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智囊(选录)·术智部·司马相如》原文翻译附评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智囊(选录)·术智部·司马相如》原文翻译附评译,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智囊(选录)·术智部·司马相如》原文翻译附评译

篇1:《智囊(选录)·术智部·司马相如》原文翻译附评译

《智囊(选录)·术智部·司马相如》原文翻译附评译

【原文】

卓文君既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不分一钱。相如与文君谋,乃复如临邛,尽卖其车骑,置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缶卢,身自穿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市中。王孙闻而耻之,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乃复还成都为富人。

〔评〕卓王孙始非能客相如也,但看临邛令面耳;终非能婿相如也,但恐辱富家门面耳。文君为之女,真可谓犁牛骍角矣!王吉始则重客相如,及其持节喻蜀,又为之负弩前驱,而当缶卢涤器时,不闻下车慰劳,如信陵之于毛公、薛公也,其眼珠亦在文君下哉。

文言文翻译:

汉朝时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之后,两个人一起回到成都,穷得家徒四壁。卓王孙因为文君败坏了门风,十分愤怒,不给她一文钱。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商议,决定回到临邛,将马匹车辆全部卖了,然后买间酒铺卖酒,而卓文君做掌柜,司马相如穿着围裙兼酒保打杂,并当街洗碗。卓王孙听说这些事后,感觉脸上无光,只好派了一百个仆人去侍候文君,并给了百万钱,他们二人又成为成都的富人。

评译

最初,卓王孙并非能真的接纳司马相如,而是看临邛县令的面子;到最后,也不是心甘情愿地承认司马相如这个女婿,只不过是不愿意损害豪门富家的颜面罢了。他有卓文君这样的女儿,真可以说是鸡生凤凰。王吉在司马相如初为门下客的'时候就对他非常的礼遇,后来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奉命被派往蜀国的时候,王吉则充当他的护卫。但是当司马相如当街洗碗的时候,却不见王吉前来拜访,不能像信陵君对待毛公、薛公一样,看来王吉的眼光仍然不如卓文君。

篇2:《智囊(选录)·捷智部·张良》原文翻译附评译

《智囊(选录)·捷智部·张良》原文翻译附评译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上在洛阳南宫,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偶语。以问留侯,对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诛皆仇怨,故相聚谋反耳。”上忧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数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乃封齿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齿且侯。吾属无患矣。”

〔评〕温公曰:“诸将所言,未必反也。果谋反,良亦何待问而后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耳!”袁了凡曰:“子房为雍齿游说,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继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由前言,良为忠谋;由后言,良为罪案。要之布衣称帝,自汉创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势必反。帝所虑亦止此一著,良乘机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诸将之浮议顿息,不可谓非奇谋也!若韩、彭俎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文言文翻译:

汉高祖刘邦即帝位之后,封赏了建立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还没有封赏的将领,为了争夺奖赏而争相表功,没完没了。汉高祖住在洛阳南宫的时候,看到将军们常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于是召见张良询问,张良说:“陛下由平民的身份而取得天下,今天已贵为天子。但是所分封的对象都是自己的旧友,而往日和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了诛杀,将军们担心自身的安危,因此聚在一起密谋造反。”汉高祖感到十分不安,问张良:“该怎么办呢?”张良说:“陛下生平最讨厌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谁?”汉高祖说:“雍齿曾经多次让我难堪,我一直想要杀他,但是他功劳颇多,因此不忍心。”张良说:“现在情况紧急,臣认为陛下首先要封为侯的就是雍齿,那么其他大臣就不会再心存疑虑了。”于是汉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群臣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评译

司马温公说:“将军们所谈论的未必一定是有关谋反的'事;他们如果真的有造反的意图,张良也不会等到高祖询问的时候才说。张良只是因为高祖在即帝位的初期,便以个人的爱憎行赏论罪,造成诸臣的不安,因此才忠言劝谏,改变了高祖的作风。”袁了凡说:“张良替雍齿游说,导致高祖对功臣的不信任,致使日后三大功臣都遭到诛杀,未尝不是张良的一句话所种下的祸根。”从前者来看张良是个忠臣,从后者来看张良却是个祸首。我认为刘邦以平民身份建立汉朝,所有的大臣都是当年并肩征战的伙伴,如果人心不安必定会产生谋反,高祖所忧虑的也是这些。张良借高祖问话道破了高祖的心意,因此高祖能轻易接受张良的建议,平息群臣的疑虑,不能不说张良的计谋是非常高明的。至于说日后韩信、彭越等功臣的被诛杀,又岂是张良所能预料到的呢?

篇3:智囊(选录)·术智部·颜真卿原文和翻译

《智囊(选录)·术智部·司马相如》原文翻译附评译

智囊(选录)·术智部·颜真卿原文和翻译

乐天好用“黄纸除书”字,如:“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

译文

乐天喜用‘黄纸除书”字样,如:“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

篇4:智囊(选录)·术智部·颜真卿原文与翻译

智囊(选录)·术智部·颜真卿原文与翻译

【原文】

真卿为平原太守,禄山逆节颇著,真卿托以霖雨,修城浚壕,阴料丁壮,实储廪,佯命文士饮酒赋诗。禄山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未几禄山反,河朔尽陷,唯平原有备。

〔评〕小寇以声驱之,大寇以实备之。或无备而示之有备者,杜其谋也;或有备而示之无备者,消其忌也。必有深沉之思,然后有通变之略。微乎!微乎!岂易言哉?

文言文翻译:

唐朝时颜真卿担任平原太守,当时安禄山反叛的野心已很明显。颜真卿借口雨季来临,不得不修城浚沟,暗中招募勇士,储存米粮防备安禄山的侵袭,然而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天天与一些书生喝酒作诗。禄山派密探暗中监视颜真卿的举动,见颜真卿只顾喝酒作诗,认为颜真卿不过一介书生而已,不足为虑。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造反,河东一带完全陷入贼手,唯有平原郡一带因颜真卿早有防范而未陷落。

评译

碰到小贼寇,只要虚张声势恫吓一番就可以退敌;遇到大贼寇,就必须有坚实的武力作为后盾才能与之对抗。本身没有实力,却虚张声势显示自己的武力,是为杜绝对方蠢动的念头;的确有实力而极力掩饰,表现出毫无防备的`样子,是为消除对方猜忌的心理。是虚是实,必须要先有深沉圆融的思虑,然后才能变通自如。其中的微妙之处,却并非三言两语就说得明白的。

篇5:《智囊(选录)·术智部·王曾》原文及翻译

《智囊(选录)·术智部·王曾》原文及翻译

术智部·王曾

【原文】

丁晋公执政,不许同列留身奏事,唯王文正一切委顺,未尝忤其意。一日,文正谓丁曰:“曾无子,欲以弟之子为后,欲面求恩泽,又不敢留身。”丁曰:“如公不妨。”文正因独对,进文字一卷,具道丁事,丁去数步,大悔之。不数日,丁遂有珠崖之行。

〔评〕王曾独委顺丁谓,而卒以出谓,蔡京首奉行司马光,而竟以叛光,一则君子之苦心,一则小人之狡态。

文言文翻译:

宋朝人丁谓(字谓之,封晋国公。仁宗时以欺罔罪贬崖州)当权时,不准许朝廷大臣在百官退朝后单独留下奏事。大臣中只有王文正(即王曾,字孝先,仁宗时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谥文正)谨守规定,从不违逆。有一天上朝前,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想收养弟弟的儿子为后嗣,我有意面奏皇上恩准,但又不敢单独留下奏禀。”丁谓说:“像你这种人,留下禀奏没有关系。”于是王曾借呈文卷给仁宗时,就将丁谓这番行为告诉仁宗。丁谓在退朝后,愈想愈觉得不对,不禁大为后悔。没几天,果然接获诏命,被贬往崖州。

评译

大臣中只有王曾对丁谓曲意顺从,最后终于伺机将丁谓贬至崖州。反观蔡京最初对司马光尊崇万分,最后却背叛、陷害司马光。看起来手法相同,但一个是君子,用心良苦;一个却是小人,心机狡诈。

篇6:智囊(选录)·术智部·王导原文附译文

智囊(选录)·术智部·王导原文附译文

术智部·王导

【原文】

王导王丞相善于国事。初渡江,帑藏空竭,唯有练数千端。丞相与朝贤共制练布单衣。一时士人翕然竞服,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卖之,每端至一金。

〔评〕此事正与“恶紫”对照。谢安之乡人有罢官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唯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一中者捉之。士庶竞市,价遂数倍。此即王丞相之故智。

文言文翻译:

东晋时的`丞相王导善于掌理国政。初渡江时,由于国库空虚,府库只存有数千匹丝绢。王导于是与朝中大臣商议,每人制作一套丝绢单衣,一时之间,官员及读书人纷纷仿效,于是丝价暴涨。王导接着下令管理府库的官员出售丝匹,每匹售价竟高达一两黄金。

评译

这件事情可以和齐桓公讨厌紫衣相对照。另外,东晋时,宰相谢安的一个同乡辞官回乡,临行前向谢安辞行。谢安问他回乡的路费可曾筹妥,同乡回答道:“手上没有现金,只有五万把蒲葵扇。”于是谢安随手拿了其中一把扇子。没几天,士人百姓争相购买蒲葵扇,于是扇价高涨。这也是仿王丞相的做法。

篇7:智囊(选录)·术智部·晏婴二的原文及翻译

智囊(选录)·术智部·晏婴二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同事景公,恃其勇力而无礼,晏子请除之,公曰:“三子者搏之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请公使人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曰:“接一搏豨,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①,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相惊,以为河伯。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②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命,公葬之以士礼。其后诸葛亮作《梁甫吟》以哀之。

文言文翻译:

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同为齐景公的大臣,三人仗着自己力大无比,对景公骄蛮无礼,因此晏子请求将此三人除去。景公说:“这三人力大无比,一般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派人谋刺又怕失手反会坏事,该如何是好呢?”晏子于是建议景公派人送他们三人两颗桃子,说:“大王赐三位大人两颗桃子,三位大人请自述其功以决定谁该吃桃。”公孙接一听,首先开口说:“我曾一手打野猪,一手搏幼虎,说起我的'勇力,那真是无人能比,我应该吃桃。”说完起身拿起一桃。田开疆接着说:“我曾率伏兵两次阻退来犯的敌军,我的勇猛也是无人能比,我也应该吃桃。”说完也起身拿起一桃。这时古冶子大声说道:“我曾随景公渡河,突然一只巨大的河鳖一口衔住车驾中靠左边的那匹马,将马拖入河中央,当时我年纪小还不会游泳,只好闭气往上游前行百步,再顺河水漂流九里,才杀了那只河鳖。我左手抓着马尾,右手提着鳖头,像巨鹤冲天般跃出水面,当时在河边的人看到这一幕,都以为我是河神。说起我的勇力才真的是无人可比,我才可以吃桃,你们二人还不快将桃子放到原处去?”说完拔剑站起。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敢的确不及你,我们的功绩也不及你,强行夺桃而不让你吃更是贪心的表现,若不能死在你面前,又是无勇的表现。”于是两人放回手中的桃子,然后自刎而死。古冶子见他二人自刎,难过地说:“你们二人死了,我如果独活于世,就是我不仁;用言语使你们觉得受到屈辱,是我不义;我痛恨自己的行为,若不死就是无勇。”说完也放下手中的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宫向景公复命,景公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后人诸葛亮曾作《梁甫吟》以哀悼他们三人。

篇8:智囊(选录)·兵智部·战车原文及翻译附译文

智囊(选录)·兵智部·战车原文及翻译附译文

兵智部·战车

【原文】

李纲请造战车,曰:“虏以铁骑胜中国,其说有三,而非车不足以制之。步兵不足以当其驰突,一也,用车则驰突可御。骑兵、马弗如之,二也,用车则骑兵在后,度便乃出。战卒多怯,见敌辄溃,虽有长技,不得而施,三也,用车则人有所依,可施其力,部伍有束,不得而逃。则车可以制胜明矣。

靖康间,献车制者甚众,独总制官张行中者可取。其造车之法:用两竿双轮,推竿则轮转;两竿之间,以横木筦之,设架以载巨弩;其上施皮篱以捍矢石,绘神兽之象,弩矢发于口中,而窍其目以望敌;其下施甲裙以卫人足;其前施枪刃两重,重各四枚,上长而下短,长者以御人也,短者以御马也;其两旁以铁为钩索,止则联属以为营。其出战之法:则每车用步卒二十五人,四人推竿以运车,一人登车望敌以发弩矢,二十人执牌、弓弩、长枪、斩马刀,列车两旁。重行,行五人;凡遇敌,则牌居前,弓弩次之,枪刀又次之;敌在百步内,则偃牌,弓弩间发以射之;既逼近,则弓弩退后,枪刀进前,枪以刺人,而刀以斩马足;贼退,则车徙鼓噪,相联以进,及险乃止,以骑兵出两翼,追击以取胜。其布阵之法,则每军二千五百人,以五分之一,凡五百人为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余二千人为车八十乘,欲布方阵,则面各用车二十乘,车相联,而步卒弥缝于其间,前者其车向敌,后者其车倒行,左右者其车顺行,贼攻左右而掩后,则随所攻而向之,前后左右,其变可以无穷,而将佐卫兵及辎重之属,皆处其中,方圆曲直,随地之便,行则鳞次以为阵。止则钩联以为营,不必开沟堑,筑营垒,最为简便而完固。”

〔评〕先臣余子俊言:“大同宣抚地方,地多旷衍,车战为宜。器械干粮,不烦马驮,运有用之城,策不饲之马。”(边批:二句尽车之利。)因献图本,及兵部造试,所费不赀,而迟重难行,率归于废。故有“鹧鸪车”之号,谓“行不得”也。夫古人战皆用车,何便于昔而不便于今?殆考之未精,制之未善,而当事者遂以一试弃之耳。且如秦筑长城,万世为利;而今之筑堡筑垣者,皆云沙浮易圮。赵充国屯田,亦万世为利;而今之开屯者,亦多筑舍无成。是皆无实心任事之人,合群策以求万全故也!法曷故哉?呜呼!苟无实心任事之人,即尽圣祖神宗之法制,皆题之曰“鹧鸪”可也!

文言文翻译:

李纲建议朝廷建造战车,说:“胡人以骑兵战胜中国,原因有三个,而不论其中哪个原因,只有利用战车才能将胡人制服。我军的步兵抵挡不了骑兵奔驰突击,这是原因之一,但是战车速度很快,可以进攻也可以防守。我军骑兵的速度、马上的战技都不如胡人,这是战败的第二个原因,但是利用战车,我军骑兵就可以跟在车后,看时机方便再出击。我军士兵多有畏惧心理,遇上敌兵,常常是不战自溃,即使有好的战技,也没有办法充分施展,这是战败的第三个原因,但是使用战车,士兵就会有所凭恃,利用战车可以约束队伍,防止士兵临阵脱逃。这样看来,战车能克敌制胜的道理就非常清楚了。

靖康年间,呈献战车式样图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总制官张行中所呈的车图最有价值。他造车的方法:用两根带有双轮的长竿,推动长竿,车轮就会跟着转动;两竿之间用横木相连接,再在横木上架设一个巨型大弓;大弓外罩上皮帐,这样就可以抵挡敌人的弓箭飞石,皮帐上面绘有彩色神兽图案,图案上的兽嘴是发射弓矢的地方,图案上的眼睛,可用来观察敌人的动向;战车下方的铁甲,可以用来保护士兵的双脚;在战车前方两侧上下各装设有长短不等的枪两重,上长下短,长枪用来攻击人,短枪用来攻击马;战车的两侧都装有铁钩,不作战的时候,可以用铁钩联结其他战车,连接成临时的军营。出战时的阵法是:每辆战车配备二十五名士兵,其中四个人负责推动长竿,来使车轮转动,一个人站在车顶上瞭望敌军,指挥弓矢发射的方向,其余的二十个人分别拿着盾牌、弓箭、长枪,以及斩马刀,排列在战车的两侧,每侧两行,五个人一行。遇到敌兵,最前排的是盾牌兵,其次是弓箭排,再后是枪刀排;敌兵在百步之内,就用盾牌作为掩护,弓箭排射箭;敌人逼近之后,弓箭排就退到后面,刀枪排上前,长枪刺人,短刀砍马;敌兵后退就推动战车大喊着前进,如果遇到狭窄陡峻的地形,就停止前进,命令骑兵从两侧出击以取得胜利。布阵的方法是,每军有二千五百名士兵,其中五分之一是将佐、卫兵,以及后勤补给兵,其余的两千人分别乘坐八十辆战车,排列成一个方阵形,每面都有二十辆战车,车车相连,士兵就在车与车的间隔之中行进,前排战车可以向前进攻,后排战车可以向后进攻,左右的也可以各往外推,敌人攻左右就抄他后路,随着敌人进攻的方位而防守,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而将领、卫兵以及后勤兵都在方阵之中,这方阵也可以随地形变化而变成圆曲状,行进的时候阵中的步兵可以再排列阵式,休兵的时候联结各车围成营地,不必再另行挖沟堑,筑营垒,非常方便坚固。”

评译

前朝大臣余子俊说:“大同宣抚等地,地势平坦开阔,非常适宜用战车作战。作战的时候所需要的武器粮饷也不用靠马匹驮负,车可以组连成城垒,又可以代替马运输。”(边批:这两句说尽了车的.好处。)按照呈献战车式样图,兵部所造出的样车,花钱很多,但是行动笨重,只能废弃不用,最后样车得到个“鹧鸪车”的称号。所谓“鹧鸪”,也就是“行不得也”的意思。古人作战都用战车,为什么古代最有效的战争武器,在今天却不适用呢,我认为大概是由于考证不够精确,制作不够精良的缘故。而负责这件事的人以偏赅全,一次发现不适用,以后就再也不愿去尝试。就以秦始皇筑长城为例,世代都受长城御敌的好处,可是今天我们所建筑的城堡,所修筑的城墙,都好像沙土一般非常容易就倾毁了;赵充国的屯田法,也是后代屯田的典范,但是今天我们的屯田政策,除了盖了几间房舍之外,就再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建树了。这些都是不真心做事,想集思广益以求万全的缘故。唉,如果人没有一颗想要认真做事之心,即使是圣人的法制,也都可以题上“鹧鸪”两个字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