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le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低年级更要抓好“读“的训练,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低年级更要抓好“读“的训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低年级更要抓好“读“的训练

篇1:低年级更要抓好“读“的训练

低年级更要抓好“读“的训练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读”也一直是最基本重要的学习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把“读”挤进课堂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下面我结合课改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要确立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立足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喜欢读书。备课要备“读”,备指导“读”的方法,对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和难读的长句,教师要范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朗读的语气。在讲课上不离“读”,讲课要讲阅读的重点、难点,用“讲”给“读”开路,在讲中教给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总之,整个教学过程要围绕读、渗透读,时刻不忘“读”,同时,要注重读的形式多样化。

二、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

读书时,“口、耳、眼”三者要相互配合,眼看字,口发音,耳听音,不丢字,不添字,不读错字,不重复,不颠倒,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比较适度。凡是通过耳听辨识出错误和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当即停下,反复练读,直到达到要求再往下读,低年级学生在练读中普遍性不会断句,我就教学生按意思来断句。如《春晓》中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由于学生不理解“处处闻啼鸟”的意思,误断成“处处/闻啼/鸟”。我引导学生理解,“闻、啼”各是什么意思,应怎样断句。通过一句一句地理解,教读,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在一年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拼音,一目双行读的能力,读正确、读流利,达到熟能成诵,只有严格要求训练,才能提高整体的朗读水平和读的质量。

三、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指名读、分行读、齐读等。让学生读而不厌,乐此不疲。还要注意读的层次性,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重在变化,逐步深入。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他们投入情感的读,有感悟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意、入境、动心,真正使课文中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如教学第一册《比尾巴》一课时,通过问答式的读,使学生知道兔、猴、孔雀尾巴各自具有的特征。让学生学会用声音表达情意的韵律,以求再现文章的意境、形象、感情,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四、通过朗读,增强语感能力。

在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好的`文章、诗歌、片段,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乃至多背诵,从中得到“感悟”,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助于丰富学生语言,培养感情,加深理解,随时体味,储存知识,终身受用。如教学第二册《四个太阳》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这段在朗读时应注意高低起伏的变化,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愿望,读出舒服、清凉的感觉。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培养学生语感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倾听优秀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使他们感受到朗读中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感。如《雪地里的小画家》可结合录像片,引导学生带着儿童天真、稚嫩的童音读出来。使学生知道谁在雪里画了什么,进而了解这些动物爪子的不同形状。这样学生就轻轻松松地学会了多方面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低年级更要抓好“读“的训练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

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

如何加强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

四川省万源市庙垭学校 秦 杰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知水平,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就成了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训练之一。怎样才能从低年级着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注重朗读的基础训练

低年级朗读训练有三个最基本要求。一是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发音标准,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句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要有良好的朗读习惯,不指读,不唱读。二是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三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朗读时要准确地把握蕴藏于字里行间的情意,要用自己的心声恰当地表达出这种情意。

二、注重朗读的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正确,悟出情感。要使学生会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悉心具体指导。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读,不该怎么读,学生就很难学好朗读。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做示范性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教学时,通过教师亲切悦耳、感情丰富、表达准确的朗读,使学生在和谐优美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炽热感情、恬静优美的意境,再现文章的艺术魅力。我在教《泉水、小溪》片段时,在范读示范中,“泉水、小溪、大江”读出童音,显出天真可爱。在范读“泉水、小溪、大江”回答的话时,声音要显出甜甜的、很天真,读出儿童的纯真。而“大江”很大,读时就把声音放粗一些,读出“大江”的气魄。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在朗读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悟出文章中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2.把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论文范文 )读多了,练多了,学生自然就能理解文章内容。一节语文课,教师必须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朗读练习的空间。但也要注意,重复地读出是必不可少的,可机械刻板的重复,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索然无味,收效甚微。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①范读。范读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多媒体范读;可以全文,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读一段或一句。②领读。学生朗读水平很低时,教师要一句句地领读。③齐读。齐读可以使同学都获得朗读训练的机会,也有利于训练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④个人读。包括自由读和指明读。⑤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恰当地选用不同的朗读训练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调节学生读书的情绪,激发学生朗读的情趣,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3.朗读指导要精,举一反三。在朗读中,教师的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要到位,再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形成熟练的技能。教师在指导学生训练朗读时要有精的训练点和训练要求,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有的侧重清楚明白,有的侧重长句中的停顿,有的侧重语气,有的侧重感情……在训练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讲究方法,概括地说就是“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

低年级更要抓好“读“的训练总之,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抓好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

抓好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听说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阅读教学理应优化教学过程,使各个环节都成为训练学生说话的“讲练场”。

一、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表现事物的能力。

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形象化,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方便;插图的内容又多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 因为学生对插图所反映的事物比较熟悉,所以它又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凭借。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按一定顺序,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充分看图后,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主要意思,然后再结合初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 样描写图中的事物的,比一比自己的“说”与作者的“写”有哪些不同。这样的先说后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先说后比”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完善自己的表达。同时,不同的学生同说一幅画的内容,所用的方法和言辞自然有所不同,学生在听中可以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

二、识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题是课文的“眼晴”。通过课题往往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阅读理解前,让学生识读课题后,说说题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释题能力,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思辨能力。

指导学生识课题,说题旨,要根据学生的'年级、认知水平等情况,作出适度的点拨和提示。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用提出具体问题让其回答的方法进行。如读课题“师生情”后,可以提问:①读了课题,你 知道课文写的是谁与谁的事?②你能结合图画,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吗?③读了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说话,既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初步了解,对课文的中心有大致认识,同时又锻炼 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三、学词语,练造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除了会读会写和懂得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加强口头造句训练,让学生通过造句,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积累运用词语的 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要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说通顺,而且要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生动,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让学生用“布满”造句,光说明“什么布满了什么”还不够,还必须说清“为什么布满”和“ 怎样布满的”。比较下面两句话,第二句就比第一句具体、生动、有感情些。

(1)妈妈脸上布满了皱纹。

(2)妈妈脸上布满了皱纹,这是她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整天操劳不息的结果。

四、读语句,说内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句子的关键又在于或抓住重点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含,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因此,阅读理解句子时让学生说说句 子的内含,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说句子的内含,要先指导学生说清句子的表面意思,然后再进一步说明其中的内含。这样既能降低说的难度,并形成坡度,又便于学生学会读句析句的方法技巧。如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全神贯注》中的这 句话:“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先要说出表面意思:罗丹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然后再结合上文,想想罗丹为什么会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的,从而说出内含:说明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达 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五、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读懂段落是读懂全篇的关键,概括段意是归纳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阅读教学必须抓好读段析段这个重要环节。在读段析段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分段依据和段落大意,有以读促说、以说促读的好处。说 是理解的语言外观,通过说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只有理解分析正确,概括得当,才能说得准确。反过来,说的“结论”被人检验后,又能促进理解分析的深化与完善。如此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一定能得 到提高。

六、抓中心,说体会,培养学生的语言传情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收益。文章中的人物品质、故事情节、事理哲理、情感内含等,一定会促使学生心灵震动,产生多种“思绪”,这是阅读教学应有的效应。在此基础上,如果 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绪”说出来,一则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传情能力。

实践证明,“我口说我心”比“我口说我见”要难得多,尤其是让学生说说像“体会”、“感触”这类的 “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内心体验”,更会使他们感到既无处下手,又说不清楚。那么,如果我们从早抓起,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篇篇课文的阅读和相关训练,去慢慢培养学生的语言传情能力,自然会突破常规,收到明显效果。

指导学生抓中心,说体会,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多次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养成怎么想就怎么说的习惯,掌握“我口说我心”的方法规律,从而形成表达内心活动的语言传情能力。

篇4:抓好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

抓好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

“教学大纲”指出:“听说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阅读教学理应优化教学过程,使各个环节都成为训练学生说话的“讲练场”。

一、看插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表现事物的能力。

人教社编的九年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小学语文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形象化,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方便;插图的内容又多是学生熟悉的事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 因为学生对插图所反映的事物比较熟悉,所以它又是训练学生说话的好凭借。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按一定顺序,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充分看图后,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主要意思,然后再结合初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 样描写图中的事物的',比一比自己的“说”与作者的“写”有哪些不同。这样的先说后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先说后比”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完善自己的表达。同时,不同的学生同说一幅画的内容,所用的方法和言辞自然有所不同,学生在听中可以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

二、识课题,说题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题是课文的“眼晴”。通过课题往往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阅读理解前,让学生识读课题后,说说题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释题能力,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思辨能力。

指导学生识课题,说题旨,要根据学生的年级、认知水平等情况,作出适度的点拨和提示。对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用提出具体问题让其回答的方法进行。如读课题“师生情”后,可以提问:①读了课题,你 知道课文写的是谁与谁的事?②你能结合图画,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吗?③读了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说话,既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初步了解,对课文的中心有大致认识,同时又锻炼 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三、学词语,练造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除了会读会写和懂得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所以,阅读教学必须加强口头造句训练,让学生通过造句,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积累运用词语的 经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指导学生造句,不仅要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说通顺,而且要指导学生把话说具体、说生动,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让学生用“布满”造句,光说明“什么布满了什么”还不够,还必须说清“为什么布满”和“ 怎样布满的”。比较下面两句话,第二句就比第一句具体、生动、有感情些。

(1)妈妈脸上布满了皱纹。

(2)妈妈脸上布满了皱纹,这是她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整天操劳不息的结果。

四、读语句,说内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理解句子的关键又在于或抓住重点词语,或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内含,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因此,阅读理解句子时让学生说说句 子的内含,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说句子的内含,要先指导学生说清句子的表面意思,然后再进一步说明其中的内含。这样既能降低说的难度,并形成坡度,又便于学生学会读句析句的方法技巧。如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全神贯注》中的这 句话:“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先要说出表面意思:罗丹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然后再结合上文,想想罗丹为什么会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的,从而说出内含:说明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达 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五、品段落,说段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读懂段落是读懂全篇的关键,概括段意是归纳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阅读教学必须抓好读段析段这个重要环节。在读段析段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分段依据和段落大意,有以读促说、以说促读的好处。说 是理解的语言外观,通过说可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只有理解分析正确,概括得当,才能说得准确。反过来,说的“结论”

[1] [2]

篇5:小议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有益尝试

小议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有益尝试

小议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有益尝试

广西凤山县袍里乡弄仁小学 彭凤强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寻找到高效的阅读训练方法,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精讲多读,读出情感等三种方法,是我近几年尝试出来的对于小学低年级阅读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阅读 训练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我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注重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时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对于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时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子课件等。这样以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这样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