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q3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记棚民事的现代文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记棚民事的现代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记棚民事的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记棚民事的现代文阅读答案

记棚民事的现代文阅读答案

记棚民事

[清] 梅曾亮①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②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崇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③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注]①梅曾亮(1786~1856),清代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 ②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③填汙:填塞、淤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 行状:记述死者生平行事的文章

B.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崇山峻岭 茹淡,吃没有滋味的东西。

C.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俟:依靠

D.余览其说而是之 是:认为……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开种旱谷,以佐稻粱 引壶觞以自酌

B.毕至洼田中乃止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C.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

A. 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B. 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C. 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D.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4.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恪公任安徽巡抚期间,上奏力主准许棚民开荒山地,认为这样可以解决无地农民的困难,作者赞同他的说法。

B.宣城乡民认为开山辟地会造成水土流失,害处大,不值得提倡,作者认为乡民的说法也有道理。

C.结尾一段“如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易水土流失。

D.文章论述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利”与“害”,反映了作者对国事民生的关注,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5.翻译上面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俟:等待)

2. A (A 用来,连词;B 副词,才;/代词,这样;C 代词,这样;表婉商语气,希望。 D 名词性短语,??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 B.

4.C(“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并没有提及开山又易水土流失的问题)

5.①他在任安徽巡抚时,为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民开发山地的事情,非常尽力。 ②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 (3)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

参考译文:

我为董文恪先生写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看了他的全部奏议。他在任安徽巡抚时,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户开发山地的事情,非常着力,大致意思是说:攻击棚户开山的人,都沉迷于风水迷信之说,甚至有人不惜荒废数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口棺材的土穴,违背典章制度,荒废山地收成,不可以这样做的。棚户能够在丛山峻岭中艰苦劳作,吃粗而无味的食物;在人迹不到的地方开山种植宜于旱地生长的庄稼,用来辅助稻谷和小米的不足。百姓中没有闲散的人,土地也没有荒置的,在管理上又非常方便,(因此)不可以禁止(棚民开荒的),这样可以平息事端。我看了他的奏议,认为是对的。

等我来到宣城,向乡人询问棚户开山的事。都说未经开荒的山,土石坚固,草木茂密,腐烂的`树叶积聚几年,可有二三寸厚,每到天下雨,(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上,再从腐叶流到土石上,经过石缝渗滴成为泉水,这种泉水下流比较缓慢,再加上水流下去土石不会随着一起流失。水流慢,所以地势低下的田地受到水流也不会造成水灾;而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能受到泉水的渗透浇灌。若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一场雨还没有下完,泥沙和山石随着一起流下去,奔流进入山谷溪涧中,都填塞淤积起来不可以积水,最后流到低凹的洼田中才停止;等到洼田干涸的时候,而山田的水也已没有了。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使能生长五谷的良田遭殃,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民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我听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也是对的。

咳!利和害不能两全由来已久了。依从前一种说法,可以平息事故;依从后一种说法,可以保护农田的利益。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忧的那样,那么我还没有找到这样的方法。所以记下这件事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来解决。

篇2:记棚民事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记棚民事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5、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

22.(1分)他们沉迷风水迷信,担心开山破坏好风水。

23.(2分)第1处是指董文恪认为开山具有使闲散百姓开荒获利避免纷争的益处(1分)。第二处其说是指乡人认为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以致贻害能生长粮食的田地具有害处(1分)。

24.(2分)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对偶句,对偶中又有对比(1分),突出棚民开山所导致的后果严重,实则是有害而无利之举(1分)。 (评分说明:如从整句的角度来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没有明确观点(1分)。只是对两种情况作客观分析(1分),分别指出棚民开山的利弊(1分)。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问题供人讨论,也为真正解决问题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分)。 (评分说明:判断没有明确观点1分;后四点答到三点即给3分)

补充答案: 文章实有观点(1分)。作者的观点实在最后:养民术需习民事者推行(1分)。作者在1、2节看似通盘肯定两种观点,但其实都有对民事不可两全的无奈。可以说,作者所有的主张都是”为百姓着想”这一观点服务的(1分)。从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百姓的理解,以及对官员”习民事”的呼唤,体现了忧民所忧的平民情怀(1分)。)

篇3:梅曾亮《记棚民事》阅读答案及翻译

梅曾亮《记棚民事》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阅读题:

22、第①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5、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

22.(1分)他们沉迷风水迷信,担心开山破坏好风水。

23.(2分)第①段“其说”是指董文恪认为开山具有使闲散百姓开荒获利避免纷争的益处(1分)。第②段“其说”是指乡人认为开山导致水土流失以致贻害能生长粮食的田地具有害处(1分)。

24.(2分)作者将复杂的意思浓缩为对偶句,对偶中又有对比(1分),突出棚民开山所导致的后果严重,实则是有害而无利之举(1分)。 (评分说明:如从整句的角度来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没有明确观点(1分)。只是对两种情况作客观分析(1分),分别指出棚民开山的利弊(1分)。这种客观的不妄下结论的态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问题供人讨论,也为真正解决问题起到很积极的作用(1分)。 (评分说明:判断没有明确观点1分;后四点答到三点即给3分)

阅读题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 行状:记述死者生平行事的文章

B.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崇山峻岭 茹淡,吃没有滋味的东西。

C.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俟:依靠

D.余览其说而是之 是:认为……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开种旱谷,以佐稻粱 引壶觞以自酌

B.毕至洼田中乃止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C.则吾盖未得其术也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

A. 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B. 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C. 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D.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4.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恪公任安徽巡抚期间,上奏力主准许棚民开荒山地,认为这样可以解决无地农民的困难,作者赞同他的说法。

B.宣城乡民认为开山辟地会造成水土流失,害处大,不值得提倡,作者认为乡民的说法也有道理。

C.结尾一段“如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而开山又易水土流失。

D.文章论述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利”与“害”,反映了作者对国事民生的关注,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5.翻译上面文言文材料中划线的句子

(1)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3 分)

(2)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4分)

(3)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4分)

参考答案

1.C(俟:等待)

2. A (A 用来,连词;B 副词,才;/代词,这样;C 代词,这样;表婉商语气,希望。 D 名词性短语,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 B.

4.C(“董公之所忧”,“忧”是指不开山容易惹出事故,并没有提及开山又易水土流失的问题)

5.①他在任安徽巡抚时,为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民开发山地的事情,非常尽力。 ②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 (3)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

参考译文

记棚民事的现代文阅读答案我为董文恪先生写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看了他的全部奏议。他在任安徽巡抚时,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户农民开发山地的事情,非常着力,大致意思是说:和棚户农民互相攻击的人,都沉迷于风水迷信之说,甚至有的用数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口棺材的土穴,违背典章制度,荒废山地收成,因此不可以照此实行。而棚户农民能够在丛山峻岭,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开山种植宜于旱地生长的庄稼,用来辅助稻谷和小米的不足。没有闲散的百姓,也没有不获收成的土地,在策略上非常有利,不可以禁止,以免引起乱子。我看了他的奏议,认为是对的。

等到我来到宣城,问乡人关于棚户农民开山的事,都说:没有开过的山,土石坚固,草和树长得茂密,腐烂的树叶积聚几年,大约有二三寸厚,每到天下雨的时候,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上,再从腐叶流到土石上,经过石缝一点一滴下滴成为泉水,这种泉水往下流比较缓慢,再加上水流下去山土不跟随着一起流失。水流缓慢,所以地势低下的田地受到水流也不会造成水灾;如果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能受到泉水的渗透和浇灌。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一场雨没有下完,泥沙和山石随着一起流下去,奔流进入山谷溪涧中,都填塞淤积起来不可以积水,最后流到低凹的洼田中才停止;等到洼田干涸的时候,而山田的水也已没有了。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我听了他们的说法,也认为是对的。

咳!利和害不能两全也由来已久了。依前一种说法,可以不致惹出事故;依后一种说法,可以保护农田的生产。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象董公所担忧的,那么我还没有得到这样的办法。所以记下来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来处理。

『注』①行状:记述其家世和平生的文章。②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

篇4:记棚民事答案及译文

记棚民事答案及译文

记棚民事——〔清〕梅曾亮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选自咸丰刻本《柏枧山房全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览其说而是之 是:对的

B. 今以斤斧童其山 童: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

C. 及洼田竭 竭:干涸

D. 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习:熟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其下水也缓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高田犹受其浸溉 其无知,悲不几时

D.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B.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C.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D.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分析了棚民开垦荒山的得与失,即尽收地利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他们担心的是怕破坏分风水,还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C、尾段“如董公之所忧”,“忧”的是不许开山种植辅助稻米的不足,容易惹出事故。

D、本文是一篇经世致用、现实性较强的论文,文字简洁,意蕴深厚,富有思辩性,其论题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

⑵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

⑶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

答案

5、答案:A认为是对的

6、答案:B;A用(介)/ 把(介);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舒缓语气;C它(代‘泉水’/如果(表假设)D用在主谓之间取独(助)/这(代)

7、答案:D

8、答案:B阻止棚民开荒的人,没考虑水土流失的问题

9、答案:⑴而棚户农民能够在丛山峻岭,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采分点‘攻苦’‘茹淡’状语后置4分);⑵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采分点:‘是’‘为’‘病’3分)⑶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忧的,那末我还没有得到这样的办法。(采分点:‘若’‘ 则’‘术’3分)

译文

我为董文恪先生写记述其家世和生平的文章,看了他的全部奏议。他在任安徽巡抚时,向皇帝上书奏请批准棚户农民开发山地的事情,非常着力,大致意思是说:和棚户农民互相攻击的人,都沉迷于风水迷信之说,甚至有的用数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口棺材的土穴,违背典章制度,荒废山地收成,因此不可以照此实行。而棚户农民能够在丛山峻岭,人迹不可到达的地方进行艰苦的劳动,吃粗而无味的食物,开山种植宜于旱地生长的庄稼,用来辅助稻谷和小米的不足。没有闲散的百姓,也没有不获收成的土地,在策略上非常有利,不可以禁止,以免引起乱子。我看了他的奏议,认为是对的。

等到我来到宣城,问乡人关于棚户农民开山的事,都说:没有开过的山,土石坚固,草和树长得茂密,腐烂的.树叶积聚几年,可有二三寸厚,每到天雨,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上,再从腐叶流到土石上,经过石缝一点一滴下滴成为泉水,这种泉水往下流比较缓慢,再加上水流下去山土不跟随着一起流失。水流缓慢,所以地势低下的田地受到水流也不会造成水灾;而半个月不下雨,高处的田地还能受到泉水的渗透和浇灌。现在用刀斧砍净山上的草木,用锄头和犁耙疏松山上的泥土,一场雨没有下完,泥沙和山石随着一起流下去,奔流进入山谷溪涧中,都填塞淤积起来不可以积水,最后流到低凹的洼田中才停止;等到洼田干涸的时候,而山田的水也已没有了。这是为了开垦不长五谷的土地,而损害了能生长粮食的田亩;有利于不纳赋税的贫雇农,而削弱了纳税的地主。我听了他们的说法,认为也是对的。

咳!利和害不能两全也由来已久了。依从前一种说法,可以不致惹出事故;依从后一种说法,可以保护农田的生产。如果既不失去农田的利益,而又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忧的,那么我还没有得到这样的办法。所以记下来以等待熟悉百姓事务的人。

篇5:种子旅行记现代文阅读答案

种子旅行记现代文阅读答案

蒲公英妈妈摇篮般的花朵里,生出许多小宝宝。他们瘦瘦的身躯上绷起几条粗筋,尖尖的脑袋顶,生出一把小伞,活像一个小伞兵。别看他们样子古怪,却从小就知道要远离妈妈,四海为家。

这一天,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妈妈,被风伯伯抱进了怀里,开始了远离家乡的旅行。

一路上,小蒲公英认识了许多伙伴:长翅膀的槭(q@)树果和松子,坐小飞船的梧桐籽,带气球的栾(lu2n)树果,还有周身是毛的棉花籽……当他们飞过大海时,还认识了驾驶着皮筏(f2)的椰树果。一个小蒲公英落在皮筏上和椰子哥哥并肩向小荒岛上驶去。

在荒岛上,小蒲公英还发现骑在动物背上旅行的苍耳种子也来安家了,凤仙花婶婶也用自己的“嘴”把孩子喷射到这儿来和小蒲公英做伴。小蒲公英高兴地和小伙伴们打招呼,开始了独立的、愉快的新生活。

1.填空。

种子的名字 旅行的方法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古怪:________________

依依不舍: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哪些种子旅行的方法?能写下来吗?

参考答案:

1.

蒲公英→被风伯伯抱进怀里

槭树果和松子→长翅膀旅行

梧桐籽→坐小飞船

苍耳种子→骑在动物背上旅行

凤仙花→凤仙花婶婶用“嘴”把孩子喷射到远处

2.

古怪:稀奇怪异。

依依不舍: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

3. 莲蓬像一叶扁舟一样顺着水流漂到别处,樱桃种子被鸟类衔食后随粪便排出,落地生根。

副词知识点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表现手法一共有几种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乐景写哀、以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篇6:窃读记现代文阅读答案

21.本文写了“我”两次窃读的经历。“窃读”表现了我对读书的钟爱之情以及想读书却没钱买书只能去书店偷偷看书的痛苦和无奈。[概述内容计1分;对“窃读”的理解计2分(写出“钟爱之情”“痛苦和无奈”各计1分),意近即可]

22.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色多皱的布裙”比作“支不开的破伞”,形象地表现了“我”无钱买书的窘迫处境,衬托了“我”受到店员“礼遇”后愉悦松快的心情。(答出修辞计1分,赏析计1分)

23.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态度

店老板威风凛凛

冷笑势利或 冷酷

店员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向我,轻轻地点点头友善或有爱心

(每空1分)

24.第⑤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用“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总结前次窃读被“抓”的惨痛心理;用“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一句引出“我”新的窃读经历。

(答出“承上启下”或“过渡”计1分,分析计1分)

25.示例:第⑥段“啊!终于和你相见!”一句,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传神地表达出再次成功窃读的欣喜以及对书的钟爱。(找出句子计1分,分析计2分)

语文阅读常见答题技巧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人称表达类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篇7:东藏记现代文阅读答案

东藏记现代文阅读答案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2.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 (4分)C、E(A项“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错,B项“不愿意参加跑警报”的主要原因是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D项“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错)

2. (4分)

①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时代背景(战争环境),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

②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③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酷。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小说的诗性,雅致隽永。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3 (6分)

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

③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还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1.学会确立中心

确立中心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列提纲。根据题目的要求,思考作文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即文章的中心),然后再考虑选那些材料来写,确定详略,再安排结构,将这个提纲写好后,再二次审题,看自己的提纲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如有差误,有时修改(避免成文后才再改,已经来不及了)确得文章能扣题,符合题意。

2.学会恰当地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作文中凡是能突出中心事件、人物都要有详细地描写,如《合作》一文,详写的部分应是你如何与别人共同完成一件事,那么,你们之间如何合作的过程就非要具体描写不可,而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就可以简单几句话略写,甚至不写。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议论也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在结尾时适当地进行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要注意的问题是:议论的语句一定要缘事而发,针对记叙的内容,或谈它的意义,或揭示其规律,或表明自己的态度。

语文学习方法总结整理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课堂上老师对课文的理解是老师的理解,融入了老师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而同学们也许会有自己的理解,是站在一个未成年人的角度来理解课文的,也许学生的理解会更好,所以学生要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课堂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各种能力。所以,同学们应该多思考,把课堂变成学习和消化知识的第一步。

注重预习,质疑问难

所谓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预先学习,预习分近期预习和远期预习,远期预习是指提前一个月,几个月的预习。比如假期中自学整册语文课本;近期预习指课前预习和章节前的一两个星期的预习。

预习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自学能力,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以利改正,同时有利于认真听课。

上课听讲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篇8:东藏记节选现代文阅读答案

东藏记节选现代文阅读答案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漱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议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救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有警报时,大学的师生提着马扎,到城外继续上课;没有警报时,市民在菜市上说点“废话”,说明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

B.庄卣辰不愿意参加跑警报,总是留在实验室看书思考问题,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因为他喜欢清静,乱世中依然坚持学术研究。

C.山坡上不堪一击的书桌课本和天上狂轰滥炸的钢铁炮弹,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说以平和的心态和优雅的笔调,展现了知识对战争的抵抗。

D.两个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做了异地望乡之鬼”,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写出了炮火硝烟中的冷酷与残忍。

E.小说以明伦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背景,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孟樾、梁明时、庄卣辰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2.文中多次写到蓝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宗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些乱世中以学术为业的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1 (4分)C、E(A项“民众信任抗敌空军的实力”错,B项“不愿意参加跑警报”的主

要原因是不放心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D项“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跌宕起伏”错)

2. (4分)

①作者写了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既交代了时代

背景(战争环境),又蕴含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懑。

②蓝天象征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性,含蓄地表现了在残酷的战争中,师生依然教书读

书做学问,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③运用排比的修辞突出了蓝天的美,美丽的蓝天与空袭的敌机形成对比,体现战争的残

酷。散文化的写法突显了小说的诗性,雅致隽永。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3. (6分)

①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学术研究,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孟樾研究宋史,梁明时专研数

论,庄卣辰醉心物理,通过学术研究来实现人生价值。

②他们教书育人,传承文化:警报声中坚持上课,教“太极图说”,讲数论;敌机轰炸

时舍生护卫实验设备。把文化传承当作历史使命,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正义,使知

识和文化在战火中得以传承。

③他们在乱世不仅保持了关爱、牺牲、坚韧的人格,活出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还

为兴学强国奉献全部心血,将文化和精神代代相传,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表现

了知识分子坚定的爱国情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如何提升阅读速度

方法一:指读法

所谓指读法,就是在阅读时,使用手指作为指引,眼睛则跟随手指进行阅读。

在阅读时,如果有手指的指引,阅读速度就会大幅提升。指引有多重要,你可以做一个实验——

现在,控制你的眼球,让它做一个规则的圆周运动。

如果不出意外,那你一定和我一样——寡人做不到呀!

现在,找来一位你的小伙伴,让他用一个手指(除了中指,哪个手指都行)做圆周指引,然后你的眼球,则跟随他的手指运动。

所以,这项我们在小学时就会,但却慢慢遗忘的技能,是时候重出江湖了。

方法二:3-2-1练习法

现在,拿出你的练习书,设定一个三分钟的倒计时,然后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别忘了使用手指作为指引。

三分钟后,标出你阅读到的位置,这三分钟,如果使用手指做指引,你可能会阅读三页,这是练习的第一步。

第二步,设定一个两分钟的倒计时,这一次,你需要在两分钟内,读完第一遍阅读的所有内容,刚才我们说的是三页。

第三步,设定一个一分钟的倒计时,这一次,你需要在一分钟内,读完第一遍阅读的所有内容,还是那三页。

这就是3-2-1练习法,需要你在越来越少的时间里,阅读同样篇幅的内容。

篇9:《观沙砾记》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1.沙砾的复活,纯真童心的表示,思考而有所得的欣喜

2.环境宽松,人方能不拘一格,各尽其才

3.AD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