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佛经故事:因果报应不虚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佛经故事:因果报应不虚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佛经故事:因果报应不虚假
佛经故事:因果报应不虚假
佛经中的故事蕴含道理深刻,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汉朝安世高,是南印度安息国的太子。童年即以孝顺闻名,聪敏好学,对天文,医学和外国的学术都有研究,甚至对鸟兽的语言也能识别。一次在路上看见一群燕子,他对同路的人说,刚才燕子是在说,会有人送食品来。一会果然送来。众人传为神奇,因此他的名声早就传遍印度各地。其实他早已开悟,且有神通,能知前业,人们无法测量他的高深。
他说,自己前世已出家,有个同学憎恨心重,讨饭时,遇到不顺意的施主,往往生怨恨心。安世高曾多次劝告,始终不改。这样经过二十多年,他便和这个同学告别说,我要去广州,偿还前世的怨业。你精勤地研习经典,并不比我差,可是憎恨心太重,死后会变成凶恶的身形,那时我如果有法力,必定度脱你。
后来,他去到广州,正值盗贼作乱,在路上碰见一个少年,拔出刀来向他说:“果然找到你了!”他笑着回答说:“我前世欠你的,特地从远道来偿报。我看你的憎恨心,还同前世那样。”说完伸着脖子让他砍,毫不恐惧。这少年就把他杀死了。一时,围观的人挤满路上,都深感诧异。他死后神识投生为安息国太子,便是现在的安世高。
他来中国弘法度生,宣讲经典,工作告一段落时,值汉灵帝末年(公元188年),陕西,河南一带局势混乱,便去江南等地,并说要到庐山度前世的同学。路经郏亭湖庙,据说这庙很著灵威,过往客商祈祷以后,依风势上行或下行,便都平安无事。安世高一行有三十多只船,也奉献牲畜,请求保佑。庙神说:“船上有位和尚,可请他来。”客商们都惊异,请他进庙。
庙神对他说:“我前世生在外国,和你一起出家学道,喜欢布施,但憎恨心重。现在是郏亭的庙神,这里周围一千里内,都是我管辖范围。由于前世布施的原因,享用很丰富,由于憎恨心的原因,堕落作这庙神。现在见到同学,真是悲喜交集!我不久就要命终,可见自己丑恶的身躯很长大,如果死在此处,会污染江湖,只有到山的西部沼泽中去死。死后怕要堕地狱,我储存一千匹绸缎和其他宝物,请你替我修法建塔,使我能投生善道。”
安世高说:“我特来度你,你为什么不现形呢”庙神说:“我的形相太丑恶,大家会害怕。”安说:“你尽管现出来,大家不会惊怕的。”庙神从后座露出头来,原是一条大蟒,看不见尾巴有多长。爬到安世高膝下,安用梵语对它说了几遍,又唱了几段赞呗。大蟒泪下如雨,一会便隐没了。安即携取绸缎,宝物等,和它告辞。同行的'旅客们都一帆顺风的到达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安用这些物资为牲建造东寺。安走后,庙神便命终。晚间有一个少年上船来跪在安的面前,领受安的开示后,忽然不见。安对船上的人说:“刚才这个少年,就是郏亭的庙神,他已脱掉凶恶的身形了。”从此,这里的庙神再也不显灵了。后来有人在山的西面沼泽中,发现一条死蟒,从头到尾约一里长,这里便是浔郡(今江西省九江市)的蛇村。
后来安世高又去广州,寻找前世杀死自己的少年。那时这人还在,安直接到他家,说明前生偿报那段事,相谈得很欢畅。并说:“我还有果报未偿还,现在应该去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了结此事。”广州以前那少年,知道安不是寻常人,心中悔恨自己的罪过,对安招待,赠送十分优厚,并愿跟随安东游,到达会稽。进入城市,正遇街上发生斗殴,误伤安世高头部,当即死亡。
从前的广州少年,亲历这两件事,便精勤学习佛法,还向人们讲述,听闻的人莫不悲叹,证明三世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事。
篇2:佛教因果报应故事
对恶人作恶时,神佛皆选择养身自好,不去惹,为了不使自己失去威望,便编造出“不是不报,而是时辰未到”之类的愚民话语。
有一个脸上明显有着疲惫和忧容表情的母亲,带着一个年约十多岁,患有中度智障的男孩前来,小男孩悠然旁若自戏,不知人间礼俗和母亲的愁苦。?
这位善良的母亲,以包容但仍有一丝不明的心情问说,她前世跟这小孩有何关系,不然为何使得她也要连带受苦呢??
虽然她相信“因果”,但在知道真实的原因前,想必不甘的心情无法释放,虽然她对孩子的爱心与关怀是无可怀疑的,但她的挫折和悲苦却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哪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活泼又可爱??
篇3:佛教因果报应故事
水莲斋主叹息的对她说:“你的孩子,在多世前非常的聪明,但他的聪明用错了方向,因为他毕生都在从事非法的行业,尤其从事毒品如大麻、鸦片的黑市买卖,不止让很多人因此一生都沉溺于毒品不可救拔的深渊中,也因此让很多人为了购买耗费昂贵的毒品,因而倾家荡产,最后他自己也因深染毒瘾而亡。?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出入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突然不会说话,后经很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已经三个多月了,一天有一个老和尚经过他们家门口。孩子的妈妈就求和尚给他的两个儿子看病,并把两孩突然不会说话的经过给老和尚讲了,又把两个孩子拉给和尚看。正当和尚给两个孩子看病时,小伙子的父亲从外面回来了。和尚看了一会,指着小伙子的父亲严厉地说:“你这个人无慈悲心,一条蛇它又没有妨碍你,你把蛇洞堵了干啥,你赶快把蛇洞挖开。”蛇洞挖开后,两个儿子也就说话了。
篇4:佛教因果报应故事
从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经证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弥住在一起;比丘在禅定中,见到小沙弥还有七天就要死了;因此就给了一个方便,叫小沙弥返家看父母。过了八天,小沙弥又回来了,没有死;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观察,小沙弥没死,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才知道,原来是小沙弥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个蚁穴;地上的流水快要流进蚂蚁洞了,小沙弥急忙脱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挡住,使水流不进蚂蚁洞里;小沙弥就是因为救护蚁命的因缘,而延长了十二年的寿命,小沙弥因此就更加的精进修行,证得了四果罗汉。
篇5:佛经故事
佛经故事3篇之1:做自己的观音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他发现观音的像前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
“你是观音吗?”
“是。”那人答道。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着说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则关于佛的趣谈,让人深思,让人回味。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是遇事喜欢求别人。而观音之所以为观音,大概就是因为遇事只求自己吧。苏东坡与佛印大师探讨佛学,苏东坡问:“世人皆求佛,佛求谁?”佛印回答:“佛求自己!”
佛家都大彻大悟了,可生活中总有些人至死还没有悟。
西方有这样一个故事:洪水来了,虔诚的教徒不停地祈祷上帝救助。大水漫上了教堂的台阶,一块木板漂过来,上面的人喊他:“把手伸过来拉住!”他拒绝了:“不,多谢了。我相信上帝,上帝将会拯救我。”
水位不断上涨,他继续祈祷。这时,一艘汽艇飞驰而来,驾驶员扔过来一个拴着绳子的救生圈,焦急地冲他喊道:“快抓住!我把你拉上来!”对上帝无限信任的教徒又一次拒绝了:“不要担心,我相信上帝,他会来救我的。”
最后,洪水淹没了教堂,教徒紧紧抓住教堂的尖顶不敢松手,身体被波浪打得摇摇晃晃,一架直升飞机飞到了他的头顶并放下了绳梯。驾驶员冲他喊道:“抓住绳梯上来!”对上帝的虔诚让他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不要担心,我相信上帝,他不会抛弃我的!”
水继续上涨,教徒被淹死了。这位虔诚的教徒不是死于洪水,而是死在对上帝的过分依赖上,死在自己的手里。他至死都没有明白:自己是自己的敌人,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自己是自己的上帝,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你自己不伸出手来,谁能救你?命运的缆绳要靠自己努力握住,而不是靠上帝。
人生从不按照提前安排好的剧情发展,谁都难以预料将来会发生什么;人生没有完全纯净的天空,烦恼、痛苦、磨难是生活中弥漫着的灰尘。不要害怕磨炼,不要逃避苦难,不要拒绝风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正如《国际歌》中所唱到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青春的地盘应该由自己做主,也只能由自己做主!
佛经故事3篇之2:谁和自己在一起
老禅师带着徒儿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瘦骨嶙峋的年迈老抠。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抠,徒儿有些不情愿,撅着嘴嘟囔:“师傅,我们以后的口粮可全在这儿了。”老禅师打句佛语,问徒儿他们身上的银两和干粮共有多少。徒儿说:“干粮仅够三天,银两才化得五两白银。”老禅师颔首微笑道:“干粮三日总有食完之时,白银五两不足以修缮一座破庙,但与一无所有的人相比,我们师徒已属幸哉。”说完,老禅师留下了三两白银和师徒二人两天的口粮,随后转身离去。
一路上,老禅师见徒儿闷闷不乐,便道:“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徒儿似懂非懂,恭谨道:“是,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定要济助穷苦百姓。”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头。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徒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徒儿继承师住后果然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徒儿心想:等寺庙筹建完毕,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几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碧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却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公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顿时号啕大哭。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一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帮助别人并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之后才去为之,要知道力所能及的援手才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佛经故事3篇之3:佛桌上盛开的鲜花
朝阳升起之前,庙前山外凝满露珠的春草里,跪着一个人:“师父,请原谅我。”
他是某城的风流浪子,前曾是庙里的小沙弥,极得方丈宠爱。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他却在一夜间动了凡心,偷下山去,五光十色的城市遮住了他的眼目,从此花街柳巷,他只管放浪形骸。
夜夜都是春,却夜夜不是春。20年后的一个深夜,他陡然惊醒,窗外月色如洗,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他忽然深感忏悔,披衣而起,快马加鞭赶往寺里。
“师父,你肯饶恕我,再收我做弟子吗?”
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只是摇头。“不,你罪过深重,必堕地狱,要想佛祖饶恕,除非——”方丈信手一指供桌,“连桌子也会开花。”
浪子失望地走了。
第二天早上,方丈踏进佛堂的时候,顿时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红的、白的,每一朵都芳香逼人,佛堂里一丝风也没有,那些盏开的花朵却簌簌急摇,仿佛是焦灼的召唤。
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坠入了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而佛桌上开出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方丈圆寂,临终遗言: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是最罕有的奇迹,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其他,而是一颗冰冷的、不肯原谅、不肯相信的心。
别让奇迹陨灭,相信佛桌上会开出善花吧。
篇6:佛经故事精选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1:禅师与兰花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傅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倒地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么处理?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好像禅师,即使兰花摔坏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的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又或者调整自己讲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在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听听音乐或者练练听力……这种人我们称为掌控者。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2:等一下也不会死
到圆通寺的大殿拜佛,在我右边拜佛的是一位中年妇人,很虔诚地在那里顶礼。
我也专心地拜着佛,突然听到右边传来噼啪两声巨响,回过神来,发现右边的妇人正打着小孩儿的耳光,由于用力极猛,连静寂的佛殿都回响着嗡嗡之声,我看见孩子的左右脸颊浮起十个鲜红的指印。
“你没看见妈妈在拜佛吗?你这个死囡仔,要吃冰淇淋不会等一下吗?不吃会死吗?气死我!气死我!”那妈妈涨红着脸,几乎发抖地说。
拜佛的母亲的反应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应更令我吃惊,她双手抚脸、咬牙、瞪着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泪水,愤愤地说:“你先让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佛也不会死!”
说完,孩子一转身冲出大殿,发抖的母亲发狂了,顺手抄起放在墙边的木板,追了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对母子顺着石阶追逐,竟追了数百米,最后消失在山下。这时,我才听见石阶下卖冰淇淋小贩的喇叭声。
我已无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头上想: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来向我要冰淇淋,我会有什么反应?我想我会停止拜佛,去买冰淇淋给他吃,再回来拜佛;或者就陪他吃个冰淇淋也未可厚非,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会更清凉。
佛是永远在的,稍停一下并不会怎样。
佛是到处在的,体贴众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正想着的时候,那气喘嘘嘘的母亲返来了,我担心地问:“追到了吗?”
她说:“没有!这个死囡仔,跑得飞快,看在佛祖面上,饶她一命,我是拿这个板子回来还给寺里的。”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处,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刚刚急怒攻心,连鞋子也没穿就跑了。
我顺着圆通寺的石阶下山,看着这秋天清明的风景,想到佛是永远在的,佛是处处在的,在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凉的心里。
佛经故事大全精选3:是谁在让你不开心
每一个人都希望拥有快乐、幸福的生活,也希望远离不开心、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是这一切是谁在把握的呢?是生活,还是自己?是谁在让你不快乐?
有一次坐飞机回北京,晚上12点到的北京3号航站楼。我在冰天雪地终于等到出租车,把包往里面一扔就钻了进去。司机师傅很紧张:“到哪儿?”我说:“中关村。”司机师傅挺开心,说:“中关村还行,他妈的我昨天排队二十分钟大半夜拉了一个活,一问去哪?——望京!我今天一直郁闷来着。”我对师傅说:“你身上是不是有一个按钮,一个写着开心,一个写着不开心。上来望京的人按一下不开心,您就郁闷一天。上来中关村的人按一下开心,您就开心一天呢?”司机师傅说: “有点意思。”
就好像司机一样,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身上都有自己的按钮,也让别人掌控着自己的生活。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外界、别人来掌控我的生命,导致我现在的状态。
一旦安装了这个模式,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个痛苦按钮,不让别人按到。但如果实在被按到,除了沮丧,他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就好像你的老板偏偏要发火;你的孩子就是不听话;着急的时候,前面的车就是堵得不可开交……这种人我们称为受害者。
受害者习惯把痛苦和快乐放在别人手上,有的时候是家人上司,有的时候是朋友同事,还有的时候是过去的自己。下面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有一次他外出云游,就把兰花交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是师父的爱物,于是也小心照顾,兰花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
徒弟非常担心,他自己受罚倒不要紧,他害怕师父会生气伤心。
问问自己,如果你是禅师,你会怎么处理?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好像禅师,即使兰花摔坏了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总有比大发雷霆更好的选择。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这种人总能找到当下的更好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他们自己的!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又或者调整自己讲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听听音乐或者练练听力……这种人我们称为掌控者。
受害者,掌控者。你的大脑中间,安装了哪种模式?
我自己做咨询和教练多年,亲见学员中大概有40%希望换工作或改变环境的人。这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痛苦,便下意识地认为是外界的原因。他们认为改变外界环境,就能改变他的生活。所以他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人换到另一个人,却从没有更加幸福过。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拆除自己内心的痛苦按钮,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对于掌控者来说,每个事情都是一个生命的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
篇7:佛经故事精选
佛经故事精选:金色比丘尼的前世因果
当年佛陀在舍卫城时,一个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了一个具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父亲说:“这样丑陋的孩子,干脆到晚上把她溺死喂狗。”母亲说:“这毕竟是我们的孩子,还是暂时养着她,等生活能自理时再把她赶出去。”
丈夫思虑再三也同意了。此后父母把她关在家中悄悄抚养,不让任何人看见。等这个丑女刚能独自行走,就被逐出家门。从此她流浪街头、四处行乞,每天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后来她又染上了麻风病,更是痛苦难忍,在街道上辗转呻吟。
阿难尊者见此情景后,对丑女生起了悲心,问她:“你是谁呀?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丑女悲伤地说:“尊者,这是我前世的业力所感,求求您消除我的恶业吧。”阿难安慰道:“不要伤心,我来教你行善,以善业之力一定能消尽你的恶业。”阿难找来芝麻油、妙香等供物,并把她带到佛陀的头发和指甲塔前作供养。
这时,给孤独长者刚好路经此处,他怜悯丑女无衣蔽体,就布施给她一件衣服。此时佛陀知道度化丑女的因缘成熟了,也亲自降临到塔前。丑女见到世尊的相好和威仪,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她脱下自己的衣服供养世尊,并在佛陀前欢喜地合掌祈祷,然后在对佛陀的清净心中去世了。
她死后转生为一个商主之女,生下来就相貌端庄、身色金黄,父母给她取名“金色”,后来出家获得了阿罗汉果位。众比丘问世尊:“金色比丘尼为什么生在富贵家,而且相貌庄严、身色金黄?”
佛问:“你们还记得舍卫城有个具有十八种丑相的女孩吗?”众比丘说:“记得。”佛说:“因为她前世以妙香供养佛塔,以妙衣供养我,所以能投生到大商主家,并且身色金黄。”(用妙香供佛的功德很大,但现在许多人不用香供佛,却供养自己——成天在身上喷各种香水。)
又有比丘问佛:“世尊,她以前造了什么业,成为具有十八种丑相的贱女呢?”佛说:“迦叶佛出世时,她是一个比丘尼,由于个性刚强,时常恶口骂人为‘贱人’、‘丑人’等。在临终前她发愿:我今生出家修持虽无成就,但以我出家的功德,唯愿于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获证阿罗汉果,愿我恶口骂人的恶业不要成熟。
但是因果不虚,因为往昔骂人的恶业成熟了,所以成为具十八种丑相的劣种女;又因为出家修行的善业成熟了,所以她能够值遇我并生起信心,出家后获证阿罗汉果位。”
有些人经常用“笨蛋”、“青蛙”、“老猪”等字眼来骂别人,还有些人喜欢给别人取外号,像“大胖子”、“大个子”、“小矮子”、“大鼻子”、“小眼睛”等。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百业经》时曾经反复叮嘱:千万不要给别人取外号,否则因果不虚,自己将来也会感受这样的果报。
佛经故事精选:家有貌美妻子
从前,有一位男居士,侨居在舍卫国。居士家中有位妻子,年轻貌美,风华绝代,闻名遐迩。朋友们都很想见她一面,但居士始终不让妻子见他们。
有人就把这事告诉国王,国王也想看看这位美女究竟相貌如何,但实在找不到理由。
有一个官员给国王出谋划策:“他们夫妇俩都奉持五戒,虔心供养修道之人,都会亲手端饭送菜。大王就伪装成一个沙门,到他们家门口托钵乞食,必然可以看到这位美人。”
国王就采纳这位官员的建议,化装成沙门来到居士家门口。居士妻子看见沙门前来乞食,赶紧出来,上前行接足礼。国王仔细查看居士妻子,果然是一位大美女,回宫之后对众臣说:“这位女子确实美艳无双,很合我的心意,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她?”
当时就有大臣建议:“此人虽然自命清高,也应定期前来朝见大王。但他竟然傲慢不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判处罪刑。”
距舍卫国一千多里之外有一个大水池,池中长着五色莲花。但要采下五色莲花,必须闯过三重难关——毒蛇、鬼神、恶兽,才能顺利抵达池边。舍卫国中被处死的罪犯,都会被派去水池中采摘五色莲花,此前曾有很多罪犯过去,全都死在路上,没有一人顺利完成目标。
国王叫男居士前去,问他:“你可知罪?”
男居士叩头回答说:“我很愚蠢,不知哪里冒犯大王,但我知道自己有罪。”
国王就对他说:“我现在罚你到水池里去采摘莲花,七天之内必须回来,如果违反限期,就要从重治罪!”
男居士接受任务后,辞别国王回到家中,把这些事告诉妻子。
妻子就对他说:“你今天之所以获罪,都是因为我的美色。不过你我都曾接受佛的教导,知道三界之中什么都靠不住,只有戒律才是最终依靠。你从起程那天开始,心念佛名,口诵十善,坚持到底,连一刻都不能中断!如果你真不能回来,我就剃发出家,今后持守戒律,精进修行,决不改嫁他人!”
妻子给丈夫准备好钱粮,就与丈夫分手,让他独自上路。
居士走到中途,遇见吃人恶鬼,问他是什么人。
居士答道:“我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
吃人鬼说:“凡是有罪之人,才交付给我们处置,假说让他们去取花。可你并没有罪,只是受人陷害罢了。”
居士就恳求吃人鬼:“人命难得,还请大神为我做主!”
吃人鬼说:“你是虔诚的佛弟子,又没有罪,我绝不会害你。不过前面还有两道难关,你恐怕过不去,这可如何是好?”
吃人鬼想了想,又说:“不妨这样,我代你去采摘五色莲花,救你一命,那我在黑暗中也能获得无量福德!你暂时藏身在这里,不要让人发现。”
吃人鬼说完就前往水池,很快回到居士藏身之处,随身带来大批五色莲花,交给居士。莲花既多又重,居士一个人拿不动。吃人鬼就拿起莲花,并搀扶着居士,片刻间就达到宫门之前。吃人鬼将莲花交给居士,又与居士告别,回到原处。
居士走到宫门之前通报姓名,表示完成任务。国王非常诧异,不知居士为何这样快就回来,于是详细询问经过,居士也都照实述说。
国王听后既惊叹又惭愧,感喟不已:“都说恶鬼不通情理,不明是非,喜欢危害众生,不想现在却能救济善人;而我反而不讲道理,不辨善恶,真是连恶鬼都不如!”
国王想到此处,真是羞惭至极,不住责备自己,又给居士顶礼,愿给他当弟子,奉受五戒,广行六度,使国内百姓能太平安乐。
居士夫妇经此一劫,更加精进修持,最后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从前,有一位男居士,侨居在舍卫国。居士家中有位妻子,年轻貌美,风华绝代,闻名遐迩。朋友们都很想见她一面,但居士始终不让妻子见他们。
有人就把这事告诉国王,国王也想看看这位美女究竟相貌如何,但实在找不到理由。
有一个官员给国王出谋划策:“他们夫妇俩都奉持五戒,虔心供养修道之人,都会亲手端饭送菜。大王就伪装成一个沙门,到他们家门口托钵乞食,必然可以看到这位美人。”
国王就采纳这位官员的建议,化装成沙门来到居士家门口。居士妻子看见沙门前来乞食,赶紧出来,上前行接足礼。国王仔细查看居士妻子,果然是一位大美女,回宫之后对众臣说:“这位女子确实美艳无双,很合我的心意,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她?”
当时就有大臣建议:“此人虽然自命清高,也应定期前来朝见大王。但他竟然傲慢不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判处罪刑。”
距舍卫国一千多里之外有一个大水池,池中长着五色莲花。但要采下五色莲花,必须闯过三重难关——毒蛇、鬼神、恶兽,才能顺利抵达池边。舍卫国中被处死的罪犯,都会被派去水池中采摘五色莲花,此前曾有很多罪犯过去,全都死在路上,没有一人顺利完成目标。
国王叫男居士前去,问他:“你可知罪?”
男居士叩头回答说:“我很愚蠢,不知哪里冒犯大王,但我知道自己有罪。”
国王就对他说:“我现在罚你到水池里去采摘莲花,七天之内必须回来,如果违反限期,就要从重治罪!”
男居士接受任务后,辞别国王回到家中,把这些事告诉妻子。
妻子就对他说:“你今天之所以获罪,都是因为我的美色。不过你我都曾接受佛的教导,知道三界之中什么都靠不住,只有戒律才是最终依靠。你从起程那天开始,心念佛名,口诵十善,坚持到底,连一刻都不能中断!如果你真不能回来,我就剃发出家,今后持守戒律,精进修行,决不改嫁他人!”
妻子给丈夫准备好钱粮,就与丈夫分手,让他独自上路。
居士走到中途,遇见吃人恶鬼,问他是什么人。
居士答道:“我是一个虔诚的佛弟子。”
吃人鬼说:“凡是有罪之人,才交付给我们处置,假说让他们去取花。可你并没有罪,只是受人陷害罢了。”
居士就恳求吃人鬼:“人命难得,还请大神为我做主!”
吃人鬼说:“你是虔诚的佛弟子,又没有罪,我绝不会害你。不过前面还有两道难关,你恐怕过不去,这可如何是好?”
吃人鬼想了想,又说:“不妨这样,我代你去采摘五色莲花,救你一命,那我在黑暗中也能获得无量福德!你暂时藏身在这里,不要让人发现。”
吃人鬼说完就前往水池,很快回到居士藏身之处,随身带来大批五色莲花,交给居士。莲花既多又重,居士一个人拿不动。吃人鬼就拿起莲花,并搀扶着居士,片刻间就达到宫门之前。吃人鬼将莲花交给居士,又与居士告别,回到原处。
居士走到宫门之前通报姓名,表示完成任务。国王非常诧异,不知居士为何这样快就回来,于是详细询问经过,居士也都照实述说。
国王听后既惊叹又惭愧,感喟不已:“都说恶鬼不通情理,不明是非,喜欢危害众生,不想现在却能救济善人;而我反而不讲道理,不辨善恶,真是连恶鬼都不如!”
国王想到此处,真是羞惭至极,不住责备自己,又给居士顶礼,愿给他当弟子,奉受五戒,广行六度,使国内百姓能太平安乐。
居士夫妇经此一劫,更加精进修持,最后获得不退转的果位。
篇8:经典佛经故事
乡下有个熬鹰的老人,养了一白一灰两只雏鹰。老人想把它们熬成鱼鹰,他把鹰的脖子扎起来,饿的鹰嗷嗷叫了,他就端出一只盛满鲜鱼的盘子,两只鹰扑过去,叼了鱼,老人就攥紧鹰的脖子拎起来,用一只手捏紧鹰的双腿,头朝下,一抖,另一只手腾出来,狠拍鹰的后背,鹰便无奈的把鱼吐出来,就这样反反复复熬下去。
这天,老人住的泥棚被风吹塌了,老人被重重的压在废墟里。聪明的白鹰立即俯冲下来,忽闪着双翅,刮动着浮土,老人凭白鹰翅膀刮拉出的小洞,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后来又是白鹰引来村里人救出了老人。
此后,老人开始给白鹰喂偏饭,关键处,揭开白鹰脖子上的红布带子,小鱼就滑到白鹰的肚里去了。对灰鹰,依旧用过去的熬法,到了关口,比先前还要狠呢。
半年过去,鹰熬成了。
老人神气的划着一条旧船出征了,灰鹰真行,不断逮上鱼来,白鹰则半晌也逮不上鱼,只是围着老人转来转去,最后终于被老人挥手扫到了一边。
白鹰在老人难看的脸色中飞离了泥铺子。
几天后,当老人找到它时,它已经被蚂蚁啃的只剩下一副骨架———它是被饿死的。
而此时,灰鹰正雄壮的飞在空中。
仔细想想,人的成败荣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篇9:经典佛经故事
有一个人到山里去旅游,他坐在山路边休息时,脚腕被一只黄蜂蜇了一下。但是,他并没有发现那只黄蜂。他摸着脚腕上那个肿胀的包,心中感到非常恐惧。
他曾经听人说过,这座山里生长着一种毒虺。它总是躲在暗处,只要有人从它旁边经过,它会突然跃起朝行人噬上一口,令人防不胜防。而且,他还知道被毒虺咬了之后,只要走出十步,便会命葬西天。
想到这儿,那人的脚腕愈加肿痛了,开始传遍全身的每一根神经。他肯定自己是被毒虺咬了。幸亏,当时他在听人说这件事情的时候,曾跟人家请教过解救的办法:只要原地不动,在心里默念“毒虺、毒虺”的咒语,到日落西山时,虺毒会自然解除。
于是,他就站在那儿,默默地念着咒语。但是,他的内心仍然非常恐惧,他不敢肯定这个咒语是否灵验。从他身旁经过的那些游客,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他。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他头晕目眩,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站了多久,念了多少遍咒语,他只是在急切地盼望着日落。结果,还未等到日落,他就晕倒在山上。
他被送入山下的医院救治,医生们经过检查后发现,他是因为中暑晕倒的,待他醒过来之后,医生问他中暑的经过。
他告诉医生,他在山上游览时,可能是被毒虺咬了,所以他就用前人传下的那个办法,默念咒语解毒。
医生听完忍不住笑了,告诉他:毒虺只是一个传说,而默念咒语解毒更没有科学依据。
那个人惊讶地问:“难道山里没有毒虺吗?”
医生说:“凡是居住在这座山里的人,包括他们的祖祖辈辈,还没有一个被毒虺咬伤的,更不用说是见到它了。”
游客听了之后,满面惭愧。他感觉脚腕不再像先前那么疼了,只是游兴全无。
恐惧,是一种极容易传染的病菌。如果你的心理稍一脆弱,它就会趁机侵入你的身躯,使一些人的生活变得忧郁和怯懦,有许多失败者就是输在内心的恐惧。一个人,只有学会抗拒恐惧,用正确的思想和自信的观念来做“解毒药”,才能够坦然面对脚下的路,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坚强的轨迹。
篇10:佛经故事精选
佛经故事精选:不喝酒戒的由来
学佛要懂得把握自己的心志方向,坚持善行,断除恶行;如此才能保持身心清净,成就信实诚正的品格。
佛陀在世时,曾于某年的‘结夏安居’结束后带着弟子们游化各地;他们到达某个人潮聚集的村落,村民见到佛陀都很恭敬。
当佛陀带着弟子们走出村外,正要朝向拔陀越村的方向走去时,这些敬重佛陀的民众关心地告诉佛陀说:‘那个拔陀越村去不得啊!因为村里有一所修道院,院里盘据着一条毒龙,一靠近就会有生命危险,千万去不得啊!’佛陀微笑表示谢意,不过还是向修道院走去。
佛陀的随从弟子中有一位善来长老,他在皈依佛陀之前,曾是外道教徒,具有降伏毒龙的神通本领。他自告奋勇要去修道院伏龙,佛陀默许。
于是,善来长老独自一人前往修道院,在院内某个角落,静静地打坐。没多久,毒龙果真出现了,它口吐毒气要伤害善来长老,而善来长老则聚精会神地加以对抗,僵持一段时间后,毒龙终于被降伏了。
佛陀及其他弟子随后也来到修道院,佛陀慈悲地为毒龙开示佛法要义及皈依意旨,然后带领一行人回到村里。
村人看到佛陀和一大群人安然无恙地回来,都很高兴地欢呼,以为是佛陀的威德降伏了毒龙。佛陀告诉村人是善来比丘降伏的,大家听了,都来到佛陀座前向佛陀敬礼,并向善来长老行礼,表达敬爱和感恩之意。
村民纷纷表示愿供养佛陀和善来长老,佛陀默然,善来长老也没回答,虽然如此,大家还是很用心地准备好要供养佛陀的斋食,另外也有许多村民请善来长老到他们家中受供,并且以‘无色酒’来供养他。
善来长老喝了很多酒,当他离开村人家里,摇摇晃晃地走到村口,突然醉倒在地。佛陀和比丘们受供后返回精舍途中,看到善来长老躺在地上,比丘们赶紧将他扶回精舍,然后把他扶到佛陀面前,让他躺在地上,头向着佛陀。
酒醉中的善来长老,翻来覆去,翻到后来变成脚朝向佛陀。当他醒来,发现自己的脚向着佛陀,感到很惭愧,马上起身顶礼佛陀。
佛陀问比丘们:‘以前的善来长老是不是很尊重佛?’大家回答:
‘是!’佛陀又问:‘现在他的脚朝向我,这样是否有恭敬心呢?’大家回答:‘已失去恭敬了。’佛陀再问:‘他降伏毒龙时很勇猛,可是醉倒之后,有没有办法降伏一条蚯蚓呢?’弟子们回答:‘不可能。’
因此,佛陀强调:‘喝酒会让修行者的智慧和毅力消失,失去自持的力量,也会破坏庄严端正的形象。所以,大家绝对不能喝酒,要洁身自爱。’从此,比丘僧团中就有了不能饮酒的戒律。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唯有精神清明、严持戒律,才不会失去杜绝恶行的智慧和毅力。像善来比丘很勇敢,能降服毒龙,但几杯酒下肚后就变得糊里糊涂,酒戒岂可不慎?
精进奋勇地行持戒律、遵守规范,努力行善、断恶,是人人的本分。如果能把持戒守规的本分做好,则一切的法都容易通达。大家要多用心啊!
佛经故事精选:小偷冒充和尚去寺庙欲偷盗
某座寺院有一只黄金锅,寺院就用这只锅,煮出各式各样的东西给行路的人吃。
有个男人想盗出那只锅,于是穿起袈裟,冒充和尚,混在僧众之间。当时,寺院内的一位高僧正在说他闻所未闻的佛法;正在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那小偷听罢,内心不禁深深忏悔起来。
他想:“我因这寺院有黄金锅而起偷盗之意,才混进这里,却听见可贵稀有的佛法而幡然悔悟。如此说来,那只锅应是接引我向佛的可敬师父。”那男子有感于此,于是必恭必敬地向那只锅礼拜,而后向大众诉说事情原委,及现在自己信仰的心境。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不过你现在已悔改,所以你已是了不起的和尚了。既然引导你向佛的确实是那只锅,那么你礼拜它,是对的。今后就跟我们一起修行吧!”寺院的大和尚平静地对他这样说。
那男子从此以后,研究种种学问,努力修持,最终成了极优秀的和尚。而他仍一直礼拜那只黄金锅。
佛经故事精选:提婆达多在阿鼻地狱的时间有多长
提婆达多几次谋害佛祖,最后堕入阿鼻地狱。
阿难尊者说,正如佛祖所说,这都是提婆达多咎由自取,自己作恶,导致自己堕入地狱。我现在悲伤的是,提婆达多虽然不顾自己的名誉,不顾种族的荣誉,不为父母尊长争光,有辱整个释迦族,让整个释迦族蒙羞。不过呢,提婆达多堕入地狱,还是不太恰当啊。
阿难尊者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释迦族是转轮圣王的后裔,提婆达多是王族,不应该堕入地狱啊,提婆达多应当修行证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没想到却入了地狱啊。
阿难尊者说:提婆达多有大神通,能够去到三十三天上面,随意变化,这种人怎么还会入地狱呢?佛祖啊,不知道提婆达多在地狱里面要待多久呢?
佛祖说:这个人要在地狱待一劫。
阿难尊者又问:劫有两种,大劫,小劫,这个人要待一劫是什么劫呢?
佛祖说:这个人要在地狱里面待一个大劫,就是贤劫。然后才会命终,投胎做人。
阿难尊者说:要这么久啊!
阿难尊者那个时候没有证阿罗汉,担心他的亲哥哥,那也是人之常情。
当时,阿难尊者哭哭啼啼的,又问佛祖:提婆达多从阿鼻地狱出来,会生到哪里呢?
佛祖说:会生到四天王天。
阿难尊者又问:提婆达多在四天王天死后又去哪里呢?
佛祖说:又生到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阿难尊者又问:然后呢?
佛祖说:提婆达多从地狱出狱之后,生到天上,在六十劫当中不堕三涂,都在天上和人间辗转投胎,最后做人,他会出家学道,证辟支佛,辟支佛的名字叫做南无。
这下阿难尊者开心了,又问佛祖:佛祖啊,提婆达多干了很多坏事,所以下了地狱。他有什么功德,导致出狱之后六十劫都不再受苦,还修成辟支佛,名字叫做南无?
辟支佛比罗汉还要高一点,也是觉,意思是缘觉或者独觉,不过这个觉跟佛祖的觉还是有差距。
有人也会想,提婆达多做了什么呢,出狱之后就去享福,还能证辟支佛?难道因为他是佛祖的亲戚吗?当然不是这样。
佛祖告诉阿难尊者:弹指之间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你对三宝发了善心,那这个福报也是无法譬喻的啊。何况提婆达多博学多闻,记忆力超群。提婆达多因为宿世恶缘,所以对佛祖起杀心。又因为宿世的善缘,最终对佛祖起了喜悦之心。因为这个缘故,出狱之后,六十劫不堕三恶道。因为他最后临死前,起了和悦之心,口中说南无二字,所以以后证辟支佛的时候,名号就叫做南无。
阿难尊者听了之后,估计是心花怒放,上前礼佛说:感谢佛祖教诲啊。
当时,大目犍连尊者说:我准备去阿鼻地狱跑一趟,对提婆达多说这个好消息,让他高兴高兴。
佛祖说:不要心急,不要打妄想,为什么呢?因为那些穷凶极恶的众生,非常难以调伏,所以才堕入阿鼻地狱。而且阿鼻地狱的罪人不能听懂人间的言语。
以前说过瞿波离的故事,诽谤舍利弗尊者和大目犍连尊者,也是下了阿鼻地狱,大目犍连尊者好心去探望他,结果这位瞿波离毫不留情,反而骂大目犍连尊者。
所以佛祖提醒大目犍连尊者,你去的话,要注意方法方式才行呢。
当时,大目犍连尊者说:我现在知道64种语言,我可以用合适的语言,告诉提婆达多。
估计阿鼻地狱用的语言跟我们人间用的频率是不同的。人耳只能听到20~2万赫兹的声音。
佛祖说:那你去吧。
当时,阿难尊者听到之后,欢欣雀跃,非常高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