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馅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治安策》阅读答案及翻译,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治安策》阅读答案及翻译,方便大家学习。

《治安策》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治安策》阅读答案及翻译

《治安策》阅读答案及翻译

治安策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冀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庙:佛教的寺院

B.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狱:审案

C.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艾:通“刈”,割

D.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 得:恰当、得法

2.下列各句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B.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C.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

D.“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3.下列各句加粗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乃生,固举以礼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从本文看,下列句子全都不属于秦灭亡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①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②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③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

④胡亥之性恶

⑤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

⑥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总结秦灭亡的教训,目的是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文章通过夏、殷、周与秦对太子教育方法及结局的比较,指出了国家选择太子、教育太子的重要意义。

B.作者认为,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太子出生就开始了。幼儿时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选品行端庄的人来陪伴他。

C.秦对太子的教育与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并且教给他的除了对人施用酷刑,就是灭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视人命如草芥。

D.作者通过对比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对太子进行教育,为他选择左右近臣。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亲士》)

(1)翻译划线句子(3分)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句加上正确的标点(2分)

是 故 江 河 不 恶 小 谷 之 满 己 也 故 能 大 圣 人 者 事 无 辞 也 物 无 违也 故 能 为天 下 器。

【参考答案】

1.A(庙:太庙。当时佛教还未传到我国)

2.B(“明日”在古时指第二天,现在指今天的下一天。其他三项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3.D(两个“而”字都是连词,都表示顺承关系。其他三项:A项两个“乃”字都是副词,前一个是“刚、才”的意思,后一个是“竞、竟然”;B项两个“之”前一个是代词,后一个是动词;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承接,后一个表示转折。)

4.C(作者认为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胡亥,而在于择师不良,教之不得法。符合这个意思的只有①⑤)

5.C(“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的说法在文中没有根据。)

6.(1)译文:良弓不容易拉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骑乘,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

(2)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参考译文】一

夏、商、周三代作天子都有几十代,秦作天子却两代就灭亡了。人的本性相差并不是很远,为什么三代之君就能有道这样长久,而秦却无道这样短促呢?其中的缘故是可以知道的。古代作王的,在太子刚刚降生时,就要举行典礼,官员们都穿戴着整齐的礼服,在南郊拜见他,路过王宫就要下车,经过太庙就要小步快走,从他还在襁褓中的时候起,教育就已经开始了。等到儿童时期,懂些事情了,三公、三少这些老师就开始向他阐明孝道、仁爱、礼义等知识,用来引导教育他,驱逐那些邪恶的人,使他不能见到那些恶劣的行为。在这时选的都是天下的端方正直的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良好品德的人护卫着他,让这些人和太子呆在一起。所以太子从刚一出生,看到的就是正当的事情,听到的就是正确的言论,所行的就是正直的道理,他的周围都是正直的人。到了秦就不是这样。秦王让赵高作胡亥的老师教他审案,所学的除了砍人的脑袋、割人的鼻子,就是灭人的三族。胡亥头一天即位,第二天就杀人。那些忠心劝谏的人,被认为是诽谤,那些为国家考虑长远的意见被认为是妖言,他看待杀人就好像割草一样。难道是胡亥的天性恶劣吗?这是因为用来引导他的不是正理的缘故啊。天下的命运,悬在太子的身上,太子的善良,在于早期的训教和选择左右近臣。训教得法,左右正直,那么太子就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会安定了。《尚书》中说:“(天子)一个人有了(生儿子的)喜庆事,天下百姓都会仰仗他。”这是现实最紧要的事务啊。

【参考译文】二

因此,即使有贤君,他也不爱无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爱无益之子。所以,凡是不能胜任其事而占据这一位置的,他就不是应该占据这个位置的人;凡是不胜任那种官爵而享受这一俸禄的,他就不是应当享有这种俸禄的人。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重。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对事情不推辞,对事理不违背,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

篇2:治安策原文及翻译

治安策原文及翻译

治安策

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黄帝曰:“日中必,操刀必割。”今令此道顺,而全安甚易;不肯早为,已乃堕骨肉之属而抗刭之,岂有异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假设陛下居齐桓之处,将不合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假设天下如曩时,淮阴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韩信王韩,张敖王赵,贯高为相,卢绾王燕,陈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当是时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天下殽乱,高皇帝与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间,反者九起。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岁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假令悼惠王王齐,元王王楚,中子王赵,幽王王淮阳,共王王梁,灵王王燕,厉王王淮南,六七贵人皆亡恙,当是时陛下即位,能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无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臣以为不缺则折。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狶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壹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不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壹动而五业附,陛下谁惮而久不为此?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偪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治安策原文译文

建立的诸侯国过于强大,必然形成中央与诸侯相疑忌的形势,诸侯已多次遭受这种局面的祸害,朝廷也多次受到诸侯叛乱的伤害,实在不是稳固中央政权、保全诸侯王国的办法。而今或者有皇帝的亲弟弟谋作“东帝”,或者有亲兄之子发兵西向,眼下吴王抗拒朝廷命令的事又被人告上来了。皇帝正当壮年,行事得宜,没有过失,对那些诸侯王恩德有加,尚且如此,何况还有一个最大的诸侯,其力量十倍于此呢。

然而天下尚能稍稍安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那些大诸侯国的国君年纪尚幼,朝廷给他们设置的太傅和丞相,还正掌握着大权。数年之后,这些诸侯王大多将成年,血气方刚,朝廷委派的太傅丞相,会以身体有病为由被解职,于是诸侯国中从丞尉以上的大小百官,会全部安插诸侯王的亲信,像这样,同淮南王、济北王的行为还有什么两样呢?到那时再想天下太平,即使是尧舜再世也没有办法了。

黄帝说:“太阳当头时一定要曝晒物件,利刀在手时一定要宰割什么。”现在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求得下全上安很容易;不愿及早行动,日后弄到毁弃骨肉之亲,甚至送去杀头,难道与秦朝末年有什么两样吗?再说,处在天子的地位,乘着今日有利的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担心不能转危为安,变乱为治,假设陛下处于齐桓公的地位,能不能大会诸侯、匡正天下呢?我又知道陛下是一定不能够的。假设天下如过去一样,淮阴侯韩堆仍在做楚王,黥布在做淮南王,彭越在做梁王,韩王信在做韩王,张敖在做赵王,贯高为赵相,卢绾在做燕王,陈狶在做代王,假令此六七公都还好好活着,在这种情况下,陛下即天子位,能自保平安吗?我有理由认为陛下是不能的。秦末天下大乱,高皇帝与上述诸公一同起事,他并没有如陛下那样作为皇帝侧室之子的势力以为凭资,诸公中的幸运者才能成为近臣,等而下之者只能作门客,他们的才能同高祖相比差得远了,高皇帝凭着圣明威武,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分出肥沃的土地,封诸公为王,多的据有百余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很厚的了,但在其后的十年之间,叛乱发生了九次。陛下之与诸公,没有亲自同他们较量并使他们臣服,也没有亲自分封他们为诸侯王。从高皇帝开始就不能以此求得一年的太平,所以我知道陛下也是无法得到安宁的。

但是还有一种可以推诿的说法:这些人本不是高皇帝的亲属。那么我再来说说那些皇亲。假令悼惠王仍做着齐王,元王做着楚王,中子做着赵王,幽王做着淮阳王,共王做着梁王,灵王做着燕王,厉王做着淮南王,这六七位贵人都还好好活着,在这种情势下陛下登上皇位,能太平吗?我又知道陛下是不能的了。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都认为同陛下是像平民兄弟那样的关系,我估计他们没有一个不想仿行皇帝的礼仪制度而自己做天子的。擅自封人爵位,赦免死囚,其中最为过分的人甚至用了皇帝的车马仪仗,汉廷的法令在他们身上行不通了。即使是行为不轨像厉王这样的人,命令他都不肯服从,召见他怎么可能来呢?即使来了,也不能绳之以法,触动一个亲戚,同姓王们就会相顾联合起而谋叛。陛下的臣子中,即便有勇猛如冯敬这样的人,刚刚开出口来,刺客的匕首就已经插入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有谁能帮助你处理这些事呢?

所以异姓王一定会引起危险,同姓王也必定发生叛乱,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异姓王恃强发动暴*的,汉朝已幸而战胜他们,但又不改变之所以发生祸乱的制度。同姓王沿袭异姓王的行径而谋叛,已经有兆头了,象这样发展下去,必同异姓王完全一样。灾祸的变化,还不知会怎么样,贤明的陛下处于这种形势,尚且不能得到安宁,到后世还能拿出什么办法来对付呢?

屠牛坦之所以一天能解割十二头牛,而锋刃不钝,是因为他所批击剥割的地方,都在肌理肢节的缝隙之间。至于髋髀等大骨头,就一定要用斧头来砍了。仁义恩厚,就是天子的锋刃;权势法制,则是天子的斧斤。现在的诸侯王,都是那些髋髀之类,丢开斧斤不用,而想施以锋刃,我以为不是缺口就是折断。为什么不能用仁义恩厚去对待淮南王、济北王这些人呢?是形势不允许。

我曾总结过去的经验,发现大抵是强者先反。淮阴侯韩信做楚王,最强大,就最先反叛;韩王信倚靠匈奴,接着又反叛;贯高有赵国的资助,就又反叛;陈狶兵精,又反叛;彭越凭借做梁王的势力,又反叛;黥布利用做淮南王的条件,又反叛;卢绾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的封地只有二万五千户,功劳少但最为完好,同皇族关系疏远,却最忠顺,不是仅因为他秉性与众不同,也是形势造成的。假使当年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也据有几十个城市而封王,今天即使说他们已经因此而衰败,也是可能的;如果让韩信、彭越之流列为普通的彻侯,即使说他们至今仍完好也是不会错的。

那末天下之大计已经可以知道了。想要诸侯王都忠实附顺,则莫过于使他们都象长沙王;想要臣子不至于因为谋反而被剁成肉酱,莫过于使他们都象樊哙、郦商那样;想要使天下太平,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有邪念。让天下之势,象身体指使臂膀,臂膀带动手指,没有不服从的。诸侯国的君主不敢有什么异心,象车辐归聚轴心那样,归心于天子,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知道能够安心,所以天下人都会体会到陛下的英明。定出分割土地的制度,规定齐国、赵国、楚国各分为若干小诸侯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得到祖上所受的封地,一直到土地分完为止,其余梁、燕各国都照这样办。那些分地多而子孙少的诸侯王,可以让一些新建立的诸侯国,暂时空缺而搁置一边,等待他们有了子孙,再让子孙去做诸侯国国君。诸侯国因犯罪而被朝廷挖夺了大片土地的,就迁徙他们的侯国,等到封他们的子孙时如数尝还。诸侯国的一寸土地、一个辖民,天子都不据为已有,只是为了国家稳定而已,所以天下人都知道陛下的廉明。分土制度确立之后,皇室宗族的子孙都不愁做不成王了,下面没有背叛的念头,上面没有诛伐的打算,所以天下之人都理解陛下对他们的仁爱。法令制订了无人触犯,命令发布后无人反对,象贯高、利几那样的叛谋就不会产生,柴奇、开章的反计也不会萌发,百姓安于本业,大臣更加恭顺,因此天下人都领会到陛下的法理用心。即使是年幼小儿做皇帝天下也会安定,甚至扶植遗腹子为君,或以亡君的礼服接受朝拜,天下也不会乱套,当代天下大治,后世歌颂圣明。采取一个措施,可以得到明、廉、仁、义、圣五项功业,陛下究竟顾忌什么而久久不这样做呢?

当今天下形势,毛病正如脚腿严重浮肿,一条小腿肿得和腰一样粗,一根脚趾肿得象腿一样大,平时无法屈伸,只要有一二个脚趾抽筋,就会担心整个身体失去依靠,错过今天的机会不治疗,一定会成为顽症,以后即使有扁鹊那样的神医,也无能为力了。毛病还不单是脚腿浮肿,还苦于脚掌扭折。元王的儿子,是陛下的堂弟,现在继位的,是堂弟的儿子;惠王的儿子,是陛下亲哥哥的儿子,现在继位的,是兄子之子。嫡系子孙有的还没有封地以使天下安定,非嫡系子孙反倒握有大权以威胁天子。所以我说,还不单有脚腿浮肿的毛病,又苦于脚掌扭折,本末倒置。可以为之痛哭的,就是这种病啊!

篇3:《治安策》文言文翻译

《治安策》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

我私下考虑现在的局势,应该为之痛哭的有一项,应该为之流泪的有两项,应该为之大声叹息的有六项。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还不是那么回事。

射箭打猎之类的娱乐与国家安危的关键相比,哪一样更急迫?娱乐与现在一样,再加上诸侯各遵法规,战争不起,匈奴归顺,纯朴之风响彻边陲,百姓温良朴素,官司之类的事再也不会发生。创建长久安定的形势,造成永久太平的业绩,以此来承奉祖庙和六亲,这是最大的孝顺;以此来使天下百姓得到幸福,使芸芸众生得到养育,这是最大的仁慈。凭陛下的精明练达,再有稍微懂得治国之道的人辅佐,要达到这一境界并不困难。其内容全都可以原本地向陛下陈述,希望陛下不要忽视。

诸侯国力量过于强大,必然会造成天子与诸侯之间互相猜疑对立的形势,臣下屡遭祸害,皇上也多次忧伤,这实在不是使皇上放心,使臣下保全的办法。如今有的亲兄弟图谋在东方称帝,亲侄子也向西袭击朝廷,近来吴王的谋反活动又被人告发。天子现在年富力强,品行道义上没有过错,对他们施加功德恩泽,而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最大的诸侯权力比他们还要强十倍!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还比较安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大诸侯国的国王年纪还小没有成年,汉朝安置在那里的太傅、丞相还掌握着政事。几年以后,诸侯王大都加冠成人,血气方刚,而汉朝委派的太傅、丞相都要称病还乡了,而诸侯王会自下而上地普遍安插亲信,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行为同淮南王、济北王有什么区别呢?到了那时,而想求得天下安定,即使是唐尧、虞舜在世也办不到了。现在要使治安之道顺利而稳妥地推行,是十分容易的。假使不肯及早行动,到头来就要毁掉亲骨肉,而且还要杀他们的头,这难道同秦朝末年的局势还有什么区别吗?

凭着天子的权位,趁着当今的有利时机,靠着上天的帮助,尚且对转危为安、改乱为治的措施有所顾虑,假设陛下处在齐桓公的境地,大概不会去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吧?我知道陛下一定不能那样做的。假如国家的局势还像从前那样,淮阴侯韩信还统治着楚,黥布统治着淮南,彭越统治着梁,韩信统治着韩,张敖统治着赵,贯高做赵国的相,卢绾统治着燕,陈豨还在代国,假令这六七个王公都还健在,在这时陛下继位做天子,自己能感到安全吗?我有理由判断陛下是不会感到安全的。在天下混乱的年代,高祖和这些王公们共同起事,并没有子侄亲属的'势力做为依靠。这些王公走运的就成了亲近的侍从,差一点的仅当个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他们的才能远不及高祖。高祖凭着他的明智威武,即位做了天子,割出肥沃的土地,使这些王公成为诸侯王,多的有一百多个城,少的也有三四十个县,恩德是优厚的了,然而在以后的十年当中,反叛汉朝的事发生了九次。陛下跟这些王公,并没有亲自较量过才能而使他们甘心为臣的,也不是亲自封他们当诸侯王的,即使高祖也不能因此而得到一年的安宁,所以我知道陛下更不能得到安宁的。

《治安策》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4:治安策文言文阅读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冀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庙:佛教的寺院

B.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狱:审案

C.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艾:通刈,割

D.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 得:恰当、得法

2.下列各句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B.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C.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

D.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3.下列各句加粗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乃生,固举以礼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从本文看,下列句子全都不属于秦灭亡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①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②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③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

④胡亥之性恶

⑤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

⑥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总结秦灭亡的教训,目的是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文章通过夏、殷、周与秦对太子教育方法及结局的比较,指出了国家选择太子、教育太子的.重要意义。

B.作者认为,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太子出生就开始了。幼儿时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选品行端庄的人来陪伴他。

C.秦对太子的教育与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并且教给他的除了对人施用酷刑,就是灭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视人命如草芥。

D.作者通过对比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对太子进行教育,为他选择左右近臣。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亲士》)

(1)翻译划线句子(3分)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句加上正确的标点(2分)

是 故 江 河 不 恶 小 谷 之 满 己 也 故 能 大 圣 人 者 事 无 辞 也 物 无 违也 故 能 为天 下 器。

篇5:《治安策》原文阅读

夏、殷、周为天子皆数十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过阙则下,过庙则趋,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冀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及秦而不然。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诋毁,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岂惟胡亥之性恶哉?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1.对下列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庙:佛教的寺院

B.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狱:审案

C.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艾:通“刈”,割

D.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  得:恰当、得法

2.下列各句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B.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

C.忠谏者谓之诋毁,深计者谓之妖言

D.“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3.下列各句加粗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乃生,固举以礼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有司齐肃端冕,见之南郊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过阙则下,过庙则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从本文看,下列句子全都不属于秦灭亡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

①使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

②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

③忠谏者谓之诋毁,深计者谓之妖言

④胡亥之性恶

⑤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

⑥天下之命,县于太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总结秦灭亡的教训,目的是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文章通过夏、殷、周与秦对太子教育方法及结局的比较,指出了国家选择太子、教育太子的重要意义。

B.作者认为,古代君王非常重视对太子的教育。这种教育从太子出生就开始了。幼儿时期,由三公、三少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选品行端庄的人来陪伴他。

C.秦对太子的教育与古代不同,太子胡亥年龄很大时才让赵高作他的老师,并且教给他的除了对人施用酷刑,就是灭人三族,所以胡亥即位后视人命如草芥。

D.作者通过对比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早对太子进行教育,为他选择左右近臣。教育得法,左右近臣正直,太子才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

6.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墨子·亲士》)

(1)翻译划线句子(3分)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句加上正确的标点(2分)

是 故 江 河 不 恶 小 谷 之 满 己 也 故 能 大 圣 人 者 事 无 辞 也 物 无 违也 故 能 为天 下 器。

篇6:《教战守策》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关于《教战守策》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要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选自《教战守策》有删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                用:采纳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今不为之计                          计:计谋

D.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走:逃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

B.战者,必然之势也                    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D.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

7.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    )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②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篇7:《战国策·燕策》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战国策·燕策》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欲()成大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太傅幸而图之

图:考虑,计议

B、乃造焉

造:到……去,拜访

C、明不言也

明:明白,知道

D、太子再拜而跪

再:两次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丹所请田先生无言(),欲()成大事()谋

A、者以之

B、也因而

C、矣为者

D、也与则

7.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8.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到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的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呀。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3分)

⑵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3分)

⑶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4分)

参考答案

5.C。明:表明。

6.A。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7.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8.B。太子丹只亲自拜访了鞫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3分)

⑴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跪着(替田光)拂拭坐席。(却行:倒退着走。道:通“导”,引导,引路。句意。各1分)

⑵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3分)

⑵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不如当年了。(形:身体。不逮:不如。句意。各1分)

⑶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4分)

⑶我私下里没把自己当外人,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窃:私下。外:意动。过:拜访。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太子丹担心它。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过了一些时候,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比不上当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我私下里没把自己当外人,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荆轲说:“遵命。”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说完就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

篇8:《宋史列传策二十一》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宋史列传策二十一》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窦贞固,字体仁,同州白水人。父专,后唐左谏议大夫。贞固幼能属文,同光中举进士,补万全主簿。丁内艰去官,服除,授河东节度推官。时晋祖在藩,以贞固廉介,甚重之。及即位,擢为户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就拜中书舍人。

天福三年,诏百僚各上封事,贞固疏曰:“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求贤若渴,从谏如流,郑所以誉子皮。为国之要,进贤是先。陛下方树丕基,宜求多士。乞降诏百僚,令各司议定一人,有何能识,堪何职官,朝廷依奏用之。若能符荐引,果谓当才,所奏之官,望加奖赏;如乖其举,或涉徇私,所奏之官,宜加黜罚。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书奏,帝深嘉之,命所司着为令典。明年,改御史中丞,与太常卿崔棁、刑部侍郎吕琦、礼部侍郎张允同详定正冬朝会礼节、乐章及二舞行列。

少帝即位,拜工部尚书。迁礼部尚书,知贡举。旧制,进士夜试,继以三烛。长兴二年改令昼试,贞固以昼晷短,难尽士材,奏复夜试。择士平允,时论称之。改刑部尚书,出为颍州团练使。岁余,复拜刑部尚书。

周祖兵起,贞固与苏逢吉奉隐帝兵次于野,败。逢吉仓黄自杀,贞固遂诣周祖。周祖称太后制,委贞固与苏禹珪、王峻同掌军国政事。周祖登位,加兼侍中。

宋初,以前三公赴阙陪位,诣范质,求任东宫三少,预朝请,质不为奏。乃还洛,放旷山水以自适。开宝二年病困,自为墓志,卒,年七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策二十一》)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B.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C.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D.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字,往往与名在意义上有关联。古代无论南女,如冠时都要取字,有成人之意,与别人交往时以字称对方表示尊敬。

B.正冬,仲冬,也指冬至。古代官方一般要在这一天举行朝会祝贺仪式,规定乐章,设立文武二舞。

C.晷,原意指日影,古人也称太阳在圭表的投影为晷,晷在古代还指用来观测日影以及定时刻的仪器。

D.东宫,既指后妃所居之处,也代指后妃;也指太子所居之宫,或代指太子。此处指后者,东宫三少即指少师,少傅、少保,为东宫三师辅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窦贞固自幼就善于写文章,既恪守孝道,又廉洁正直,得到朝廷的器重,先后在后唐、晋、周、宋等朝代担任重要官职。

B.窶贞固有人才方略。给皇帝的奏章中能够以史为鉴,明确指出人才在治国中的重要性,他提出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得到皇帝赞许。

C. 窦贞尚择士平允,被时人陈赞。他发观进士在白天考试时间不足的问题后,主动上奏要求改回在夜间进行考试的制度。

D. 窦贞固想通过范质获得东官三少的职位,但他的请求没有得到范质的帮助,于是纵情山水享乐,病故前为自己写下了墓志。

11.把文中画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 丁内艰去官,服除,授河东节度推官。(3分)

(2)如乖其举,或涉徇私,所奏之官,宜加黜罚。(3分)

参考答案

8、C

9、A(男性加冠时取字,女性及笄时取字)

10、A(在宋代担任要职没有依据,求任东宫三少不得)

11、(1)因为母亲去世而为母亲守孝而辞官,守丧期满,做了河东节度推官。

(2)如果违背了自己的举荐,或者涉嫌徇私舞弊,对那个推荐人才的官员,就应当责罚罢黜。

参考译文

窦贞固,字体仁,是同州白水人。父亲为窦专,是后唐左谏议大夫。

篇9:“陈策,建昌南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陈策,建昌南城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陈策,建昌南城人。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①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②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③有之,今何靳④?”策曰:“然,有质钱⑤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危整者,建昌南城人。买鲍鱼,其驵舞秤权⑥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⑦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注释】

①驵:zǎng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

②亢亢:刚直、硬。

③帑:t?ng储存钱财的库房。

④靳:jìn吝惜,不肯给予。

⑤质:质押的.钱物。

⑥秤权:秤锤。

⑦畀:bì给予。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不忍∕移之他人。 B.官人∕疑策爱也。

C.亢亢终日∕不得被。 D.追鱼人数里∕返之。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谢()(2)病()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2)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11.概括陈策所做的两件事。(2分)

12.从陈策与危整两人身上,你获得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

8.C

9.(1)道歉(2)坑害

10.(1)我这东西是从质人手中买来的,怕不是真品,作个验证让你看。

(2)你想喝酒,何必去欺侮卖鱼的贫苦人呢?

11.追回当马卖给他人的骡子;不将质量不好的东西坑害他人

12.不贪便宜;为别人着想。

参考译文

陈策,建昌南城人。曾经买一匹骡子,不被鞍或让人骑,或驮运货物,不忍心再到市上卖给他人,就叫人在村外草屋进行喂养,让它老死在这里。他的儿子与奸诈的经纪人合谋,在这里经过的官人,有的马突然死去急着再买,他们就借此机会,故意将骡子的脊背磨破,牵到市上去卖,并且极力夸耀这匹骡子如何如何。不久,就将它卖了出去。陈策听说后,就连忙前去追赶,见了买主,如实地告诉不能让人骑乘驮运的实情。官人听后,不禁产生疑虑,以为他是喜爱这匹骡子,便问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陈策让官人将鞍子放在骡背止,硬是折腾了一天,也没有放上,被骡子踢得一塌糊涂。这时官人才明白了真情,从内心里对陈策发出了由衷的感谢。陈策当即把钱退还给了官人,官人把骡子退还给了陈策。又有一次,一个人到陈策家里去买质地轻软带有椒眼文饰的银器,陈策不卖给。这个人有些生气,就问他道:“我明明见你家中有这种东西,现在为什么不卖给我呢?”策回答说:“是啊!我家存放的这种银器,时间已经很长了,我听说你买这东西是为女儿作陪嫁用的,怎么能用这样过期报废的货物来坑害你呢?”说罢,就将家中所存的银器投进炽热的炭火盆中焚毁,并对买主说:“我这东西是从质人手中买来的,怕不是真品,作个验证让你看。”

危整,建昌南城人。一天,他到市止买回鲍鱼,经纪人舞弄着称锤,故意多给秤了几斤,卖鱼人走后,经纪就对危整说:“你只买五斤,我暗中给你称了十斤,你得请我喝酒”整听后,十分吃惊。忙去追赶卖鱼的人,跑了几里才追止,把多给他的鱼,按重付给了卖鱼的人。就把那位经纪请到酒店中饮酒,并对那位经纪说:“你想喝酒,何必去欺侮卖鱼的贫苦人呢?”

篇10:《战国策齐策》阅读训练附答案翻译

《战国策齐策》阅读训练附答案翻译

战国策 齐策

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②。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③垄④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⑤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释】①颜斶(ch):齐国的隐士。②趋士:指礼贤下士。)

③柳下季:即柳下惠,春秋时鲁国贤人。④垄:坟墓。⑤尊遂:尊贵显达。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 去:离开

B.寡人自取病耳 病:羞辱

C.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 游:交往

D.清净贞正以自虞 虞:同娱,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推选则禄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则再拜而辞去也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C.①君子焉可侮哉 ②置杯焉则胶

D.①夫玉生于山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颜斶不畏权贵、洁身自爱的一组是

①斶亦曰:王前!

②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③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

④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⑤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⑥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颜斶却让齐宣王到他跟前,让齐宣王很不高兴。

B.颜斶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证明了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

C.齐宣王要颜斶拜他为师,并许诺给以优厚的待遇,但颜斶还是告辞离开了。

D.本文通过颜斶与齐宣王的对话,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参考答案:

9.A(离,距离)

10.B(A项,则,①连词,就;②连词,却。B项,而,①②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焉,①疑问代词,怎么;②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D项,于,①介词,从,在;②介词,到。)

11.D(主要通过颜斶的行为、看法以及他对回归乡野、知足常乐的人生向往来表现的。)

12.C(应该是齐宣王要拜颜斶为师。)

附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对他说:颜斶你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您上前来。齐宣王听了不高兴。左右的侍臣都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你怎么可以这样呢?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

齐宣王恼怒,变了脸色说: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说:士人尊贵,而君王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

宣王说:可叹呀!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我这是自取其辱呀!希望先生能收我为弟子。如果先生与我相从交往,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要求告辞回家,对宣王说:美玉产于深山,一经琢磨则破坏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宝贵,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士大夫生于乡野,经过推荐选用就接受俸禄,这也并不是说不尊贵显达,而是说他们的形神从此难以完全属于自己。臣只希望回到乡下,晚一点进食,即使再差的饭菜也一如吃肉一样津津有味;缓行慢步,完全可以当作坐车;无过无伐,足以自贵;清静无为,自得其乐。请大王准许我回乡,让我安步返回家乡。于是,再拜而去。

君子说:颜斶可以说是知足的人了,返朴归真,那么终身不会受到羞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