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圆闲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齐景公衣狐白裘的阅读附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齐景公衣狐白裘的阅读附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齐景公衣狐白裘的阅读附答案

篇1:齐景公衣狐白裘的阅读附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①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者饱而知人之饥,暧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①狐白:狐腋下的白毛。②坐堂侧陛:坐在殿堂的台阶上。

1、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文中划线的'词。

①衣( )②见( )③逸( )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谈谈晏子或景公的人物形象。(选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①穿、披 ②拜见 ③安逸

3、于是下令拿出皮裘和粮食送饥寒的人。

4、晏子:机智、善良。例如:语言描写“婴闻古之资者……今君不知也”,

景公:善于纳谏,例如:行动:乃下令出裘粟,与饥寒。

篇2:齐景公出猎文言文阅读答案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殆:大概,恐怕。

②与:在其中。

③贤:贤能的人。

④如:到,往。

⑤曷:同“何”,什么

⑥ 是:这

⑦知:明白

⑧任:信任

16、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 是不与焉 ②用而不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18、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①这 ②信任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7、去老虎的藏身之地,去蛇的藏身之所(洞穴),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评分:2分)

篇3:《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2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选自刘向《晏子春秋》)

【注】○1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景公:齐国国君。○2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阅读训练】

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1)

A.饱而知人之饥

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

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D.五谷不收谓之饥

(2)

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B.蹇叔之子与师

C.与嬴而不助五国

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品味文章,请思考晏子对景公的这番陈说,是随机而言,还是心中早已有意?为什么?

4.晏子的谏言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

【参考答案】

齐景公衣狐白裘的阅读附答案1.(1)BCD(B:指荒年/C:偏义复词,偏义与“饥”,指荒年。/D:指荒年。)

(2)AD(A/D:给予/B:参与。/C:交好。)

2.(1)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

(2)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3.晏子早就有意进谏,乘天寒,入见景公才随机而进言。这从晏子之言严谨而雄辩可看出。

4.排比 使谏言语意集中,文气酣畅,加强了说服人的'力量。

试题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入见,立有间

②公被狐白之裘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答案

10.

(1)①晋见或拜见 ②通“披”,披着

(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3)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晏子: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善于进谏。(任选一人作答。)

翻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大雪下了三天而不停。景公披着白色的狐皮裘衣,坐在殿堂侧边的台阶上。晏子进宫拜见景公,站了一会儿,景公说:“怪啊!大雪下了三天而天气竟然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果真不寒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德君王,吃饱的时候能知道有人在挨饿,穿暖的时候知道有人在受寒,安逸的时候知道有人在辛苦。现在君王不知道民间的疾苦啊!”景公说:“说的对!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就下令拿出衣物和粮食,发放给饥寒交迫的人。命令凡看见路途时候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个乡,看见在里闾有饥寒的人,不问他是哪一家,巡行全国统计发放数字,不必报他们的姓名。已任职的发给两月救济粮,生病的发给两年救济粮。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能够明白自己应做的事,景公能做他所高兴做的事。”

篇4:《齐景公出猎》阅读题一及答案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①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③为不祥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①与:在其中。 ②如:到,往。 ③曷:怎么

16、解释句中的加点词:(2分)

① 是不与焉            ②用而不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18、从晏子的话中可以体会到治国的关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6、①这 ②信任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7、去老虎的.藏身之地,去蛇的藏身之所(洞穴),看见它们有什么不吉利呢?

(评分:2分,意思对即可。)

18、为政,要举贤任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评分:2分)

篇5: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 )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

(2)立有间( ) www.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

2、翻译

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篇6: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1、①雨后或雪后转晴②一会儿③通披

2、我听说,古时候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了而知道他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知道他人的寒冷,自己消闲安乐了而知道他人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啊。

3、因为晏子的谏议有说服力,更为重要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篇7:《晏子谏景公》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晏子谏景公》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朝堂的'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思是听您的话。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公被狐白之裘( )

(2)晏子对曰(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第二问请用学过的文言文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披穿着。

(2)回答

2、(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3、关心百姓,善于言辞,敢于劝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或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上述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8:齐景公谓子贡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景公谓子贡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1.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2分)

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齐景公谓子贡曰 ( ▲ ) (2)其贤若何 (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4.本文说明了孔子的 ▲ 。说理具体形象,富有启发性,可见子贡的` ▲ 。(2分)

参考答案:

21、(2分)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2分)(1)对说 (2)像

23、(2分)所以知道孔子是贤士,却不知道他怎样贤能。

24、(2分)贤明,高不可测 能言善辩

译文: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拜仲尼为师。齐景公问:仲尼贤明吗?子贡回答说:贤明。齐景公问;他有多么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贤明,却不知道有多么贤明,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很贤明而不知道有多么贤明。

篇9:《一箪食,一豆羹》《孔子见齐景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一箪食,一豆羹》《孔子见齐景公》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文段,按要求答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④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⑤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说,游说。③养:供养之地。④未之以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

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蹴尔而与之生(用脚踢) B.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C. 孔子见齐景公(召见,接见) D.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听说)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蹴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是亦不可以已乎//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C. 今说景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 孔子辞不受//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万钟于我何加焉//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B. 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行道之人弗受//辍耕之垄上 D.乡为身死而不受//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运用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乙】文内 容可概括为:孔子不受景公之赐。

B. 【乙】文可作为【甲】文的一个事例论据,有力地证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从而论证论点。

C. 【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见利忘义。【乙】文中孔子的表现印证 了《论语》中所说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D. 【甲】文以议论为主,运用排比句式,语句流畅,气势充沛。【乙】文以叙述为主, 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11.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参考答案:

7、C

8、B

9、D

10、C

11.(4分)

(1)从前即使死了也不接受,现在为了那些贫穷的人感激我而去做这些事。(注意“乡、得”)

(2)他(齐景公)也太不了解我了。

篇10:鱼我所欲也与孔子见齐景公比较阅读答案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⑵景公致廪丘( )

⑶孔子辞不受( ) ⑷今说景公( )

11.下列句子中“而” 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

A.日出而林霏开 B.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C.黑质而白章 D.君将哀而生之乎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分)

⑵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2分)

⑶其不知丘也亦甚矣。(2分)

13. 如果我们想要充实【甲】文的内容,使论证更有力,你认为【乙】段文字可以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0.(4分)⑴(有)什么益处。⑵给、赠给。⑶推辞,拒绝。⑷游说,说服

11.(3分)B

12.(6分)

⑴(2分)先前(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宫室的美丽接受了(万钟俸禄)。

⑵(2分)我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⑶(2分)他也太不了解我了。

13.(3分)可以(1分),因为它可以作为事实论据来论证“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这一观点(2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