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99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16分)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1.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水以为池池:池塘
B.屈完及诸侯盟盟:订立盟约
C.赐我先君履履:践踏
D.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如:像
2.下列加粗“之”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B.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C.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D.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3.下列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蔡溃,遂伐楚(楚国被打垮,于是就讨伐楚国)
B.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
C.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次用兵是为我呢,还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呢)
D.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楚国拿方城作为城墙,拿汉水作为护城河)
4.下列加粗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
B.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C.女实征之
D.王祭不共
5.下列与“君若以德绥诸侯”中“若”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B.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6.下列对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涉:蹚水过河,这里有进入的意思
B.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众:多
C.君其问诸海滨诸:之于
D.师进,次于陉次:临时驻扎
7.下列加粗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2分)
A.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B.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C.以此众战,谁能御之
D.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此句表明齐国在为进攻楚国寻找借口
B.本文记叙春秋初年齐、楚两个强国之间的一场斗争,最后楚国战败
C.文章简洁地表述了外交上的辞令应对
D.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这是虚伪的外交辞令
【参考答案】
四1.B2.A3.C4.B5.C6.B7.A8.B
篇2: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
齐桓公伐楚文言文翻译整理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选自《左传》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以:率领;师:军队。
溃:溃败
(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
(3)处:居住。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
(4)唯是:即使。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昔:从前;召(shào)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大,通“太”,太公, 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女:通“汝”,你;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实:表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期望。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 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楚地特产。入:纳,这里指进贡。共:同“供”,供给。
(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
(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徵:征,索取。
(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5)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
(16)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
(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8)不榖(g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19)承蒙您想我过社稷之神求福,意思是您不毁灭我国。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 敝邑(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意思是您这样做使您蒙受了耻辱。收:收容。
(21)众:指诸侯的军队,
(22)绥(suí):安抚。
(23)方城:指楚国在 北境修筑的楚长城。
(24)盟:订立盟约。
【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诸侯之师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双方相距遥远,即使是马牛牝牡相诱也不相及。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姜太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篇3:《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文鉴赏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出处:《左传》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3),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篇4:《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文鉴赏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
(2)楚子:指楚成王。使:使者。这里名词作动词,译为“派使者”。
(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

(4)唯是:因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
(5)虞:料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6)召(shào)康公:召公爽(sh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7)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
(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
(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夹辅:辅佐。
(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隶:地名,在今河北隆卢。
(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
(12)共:同“供”,供给。
(13)缩酒:渗滤酒渣。
(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即“征是”。倒装句,责问这件事情。
(15)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
(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g):楚国地名。
(17)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
(18)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
(19)陈:同“阵”,摆开阵势。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
(20)惠:惠临。徼(jiǎ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1)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22)众:指诸侯的军队,
(23)绥:安抚。
(24)方城: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
(25)盟:订立盟约。
篇5:《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文鉴赏
据说,“春秋无义战”。这意思是说,春秋是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类)而打仗,大国凭借实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的不合道义。“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胁。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相信强者为王的竞争逻辑。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无天”、凭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
“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我们通过这个故事看到了楚国处理事情游刃有余,不卑躬屈膝,不畏强权,灵活巧妙,随机应变,这是整个故事的最大看点。
由此让我们想到,咱们国人热心并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争斗。我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过多地用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更多的人造福之上。这是否同我们的谋略自古以来就特别发达有关系呢?
篇6:《齐桓公伐楚盟屈完》文言文鉴赏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篇7:王翦伐楚阅读以及答案
王翦伐楚阅读以及答案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①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②。”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③城邑。(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壁:营垒。②投石、超距:扔石头、跳远游戏训练。③略定:攻占平定。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王翦益军而来/曾益其所不能 B.乃悉国中兵以御之/悉以咨之
C.王翦日休士洗沐/主人日再食 D.楚师遂败走/遂不得履
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二处。(2分)
王 翦 因 乘 胜 略 定 城 邑。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2分)
(2)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3分)
10.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王翦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语段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7.(3分)A增加 B全,都 C每天 D于是,就/终于
8.(2分)王 翦/ 因乘 胜/ 略 定 城 邑。
9.(5分)(1)(2分)王翦攻取占领了陈地以南直到平舆一带。(要求翻译出关键词“取”“至”)
(2)(3分)这时楚军(找不到战机)已不能同秦军交锋,便率兵向东转移。(要求翻译出关键词“既”“引”“东”)
10.(4分)王翦爱惜(亲近)士卒,“亲与士卒同食”。(1分)善于用兵,具有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1分)。以逸待劳,“坚壁不与战”“ 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1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1分)。
篇8:《宋王偃伐楚》阅读答案
宋王偃恶楚威王,好言楚之非,旦日视朝,必诋①楚以为笑,且曰:“楚之不能若是,甚矣,吾其得楚乎!”群臣和之,如出一口。于是行旅之自楚适②宋者,必构③楚短以为容。国人大夫传以达于朝,狃④而扬,遂以楚为果不如宋,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于是谋伐楚,大夫华?⑤谏曰:“宋之非楚敌之旧矣,犹?牛⑥之于鼢鼠⑦也。使诚如王言,楚之力犹足以十宋,宋一楚十,十胜不足以直一败,其可以国试乎?”弗听。遂起兵,败楚师于颍⑧上,王益逞。华?复谏曰:“臣闻小之胜大也,幸其不吾虞⑨也。幸不可常,胜不可恃,兵不可玩,敌不可侮,侮小人且不可,况大国乎?今楚惧矣,而王益盈。大惧小盈,祸其至矣!”王怒,华?出奔齐。明宋复伐楚,楚人伐败之,遂灭宋。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
①诋:诋毁,污蔑。
②适:到。
③构:虚构,编造。
④狃(niǔ):习惯,习以为常。
⑤华(chōu):作者虚拟的人物。
⑥(kuí)牛: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高大的野牛。
⑦鼢(fén)鼠:鼠类,亦称盲鼠。⑧颍:颍河。⑨虞:戒备、防备。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4分)
(1)于是谋伐楚
(2)使诚如王言()
(3)王益逞()
(4)胜不可恃()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必诋楚以为笑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国人大夫传以达于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C.狃而扬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
D.楚人伐败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12.用斜线(/)为下面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臣闻小之胜大也,幸其不吾虞也。
14.宋王偃“谋伐楚”是由于,最终他伐楚失败的原因是“ ”。(3分)
参考答案:
10.(4分)(1)攻打
(2)确实
(3)更加
(4)依靠(每个1分)
11.(2分)B
12.(2分)而/先为其言者/亦惑焉
13.(2分)我听说小国战胜大国,是侥幸于大国没有防备小国。(每小句1分)
14.(3分)宋王偃恶楚威王;宋王偃认为楚国不如宋国(2分,每点1分)大惧小盈(1分)
篇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原文阅读: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 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 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 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 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翻译译文或注释:
春天,齐桓公以诸侯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军逃散瓦解,于是又攻打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到诸侯军中说:“君 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纵使牛马跑散也不会到达彼此的边境。不料君王来到我国境内,这是什么原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的'祖先太公 说:‘天下诸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从旁辅佐周室。’赐给我祖先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的贡物包茅不进贡王室,天子 的祭祀不能供应,没有什么用来滤酒祭神,我特来追究这件事。周昭王到南方征伐楚国没有返回,我特来追问这件事。”楚国使者回答说:“贡物没有进贡王室,是 敝国国君的罪过,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返回,君王到汉水边上去查问吧!”诸侯军队继续前进,驻扎在陉地。
夏天,楚成王派遣屈完前往诸侯军中。诸侯军队稍稍退却,驻扎在召陵。齐桓公陈列诸侯军队,与屈完同乘一 辆战车观看。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自己吗?这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光临,向敝国的社稷之 神求福,承蒙收纳敝国国君,这乃是敝国国君的愿望。”桓公说:“以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抵抗他们?以这样的军队来攻城,什么城池不能攻破?”屈完回答 说:“君王如果以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城河,君王的军队虽多,也没有地方使用他们。”屈完于是同诸 侯缔结了盟约。
篇10:文言文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文言文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于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②,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使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⑤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翻译:晏子出使到楚国。楚国人因为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大门旁边设置了一个小门来接见晏子。晏子不进,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不该从这个门进。”接待他的人改变了引导的方向,让他从大门进。晏子朝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临淄有三百闾的人口,张开袖子能遮住太阳,如同下雨,人们肩并肩,脚挨脚,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要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是按国家派遣相当的使者,各自都有所担负的使命,贤者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不贤者出使君主不贤明的'国家,我晏婴最不贤,所以适合出使楚国。”
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1)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延:请 (2)今臣使楚 使:出使
(3)晏子对曰 对:回答 (4)比肩接踵而在 比:并、挨
2.下面各句都有“使”,按意义用法分类。
(1)晏子使楚 (2)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3)使子为使
(4)齐使使各有所主(5)使使贤主(6)何为使子
(1)(2) 出使 (3)(5)(6) 让、派 (4) 使者
3.翻译以下几句。
(1)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
(2)其贤者,使使贤主。
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让他们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4.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用原文回答。
略
篇11: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之楚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阅读训练
1.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 人 闻 先 生 若 闻 古 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3.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5.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参考答案:
1.寡人/ 闻先生/ 若闻古人(2分)
2.①能够,可以;②到,到……跟前;③听;④吃。(4分)
3.B(2分)
4.(1)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2分,“食”“于”译句时须落实)
(2)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能够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2分,“狱”、“察”、“情”译句时须落实)
5.做事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1分);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1分)。
译文
苏秦到楚国去,许多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说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烧桂木,依靠小鬼见天帝。”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把重点放在散文和小说上,说明文考到的可能性不大(我想应该是说明文的解题技巧比较简单用于高考区分度不太大吧)。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主要是把答题技巧给背熟,只有肚子里有点东西才能答题不是吗。虽然老师上课时会慢慢补充相关的答题技巧,不过还是买一本有详细叙述的练习比较好,因为很可能要复习时你都不知道把笔记记在哪里了。
这样就又要提到前面推荐的那高考版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了,它里面可是有比较详细地提到,你也可以将一些新的内容补充在上面,就不怕丢了,这样看来在高一时就买《五三》真的很必要啊。
对了,我们老师要我们格外关注小说中的外国小说,说是外国小说和中国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手法也有很大差异,遇到不会的外国小说题型时一定要把它记下来并进行归纳整理;遇到看不懂的小说时,概括主题应该往大的方面去概括,大的主题就是指和平、爱情、亲情等永不过时的观点。
篇12:楚人学舟文言文阅读答案
楚人学舟文言文阅读答案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下列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
②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④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土墙凹凸处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遽契其舟( )
(2)不亦惑乎( )
(3)兔走触株( )
(4)冀复得兔(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吾剑之所从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后来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哪种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2、(1)雕刻
(2)糊涂
(3)跑
(4)希望
3、(1)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意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