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笑泪在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浅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浅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方便大家学习。

篇1:浅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
浅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岗位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体,以项目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理论基本知识,更系统掌握汽车发动机各系统总成的名称、基本结构、功用与基本工作原理;结合实训项目进行专项训练,学会汽车发动机整机装配、维护、总成拆卸、零件分解、检修、组装与调试,熟练掌握各系统、总成及部件的常见故障、检测与维修等操作技能。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更符合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情和企业人才标准的需求。
一、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资源的建设
(一)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学校建设了发动机理实一体化教室,为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学校将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桌与丰田轿车V8发动机、大众轿车JR发动机、吉利MR479Q发动机、6缸朝阳柴油机以及活塞、连杆、曲轴、飞轮、机体、缸盖等各总成件、组合维修工具等结合在一体,在这个有机统一的教室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生产性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只能提供有限型号的发动机和模拟故障,必须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所学即为社会所需。,学校与浙江众泰汽车集团签定了合作协议,3年来每届汽车专业的2个工学班都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汽车发动机生产和检测调试顶岗实习,工学班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渗入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中。工学班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先进行了发动机的认知和总成的装配,为本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实践经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较好实施。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突破口,新进大学生必须先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一年,期满经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目前汽车维修专业12名教师中7人获得汽车维修技师证书,5人获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5名教师成为扬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所汽车维修高级或中级考评员;同时,还建设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团队中老中青结合、理实教师结合,大家相互补缺、相互学习,为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的基本方法多样化建设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向学生明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及训练。课程共分为“8个项目”,“28个任务”来完成。其中的“8个项目”如下:(1)汽车发动机拆装与维修工具使用;(2)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3)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4)汽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5)柴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6)冷却系构造与维修;(7)润滑系的构造与维修;(8)发动机装配、调整与磨合。
对于不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基本方法。
1.讲授法。课堂上将项目展开后,一边是教学PPT的展示,一边就是所讲内容的实物,通过讲解相关内容及实物演示操作,总结并引出相关概念、原理。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有重点、有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知识的构建。
2.演示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3.案例分析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在教学中采用汽车发动机维修中实际的典型故障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这样以“用”促“学”、以“实”融“理”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理实进一步结合。
4.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该项目的操作练习,通过操作练习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练习时强调操作规程、操作安全,教师认真巡回指导,加强监督。对每名学生的操作次数、操作速度和操作质量都做记录,以提高学生练习的效果。
5.分层递进教学法。如在燃油系教学中,先学习学习桑塔纳型轿车发动机的燃油系,再学习东风EQ1092型柴油发动机的燃油系,最后学习难度较高的电喷发动机的燃油系。3个层次之间采用层层过关形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完成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层次学习,否则只能停留在原有项目。
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
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内容上,理与实交替进行,相互融通。一方面发动机理论基础知识与发动机系统总成实物认知相互对应结合,一边讲解理论基础知识,一边展示发动机系统、总成和零件实物,这样学生学习直接面对发动机系统、总成和零件实物,不再需要空间的想象,不再像本科生一样通过看复杂的机械视图去想象出发动机总成、部件和零件,学习不再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发动机系统总成实物促进了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吸收;同时,理论知识与汽车维修企业发动机整机、总成和零件检测维修所需的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融合,所学理论直接用来指导实践。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实学习时间是一体的,在一个教学任务(如二个课时)中,其中理论基础教学占40%,教师示范占15%,学生实际操作占40%,总结、评价占5%左右。当然每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只是参考时间,教师还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丰富课程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正向教学过程信息化迈进。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案、课件PPT、教学视频、案例与习题、学习指南、实训项目与实训指导、试题库、教学参考资料全部上传到“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并借助“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将“平台空间”中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教师在网上能够与学生互动,通过文字、语音等方式进行辅导答疑、作业批改、问题讨论、考查考核,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学习,从而提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水平。
篇2: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电器设备变得日趋复杂,同时,社会和企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汽车维修企业需要大量的汽车机电维修人员,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何使毕业生能较快的适应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这促使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核心课程改革。
1存在问题分析及教学改革思路
1.1汽车行业人才需求
目前,汽车所含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汽车电子技术涉及各个机构及系统,使汽车维修对象和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汽车维修作业,已由传统机械维修转变为强制保养和视情修理,工作强度减低,工作效率提高。传统的汽车维修行业机、电修理人员分离的现象,已逐渐被具有机电一体化维修的复合型人才取代。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急需的是既懂机械又懂电器、电控技术的汽车检测诊断技术人才。
1.2高职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以往,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分段式学科化设置方式,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开实施,学生学过理论知识后在实践环节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不符合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2005年,我们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了整合,在专业主干课程后增设了综合实训课程,自实施以来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仍然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时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缺乏实践支持难以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大部分学生对汽车电器的结构认识很模糊,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原理与结构知识;而进入实训环节时,又由于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汽车维修中的实际问题。这种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分离,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1.3教学改革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教学模式弊端,我们采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每完成一个知识教学内容即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以汽车起动系统的检修项目为例,教师在上课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创设一个场景,并利用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讲解起动机的结构和拆装要领,随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人左右对起动机进行拆装,同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本课程教师利用实物、模型、课件等教学设施,边操作、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教学做合一、心口手并用,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与社会岗位的贴近程度。
2课程改革与实践
我们聘请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汽车行业专家及能工巧匠参加课程改革工作,以培养学生具有汽车维修工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考核要求,重新梳理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对主干专业课和实训课全面整合,开发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项目教学课程,在《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课程中,采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汽车维修工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任务,确定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形成若干“教学项目”,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是一名汽车修理工完成某个工作任务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和相应技能。
2.1根据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没有配套教材,结合学院的教学条件,开始编写校本教材,将整个课程内容按不同模块重组后,形成了汽车电源系统的检修、汽车起动系统的.检修、汽车点火系统的检修、汽车辅助电器的检修、汽车空调系统的检修等五个项目。我们将以往单独开设的汽车电器实训融合到相应的教学项目中,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中包含汽车维修人员必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学生在进行汽车电器典型故障观察、检查、检测、分析及排除过程中掌握该项目包含的应知应会知识,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能够掌握相应部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最终应用到分析和排除汽车电器的故障中。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根据汽车维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汽车电器设备的发展趋势,将课程的五个项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由表格中可以看出,汽车电器设备课程以汽车电器设备结构、故障诊断及排除为主线,紧紧抓住现代汽车维修的关键,同时也显现了该课程的实用性。课程内容也超出传统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课程范围,强化了现代汽车新技术的讲解,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的熟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
在课程教学环境的引入中,我们运用情景模拟、任务驱动、案例评述等方法,使得学生较自然的进入到教学环境中,通过在教学环境中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对所学部分产生兴趣。在教师讲解完某一教学内容后学生即进入到实践环节,并填写对应的项目单、写出学习体会。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教学环节提出反馈建议。
2.3改革教学形式、考核模式,建立课程题库和技能考核规范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我们对课程考试和考核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革。
采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变原来一门课程由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采用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期末理论考试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尽可能贴近职业岗位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对汽车维修工的职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和考核。每个项目完成教学后即进行考核,该项目在课程成绩中所占比例根据职业岗位要求重要程度而定,各个项目考核都设有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其中理论考核占40%,实践技能考核占成绩的60%,课程结束时,根据个项目的比例计算出学生的课程成绩。
理论考核内容为学习完课程后的期末理论考试,是对全部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采用“教考分离”考核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由教研室负责出题,学生独立完成理论与能力的综合测试。
实践技能考核为过程考核,是以学生在各项目模块训练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依据进行的阶段性考核,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
3课程改革成效
3.1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项目化教学背景下,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实施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教改课程时,学生按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组长担任项目负责人,组织学生制定方案,查找资料、开展讨论,评价学习效果。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由理论型转变为“双师型”,由传教变为指导。由于教改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非常贴近汽车维修实际情况,教师如果只懂理论而没有维修实践经验,没法完成这种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要求专业教师既能讲解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尤其能在现场教学中运用专业知识去解决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通过教改课程的实施,已初步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3.3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高
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教改课程“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在08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班级试点后,学生普遍认为这种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汽车电器设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汽车电器故障的检测诊断能力,通过任务驱动、案例评述、分组讨论以及多媒体电化教学等等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08级学生企业实习反馈情况,通过此模式教学后的学生能较快的适应汽车维修岗位,对常见的技术故障能准确有效的排除。
同时,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也带动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质量整体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