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盗顾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绛侯周勃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绛侯周勃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绛侯周勃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1:绛侯周勃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最。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最。围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颖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B.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C. 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D.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 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 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勃军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灭秦定楚,多次立上等功。

B.周勃不喜文学。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就面向东坐着,责令他们直言陈事。

C. 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D. 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殃及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允许他辞职,周勃辞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分)

(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2)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答案:

1.C

2.D(“符”合二为一方生效文言文阅读答案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阅读答案。)

3. C(“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不当。) (4-6小题每小题3分。)

4.(1)(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害怕自

己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里拿上武器,(然后他才去)会见郡守郡尉。 (“每”“行”“诛”“被”“兵”各1分。共5分。)

(2)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查验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 (“狱辞”“谢”“验”“出”“使使”各1分,共5分。)

[绛侯周勃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2:《绛侯周勃世家》的阅读答案

《绛侯周勃世家》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17题。(11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①,持满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③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④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⑤。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⑥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选自《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

【注释】①彀(gu):张满弓。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②持满:把弓弦拉足。③军门都尉:守卫军营的将官,职位略低于将军。④节:符节,皇帝给的凭证。⑤壁门:营门。⑥按:控制。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军:

(2)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被:

(3)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既: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已而之细柳军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

B.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广起,夺而杀尉 (《史记·陈涉世家》)

C.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韩愈《马说》)

D.乃拜亚夫为中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6.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17.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断开。(断两处)(2分)

将 军 亚 夫 持 兵 揖 曰 介 胄 之 士 不 拜 请 以 军 礼 见。

答案:

14.(3分)

(1)军:驻军,驻扎军队(2)被:通“披”,穿、穿戴(3)既:已经(每字1分)

15.(2分)B(B项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A项第一个“之”:动词,去、到;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且”:动词,将要;第二个“且”:连词,况且;D项第一个“乃”:连词,于是、就;第二个“乃”:副词,竟然)

16.(4分)(1)营门的.守卫士官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2分,“谓”“约”各1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从将军到下属官兵都骑马迎送。之后到达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身披铠甲,兵刃锐利,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天子的先行官来到军营,不能进入。先行官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于是周亚夫传话打开军营大门。守门的官吏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天子就拉紧缰1分。)

(2)天子被他感动了,面容庄重地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2分,“动”“使”各1分)

(句意不完整,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17.(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每处1分)

附:课外文言文翻译

文帝后六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便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便防备匈奴。慢行进。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拜见皇上。”天子被他感动了,面容庄重地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

出营门后,群臣都露出惊讶之色。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从前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像是儿戏,他们的将军本来就可能受袭击被俘虏。至于亚夫,怎么可能去侵犯他呢!”称赞他很久。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除了。文帝便授予周亚夫中尉的官职。

篇3:《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日:“楚兵剩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昊、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粱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延尉。延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清救/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清救太尉/不肯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教太尉/不肯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P: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答案:

4.A(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

5.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考查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和思维的延展能力)。

6. D(“景帝怀疑他谋反”及“指使吏卒”属臆想,原文无据。)

7.(1)文帝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诏”“其子最贤者”“荫”“续”,每处1分,句意1分。)

(2)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或: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彼”“侯”“何以”“人臣不守节者”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因窘。真令人悲伤啊

篇4:绛侯周勃世家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绛侯周勃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绛侯周勃世家的文言文练习以及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共20分,1-4题每题各5分,第5题8分)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封)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薄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已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选自《史记?

》)

1、选出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曩者霸上、棘门军/曩:从前 B、即有缓急/即:即使

C、丞相固争之/固:坚决D、召诣廷尉/诣:到……去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①称善者久之/②天下共击之 B、①愿以梁委之/②人主各以时行耳

C、①成礼而去/②呕血而死 D、①天子为动/②亚夫以中尉为太尉

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周亚夫军纪严明的'一组是( )

A、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B、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C、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吏薄责条侯,条侯不对

D、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

4、对原文内容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亚夫执法严明,皇上到军中也要遵守他的军规,但是皇上不仅没有怪他,反而很赞赏他。

B、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争辩,也未能劝阻,但是景帝以后仍然十分器重他。

C、周亚夫敢于直言犯谏,窦太后想让景帝封自己的哥哥为侯,周亚夫用高祖的话阻止了景帝。

D、司马迁认为周亚夫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所以最后以穷途困窘而告终。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每小题4分)

(1)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封)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B(如果)

.C(连词,表承接)

B

B(景帝此后就疏远他了。)

(1)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他的建议。(2)窦太后说:“君主们都是各自按照当时的情况行事。我哥哥窦长君在世的时候,竟不能被封侯,死后他的儿子彭祖反倒封侯了,这件事我非常悔恨,皇上赶快封王信为侯吧!”

篇5:《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及译文)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日:“楚兵剩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昊、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粱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延尉。延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清救/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清救太尉/不肯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教太尉/不肯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答案:

4.A(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

5.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考查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和思维的延展能力)。

6. D(“景帝怀疑他谋反”及“指使吏卒”属臆想,原文无据。)

7.(1)文帝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诏”“其子最贤者”“荫”“续”,每处1分,句意1分。)

(2)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或: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彼”“侯”“何以”“人臣不守节者”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因窘。真令人悲伤啊!

篇6:《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原文及翻译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原文及翻译

原文: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日:“楚兵剩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昊、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粱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延尉。延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译文:

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

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

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

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因窘。真令人悲伤啊!

篇7:孔子世家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孔子世家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2326题(15分)

甲:太史公曰: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乙:太史公叙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公卿特起则曰列传,此其例也。其列孔子为世家,奚其进退无所据耶?孔子,旅人也,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此列之传宜矣,曷为世家哉?岂以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盛,舄奕万世,故为之世家以抗之?又大非极挚之论也。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特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而迁也自乱其例,所谓多所抵牾者也。

(选自王安石《孔子世家议》)

22.翻译下面句子(3分)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乙文中列传是《史记》写作体例,除上文提到的本纪、世家外,还有 ____ ____(2分)

24.乙文中,王安石推测司马迁把孔子列入世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段运用引用和对比的手法,突出孔子的至圣至贤以及他的威望之高,影响之大。

B.甲段写作者仰慕孔子,感到读其书还不足以感受其为人,便到鲁地实地考察体会,最后流连忘返。这样写突出孔子思想的感召力和为人的魅力,更令人信服。

C.乙段的辩驳,有理有据,步步深入,作者认为在《史记》中孔子应当被列在列传之中,而列在世家之中反而不利于光大他的思想。

D.乙段的第二自然段,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对孔子的才能和思想大加褒扬,说明孔子的.才能足以和帝王相比,孔子的思想可以世代流传于天下。

26.《史记》将孔子列在世家中,甲文司马迁对此作了一定的阐释,乙文王安石对此大加辩驳,你倾向哪一方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2.(3分)孔子是平民百姓,(他的思想)传递了十多代,求学问的人都尊奉他。

23.(2分)书 表 24.(2分)仲尼躬将圣人之资,其教化之圣,舄奕万世。

25.(3分)C

26.(4分)要点:观点和理由(倾向司马迁:孔子的功绩,作者仰慕的感情倾向,《史记》

其它篇目等。倾向王安石:史书编排体例的客观规范,孔子的才能和思想的光芒不因编排在哪里而增加或减损,《史记》其它篇目等。)语言表达。

篇8:陈涉世家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陈涉世家 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以下各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今亡亦死 亡:_____

(2)宜多应者 应: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上使外将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逃亡(逃走)

(2)响应

2。(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

3。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篇9:比较阅读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比较阅读文言文训练题及答案

比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不可久居 ▲ 不可名状 ▲

斗折蛇行 ▲ 悉皆怪石 ▲

1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乃记之而去 B.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潭西南而望 而置州以来 D.为之怅然 佁然不动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

13.回答问题。(5分)

(1)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分)

甲文: ▲

乙文: ▲

(2)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0.停留 说出 像北斗七星 都

11.D

12.(1)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岸边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13.(1)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2)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篇10:《陈涉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陈涉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选出下面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阳夏(ji?)B.陈胜王(wáng)

C.当行(háng)D.间令(jiàn)

小题2:.选出下面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A.发闾左適戍渔阳B.为天下唱

C.固以怪之矣D.皆指目陈胜

小题3:.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数谏故(屡次)B.怅恨久之(失望)

C.楚人怜人(可怜)D.辍耕之垄上(去、往)

小题4:.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知道鸿鹄的志向。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C.燕雀不知道鸿鹄的志向? D.鸿鹄的志向被燕雀发现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B

篇11:陈涉世家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陈涉世家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天大雨 会:

(2)以数谏故 数:

(3)楚人怜之 怜:

(4)所罾鱼腹中 罾: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小题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

【小题4】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小题5】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

【小题1】(1)适逢,恰巧遇到 (2)屡次 (3)爱怜 (4)用网捕

【小题2】(1)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小题3】(1)“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小题4】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小题5】(1)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士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2)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会”与“怜”是古今异义字词,“会”古义是“恰逢”,“怜”古义是“爱”。“数”是一词多义,有“多”有“几”有“计算”等义,句中是“多次”。“ 罾”,课文注释中注明,要记忆,本义是鱼网,句中作用动词:用网捕。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这几个字词,学习中老师都会讲到。学习古文,首先要记课文注释中对生僻字的解释,注意古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句名句,“燕雀”是小鸟,“鸿鹄”是天鹅,“安”表示疑问语气:怎么,“志”,指“志向”,“哉”是古文中常见的语气词:呢。第二句中的“间”是古今异义字词,古义有“一会儿”“挑拨”“私下”的意思,本句中是“私下”,“之”是动词“去往”,“次”是“驻扎”,“所”是“地方”,“丛”是树林。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点评:本题有难度,对于名篇中的名句,学生熟悉,但第二句中很多字词学生不好理解。对于名篇中名句,不能死记硬背,理解其意义时,也只理解其文字表现的`意思,要深刻理解其含义。翻译,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文言语言,一方面也为了理解其含义。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理解“燕雀”“鸿鹄”是什么鸟,从它们的形象和特点上即可理解作者的比喻义,从句中含义理解也可以。

考点:句子含义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明确。古人说理抒情,常用比喻,古诗中更常见,比如“落花不是无情物”“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要注意学习这种方法,多积累这样的句子,作写作的材料。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本原因”指向的是矛盾双方对立的根源,即阶级矛盾,“直接原因”指的是引起事件发生的导火线,即某一起因,据此了解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考点:文意分析

点评:本题不难,这是学习中老师重点讲授的问题,学生可以不用多加思考或组织语言即能作答。此类题,虽然考的是阅读题,其实学生根本不用阅读文段,凭记忆回答,所以,这样的题没什么意义。

【小题5】

试题分析:要从历史背景和文章写作的时代去理解,从背景来说,中国百姓有“愚昧”的思想,“尊君”思想重要,不敢反抗,而又相信天意,从时代来说,几千年前,人们确实没有高度的智慧,只有用这各上“盅惹”的办法来起事,这是从“评价”的角度说,要回答陈胜“为什么这样做”,还要从其机智上再加以说明(这也是现代人的理解)。

考点:人物形象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回答此题一般很简单:陈胜很聪明,但本文的作者司马迁所反映的问题不是这么简单,有很多历史和传统思想方面的问题,当然对学生不必要求太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