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猪老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教师如何运用问题支持幼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教师如何运用问题支持幼儿,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如何运用问题支持幼儿

篇1:教师如何运用问题支持幼儿

教师如何运用问题支持幼儿

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使幼儿在活动自主学习和探索,其中教师的提问就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所谓的有效问题是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勤于思考、善于想像、喜欢交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想像;有效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和层次性,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丰富知识;能够围绕着目标和环节进行设计,引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活动中,当我们发现有了互动时,就会知道这个问题在幼儿间也产生了兴趣和共鸣,他们愿意探索和思考,这时我们也会有一种成功感。

有效的问题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亲身经验。我们要了解孩子、关注他们的需要。在一次学习活动中,张老师问小朋友:“小雨滴的家在哪里呢?”在我们的生活中,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幼儿听到这个问题时,就有好多小朋友想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联想到了雨伞是他们的家、屋顶上是他们的家、云朵是他们的家、地上、小河里是他们的家,甚至连车上和小土坑里都成了他们的家。孩子说出的这些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看到的。如果幼儿没有这些亲身经验,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想像。

有效的问题并不是随口而出的,围绕着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它需要我们多斟酌。有时,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具体实物、教具、故事等形式来激发幼儿自主探索、思考的兴趣。例如学习活动《死亡之海历险记》根据故事内容,我们在网上找到了一些与故事较匹配的图片,并做成简单的故事书,幼儿一边看图片,一边认真的听故事,问题:沙漠是怎样的?沙漠里的动物和植物是怎样生存的?在具体的图片和故事中,幼儿对这些问题产生了兴趣,他们争抢着回答这些问题,在他们的交流中,问题也随之而解了。

有时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会发现幼儿一脸的茫然,这就是孩子没听懂我们的问题,我们要学着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及经验的积累进行提问。在这次外观小学的活动中,幼儿发现小学有很多地方和幼儿园都不一样。吃好点心后,我们组织了一次简单的谈话,我的一个问题问住了小朋友,“请你说说参观小学后的感想”幼儿没有回应,我知道是自己的问题孩子没有听懂,或许问题太成人化了,我换了一种方式来问:“你觉得小学是怎样的?”问题得到了孩子们的回应,你一言,我一语,丰富的表情,简单的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有效的问题是有针对性的,它的针对性又体现在问题的价值上。我们的学习活动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来丰富幼儿的经验和知识,教师的问题同样起到了引导的作用。问题要针对活动的内容、过程、目标、经验提升和知识丰富而提出。

有效的问题同样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下一个活动环节的铺垫,引导着幼儿能够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引起幼儿的注意,自主思考探索,能够拓展幼儿的思路。

一节好的学习活动,是孩子们的喜欢参与、大胆表现、自由的想像探索、知识的丰富、经验的提升、情感的交流等,而幼儿的行为表现又是都种多样的,只有在有效的问题中,我们才能发现孩子们的这些行为、看到孩子们的不同表现。

篇2:支持幼儿深入表现

教师如何运用问题支持幼儿

(四川德阳市旌阳区第一幼儿园 廖欣)

在原方案中,教师用了较长篇幅来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菊花的色彩和形态,这对大班来说是很容易达到的一个目标。我觉得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该活动不仅要引导幼儿感知、欣赏菊花,更要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在原方案中,教师在支持幼儿深入表现菊花方面做得不够,仅仅让幼儿简单地用肢体动作表现了花苞和花盛开的样子,在绘画表现方面也仅仅选择画一朵菊花。其实,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感知、想象来表现菊花的各种姿态上,表现方式也可以更加丰富多彩,比如用优美的肢体动作表现菊花的各种姿态,用绘画大胆表现各色菊花,还可以利用废旧纸杯卷出各种菊花,用各色毛线黏贴菊花,用菊花的花瓣拼贴菊花,等等,从而支持幼儿充分感受,深入表现。

相关案例: 《美丽的菊花》(大班)

方案相关讨论:

内容要少而精 幼儿要主动参与

丰富活动的内涵

只见计划不见幼儿

放开牵着幼儿的手

巧妙引导幼儿的兴趣

突出兴趣点

篇3:支持幼儿的发展

支持幼儿的发展

(江苏南京 任巍)

教师只有对幼儿有比较准确的了解后,才能找到支持幼儿发展的有效策略。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教师简单地告诉幼儿不可以这样做,幼

儿是不能理解的、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不妨让全体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倾听同伴的意见,并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妈妈为什么要给我剪头发?剪头发的时候要征得我的`同意吗?我的头发剪了还会再长吗?娃娃的头发剪了还会再长吗?”其实,思考的结果并不重要,思考的过程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抛出话题: “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

针对话题展开的讨论:

理性看待幼儿游戏/(安徽芜湖 吴玲)

珍视儿童的游戏精神/(江苏南京 黄小丽)

引导的前提:理解孩子/(江苏南京 袁美英)

走进孩子的世界/(江苏淮安 丁霞)

关注孩子的需要/  (浙江温州 詹慈)

艺术地引导/(上海 张慧)

支持幼儿的发展/(江苏南京 任巍)

针对“我为何不能给娃娃剪头发”来文集粹

专家评说:从“给娃娃剪头发"说开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幼教中心  廖贻)

篇4:浅谈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

浅谈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问题

本文首先从宏观角度通过要素禀赋学说来论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同时从时间上加以阐述.本文涉及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障碍,在综合考虑后从融资方式和政策两方面谈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作 者:张宁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法律系,南京,210096 刊 名: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15(5) 分类号:F832.41 关键词:中小企业   要素禀赋   资金流量分析  

篇5: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的通知》(粤府办〔2016〕3号)精神,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制定我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及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推进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17年,力争使我市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数量基本满足需要,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工资福利待遇得到较好保障,使乡村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良好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三、基本原则

(一)师德为先,立德树人。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引导乡村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以德育人、言传身教的作用。

(二)创新机制,强化补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乡村教师来源,畅通大学生、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的通道,有效补充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不断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三)提升质量,提高待遇。加强培养培训,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四、范围对象

乡村教师指我市乡镇(不含县城所在镇、街道)及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在岗教师。

五、主要举措

(一)着力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乡村教师头脑,提高乡村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关心教育乡村教师,适度加大发展党员力度。针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条件艰苦、学习资源不足等现状,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将乡村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落实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教师师德承诺制度,学校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时,教师应与学校签订师德承诺书。加强乡村教师诚信体系建设。

(二)拓宽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建立完善聘用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或中小学一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可采取面试考察的方式直接引进。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将乡村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统一纳入政策实施范围,重点补充乡村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优先将参加“三支一扶”支教工作并经考核合格的毕业生补充到乡村教师队伍。各地新补充教师优先满足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紧缺学科需要。有条件的地区要通过转岗或全科培训,将富余学科教师充实到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学一线。

(三)切实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正常调整基本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将绩效工资分配向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的乡村教师倾斜。依法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乡村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应不低于城镇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认真落实省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和省“乡村园丁关爱工程”有关政策。推进建立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制度,每年组织乡村教师进行1次体检,对于条件艰苦的偏远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要组织专家下乡巡诊。

(四)完善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管理制度。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班师比和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进一步向村小学、教学点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和开足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照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逐步降低生师比。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聘用代课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五)稳步推进乡村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修订中小学校岗位设置标准,新增岗位向乡村教师倾斜。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应有在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在乡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聘任专业技术岗位时不受岗位职数的限制。

(六)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县级教育部门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并向乡村教师倾斜。推进落实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流动的刚性约束机制,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七)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各县(市、区)要有效整合教师进修学校和中小学优质资源,促进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按照规定落实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并逐步提高标准,所需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和各学校年度预算,确保乡村教师培训的时间和质量。推进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乡村学校体育、音乐、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提高乡村教师多学科教学能力。落实乡村教师、校长每5年一周期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将师德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推动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培训全过程。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跟岗实践、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对参加学历提升并获得相应学历或学位给予一定的学费补助。

(八)完善乡村教师荣誉机制。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在优秀教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表彰中,评选表彰名额向乡村学校和教师倾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开展奖教支教活动,对优秀乡村教师给予支持和奖励。多种形式宣传乡村教师扎根山乡、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的社会氛围,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乡村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结合实际制定建设规划,落实工作措施,定期督导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指导和推进实施。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积极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二)加强经费保障。各县(市、区)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按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的2%和教育费附加中不低于5%的比例安排。财政、审计、监察、教育等部门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督导检查。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纳入“创强争先”和“强师工程”督导检查范围以及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市、县教育督导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及时通报督导情况并适时公布。对计划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因地制宜提出符合乡镇教育实际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请各县(市、区)于2016年5月底前,将本县(市、区)的实施办法报市教育局备案,同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