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浣溪沙晏殊诗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浣溪沙晏殊诗意,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晏殊的浣溪沙的诗意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篇2:晏殊的浣溪沙的诗意
第一次读这首词时,是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那时的语文老师讲课也容易,先让一个班的同学坐直、双手端书撑在面前的书桌上,然后全班一起一遍遍地朗读。朗读完后,老师就开始一路分析。从作者、到整首词、到每句词、再到某个具体字的意思,老师都会逐一讲解。似乎老师一讲解,整首词的内涵意蕴便能呈现在懵懂的学生面前了。但不得不承认,我是资质平平,学完这首词后的很多年里都没有get到它触动我的那个点来。
比起苏词来,它是既不豪放,也没婉约。更没有哪一句的亮点能让我有心头一紧的怦动感。记得老师在上课的空当让小组同学讨论时,坐在前桌的女生故作温婉地说觉得“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最好。的确,全词只有这句构筑的意象最是少女喜欢的情调,但木讷的我还是形如嚼蜡,私下一次次地揣摩该词的情感。
这一揣摩,就过去了许多年,从初中到大学,从北京到南京。白天随母亲去医院,走在外面的街上时,一种莫名的情感便涌上心来。直到晚幕垂降,夜雨初至,一个人坐在窗前发呆,时而看看窗外,时而盯盯屋顶的时候,我似乎才把这多年来都不解的一首词第一次琢磨出那么一点味道来。
这不就是感慨时光易逝,美好不还,一个人孤独且寂寞的一首词么?词人一个人独坐在家中的庭院里,欣赏浓缩了世间景象的小自然。尽管他地位显赫,却仍旧是难耐孤独。是想到了昔日时光中庭院亭台中的人与事?是感叹而今眼前的落花夕阳?抑或是思绪一直跳跃在昔日与今时的一幕幕交叠的景象之中?无论如何,总归是伤感的。只不过词人没有过分渲染伤感,只是平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所见与所想。也许他没有想得太通,反而是愈发陷进了这种悲伤与迷惘之中。干脆起身,希图在人造的自然之中寻回自我。但遗憾地是,愈是行进,就愈是不安。对往昔、对今时的感慨又被词人的步伐带到了座位以外的地方。无奈何,只得踱着步伐,望着归燕,一个人继续这份黯淡的伤感。
窗外的雨像是停了,方才的喧杂一下没了踪迹,倏地陷进了一股沉寂之中。望望窗外,除了还几户零星地尚开着灯的人家以及不时的闪电外,一切又重复回了二十四个小时之前的样子。似乎从来就没有变过,但其实又是千帆历尽,只不过又循环到了一个寂寞之中。只不过这种寂寞,人人虽有经历却又人人很少再意。待幕散光来时,就又循环到了白天的快乐之中,而昨日夜的寂寞早已抛却在脑后。即便有人于次日记得,但却未必能同词作者一般作出诗意的表达,记录下这种瞬时却又持久的心思。最终仍是将这份情感扔进了芸芸大众的垃圾桶中。待到多年后的某个夜晚,便又重新记起这份感觉,然后又随着日光抛却在脑后。循环不已,往复不断。
篇3:浣溪沙晏殊诗意鉴赏
浣溪沙晏殊诗意鉴赏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浣溪沙晏殊诗意,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诗意鉴赏
晏殊一辈子巨著颇丰,是宋代婉约派闻名词人之一,其词作品在当初颇负盛名。他的词以抒写闲情雅致著称,作品袭用了晚唐、五代词柔靡哀婉的余风,多抒写酒足饭饱然后的娱宾谴兴和描画男女相思、离情别绪之正题。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其为:“晏元献公参差句,风流蕴籍,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其无比。”此话比较正确地概括了晏殊词作品的风格风味。上头这首词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因为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时,仕至相国,政事以外,过着“喜宾朋,未始一日不宴饮”的生计,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么的地位、生计、思想情谊,所以表决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点许淡淡的闲愁。上头这首词作品所抒发的即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撰著者新词对酒的优雅闲适生计和对晚春残景的叹惋怅惘,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贵难久的“闲愁”,表现了笔者生计的优裕和神魂生计的寂寞虚空,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神魂面貌。
词的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不过骤然记起客岁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同样的天气,同样的亭台,同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此时感到光阴的流逝,不可追回,虽有富贵,犹有不足,故而未免深深长叹。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如今让我们分句来细读,先读上阕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这句词让我记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长安道》),晏殊在自个儿这首词中是化用白居易这首诗之意,以诗酒作自我排遣。再读下边二句“客岁天气旧亭台,落日西下几时回”,这二句是说景物依然,季候、园子、亭台均与客岁相同,但以往的一切,都像落日西下,一去不复返。笔者的言外之意是说,人已经不是客岁的人了,虽然景物没有变,但人却在变,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抒发春残花落,锦绣事情的衰亡不可抗拒,这也是不得已之事,但燕子去而复返,在春季到来之时,依恋旧巢,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受,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归,酒阑人散然后,笔者携带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徙倚。
下阕的“不得已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品的魂灵所在,这首词作品也因这二句而闻名,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因为笔者自爱其工,又将这二句另帮会在一首七律作品中。这二句的意思是,春残花落,是时序推移的洒脱道理,虽然触景心伤,但也是不得已之事。燕子春去秋来,依恋旧巢,不忘故主,人们见到它,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为何这二句传诵不息,性命长存呢?因为这二句可给读者以充分的美感联想,能萌生广泛的象征性。“落花”的衰亡、无情,“燕归”的新生、有情,饱含辩证法,思想意蕴远远高过于字面的意义、形象。而且,在这搭又饱含回环起伏、抑扬跌宕的艺术美感,用了好些虚词,意味却异常深长,虽然这二句是“触着”之句,但却是对人生哲理品味中“妙手偶得之”的感悟。张宗肃在其《词林纪事》中这么名声道:“细玩‘不得已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
通观这首词的囫囵层面,它的构思精致,采景典型,笔者善于捕捉自个儿那一刹那间偶然性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意。整首词遍及是写景和写私人的活动,但遍及又是抒情,由景及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
这首词在艺术上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它语言工巧,清丽而洒脱。整首作品委宛涵蓄,语浅情深,集中体现了晏词“富贵天气”的风格风味。而妙手偶得的“不得已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更使这首词作品传流千古,这是这首词作品最成功之处。
篇4:浣溪沙晏殊的诗意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篇5:晏殊的浣溪沙诗意
晏殊的浣溪沙诗意
浣溪沙
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②。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有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他的词作很有成就,虽然内容上不过是歌儿侍女、风花雪月的,而且充满了富贵气息,但表现手法很含蓄,用词造句工稳,意境优美高雅,风格蕴藉绮靡。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浣:音(huàn)
②香径:散发着花香的小路。
旧亭台:昔日的亭台楼阁。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赏析]
这首词抒写光阴流逝的感伤。词人以有限的生命来体察无穷的宇宙,把人生放到时空这一广大范畴中来进行思考,于是,这首词便具有某种厚重的哲理韵味了。上片三句貌似淡淡写来,其中却蕴涵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长叹惋。下片通过最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勾画的意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人们心中所有但却是笔底所无的一种“诗意”的感受。“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晏殊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无法挽回流逝的时光,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的脚步匆匆离去。宦海**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在官场平庸无聊的应酬中,敏感的诗人当然会时时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消耗。这就是词人在舒适生活环境中也不能避免的“闲愁”,是摆脱不了的一种淡淡的哀伤。
[附]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从三十五岁入枢府刘恕年少学博,“召至府,重德之,使讲春秋”,“帅官属往听”(《宋史.刘恕传》);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当时四方学者辐辏,其后显身于场屋和朝廷者,多出于此。宋代兴学,亦自殊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力。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以此,仁宗朝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范镇在挽词中说:“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对晏殊的这一评论,确是很中肯的。
晏殊执政,正当北宋“承平”之时,也是最墨守祖宗成法之际,在政治上要有所改易更革,虽是宰辅,也难有所作为。但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在关键的时刻,却敢于兴革,兴学仅其一例。又如:“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决。”
西夏元昊寇边时,“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凡此都反映出晏殊的识见明决、刚简正直、兼具将相之才。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晏殊当官表里如一务求诚信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劝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篇6: 晏殊《浣溪沙》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与置身于社会底层,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样是面对春色,同样是登高饮酒,晏殊抒发的情怀会与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读语言理解内容
1、朗读这首词,说一说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2、圈划这首词中作者所见的景物,说说随着所见景物的不同,诗人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体会这首词中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落花”“归燕”分别象征什么?
“去年天气”,“旧亭台”——生命之中看似不变的事物、
“夕阳”——时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归燕”——似曾相识的新的美好
4、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两个词包含了怎样的情感?诗人面对“花落去”“燕归来”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三、比较迁移、深入把握
1、从思想内容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都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失去时光的不舍与怀念,且两者对生活都充满热爱,以平静乐观的心态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处:晏殊体认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会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现;崔护以审美的`生命态度,将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记忆珍藏心间。
2、从语言风格上看,晏殊的这首《浣溪沙》与柳永的《蝶恋花》有哪些异同?
相同之处:婉约含蓄
不同之处:《浣溪沙》更为清丽自然,圆通晓畅
篇7:晏殊——《浣溪沙》
【年代】:宋
【作者】:晏殊——《浣溪沙》
【内容】: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注释】
一向:一晌、片刻。
年光:年华、时光。
等闲:平常。
怜惜眼前人:唐元稹《会真记》中崔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赏析】:
本词为伤春念远之作,仍有光阴易逝、应及时行乐之慨叹,但取景高远,境界开阔,寄寓着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