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会计差错的更改技巧,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会计差错的更改技巧,供大家阅读参考。

会计差错的更改技巧

篇1:会计差错的更改技巧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差错。如,会计政策使用上的差错、会计估计上的差错、其他差错等。对于会计差错的账务处理应从三个标准来考虑:一是发现的时间。我们将会计差错分为日后期间发现的会计差错和当期发现的会计差错两类。二是差错所属的期间。我们可以把差错分为属于当年的会计差错和属于以前年度的会计差错两类。三是重要性。我们可以将重要性分为重大与非重大(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全额10%及以上,则认为重大),因此可以将会计差错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差错。标准一决定了会计人员应遵循及时性原则,于发现会计差错时进行更正处理。而标准二、三则决定会计人员应更正哪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科目。

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依据上述三个标准可以形成以下七种具体的会计差错,其账务处理方法有同有异:

1.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不论重大或非重大),其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是:立即调整当期相关科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会计报表尚未编制,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例如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500元,则发现时应做如下分录,并调整相关科目:

借:管理费用  1500

贷:累计折旧  1500

2.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其账务处理的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科目。对于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但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因而账务处理方法同1。

3.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错,其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是:涉及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调整发现年度的年初留存收益;不影响损益的,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例:

某公司底发现20一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结转到固定资产,金额为150万,年应计折旧为30万(公司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提取法定公益金),经分析上述事项属重大会计差错,要求做出调整。

账务处理如下:(万元)

借:固定资产  150

贷:在建工程  15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0

贷:累计折旧          30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9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1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0.1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01

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1.00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15

篇2:会计差错产生原因及更正技巧

经济事项或交易进入会计系统后,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输出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确认、计量、记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差错。会计差错特别是重大差错若不及时、正确地更正,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或判断。

1.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此类错误。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即少计提累计折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3)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从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本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末予调整。例如,企业应在本期核销的费用在期末时未予摊销。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或事项。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经发出,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时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己实现的收入。例如,在采用委托代销销售方式下,应以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如企业在发出委托代销商品时即确认为收入,则为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例如,工业企业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一般作为收益性支出,而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一般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企业将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错。

(9)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例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为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采用不当方法,或确定不当比例。滥用此两项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会计处理。

(l0)其他原因导致的差错。例如,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等。

2.会计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差错的更正即账务处理可以从3个标准来考虑。一是差错的发现时间,可以分为日后期间(年度资产负债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差错和当期(当年年度内日后期间之外的其他时间)发现的差错。二是差错的所属期间,可以分为属于当年的差错和属于以前年度的差错。三是重要性,可以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即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的差错,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10%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

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标准一决定了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发现了会计差错立即进行更正处理。标准二、三则决定了应更正哪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科目。

依据上述3个标准,可以形成7种具体的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有同有异。

(1)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例如,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则发现时应做如下分录,并调整相关项目:

借:管理费用1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

(2)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对于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但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所以处理方法同(l)。

(3)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涉及损益的,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调整发现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或上年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则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因为是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错,涉及损益的与本期利润无关,不涉及损益的也只影响本期期初数,这样处理可及时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符合重要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同时也不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例如,a公司年9月发现2000年一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结转到管理用固定资产,金额为600万元,2000年应提折旧100万元,2001年应提折旧75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提取法定公益金)。经分析,上述事项属重大会计差错,其中2001年末计提折旧75万元为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两年的差错要求作出调整,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6,000,000

贷:在建工程6,000,0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借: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33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30,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67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70,000

借:盈余公积一法定盈余公积67,000

盈余公积一法定公益金33,500

贷:利润分配一本分配利润100,500

借:管理费用750,000

贷:累计折旧750,000

(4)日后期间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视同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因此更正方法同。

(5)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重大或是非重大)。报告年度是指当年的上一年,由于上一年会计报表尚未报出,故称上一年为报告年度。由于该会计差错发生于报告年度,无论是重大差错还是非重大差错,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6)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其处理方法同(5)。因为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属于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这样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7)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对于该类会计差错,由于不是发生在报告年度,故不能作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处理,而是将差错的累积影响数调整发现年度的年初留存收益以及调整相关项目的年初数,因此其处理方法同。

篇3: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及其更正技巧(一)

经济事项或交易进入会计系统后,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输出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确认、计量、记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差错。会计差错特别是重大差错若不及时、正确地更正,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可能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或判断。

1.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会计差错的产生有诸多原因,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原因。

(1)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例如,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固定资产已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也计入该项固定资产的价值,予以资本化,则属于此类错误。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例如,企业购入的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在记账时记入了短期投资,导致账户分类上的错误,并导致在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分类也有误,即少计提累计折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3)会计估计错误。例如,企业在估计某项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时,多估计或少估计了预计使用年限,从而造成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本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末予调整。例如,企业应在本期核销的费用在期末时未予摊销。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或事项。例如,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商品已经发出,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收入确认条件均已满足,但企业在期末时未将已实现的销售收入入账。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例如,企业对某项建造合同应按建造合同规定的方法确认营业收入,但该企业按确认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己实现的收入。例如,在采用委托代销销售方式下,应以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如企业在发出委托代销商品时即确认为收入,则为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例如,工业企业发生的管理人员的工资一般作为收益性支出,而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一般作为资本性支出。如果企业将发生的工程人员工资计入了当期损益,则属于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划分差错。

(9)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例如,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为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采用不当方法,或确定不当比例。滥用此两项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会计处理。

(l0)其他原因导致的差错。例如,错记借贷方向、错记账户等。

篇4: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及其更正技巧(二)

2.会计差错的归纳与更正

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差错的更正即账务处理可以从3个标准来考虑。

一是差错的发现时间,可以分为日后期间(年度资产负债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差错和当期(当年年度内日后期间之外的其他时间)发现的差错。

二是差错的所属期间,可以分为属于当年的差错和属于以前年度的差错。

三是重要性,可以分为重大会计差错和非重大会计差错。重大会计差错即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一般是指金额比较大的差错,通常某项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10%以上,则认为金额比较大。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标准一决定了应遵循及时性原则,发现了会计差错立即进行更正处理。

标准二、三则决定了应更正哪一会计期间的相关科目。 依据上述3个标准,可以形成7种具体的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有同有异。

(1)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立即调整当期相关项目。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当年度的会计报表尚未编制,无论会计差错是否重大,均可直接调整当期有关出错科目。

例如,12月,发现一项管理用固定资产漏提折旧10000元,则发现时应做如下分录,并调整相关项目:

借:管理费用 1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

(2)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非重大会计差错,其更正方法也是直接调整当期相关项目。对于该类会计差错尽管与以前年度相关,但根据重要性原则,可直接调整发现当年的相关科目,而不必调整发现当年的期初数,所以处理方法同(l)。

(3)当期发现的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涉及损益的,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过渡,调整发现年度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或上年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则调整发现年度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因为是以前年度的重大差错,涉及损益的与本期利润无关,不涉及损益的也只影响本期期初数,这样处理可及时反映真实的会计信息,符合重要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同时也不妨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篇5:会计差错产生的原因及其更正技巧(三)

例如,a公司209月发现一项已完工投入使用的在建工程未结转到管理用固定资产,金额为600万元,20应提折旧100万元,年应提折旧75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33%,按净利润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5%提取法定公益金)。经分析,上述事项属重大会计差错,其中2001年末计提折旧75万元为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两年的差错要求作出调整,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 6000000

贷:在建工程 60000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0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3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30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7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70000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67000

盈余公积——法定公益金 33500

贷:利润分配——本分配利润 100500

借:管理费用 750000

贷:累计折旧 750000

(4)日后期间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无论重大还是非重大),应当视同当期发现的当年度的会计差错,因此更正方法同(1)。

(5)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重大或是非重大)。报告年度是指当年的上一年,由于上一年会计报表尚未报出,故称上一年为报告年度。由于该会计差错发生于报告年度,无论是重大差错还是非重大差错,应当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进行处理。

(6)日后期间发现的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其处理方法同(5)。

因为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以将属于报告年度以前的非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这样不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篇6:会计工作中常见的差错类型

会计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差错种类很多,其主要表现在:记账凭证汇总表不平,总分类账不平,各明细分类账户的余额之和不等于总分类账有关账户的余额;银行存款账户调整后的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不符等,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记录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种:

会计原理、原则运用错误     这种错误的出现是指在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核算形式的选用、会计处理程序的设计等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出现不符合会计原理、原则、准则规定的错误,例如,对规定的会计科目不设,不应设立的却乱设,导致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真实;对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标准执行不严等。

记账错误   主要表现为漏记、重记、错记三种。错记又表现为错记了会计科目。错记了记账方向,错用了记账墨水(蓝黑墨水误用红水,或红水误用蓝黑墨水),错记了金额等。

计算错误    主要表现为运用计算公式错误;选择计算方法错误;选定计量单位错误等等。

篇7:会计:政策变更、估计变更、差错更正

(一)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政策的概念

指的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遵循的具体处理方法和具体原则,

2.会计政策与一般会计原则的区别。

3.会计政策变更的界定

(1)原则:只有同一业务前后政策的不一致才可以认定为会计政策变更。

(2)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

①与以前有本质区别的全新业务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②初次发生的业务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③的确是同一业务前后所用的会计政策不一致,但这一业务不是重要业务,按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可以不视为会计政策变更来处理。

4.会计政策的变更条件

(1)强制更改

即: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更改。

(2)主动更改

即: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可以使会计信息变得更相关、更可靠,会计人员可自主地修改会计政策。

5.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及选择标准

(1)追溯调整法

会计差错的更改技巧(精选10篇)该方法的思路是:视同该业务从一开始就是用的新政策,并依此思路将以前政策下的所有会计核算指标进行“翻新”。

(2)未来适用法

该方法的思路是:新的会计政策仅适用于当期及以后各期业务,对以前的业务无需调整至新会计政策口径。

(3)两种方法的选择

①企业依据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a.国家如果明确规定了政策衔接方法的则照规定去作即可;

b.国家未作明确规定的,按追溯调整法来处理。

②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以提供更相关更可靠会计信息的,按追溯调整法处理。

③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无论何种情况都只能用未来适用法。

6.追溯调整法的会计处理程序

(1)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

所谓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是指假设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政策,据此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此调整不包括对已分配过的利润或股利的调整。

此数据的取得须经过五个步骤:

①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②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

③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只有在同时具备如下条件时,才需考虑所得税影响。

第一:所得税核算方法是:纳税影响会计法;

第二:基于会计政策的变更产生了新的时间性差异。

这是因为会计政策的变更是会计行为而不是税务行为,不会影响到应交所得税,这样能影响到“所得税”的就只有“递延税款”了,而“递延税款”的出现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二是时间性差异。

④确定前期中的每一期的税后差异

⑤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2)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具体处理程序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 (表略)

(3)调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①调整政策变更当年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

②调整政策变更当年利润表的上年数。

(4)会计报表附注说明

「例解 1」

a公司初开始对某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原价为100万元,无残值,会计上采用4年期直线法折旧,税务上按 5年期直线法口径认定折旧费用。1月1日起会计上改用4年期年数总合法计提折旧。该企业按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处理,所得税率为30%,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为15%,其中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10%计提,公益金按净利润的5%提取。

根据以上资料,按追溯调整法作出折旧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解析」

1.新旧政策下的折旧对比表(见表2)

2.折旧政策更改所造成的影响(见表3)

3.调整分录

(1)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4

递延税款 6

贷:累计折旧 20

①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前两年少提的营业费用20

贷:累计折旧 20

②借:递延税款 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

③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4

(2)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1.4

———法定公益金 0.7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

2.1

4.报表修正

7.未来适用法的处理程序

由于未来适用法不对以前的会计处理进行追溯调整,只是在当期和以后各期用新政策,所以并没有账面的会计处理,但要在附注中注明新旧政策下当期净利润的差异额。

8.会计报表的披露

(1)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

①追溯调整法下的累积影响数

②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净损益的影响额

③比较会计报表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额

(3)影响金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包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以及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二)会计估计变更

1.概念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估计,比如:坏账损失的估计、存货跌价损失的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等。

2.特点

(1)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会计估计应当依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3)进行会计估计并不会消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这是因为估计是建立在具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而不是随意的。

3.会计估计变更

(1)会计估计变更的概念。同一个估计项目的估计口径发生变化时,即为会计估计变更。如:同一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由5年改为3年。

(2)会计处理方法:未来适用法

(3)未来适用法的处理思路

①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

②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③为了保证一致性,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与前期相同的项目中。

4.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无法分清时,应视为会计估计变更来进行处理

5.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对净损益的影响和其他项目的影响;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理由。

(三)会计差错的更正

1.会计差错的分类

(1)采用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

(3)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

2.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

(1)本期发现本期差错的,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2)本期发现以前的小错误则视为本期差错处理

(3)重大会计差错的处理

①重大会计差错的确定标准

当此项交易或事项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在10%及以上时,应将其认定为重大会计差错,

②重大会计差错的处理原则

a.属于本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本年度的相关项目;

b.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期初数。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c.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原则处理。

即:

a.属于报告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期末数或年报发生数

b.属于以前年度的,调整报告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及其他相关项目。

3.相关的账务处理

具体处理程序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 (表略)

4.会计差错更正的报表附注披露

(1)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包括重大会计差错的事项陈述和原因以及更正方法

(2)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包括重大会计差错对净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

5.对于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处理

(1)表现形式:

a.秘密准备的计提

b.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

c.随意调整费用的摊销期限

d.其他

(2)处理原则

只要是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就按重大会计差错原则来处理,而不论其涉及金额的大小。

「例解2」

甲公司20初开始对某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原价为100万元,摊销期为5年(税务的摊销口径为),年末该无形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为72万元,末的可收回价值为42万元,假定发现企业20未进行无形资产的分摊和准备计提,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0%,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处理。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解析」

会计分录如下: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8

贷:无形资产 18

(2)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

[注:年末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100-20-8-18-18=36(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

值42万元,应反冲减值准备6万元。]

(3)借: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3(=10×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

(4)借:递延税款 0.6[=(8-6)×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6

(5)借: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8.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8.4

(6)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 0.84

———法定公益金 0.42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1.26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界定

(1)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2)理解的关键点:

①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指的是12月31 日;

②财务报告批准报告日是由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

③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涵盖的期间,是指报告年度次年的1月1日至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对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之间的期间;

如果在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至正式报出之间又发生了需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则需重新修正报告内容并再次确定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此时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期间界限就要延至新确定的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如果再次出现上述情况,又要重新确定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又得依此类推;

④不是卡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的所有事项都定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而是那些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有关的事项或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⑤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既包括不利的事项也包括有利的事项;

⑥中止营业不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因为它涉及到非持续经营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涉及的事项是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会计处理。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类

3.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

①总的原则

视同编制当时就知道此事项,将相关报表项目调整至应有的口径,其本质也是追溯调整。

②具体原则

a.涉及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处理。

b.涉及利润分配事项的,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c.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应调整相关项目

d.所需修改的报告项目

a.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b.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c.经过上述调整后,如果涉及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还应当调整会计报表附注相关项目的数字。

(2)具体会计处理

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 (表略)

[例解3]

甲公司自2000年初开始对管理部门用设备计提折旧,该设备原价60万元,折旧期为5年,假定无残值,税务上采用 10年期直线法认定折旧费用。甲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末可收回价值为30万元,20末可收回价值为11 万元。年的年报于4月25日批准报出,所得税的汇算清缴日为203月10日。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法定公益金。甲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所得税率为33%。注册会计师于年3月1日发现甲公司因工作疏忽未对此管理部门用设备作相关会计处理,提请企业作出调整。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甲公司的调整处理。

[解析]

会计分录如下: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贷:累计折旧 10

(2)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

贷:累计折旧 4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

[注:2003年末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60-12-12-10-10-6=10(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值11万元,可判断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有所恢复,又因为小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折余口径12(=60-12-12-12-12),说明该设备的账面价值并未全部恢复。以可收回价值11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折余口径12相比,认定期末应提足准备为1万元,由于已经提过了6万元,应反冲5万元,在补足了少提折旧4万元后,应反冲营业外支出1万元。]

(3)借: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98(=6×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98

(4)借:递延税款 0.99[=(4-1)×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99

(5)借:利润分配

——— 未分配利润 6.0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03

(6)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0.603

———法定公益金0.3015

: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 0.9045

4.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

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非调整事项,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内容,估计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如无法作出估计,应当说明无法估计的理由

篇8:会计差错更正的纳税调整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

相关会计准则规定,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作为本期数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规定处理。

而税法对会计差错的处理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果发现时企业已经完成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会计上调整前期收益,税法上则调整本期收益;对于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漏计漏提费用、折旧等会计差错(非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且超过了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会计上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的收益,而税法则不允许补扣,由此产生了永久性差异。下面区分不同情况举例分析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一、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

例1:甲公司于2004年7月1日发现,当年3月漏记了管理人员工资5000元。调整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5000

贷:应付工资5000.

由于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本年发生的与本年有关的会计差错更正并不影响本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甲公司申报2004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进行纳税调整。

二、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例2:甲公司于2004年7月1日发现,2003年从承租单位收到当年的房屋租金1000元,贷记“预收账款”科目,年底未作调整。

根据相关准则规定,甲公司漏结转租金收入属于非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2004年的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1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1000.

税法规定,因已过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期,上述租金收入应计入2004年收入,与会计处理一致。因此,甲公司申报2004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三、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

例3:甲公司于2004年7月1日发现,2003年漏计了一项固定资产折旧200000元,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费用。假定甲公司采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

相关准则规定,甲公司漏提折旧属于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2003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00

贷:累计折旧200000.

税法规定,甲公司2003年漏计的固定资产折旧不允许转移到2004年补扣。因此,甲公司申报2004年企业所得税时不得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从会计上讲,漏计的折旧本是一项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可作为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以后年度转回,但由于税法规定其不得补扣,从而变成了永久性差异。因此,会计上不需要调整“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或 “递延税款”科目。

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00.

四、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

例4:甲公司于2004年3月10日发现,2003年漏计了一项租金收入200000元,将其挂在了“预收账款”科目,所得税申报中也没有包括这笔收入。假定甲公司采用递延法核算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至2004年3月10日未完成2003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2003年会计报表也未对外报出。

由于甲公司发现2003年漏结转的租金收入时会计报表尚未对外报出,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调整2003年的收益和有关账目。调整分录为:

借:预收账款20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000.

调整应缴的企业所得税 66000元(200000×33%):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6000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66000.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科目余额134000元转入利润分配: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34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4000.

税法规定,甲公司在2003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前发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涉及的应纳所得税调整,应作为的纳税调整,与会计处理一致。因此,甲公司申报2003年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篇9: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的会计毕业论文

关于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的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关于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新的会计准则主要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对“前期差错”作了明确的规定。很显然,仅凭这一规定,是不可能解决所有会计差错更正的。本文试对各类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原则技术方法追溯重述法

会计差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计量、确认、记录、列报等环节出现的错误,其行为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无意。众所周知,无论在哪个核算环节,也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行为,只要存在会计差错,都势必破坏会计信息质量,甚至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决策。因此,会计内部管理部门和会计外部相关监督机构都必须重视对会计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以便控制和杜绝差错的发生。如果一旦发现会计差错,除了相关部门依法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理外,会计部门必须及时地更正差错。关于会计差错更正的原则和方法,新的会计准则主要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对“前期差错”作了明确的规定。很显然,仅凭这一规定,是不可能解决所有会计差错更正的。本文试对各类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和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更正会计差错的原则

1.更正会计差错必须遵守有关的法律规范

在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等法律规范中,分别规定了会计差错的不同更正方法和适用条件,在更正会计差错时必须遵照执行。只有遵从统一的规定,财务会计工作才规范,更正后的信息才符合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质量要求。

2.更正会计差错必须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的基本要求

更正会计差错,往往需要作出新的账务处理来纠正原错账,新的账务处理必须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只有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才能反映错账的来龙去脉,清晰表达调整的思路;才能做到核算准确,数字可靠;才能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和账表相符;才能使会计报表期间上下期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果更正会计差错不符合会计原理和核算程序的基本要求,采取一些简单的甚至不容允的(如腿色药水更正)更正方法,则会导致账务混乱,是很不利于纠错的。

3.更正会计差错必须具有针对性

更正会计差错首先要认真识别错在哪个会计核算环节,错在哪项会计认定,是哪类差错;将差错识别归类后,就应及时针对不同的差错类别,选用不同的更正方法。一句话,对症下药,问题错在哪里就纠正哪里,从而消除虚假的会计信息,真实地反映会计核算情况。

二、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

1.方法的分类

汇总各种法律规范的规定,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更正的技术方法,二是是否追溯的方法。

(1)更正会计差错的技术方法

更正会计差错的方法从技术角度看包括划线更正法、红字注销法、蓝字更正法、综合调整法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如果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则应按照规定采用划线更正法进行更正;已经登记入账的'记账凭证,在当年内发现填写错误时,可以用红字填写一张与原内容相同的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注销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同时再用蓝字重新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注明“订正某月某日某号凭证”字样;如果会计科目没有错误,只是金额错误,也可以将正确数字与错误数字之间的差额,另编一张调整的记账凭证,调增金额用蓝字,调减金额用红字;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据此规定,只更正账簿的方法则是划线更正法;调整记账凭证金额用红字则是红字注销法;调整记账凭证金额用蓝字则是蓝字更正法;对某错误同时使用红、蓝字则是综合调整法。红字表示注销或减少,醒目明了,红字过多则又让人眼花缭乱,反映的内容会不清晰;蓝字记录若与原分录方向相反则表示注销或减少,填制的补充分录则为增加。

(2)是否追溯的方法

会计差错更正按是否追溯到差错发生的当期或尽可能的早期,分为追溯重述法和未来适用法。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未来适用法,是指不追溯而视同当期差错一样更正。《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追溯重述法与未来适用法相比,追溯重述法纠错针对性更强、更准确,但过程复杂,成本较大。

2.根据不同的差错类型选用不同的方法

为了正确使用差错更正方法,应先弄清差错的类型,然后对号入座。差错可按以下三个标准分类:一是差错的发现时间,可以分为当期即报告期内发现的差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即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差错;二是差错的所属期间,可以分为属于当期的差错和属于前期的差错;三是重要性,可以分为重要的会计差错和非重要的会计差错。重要的会计差错即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非重大会计差错,是指不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的会计差错。实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会计职业判断,并且应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差错金额越大、性质越严重,则差错越重要。为了便于选定差错更正方法,对以上差错类型可进行这样的组合,(1)当期发现属于当期的差错;(2)当期发现属于前期非重要的差错;(3)当期发现属于前期重要的差错;(4)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当期”(报告期)的差错;(5)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前期非重要的差错;(6)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发现属于前期重要的差错。凡是归属于当期的差错,无须区分重要性,因为报表尚未报出,只要及时调整,无论重要与否均不会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决策(注意:“当期”即为报告期,“前期”则为前一报告期)。

选用技术方法时,差错(1)对凭证更正无限制,其它差错只能用蓝字法,;是否采用追溯方法,差错(3)和(6)必须考虑,其它差错不用考虑。差错(3)和(6)还必须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下列信息:前期差错的性质;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

另外,不同的差错更正所采用的会计科目有别,差错(1)、(2)在会计科目方面无特别的要求,差错(3)、(4)、(5)、(6)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涉及利润分配调整事项,直接通过“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不涉及损益以及利润分配的事项,调整相关科目。还值得说明的是,按《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检查查补(退)税款应设立“应交税金―――增值税检查调整”专门账户核算,凡检查后应调减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增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凡检查后应调增账面进项税额或调减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转出的数额,作与上述相反分录;全部调账事项入账后,应结转出本账户的余额,并对该余额进行处理。

总之,会计差错更正有一套科学的规范方法,更正会计差错首先得识别和划分差错类型,然后根据差错类型及时对症下药,合理选取和运用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为报表使用人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当然会计差错更正的方法只是纠错的补救措施,加强日常核算管理和监督工作,预防控制和杜绝会计差错的发生才是纠错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号].

[3]国家税务总局.《增值税日常稽查办法》.[国税发()44号附件2].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篇10:word2007 使用技巧:更改老样式

更改老样式

①单击“格式”菜单,然后单击“样式”,

②单击要更改的样式。  ③单击“更改”。

④单击格式,然后单击要更改的格式类型。

a、要更改字符“格式”,例如字体类型和粗体,你可以单击字体,

b、要更改行距和缩进,你可以单击段落。

⑤选择所需的格式选项,然后单击确定。

⑥检查预览框,预览样式描述。进行所需的格式更改。

⑦单击“确定”。

⑧单击“应用”或“关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