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古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元稹酒后吐真言,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元稹酒后吐真言,欢迎阅读分享。

篇1:元稹酒后吐真言
元稹酒后吐真言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对于杯中之物,也是喜爱。
据研究人类情感学的专家说,自古到今,人类的情感种类不过是五百种左右,而且绝大部分已经被记录在案,尤其是被文学作品记录在案。也就是说,现今人们所经历的感情——甭管你以为多么奇特——实际古人都已经经历过了,只是具体的细节不一样而已。
有句话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还有一句叫做“酒后吐真言”,把这两句话结合一起,就是其中的一种情感。
请看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 之五》: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熏熏。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
元稹无论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是一个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人。论对新乐府运动的贡献和坚持,元稹不如白居易;论对待情感问题,他的自传传奇《莺莺传》多少让人们怀疑他对爱情忠诚。但是我自己倒是以为,第二个问题不好定论。在爱情上,对这个人忠诚并不一定对那个人也忠诚;同样,对这个人不忠诚并不一定对那个人也不忠诚。至少,元稹在他的诗歌中,对前妻韦丛是有着真诚执着的爱恋的。
《遣悲怀三首》不用说了,“曾经沧海难为水”更不用说了,且说这首作于妻子逝世两年之后的《六年春遣怀八首 之五》。
“伴客销愁长日饮”,作者一上来不说自己借酒浇愁,反而说只有在陪伴客人的时候才多喝几口。究竟是客人有愁自己陪伴呢?还是自己本身就有愁在心?不知道。但是第二句说,“偶然乘兴便熏熏”,“熏熏”便是大醉,作者哪怕偶尔的乘兴,都是大醉,说明伤心人另有怀抱,估计这“伴客销愁”是假的。
后两句才是锥心泣血之言,读诗至此,有情人能不掩卷一哭!
“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作者先写酒醒之后,奇怪的是旁边的人都在哭泣,而作者因为醉得太厉害了,早把醉中的事情忘得干净,于是问——“你们哭什么呀?”旁边的人告诉他,你刚才在醉中一直在呼唤爱妻的名字,你把别人当作韦丛,都喊了好几回了!
绝句难写,难在言要浅,意要曲。
第一曲,悼念逝者,伤心的应该是诗人自己,但是作者不写自己伤心,反而写伴客销愁;
第二曲,清醒时从没有忘记过那个人,但时时掩饰,而醉后的真言写出了刻意掩饰之痛;
第三曲,写酒醉,但不写过程,而是写醉后旁人的情景,反衬自己醉得深;而醉得如此之深,岂不是伤怀之深么?
第四曲,写酒后真言,但真言是什么却没有直写,而是借他人的回答写出;
第五曲,作者从头到尾没有写一句自己的哭泣,倒是写了旁人的哭泣,那是元稹难忘爱妻的真情引得别人为他掬一捧泪啊,可见情之深、情之痛!
最后一曲,旁人能为之落泪,说明早已知道元缜的悲怀,那么元稹平时的掩饰,只不过是亲友们不忍揭穿的配合罢了……
男人的酒后,男人的哭,是最让人见不得的事情,古今同理。
拓展阅读:元稹与莺莺
元稹的原配夫人是韦丛,娶韦氏之前曾与一女子颇有私情,此女便是莺莺。关于莺莺,描写较多的乃是元稹的《莺莺传》(又叫《会真记》),《莺莺传》则成为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蓝本。
唐贞元十五年(7),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任小职,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崔莺莺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再赴京应试。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贞元十九年(8),元稹与白居易同登书判拨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虑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但对他的仕途进取没有多大帮助,所以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弃莺莺而娶了韦丛。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即后来《西厢记》的前身。
在《莺莺传》里,元稹开篇这样写道:“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张生游于蒲时,在军人骚乱抢掠中保护了寡母弱女的崔姓表亲,由此识得表妹崔莺莺。崔莺莺“垂鬟接黛,双脸销红”的美丽,“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俏丽让张生顿生爱慕。后来,在莺莺丫环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莺莺私会西厢下,成了云雨。自此之后,莺莺“朝隐而出,暮隐而人”,与张生私会。《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元稹还写了“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意思是他对其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除“君”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元稹与韦丛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为人津津乐道,元稹曾经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就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从而作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下嫁给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的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从元稹留下来几首那时期的诗来看,当时正是他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唐宪宗元和四年(8),韦丛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此时的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韦丛营葬之时,元稹因自己身萦监察御史分务东台的事务,无法亲自前往,便事先写了一篇情词痛切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但即便如此,到了下葬那天,元稹仍情不能已,于是又写了三首悼亡诗,这就是最负盛名的《三遣悲怀》(即《遣悲怀三首》)。元稹对妻子一直有深切的思念和无法释怀的悲伤,韦丛与他同苦七年,却在他即将飞黄腾达的时候离开了他,而元稹能做的只有祭奠亡故的爱妻,以及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思念。‘‘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贱的夫妻总是这样,尽管互相恩爱却因为物质条件的贫瘠而无法让心爱的人过得更加幸福,韦丛因为几组情意绵绵的诗歌而永远留在了后世读者的心中。
篇2:酒后吐真言
in wine there is truth.
( 酒后吐真言 。 )
wine in, truth out.
( 三 杯 下 肚 , 真话 出 口 。 )
out of the mouths of babies and drunds comes the truth.
( 稚 子 与 酒 徒 , 口 中 无虚言 。 )
truth lies at the bottom of a decanter.
( 酒瓶空 ,真相露 。 )
what soberness conceals,drunkenness reveals
( 清醒时藏在 心里的话,醉酒时会说出来
篇3:酒后吐真言小学生作文
酒后吐真言小学生作文
许多人说:酒后吐真言。但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喝了酒后,爱说一大串自己的大道理的、是有点儿胡说八道的。是那一席酒后的真言,才让我转变了观念,更加理解爸爸了。
这天晚上,爸爸一系列手舞足蹈的动作,一身浓浓的酒味,从应酬场上回家了。爸爸的一只脚刚踏进门,爸爸的声音就飞进了我的`耳畔:“小肥妞哎!小胖子哎!”
“你才肥!你才胖咧!”我听了,生气了,奋力顶嘴。
“按比例,你就是比我胖!”
“哼,胖又怎么样……”
我们吵得满脸通红,真可谓是不可开交。哎,爸爸又这样了,每次喝醉酒都无缘无故地说我胖,说我哪里哪里不好,哪里哪里不乖,真讨厌!爸爸也好像生气了,双手插腰,踏着又大又重的步子走了。随后卫生间传来了“稀稀唆唆”的冲澡声。我也走进卫生间洗脸刷牙。爸爸在一边,我在另一边,一时间,卫生间里只有水流冲刷的声音,往日的欢声笑语仿佛被水冲散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洗好了,爸爸也洗好了。他只拿了干净的浴巾旁边的小毛巾擦拭。我疑惑了,浴巾大擦起来方便又舒服,爸爸为什么拿小毛巾呢?“为什么?”我在不知不觉中,一句问句脱口而出。“没地位啊,哎。”爸爸的话又飘入我耳畔,“你知道我们家谁最没地位吗?”我看着爸爸,沉默了,是爸爸吗?“你遇到不顺心的事儿,可以发火。我,不行啊。”不是多么花俏的话,不是多么隆重的方式。只是酒后的一句话,简单的叹息,从爸爸嘴边流泻而出。却让我鼻子一酸,双眼红了。
原来爸爸也是会遇到困难与挫折的,只是爸爸把它藏在了心底;原来爸爸也是会悲伤的,只是爸爸用幽默来掩盖;原来爸爸也是脆弱的,只是在我们面前坚强。
酒后吐真言。爸爸那一席酒后的真言,让我有点难过,有点自责,有点温暖。
篇4:酒后吐真言杂文随笔
酒后吐真言杂文随笔
酒,自有诗歌以来,就一直是诗人们写不完、诵不尽常说常鲜的话题。“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我们见于《诗经》中最早写酒的诗歌。继刘伶《酒德颂》之后,许许多多的诗人,以酒入诗,写下了无以计数的诗歌;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这些大手笔们,关于酒的诗歌,就更是多得不胜枚举。
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以至于上至国王人主,下到黎民苦力,都要为之倾倒、膜拜、沉溺、迷恋,甚至嗜之如命?就连冥冥中的神灵、已经故去的先人,我们在祭祀的时候,也希望他们能够享用?酒,只是我们人类在自身的生产活动中的一个发现、一个发明、一个创造,也仅仅是一种饮品,却为什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我们的社会活动发生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至于我们始终离不开它?
酒,自从一产生,就深深地融入到了文化当中;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们围绕着酒所发生的一切活动,也就成了酒文化。酒文化里沉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心理,渗透到了文化和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与时代发展、朝代更替也不无关系。国兴则酒昌,时盛则酒醇;反之,国败则酒滞,代衰则酒敝;酒里简直浓缩着一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
一代诗仙、酒仙李白在他的《月下独酌》里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在他心目中,酒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东西,连天地都喜爱,何况人乎?以至于,他把五花马、千金裘都要拿去换美酒!
《魏书》中记载,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嗜酒如命竟然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走到哪里,喝到哪里;死在哪里,就地埋掉拉倒。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人。魏时与嵇康、阮籍等友善,为“竹林七贤人”之一,曾任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主张无为而治,以不合时宜被免官。作品有《酒德颂》一篇。原文是——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搢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乃奋袂攘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踑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一千多年来,人们把刘伶的《酒德颂》看成是骈文,而我却把它看成是是散文诗。你仔细阅读,它是很押韵的,朗朗上口,即使不是诗歌,至少也应该是散文诗。当然,把它翻译成白话,倘若不用心思保留其韵味,也就是文章了。全篇以一个虚拟的“大人先生”为主体,借饮酒表明了一种随心所欲,纵意所如的生活态度,并对封建礼法和士大夫们作了辛辣的讽刺。语言形象生动,清逸超拔,音韵铿锵,主客对峙,铺叙有致,文气浩荡,笔酣墨饱,有飘然出尘,凌云傲世之感。
从刘伶现象来看,除了无知无识、没肝没肺的真正酒鬼之外,许多饮者对待酒的态度,也就是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对黑暗政治、污浊社会和失意人生不满,所形成的逆反心理导致的在常人看来属于非理性、非正常的.一种行为。酒的外形是水,逆来顺受;其内涵却是火,刚烈炽热。刘伶《酒德颂》里所写的“酒德”,实际上也就是“人德”。具备了酒的德性,也就具备了人的德性。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诗歌《酒》里写道:酒“会使聪明的更聪明,会使愚蠢的更愚蠢。”诚然,信之。有一句我们常听常说的话,叫做“酒后吐真言”,而我们却很少去认真品味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理,那就是,古往今来的诗人们为什么都那么的爱酒,就是因为他们只有在酒后才能吐出“真言”,写出了那么多光辉灿烂令我们目不暇接的“真言”;唯其是“真言”,才千古不朽,历久弥新,永远洗涤着我们的心灵、启迪着我们的心智,给我们以至善至美的愉悦、陶冶和感悟。
篇5:元稹诗词
元稹诗词汇总
1、《襄阳为卢窦纪事》
帝下真符召玉真,偶逢游女暂相亲。
素书三卷留为赠,从向人间说向人。
风弄花枝月照阶,醉和春睡倚香怀。
依稀似觉双环动,潜被萧郎卸玉钗。
莺声撩乱曙灯残,暗觅金钗动晓寒。
犹带春酲懒相送,樱桃花下隔帘看。
琉璃波面月笼烟,暂逐萧郎走上天。
今日归时最肠断,回江还是夜来船。
花枝临水复临堤,闲照江流亦照泥。
千万春风好抬举,夜来曾有凤凰栖。
2、《杏园》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3、《花栽二首》
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
欲知北客居南意,看取南花北地来。
南花北地种应难,且向船中尽日看。
纵使将来眼前死,犹胜抛掷在空栏。
4、《嘉陵水》
尔是无心水,东流有恨无。
我心无说处,也共尔何殊。
5、《赠乐天》
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6、《白衣裳二首》
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
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
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
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7、《赋得玉卮无当》
共惜连城宝,翻为无当卮。
讵惭君子贵,深讶拙工隳。
泛蚁功全少,如虹色不移。
可怜珍砾石,何计辨糟醨。
江海诚难满,盘筵莫妄施。
纵乖斟酌意,犹得奉光仪。
8、《寄胡灵之》
早岁颠狂伴,城中共几年。有时潜步出,连夜小亭眠。
月影侵床上,花丛在眼前。今宵正风雨,空宅楚江边。
9、《秋夕远怀》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10、《代杭民答乐天》
翠幕笼斜日,朱衣俨别筵。管弦凄欲罢,城郭望依然。
路溢新城市,农开旧废田。春坊幸无事,何惜借三年。
11、《月临花》
临风飏飏花,透影胧胧月。巫峡隔波云,姑峰漏霞雪。
镜匀娇面粉,灯泛高笼缬。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
12、《赠吕三校书》
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共占花园争赵辟,
竞添钱贯定秋娘。七年浮世皆经眼,八月闲宵忽并床。
语到欲明欢又泣,傍人相笑两相伤。
13、《送致用》
泪沾双袖血成文,不为悲身为别君。望鹤眼穿期海外,
待乌头白老江濆。遥看逆浪愁翻雪,渐失征帆错认云。
欲识九回肠断处,浔阳流水逐条分。
14、《奉和窦容州》
明公莫讶容州远,一路潇湘景气浓。斑竹初成二妃庙,
碧莲遥耸九疑峰。禁林闻道长倾凤,池水那能久滞龙。
自叹**去无极,不知何日又相逢。
15、《卢头陀诗》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马哭青山别车匿,
鹊飞螺髻见罗睺。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16、《春鸠》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17、《新政县》
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已闻城上三更鼓,
不见心中一个人。须鬓暗添巴路雪,衣裳无复帝乡尘。
曾沾几许名兼利,劳动生涯涉苦辛。
18、《天坛上境》
野人性僻穷深僻,芸署官闲不似官。万里洞中朝玉帝,
九光霞外宿天坛。洪涟浩渺东溟曙,白日低回上境寒。
因为南昌检仙籍,马君家世奉还丹。
19、《梦昔时》
闲窗结幽梦,此梦谁人知。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
山川已久隔,云雨两无期。何事来相感,又成新别离。
20、《蔷薇架》
五色阶前架,一张笼上被。殷红稠叠花,半绿鲜明地。
风蔓罗裙带,露英莲脸泪。多逢走马郎,可惜帘边思。
21、《新秋》
旦暮已凄凉,离人远思忙。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
前事风随扇,归心燕在梁。殷勤寄牛女,河汉正相望。
22、《高荷》
种藕百馀根,高荷才四叶。飐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擫。不学著水荃,一生长怗怗。
23、《筝》
莫愁私地爱王昌,夜夜筝声怨隔墙。火凤有凰求不得,
春莺无伴啭空长。急挥舞破催飞燕,慢逐歌词弄小娘。
死恨相如新索妇,枉将心力为他狂。
24、《寒》
江瘴节候暖,腊初梅已残。夜来北风至,喜见今日寒。
扣冰浅塘水,拥雪深竹阑。复此满尊醁,但嗟谁与欢。
25、《邮竹》
庭有萧萧竹,门有阗阗骑。嚣静本殊途,因依偶同寄。
亭亭乍干云,袅袅亦垂地。人有异我心,我无异人意。
26、《缘路》
总是玲珑竹,兼藏浅漫溪。沙平深见底,石乱不成泥。
烟火遥村落,桑麻隔稻畦。此中如有问,甘被到头迷。
27、《褒城驿》
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千竿竹,又栽千树梨。
四年三月半,新笋晚花时。怅望东川去,等闲题作诗。
28、《夜饮》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行。
漫唱江朝曲,闲征药草名。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
29、《华岳寺》
山前古寺临长道,来往淹留为爱山。双燕营巢始西别,
百花成子又东还。暝驱羸马频看堠,晓听鸣鸡欲度关。
羞见窦师无外役,竹窗依旧老身闲。
30、《山枇杷》
山枇杷,花似牡丹殷泼血。往年乘传过青山,
正值山花好时节。压枝凝艳已全开,映叶香苞才半裂。
紧搏红袖欲支颐,慢解绛囊初破结。金线丛飘繁蕊乱,
珊瑚朵重纤茎折。因风旋落裙片飞,带日斜看目精热。
亚水依岩半倾侧,笼云隐雾多愁绝。绿珠语尽身欲投,
汉武眼穿神渐灭。秾姿秀色人皆爱,怨媚羞容我偏别。
说向闲人人不听,曾向乐天时一说。昨来谷口先相问,
及到山前已消歇。左降通州十日迟,又与幽花一年别。
山枇杷,尔托深山何太拙。天高万里看不精,
帝在九重声不彻。园中杏树良人醉,陌上柳枝年少折。
因尔幽芳喻昔贤,磻谿冷坐权门咽。
篇6:元稹诗词
元稹诗词
君为著作诗,志激词且温。璨然光扬者,皆以义烈闻。
千虑竟一失,冰玉不断痕。谬予顽不肖,列在数子间。
因君讥史氏,我亦能具陈。羲黄眇云远,载籍无遗文。
煌煌二帝道,铺设在典坟。尧心惟舜会,因著为话言。
皋夔益稷禹,粗得无间然。缅然千载后,后圣曰孔宣。
迥知皇王意,缀书为百篇。是时游夏辈,不敢措舌端。
信哉作遗训,职在圣与贤。如何至近古,史氏为闲官。
但令识字者,窃弄刀笔权。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贻之千万代,疑言相并传。人人异所见,各各私所遍。
以是曰褒贬,不如都无焉。况乃丈夫志,用舍贵当年。
顾予有微尚,愿以出处论。出非利吾已,其出贵道全。
全道岂虚设,道全当及人。全则富与寿,亏则饥与寒。
遂我一身逸,不如万物安。解悬不泽手,拯溺无折旋。
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其次有独善,善己不善民。
天地为一物,死生为一源。合杂分万变,忽若风中尘。
抗哉巢由志,尧舜不可迁。舍此二者外,安用名为宾。
持谢著书郎,愚不愿有云。
篇7:元稹死因
元和六年(8),裴垍去世,元稹为了谋求仕进,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出入于魏弘简宅第,为时论所鄙。元和九年(8)严绶奉命讨伐淮西吴元济,宦官崔潭峻随作监军,元稹随军前往。元和十四年(8)穆宗即位之初大赦。元稹就因回朝述职的崔潭峻之荐,被提升为库部郎中、兼“知制诘”,参与诏书的草拟。
唐朝诗人元稹长庆元年(8),元稹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为朝臣所轻视。一日中书省同僚一起食瓜,武儒衡一面挥扇驱蝇,一面斥叱:“适从何处来,而遽集于此!”同僚听了脸色大变。是年(821年)十月,裴度上表抨击元稹与知枢密魏弘简阻挠讨伐幽州军事,稹出为工部侍郎。
长庆二年(822年),和裴度同拜同平章事,一度成为宰相,二月建议为彻底息兵,应立即解除裴度的兵权。后与李逢吉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
大和五年(831)七月二十二日,元稹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终年53岁,疑是服食丹药中毒身亡,结束了毁誉参半的一生。
后世评价
“巧宦”
指他先依附京兆尹韦夏卿,再依附宰相裴垍,后与宦官刘士元驿站争宿被打得头破血流而遭贬,一转而依附宦官,最后官居宰相。对一个善于钻营的人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选择。
“巧婚”
是他自觉地把所有的婚姻情感都控制在仕途的前进路径之内。
对真实权力结构社会中的男人来说,任何爱情的取舍都必然牵涉到功利与情义的取舍,他们更愿意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中去,感情,点缀而已。
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情感世界
元稹为人刚直不阿,情感真挚,和白居易是一对好友。白居易这样评价元稹“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并说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而元稹对白居易关心,更凝结成了千古名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除了流芳千年的“元白之谊”,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也为人津津乐道。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0的韦丛下嫁给24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从考证了,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和元稹的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用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来表达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任何女子都不能取代韦丛。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作于韦丛去世后两年。虽然就在同年,元稹即在江陵府纳了妾,有些言行不一,但是他对韦丛的感情是真挚的。我们不能用王维终不再娶的标准来衡量每个人。
是的,也许我们无法像元白那样风雅相深,但可以学习他们的患难与共;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像韦丛一样的贴心爱人,但可以像他们一样去关心身边的人。
篇8:元稹 春晓
唐代 元稹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往昔情人的七言绝句。
一个春日的拂晓,天色朦胧,将明未明,作者在醉乡中闻着花气和黄莺的叫声,心情安闲恬静,忽然一只小狗跳过,碰撞起钟声,于是勾起了他二十年前在寺庙里的一段回忆。
这二十年前的情事是怎样的呢?诗里没有明说,但我们从诗人所写的一篇小说中却略知大概。
如大家所知,诗人曾写过一篇著名的传奇小说《会真记》,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恋爱的故事。崔莺莺是一个美丽、温柔、多情的女子,张生很爱她,但终于因她出身卑微,不利于自己图取功名富贵,而将她抛弃了。其实,这也就是诗人的一篇自传性的小说,而《春晓》一诗就是这篇小说的张本,张生就是诗人自己。
诗人抛弃原来的恋人后,不久就另外和一位名门望族的小姐韦丛结了婚。可见他是一个负心汉。但另一方面,他对原来的恋人又念念不忘,很怀念她,对自己的薄幸,深感内疚。“二十年前晓寺情”,在往事的回忆中,他的心情又不安起来了。
这首诗写得是婉曲回环。首句连用两个“半”字,描写春天拂晓时若明未明的朦胧景色;第二句以“醉闻花气睡闻莺”,极写环境的优美、恬静,以暗衬作者此时心情的安闲舒适 ;第三句“猧儿撼起钟声动”作一转折,顿生波澜,勾起了诗人二十年前往事的回忆,这句转得极妙,诗中的波澜起伏全是句中那只小狗撼起的钟声所引起的。一首仅四句的.短诗,能写得如此波澜起伏,足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元稹很擅长写古今体艳诗,他的这类诗语浅情深,很能吸引人。《春晓》一诗,尤引人注目。科学院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还特别指出:“这诗是《会真记》的张本,值得在文学史上着重提出的。”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这两句是说,昨晚喝得醉醺醺的,一觉醒来,已到黎明时分,还觉头脑沉重;醉卧时闻到花气袭人,如今尚未起床已经听到黄莺在歌唱。诗句写出了一派春日清晨鸟语花香的景象,妙在通过酒醉尚未全醒之人的鼻嗅耳闻反映出来,别具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