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Volcan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的是死后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的是死后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的是死后故事?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的是死后故事?
《桃花源记》其实讲的是渔夫误入死后世界的故事。
一村的人幸福地生活在某个封闭的地方,早已忘记自己其实已经在秦朝战乱中惨死。时间就一直定格在秦朝,而这个地方就类似于坟堆。
渔夫误入其中,跟他们讲到晋朝的事,才使得村民意识到原来自己已经死了,这里是死后的世界。
渔夫离开村庄后,太守按照他留的记号回去找,当然是找不到了的`。因为村民记起了一切,便连同死后世界一起消失。
文中暗藏了三条线索:
线索一:小溪两旁只有桃树,桃花正在飘落。(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树据说有辟邪功能,所以能经常作为阴阳两界的屏障;桃花四月初飘落,即清明节前后,落英缤纷或许是漫天飞舞的纸钱
线索二:村里纵横的小道连接到了每家门口,每家都拿出食物招待渔夫。(阡陌交通,……,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阡陌”有“通向坟墓的小路”之意;小路通往各家意在上供,“酒食”可能暗指祭品。(想来吃的还是秦朝时的祭品……)
线索三:南阳刘子骥听到这个故事,也去寻找,但没找到,病死了才把心愿了结。意思就是死后才能找到桃花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恐怖? 最恐怖的其实是 ↓
当然,这只是《桃花源记》的一种脑洞大开的解读。
篇2:《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授金庸的“武林秘笈”吗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授金庸的“武林秘笈”吗
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这么一种武侠模式:主人公在一个幽美而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除却外界的干扰,安静而刻苦地习武,练得一身绝世武功,诸如六脉神剑、碧血剑和凌波微步,然后走入江湖,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甚至扭转乾坤,重树武林秩序。
这是很多武侠小说固有的故事模式。其实,对于读者而言,血雨腥风、曲折离奇的江湖遭遇固然吸引眼球,主人公在幽僻山谷,寂寞的习武生活,也很令人向往。因为人既有躁动的英雄梦想,也有安静的隐士梦想。殊不知,这种在武侠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安静的梦想,正是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流传不息,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影子。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笔下那个与世隔绝、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之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失望的一种艺术上的表达,希望人们过着无拘无束,无剥削无压迫的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自给自足,陶然自得。
然而,《桃花源记》之所以流行,除了是对东晋南朝现实的反弹之外,从更深入的动机而言,它契合了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桃花源记》的审美情趣,具有超越时代性的特点,也符合历代的人性,有审美上的恒定性。后来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已经和东晋南朝大不相同,然而,他们的心灵还是会被《桃花源记》里的静美、悠然所击中,无论是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向往那个世外乐园。例如武陵太守听了渔夫的讲述之后,立即遣人随其往,这说明在当时哪怕贵为太守,也对这个宁静安谧的世界,充满向往。太守与普通老百姓的诉求本来是有很大差别的,然而,在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上,他们又是有交集的。在文章末尾,南阳的刘子骥也不是贩夫走卒,而是高尚士,他也神往武陵渔夫发现的世外乐园,打算前往。这个结尾一方面说明了桃花源的神秘不可及,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是每一个群体共同的审美取向。
那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到底在哪里呢?有人说在湖南,也有人说在重庆境内,大都离不开武陵山周围。但也有可能是出身于九江的陶渊明取材眼前的江南景色,削掉其崇山峻岭,将其挪移到一个神秘的远处。我们看文中的景物描写,虽然地方很神秘,但景色并不神秘,都是平常风景,无非池塘、竹林、桑树、田野和农舍。为什么在读者眼中带有极其神秘美好的色彩呢?
其实,美好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最美的景物往往是最熟悉的景物,只不过被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给异化了,只有将其搬迁到一个脱离眼前拘束的地方,只有在远处,它才会成为天堂。人们所追求的世外乐园,未必是奇山大川、雄奇山河,而是摆脱了各种社会束缚的寻常景物。
因此陶渊明的桃源幻想,契合了所有时代所有人追求宁静自由的内心诉求。实际上,桃花源式的乐园在人们心目中早就有雏形,例如《诗经》里的适彼乐土,《道德经》里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都是对宁静生活的憧憬。这些半成品到了陶渊明手里,终成为制成品,有了具体的情境、场面和故事。
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考究桃花源的原型,恐怕和三国时期田畴开辟的徐无山村落有一定关系。三国侠客田畴在河北的徐无山聚集村民,远离战乱,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人间乐土之一,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也是在险阻的丛山当中找一块平坦的地方,过着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这个原型应该是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最接近的。
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中,桃花源情结一直没有中断。
自陶渊明之后,桃花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当中,也出现在小说里面。例如唐朝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笔下的桃花源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王维则进一步将桃花源具体化、物质化,以至于用诗句勾勒出一幅工笔画,轮廓和线条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他的《桃源行》。他笔下的桃花源,有具体的建筑,陶渊明只写到屋舍俨然,王维则写到月明松下房栊静,平明闾巷扫花开,连具体的打扫工作都呈现在画卷当中。此外,还有了近景和远景的区别,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以至于人与人的对话也很清晰,樵客初传汉姓名。王维不愧是山水画大家,从桃花源的角度去眺望外面的世界,更衬托此处的幽僻,峡谷里不知道外面的人事,从桃花源向外望去,只看见白云重重的山岭。王维其实是将自己的.辋川庄别墅风光挪移到桃花源,以求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只是一处写意的农庄,王维笔下的桃花源则是一处充满着人事的居民小区。长安的桃花源和九江的桃花源当然有区别。
而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更是无不充满着桃花源情结。例如《三国演义》,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大量隐士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刘玄德三顾茅庐,也有走入桃花源的感觉。
《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既是好汉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一处人间乐园,它与无能的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冲、晁盖、花荣和武松等好汉纷纷上梁山,其实也是奔向一个美好的世界。无边的水泊,满眼的芦花,葱茏的树林,形成了一个相对美好的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是农民小生产者聚集的桃花源,《水浒传》里则是好汉聚居的桃花源。
《西游记》中,大海环绕当中的花果山,四季鲜果不断的仙境乐园,是孙大圣精神上的故乡。相对于大闹天宫的惊心动魄和取经路上的曲折坎坷,花果山的静谧祥和,比取经目的地更令人向往。可以说,花果山是神话世界中的桃花源。
 再如《红楼梦》,在男权社会的重重包围当中,居然有一个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的美好世界,那就是大观园。这里环境秀美,奇花异草盛开,美好的人性在这里充分绽放,尤其是女性,在这里没有对她们的压迫。曹雪芹笔下的这处乐园,其实也是桃花源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又一种变现。
再如《红楼梦》,在男权社会的重重包围当中,居然有一个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的美好世界,那就是大观园。这里环境秀美,奇花异草盛开,美好的人性在这里充分绽放,尤其是女性,在这里没有对她们的压迫。曹雪芹笔下的这处乐园,其实也是桃花源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又一种变现。
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都设置了一处类似于桃花源的乐园,这里凝聚着各个社会阶层对于宁静和美生活的憧憬,有儿女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还有好汉桃花源。
现代的武侠小说,当然首先以波谲云诡、豪情万丈来博得读者。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一种情愫也在吸引读者,那就是桃花源情结。例如梁羽生笔下的天山派,在种种纷争和历史变迁之外,天山总是以雪莲般的圣洁和幽静,容纳疲惫不堪的江湖侠客。
金庸的小说则更为明显。例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桃花岛,简直就是东晋南朝时期桃花源的翻版。《神雕侠侣》里的终南山古墓,就是小龙女和杨过的桃花源。尤其是杨过和小龙女被李莫愁困在古墓中时,杨过说:姑姑,我们远离江湖,找个地方养些小鸡小鸭,过宁静的日子更是道出了人们渴望平静生活的心声。
《倚天屠龙记》里,张翠山、殷素素和谢逊漂流到北极的岛屿上,过着狩猎生活,远离江湖是非,是一种冰雪版桃花源生活。更让人向往不已的是张无忌困在昆仑雪山中,从一只猿猴肚子里拿出武林秘笈,刻苦练习一千八百多天,终成大侠。此处的山谷就是一个最生动最令人心动的桃花源他大声欢呼,从山洞里爬了出来。山洞离地竟然不过丈许,轻轻一跃,便已着地,脚下踏着的是柔软细草,鼻中闻到的是清幽花香,鸣禽间关,鲜果悬枝,哪想得到在这黑黝黝的洞穴之后,竟会有这样一个洞天福地放眼四望,旦见翠谷四周高山环绕,似乎亘古以来从未有人迹到过。四面雪峰插云,险峻陡峭绝计无法攀援而入。
当年我们对武侠小说的神往,难道不是有几分出于对这些世外仙境的向往吗?看刀剑江湖看得津津有味,内心深处,却还是对和平充满期待。
篇3: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传授给金庸的“武林秘笈”
陶渊明《桃花源记》是传授给金庸的“武林秘笈”
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这么一种武侠模式:主人公在一个幽美而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除却外界的干扰,安静而刻苦地习武,练得一身绝世武功,诸如六脉神剑、碧血剑和凌波微步,然后走入江湖,匡扶正义,除暴安良,甚至扭转乾坤,重树武林秩序。
这是很多武侠小说固有的故事模式。其实,对于读者而言,血雨腥风、曲折离奇的江湖遭遇固然吸引眼球,主人公在幽僻山谷,寂寞的习武生活,也很令人向往。因为人既有躁动的英雄梦想,也有安静的隐士梦想。殊不知,这种在武侠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安静的梦想,正是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流传不息,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影子。
起源
《桃花源记》契合人们向往宁静的梦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笔下那个与世隔绝、“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之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失望的一种艺术上的表达,希望人们过着无拘无束,无剥削无压迫的生活。“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自给自足,陶然自得。
然而,《桃花源记》之所以流行,除了是对东晋南朝现实的反弹之外,从更深入的动机而言,它契合了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桃花源记》的审美情趣,具有超越时代性的特点,也符合历代的人性,有审美上的恒定性。后来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已经和东晋南朝大不相同,然而,他们的心灵还是会被《桃花源记》里的静美、悠然所击中,无论是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向往那个世外乐园。例如武陵太守听了渔夫的讲述之后,立即“遣人随其往”,这说明在当时哪怕贵为太守,也对这个宁静安谧的世界,充满向往。太守与普通老百姓的诉求本来是有很大差别的,然而,在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上,他们又是有交集的。在文章末尾,南阳的刘子骥也不是贩夫走卒,而是“高尚士”,他也神往武陵渔夫发现的世外乐园,打算前往。这个结尾一方面说明了桃花源的神秘不可及,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是每一个群体共同的审美取向。
那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原型到底在哪里呢?有人说在湖南,也有人说在重庆境内,大都离不开“武陵山”周围。但也有可能是出身于九江的陶渊明取材眼前的江南景色,削掉其崇山峻岭,将其挪移到一个神秘的远处。我们看文中的景物描写,虽然地方很神秘,但景色并不神秘,都是平常风景,无非池塘、竹林、桑树、田野和农舍。为什么在读者眼中带有极其神秘美好的色彩呢?
其实,美好往往就在我们身边,最美的景物往往是最熟悉的景物,只不过被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给异化了,只有将其搬迁到一个脱离眼前拘束的地方,只有在远处,它才会成为天堂。人们所追求的世外乐园,未必是奇山大川、雄奇山河,而是摆脱了各种社会束缚的寻常景物。
因此陶渊明的桃源幻想,契合了所有时代所有人追求宁静自由的内心诉求。实际上,桃花源式的乐园在人们心目中早就有雏形,例如《诗经》里的“适彼乐土”,《道德经》里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都是对宁静生活的憧憬。这些“半成品”到了陶渊明手里,终成为“制成品”,有了具体的情境、场面和故事。
当然,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考究桃花源的原型,恐怕和三国时期田畴开辟的徐无山村落有一定关系。三国侠客田畴在河北的徐无山聚集村民,远离战乱,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人间乐土之一,“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也是在险阻的丛山当中找一块平坦的地方,过着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这个原型应该是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最接近的。
可以说,在中国文化中,“桃花源情结”一直没有中断。
发展
后世文学中的“桃花源情结”
自陶渊明之后,“桃花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当中,也出现在小说里面。例如唐朝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笔下的“桃花源”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王维则进一步将“桃花源”具体化、物质化,以至于用诗句勾勒出一幅工笔画,轮廓和线条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他的《桃源行》。他笔下的“桃花源”,有具体的建筑,陶渊明只写到“屋舍俨然”,王维则写到“月明松下房栊静”,“平明闾巷扫花开”,连具体的打扫工作都呈现在画卷当中。此外,还有了近景和远景的区别,“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以至于人与人的对话也很清晰,“樵客初传汉姓名”。王维不愧是山水画大家,从“桃花源”的角度去眺望外面的世界,更衬托此处的幽僻,峡谷里不知道外面的人事,从“桃花源”向外望去,只看见白云重重的山岭。王维其实是将自己的'辋川庄别墅风光挪移到“桃花源”,以求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只是一处写意的农庄,王维笔下的“桃花源”则是一处充满着人事的居民小区。长安的“桃花源”和九江的“桃花源”当然有区别。
而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更是无不充满着“桃花源情结”。例如《三国演义》,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大量隐士在这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刘玄德三顾茅庐,也有走入“桃花源”的感觉。
《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既是好汉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一处人间乐园,它与无能的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冲、晁盖、花荣和武松等好汉纷纷上梁山,其实也是奔向一个美好的世界。无边的水泊,满眼的芦花,葱茏的树林,形成了一个相对美好的世界,陶渊明笔下的是农民小生产者聚集的“桃花源”,《水浒传》里则是好汉聚居的“桃花源”。
《西游记》中,大海环绕当中的花果山,四季鲜果不断的仙境乐园,是孙大圣精神上的故乡。相对于大闹天宫的惊心动魄和取经路上的曲折坎坷,花果山的静谧祥和,比取经目的地更令人向往。可以说,花果山是神话世界中的“桃花源”。
再如《红楼梦》,在男权社会的重重包围当中,居然有一个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的美好世界,那就是“大观园”。这里环境秀美,奇花异草盛开,美好的人性在这里充分绽放,尤其是女性,在这里没有对她们的压迫。曹雪芹笔下的这处乐园,其实也是“桃花源”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又一种变现。
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都设置了一处类似于“桃花源”的乐园,这里凝聚着各个社会阶层对于宁静和美生活的憧憬,有“儿女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还有“好汉桃花源”。
现代
武侠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桃花源”
现代的武侠小说,当然首先以波谲云诡、豪情万丈来博得读者。其实除了这些,还有一种情愫也在吸引读者,那就是“桃花源情结”。例如梁羽生笔下的天山派,在种种纷争和历史变迁之外,天山总是以雪莲般的圣洁和幽静,容纳疲惫不堪的江湖侠客。
金庸的小说则更为明显。例如《射雕英雄传》里的桃花岛,简直就是东晋南朝时期“桃花源”的翻版。《神雕侠侣》里的终南山古墓,就是小龙女和杨过的“桃花源”。尤其是杨过和小龙女被李莫愁困在古墓中时,杨过说:姑姑,我们远离江湖,找个地方养些小鸡小鸭,过宁静的日子……更是道出了人们渴望平静生活的心声。
《倚天屠龙记》里,张翠山、殷素素和谢逊漂流到北极的岛屿上,过着狩猎生活,远离江湖是非,是一种冰雪版“桃花源”生活。更让人向往不已的是张无忌困在昆仑雪山中,从一只猿猴肚子里拿出武林秘笈,刻苦练习一千八百多天,终成大侠。此处的山谷就是一个最生动最令人心动的“桃花源”——“他大声欢呼,从山洞里爬了出来。山洞离地竟然不过丈许,轻轻一跃,便已着地,脚下踏着的是柔软细草,鼻中闻到的是清幽花香,鸣禽间关,鲜果悬枝,哪想得到在这黑黝黝的洞穴之后,竟会有这样一个洞天福地……放眼四望,旦见翠谷四周高山环绕,似乎亘古以来从未有人迹到过。四面雪峰插云,险峻陡峭绝计无法攀援而入。”
当年我们对武侠小说的神往,难道不是有几分出于对这些世外仙境的向往吗?看刀剑江湖看得津津有味,内心深处,却还是对和平充满期待。
篇4:不一样的教育: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不一样的教育: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欢呼雀跃。
引导永远比说教要好的多,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