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alice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有哪些是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有哪些是寓言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还有哪些是寓言故事
一头牛到水潭边去喝水,踩着了一群小蛙,并踩死了其中一只。小蛙妈妈回来后,见到少了一个儿子,便问他的兄弟们,他到哪里去了。一只小蛙说:“亲爱的妈妈,他死了。刚才有一头巨大的四足兽来到潭边,用他的蹄子踩死了我们的兄弟。”蛙妈妈一边尽力鼓气,一边问道:“那野兽是不是这个样子,这般大小呢?”小蛙说:“妈妈,您别再鼓气了。我想您不可能和那怪物一样大小,再鼓气就会把肚子胀破。”
这是说,渺小无论如何也不能与伟大相比。
篇2:还有哪些是寓言故事
烧炭人在一所房子里经营,看见有一个漂布人搬迁到他的旁边来住时,满怀高兴地走上去劝他与自己同住,并解释说这样彼此更亲密,更方便,还更省钱。漂布人却回答说:“也许你说的是真话,但完全不可能办到,因为凡我所漂白的,都将被你弄黑。”
这故事说明,不同类的人难相处。
篇3:什么是寓言故事
什么是寓言故事
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1544页)
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具有用故事来帮助说理文体元素。《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
《伊索寓言》是外国文学中早期寓言的代表作,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是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
拼音:yù yán
英文:fable; allegory; parable
解释:
1. 有所寄托的话。
《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陆德明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2. 指托辞以寓意。
宋代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 元祐献诗十首,其词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戍。” 明代 王琼《双溪杂记》:“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
3.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中国的《古代寓言故事》等。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后来一些文人学者一方面引用人们已经创作出来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创作新的'寓言,作为论证或辩论的手段,这样,大量的寓言便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与《天下篇》“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论的技巧,后者则视寓言为传达意念的工具。
篇4:叶公好龙是寓言故事
叶公好龙是寓言故事
原文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说:“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非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译文:
子张去拜见鲁哀公,过了七天鲁哀公仍不理他。他就叫仆人去,说:“传说你喜欢人才,因此不怕路远从千里之外过来,冒着风雪尘沙,不敢休息而来拜见你。 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我觉得你所谓的喜欢人才倒是跟叶公喜欢龙差不多。据说以前叶子高很喜欢龙,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酒杯上刻着龙,房檐屋栋上雕刻着龙的花纹图案。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来到了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 ,龙尾伸进了大厅。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脸色骤变,简直不能控制自己。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罢了!现在我听说你喜欢英才,所以不远千里跑来拜见你,结果过了七天你都不理我,原来你不是喜欢人才 ,你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人才非人才的人罢了。诗经早说过:‘心中所藏,什么时候可以忘!’,所以很抱歉,我要离开了!”
辨析: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叶公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寓言故事成语: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有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七国中数秦国最强大, 其时,楚国有块和氏璧宝玉,为赵国惠文王所得.而秦国昭王想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国惠文王派遣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去见秦国昭王交涉,蔺相如凭着机智勇敢,从而保全了和氏璧完整归赵,赵国惠文王就封了蔺相如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赵国惠文王这么器重蔺相如,可气坏了大将军廉颇,他认为自已立下不少战功,但蔺相如的地位反比自已高, 心中极不服气,暗想着若与蔺相如相遇,定要当面给点颜色使其难堪。
后来蔺相如得知廉颇将军的心计, 便吩咐自已手下人以后碰着廉颇将军手下人,切勿与之争吵。连自己坐车出门若与廉颇将军照面而至,亦叫马车夫把车子躲避小巷,让路给廉颇将军先行而自已后走。
廉颇将军手下人见蔺相如上卿这样让着自己的主人,更是得意忘形,见了蔺相如手下人就百般嘲笑,蔺相如手下人受此欺侮,忍不住对蔺相如诉说:“你贵为上卿,地位比廉颇将军高,他肆意戏弄你也忍让着,他越发不把你放在眼内,他目下无人的傲漫谁也受不了。”
蔺相如却心平气和地反问手下人, 说:“廉颇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 手下人回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继读说:“对呀!我见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颇将军吗?秦国虽然强大, 何解未敢轻易来犯赵国呢?就是因为赵国文官武将团结同心。而我与廉颇将军一文一武,好比两只猛虎,若两只老虎撕打起来,不免有一只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有进攻赵国的好机会。大家细想一下,国事与私人面子何为重要?”
蔺相如手下人听完这番话,明白了个中道理,以后与廉颇将军手下人相遇,也远而避之。蔺相如教使手下人的举措, 高尚行为,后来廉颇将军得知, 深感惭愧,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上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府第,蔺相如连忙上前迎接。廉颇将军对着蔺相如单膝下跪,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上坐。
蔺相如和廉颇将军从此成了莫逆之交,同心同德,协力为赵国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篇5:鸡犬不宁是寓言故事吗
宁的意思就是安宁。鸡犬不宁的意思是指连鸡狗都得不到安宁。这则成语故事是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中的话“悍吏之来吾乡, 叫嚣乎东西, 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后人就从这段话中总结出了鸡犬不宁这个词,用来形容某对象被骚扰得十分厉害。
知道了鸡犬不宁的意思之后,我们来详细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的背景知识。唐朝中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反动统治者为了筹措军费,横征暴敛,弄得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这年,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他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便写下了著名的《捕蛇者说》,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社会。文中写道:有一个捕蛇人,祖父和父亲都被毒蛇咬死了,可他仍然继续捕蛇。是什么原因使他不愿放弃这个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呢?他说,如果捕到毒蛇,他的命运就比其他乡邻好多了。乡亲们早已倾家荡产,一听缴纳赋税,人心惶惶。差役们冲进村子里,横冲直撞,怒吼恶骂,甚至大打出手。那种大难临头的场面,连鸡狗都不得安宁(鸡犬不宁)!而捕蛇人却因为能捕到毒蛇换取钱财而生存下来,所以他感到万分侥幸。柳宗元不禁感叹:“对老百姓来说,官府沉重的赋税比毒蛇还厉害千万倍啊!”
这就是鸡犬不宁的意思和出处,在此用这个成语造一个句子:这个婴儿十分爱哭闹,每到夜里都搅得全家上下~。
篇6:鸡犬不宁是寓言故事吗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奥数网整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以下是: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
《庄子 达生》: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庄子用这个故事,愿意是指为了说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经过人为的训练,也能积习成性,达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传到了后世,却用“呆若木鸡”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神态,则全用为贬义。
篇7:哪些成语是寓言故事
关于成语的寓言故事篇1:买椟还珠
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
篇8:嫉妒是灾难寓言故事
嫉妒是灾难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民,他娶了两个老婆,各生了一个儿子。两个老婆一向不和,特别是大老婆玛扎露对小老婆卡比十分嫉妒。
一天,两个女人一起去打柴。她们来到丈夫耕种的田地旁边,小者婆卡比爬到一棵树上,要锯一根粗树枝。在锯以前,她对大老婆玛扎露说,“玛扎露,当你看到树枝快断的时候,请先喊我一声;你呢,就赶快躲开,别叫树枝砸着。”
玛扎露点头答应了。可是,当她看到树校真的快被卡比锯断的时候,只是自己悄悄地躲开了,井没有喊卡比。就听“咔嚓”一声,那根粗树枝断了,可怜的卡比摔到了树旁的河里,被河水一下子吞没了。
狠心的玛扎露这时不但不想办法去救卡比,反而幸灾乐祸地笑着一个人回家去。
丈夫见只有玛扎露一人回来,便问:“卡比呢?她在哪几?”
狠心的玛扎露耸了耸肩膀,回答说:“怎么?你以为是我把她藏起来了?哼!她跑了!跑到森林里去了,没告诉我一声就偷跑了。她的心眼儿多坏啊,想把打柴的活儿全丢给我一个人干。”
丈夫听了没有说什么。第二天,邻村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会,因为卡比没有回来,丈夫便带着玛扎露前去参加。临出发时,玛扎露叫丈夫派卡比生的儿子去田里赶鸟,让自己生的儿子跟他们一起去参加庆祝会,丈夫同意了。
卡比的儿子心里虽说不乐意,但他还是来到了田里。他坐在河边唱起歌来:
如果妈妈还在的话,
我就不会采这儿赶鸟啦,
我也想穿上新衣服去参加舞会,
跟别的男孩子一起玩耍。
可妈妈昨天没有回家,
玛扎露欺负我,我毫无办法。
在水底的卡比听到了儿子的歌声,马上接着唱了起来:
谁在河边哭泣?
听声音是我的儿子。
孩子,赶快回家去,
叫爸爸准备两只鸡,
还有一头白羊和一葫芦米酒,
供在河岸上,向河神行个礼,
河神就会放掉我,
咱们就会团聚。
孩子马上回到家里。等爸爸一个人在的时候,他把妈妈唱的歌告诉了爸爸。爸爸马上准备了两只鸡、一头白羊和一瓶米酒,来到河岸上,给河神上起供来。
不一会儿,河里传来了卡比的声音:“再过几分钟,我的头就要露出水面了,但是,你们千万注意:一定要慢慢数到三的时候,才能抓住我的头发把我拉上去。”
父子两个完全照卡比的话做了。卡比安全地回到岸上,手里还拿着一个袋子,里边盛满了钱。
三个人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狠心的'玛扎露见卡比活着回来了,又惊奇,又气恼。当卡比把她脱险的经过讲了一遍以后,她眼红得不得了。她决定自己也到河里去一趟,捞一袋子钱回来。
过了几天,玛扎露真的来到卡比掉下去的地方,跳进了河里。正巧,另一个庆祝会也开始了,卡比给两个孩子都换上了新衣服,想叫他们参加会上的摔跤比赛,为父亲争光。但是玛扎露的儿子和他母亲一样,心肠也挺坏,他不肯去参加庆祝会,而按照玛扎露事先的嘱咐,来到了河边,像卡比的儿子一样,也唱起歌来,玛扎露听到了儿子的歌声,也唱起了歌。她的儿子回到家里,也叫父亲准备了两只鸡、一头白羊和一瓶米酒带到河边。不一会儿,玛扎露也讲话了,嘱咐儿子一定要慢慢数到三时才能拉她的头发。可是她的儿子太贪心了,一看到玛扎露的身子露出了水面,手里拿着一只袋子,没数到三就急不可待地抓住玛扎露的头发往上拽。就听“啪”地一声,玛扎露的头和身子分了家,河里冒出一团血水。狠心的玛扎露被她贪心的儿子害死了。当然,那一袋金钱,玛扎露的儿子连摸也没摸一下,就沉到水底去了。
人们常说:“嫉妒是灾难,它能给人带来不幸。”这是很有道理的。
篇9:惊弓之鸟是寓言故事成语
惊弓之鸟是寓言故事成语
大家知道惊弓之鸟是寓言故事还是成语故事呢?下文是相关资料,我们一起阅读了解吧。
幼儿动画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在线观看
有一天,更羸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狐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小故事大道理: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原文:
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经典寓言故事英文版:惊弓之鸟
There was an archer named Geng Ying in the State of Wei. He went sightseeing with the King of Wei at Jingtai. At that time a bird was circling around in the sky, uttering sad and shrill cries now and then. The King of Wei looked up at it for a while and said to Geng Ying: “Do you see that bird? Can you shoot it down?”
“I can shoot it down without using an arrow,” Geng Ying said.
After a while, the bird flew near. Geng Ying pulled his bow to the full, plucked the bowstring, and at the sound the bird fell to the ground before their feet.
The King of Wei said in surprise: “You can shoot down a bird without an arrow. Your skill in archery is really wonderful.”
Geng Ying said: “Your Majesty, this is not due to my good skill, but because this is a bird of bad luck. You can hear how sadly and shrilly it wailed, and see how tiredly it flew. It was already wounded, and for a long time could not find its companion. Therefore it couldn't stand the least fright. As soon as I twanged my bow, it thought it had been shot and fell down of its own accord from the sky. What a pitiful bird frightened by the mere twang of a bowst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