?
二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1 请看课本36页图5-2,什么感觉? 人口过多。1997年世界人口达58亿,1999年60亿,估计到2050年将达到90亿。
2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五,发展中国家千分之十八,其中非洲达三十,而发达国家为千分之四,有的已出现负增长(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这组数字能说明什么? 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不同。
3 在世界地图上找出: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这十个国家人口均超过一亿,其中亚洲占六个,北美南美欧洲非洲各一。七大洲中人口最多的是亚洲,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最少,不到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极洲至今无常住人口。这组数字又能说明什么?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世界人口众多,增长过快,增长速度不平衡,分布不均匀。这些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后果一、人均生存空间越来越窄;
二、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多;
三、全球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发展中国家失业增多经济受阻
五、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老年人赡养问题。
由人口带来的种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虽有成效,但由于人口增长具有惯性,世界人口增长势头还将延续很长时间。为了唤起各国政府人民对人口问题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联合国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课堂小节 本节课我们学了人口问题二目内容,一是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或延缓作用可以概括为“五个双重”
双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
双重身份:生产者和消费者
双重作用:促进或延缓作用
双重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双重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是世界人口增长过快。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课堂练习
是非判断题
1.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两者都是无条件的。
2. 在生产资料限定的条件下,人口增长过多,就会强化作为消费者的作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
3.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的差距为10∶1,1989年扩大到50∶1。造成差距加大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但与人口增长的地区不平衡也有一定的关系。
4. 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采取措施降低出生率,就使各国人口增长马上停止。
5. 人口增长过快,贫困加剧,人们扩大了向大自然的索取;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又反过来使人口更加增多。
选择题
1.在个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大洋州人口最少,不到世界总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南极洲至今还没有常住人口。可见 ( )
A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 B 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 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D 世界人口急剧增加
2.人口发展必须控制在生态和环境可以承受的限度内,这说明了 ( )
A 人对生态环境是无能为力的
B 人口发展越慢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D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
问答题
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人从出生到参加工作前的时间和年迈生病的那段时间,他不是生产者,但仍是消费者,因为他每天都要吃穿住用。
这段话的中心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作业布置 见作业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