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RUICAIP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二年数下《位值图上的游戏》教学反思,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二年数下《位值图上的游戏》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二年数下《位值图上的游戏》教学反思
二年数下《位值图上的游戏》教学反思
《位值图上的游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中的内容。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材从情景图到千数图,再到位值图,展示了一个较完整的对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的过程。《位值图上的游戏》是一节练习课,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已经会用小正方体积木块来建构千以内数的数学模型,会读写、分拆、组合千以内的数。本课题也是后续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算理理解的`知识基础。
教材分两个层次呈示游戏内容。第一个“加放”小圆片的游戏,只要在个位、十位、百位上分别加放一片小圆片,使得到的三个数分别发生了大1、10、100的变化。基于“取走”与“加放”游戏的操作过程和思维方法基本相同,所以补充了“取走”游戏,作为巩固。第二个“移动”小圆片的游戏,思维较复杂,主要感悟思维的有序性。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三条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中让小圆片以及好伙伴小丁丁、小胖、小亚一同参与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小圆片拟人化的语言:“我是一个小圆片,你知道在位值图上我可能表示几吗?”,让小朋友立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以动促思,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老师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位值图和小圆片,让学生在位值图上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使手、口、脑协调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如:边摆边说,在哪一位上“加放“、“取走” 一片小圆片或从哪一位上“移动”一片小圆片,分别得到了什么数,并做好记录。再想一想得到的数与原数比较,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小圆片的加放开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三个不同的数,到学生猜测如果“取走一片小圆片”,会得到哪些数?再到“移动”一片小圆片会得到几个不同的数?有前次的操作经验,学生的猜测有了一定的依据,思考有了一定的方向。
三次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3.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中我比较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首先从板书设计着手,在“加放”、“取走”后得到的三个数中,依次在百位、十位、个位下用红笔划出;在“移动”后得到的六个数中,分组板书并划出每组移动的路径。接着,在反馈交流中,请有序操作的学生示范演示,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数都找出来。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感悟思维的有序性。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三个游戏的操作中,如果能让学生操作后进行同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启发,从而改进、修正自己的记录,同学们的收获肯定会更大,获得成功的同学会更多。
篇2:二年级数学下册《位值图上的游戏》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位值图上的游戏》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游戏贯穿始终,学生兴趣盎然地在数位表上进行“加放”、“取走”、“移动”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积累了位值概念、数感的经验,而且感悟了思维的有序性。我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创设了足够的主动探究的空间。
(1)操作空间。
设计的“加放”、“取走”、“移动”三个游戏活动,不类同,层层递进,让学生根据游戏规则,在玩中学,做中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思维空间。
操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经验及数学化的思维,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因此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应时刻伴随着想的活动,操作目的应该指向“想”,否则就会失去操作的意义。我在组织游戏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在游戏前,先让学生想想小圆片的个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游戏中,再想想操作后得到的几个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游戏后,再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把所有的数都找出来?
学生在第一个游戏中,有的得到一个数,有的得到两个数,一部分同学得到三个数;到第二个游戏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三个不同的数;第三个游戏时,有不少学生通过一定的顺序操作得到了六个不同的数;到最后,无需操作直接写出六个数。学生在一次次的操作认识中,即感悟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更具体、更深刻地感受了千以内数的意义,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充分体现在游戏活动过程之中。
我想:在三个游戏的操作中,如果能让学生操作后进行同伴的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启发,改进、修正自己的记录,同学们的收获肯定会更大,获得成功的同学会更多。
篇3:《位值图上的游戏》教学反思
《位值图上的游戏》是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教材从情景图到千数图,再到位值图,展示了一个较完整的对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的过程。这是一节练习课,以位值图为载体,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进一步理解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不同的含义,为学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理解做好知识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三条教学策略:
1、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如果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课中让小圆片以及好伙伴小丁丁、小胖、小亚、小巧一同参与学习的过程,既有动手操作,又有数据记录,同桌两人分工明确,真正做到活而不乱,又能使小朋友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以动促思,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我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位值图和小圆片,让他们在位值图上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使手、口、脑协调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如:边摆边说,在哪一位上“加放”、“取走” 一片小圆片或从哪一位上“移动”一片小圆片,分别得到了什么数,并做好记录。再想一想得到的数与原数比较,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小圆片的加放开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三个不同的数,到学生猜测如果“取走一片小圆片”,会得到哪些数?再到“移动”一片小圆片会得到几个不同的数?有了前次的操作经验,学生的猜测有了一定的依据,思考有了一定的方向。最后通过活动验证猜测的情况,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严谨性。三次动手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创设了足够的主动探究的空间,是以动促思、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
第一次操作活动开始,听课的两位英国校长站起来走到孩子们中间,看学生的操作活动,翻看书本,然后是和学生进行交谈。令我稍感意外的是她们的行走路线不局限于教室的后半部,而是走到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关注到了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当操作活动结束,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小秘密时,她们还是站在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日常对话。令我佩服的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没有因为外人的“打扰”影响学习的进程,反而声音响亮,讲得头头是道!事后我想,学习数学的结果是重要的,但学习数学的过程更重要。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和开放的空间,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在同伴交流时学会倾听并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操作活动时学会思考并有所体验,才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无限的活力和生机。
3、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教学中我比较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首先从板书设计着手,在“加放”、“取走”后得到的三个数中,依次把有变化的数用红笔描出;在“移动”后得到的六个数或四个数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组后重新有序排列,并用箭头标出移动情况,在反馈交流中,请有序操作的学生示范演示,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的数都找出来,学生在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感悟到了思维的有序性。
篇4:《位值图上的游戏》优秀教学反思
《位值图上的游戏》是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中的内容。《位值图上的游戏》是一节练习课,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
教材分两个层次呈示游戏内容。第一个“加放”小圆片的游戏,只要在个位、十位、百位上分别加放一片小圆片,使得到的三个数分别发生了大1、10、100的变化。基于“取走”与“加放”游戏的操作过程和思维方法基本相同,所以补充了“取走”游戏,作为巩固。第二个“移动”小圆片的游戏,思维较复杂,主要感悟思维的有序性。
本课教学中我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位值表和小圆片,让学生在位值表上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使手、口、脑协调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如:边摆边说,在哪一位上“加放“、“取走”一片小圆片或从哪一位上“移动”一片小圆片,分别得到了什么数,并做好记录。再想一想得到的数与原数比较,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环节分三个层次加以展开:加放、取走、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体现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寻找数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我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的,在复习引入阶段,通过读一读、摆一摆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位值图,能将位值图上借助于小圆片的表达式翻译成由数字组成的表达式,反之,由数字表达的数又能被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表达出来。并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到:同样一片小圆片在位值图上含义是不同的。在探究规律阶段,分三个层次加以展开:加放、取走、移动。三次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三点值得以后学习的地方。
首先,在三个游戏的操作中,如果能让学生操作后进行同伴的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启发,从而改进、修正自己的记录,同学们的收获肯定会更大,获得成功的同学会更多。
其次,在板书设计上要更易于理顺小朋友的思路。比如,在学生汇报加放一个小圆片后得到的数时,虽然,生汇报的没有顺序,但教师应有意识的按照顺序写,引起小朋友的思考,加深他们的印象,方便取走和移动的有序思考。
再次,对于教案中涉及到生须操作完成的环节,考虑的更严谨一点,以免课堂上发生学生不知所措的情况,浪费时间。比如,在第一次出示游戏规则后,教师可边解读边示范,可能效果更好。
 篇5:《位值图上的游戏》优秀教学反思
篇5:《位值图上的游戏》优秀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整个思路比较清晰:首先,从位值图引入,读出了数,也根据给出的数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出,引导学生经历数的表达式的转换过程,很好地达到了对位值概念的了解。其次,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挑战灰太狼的3个任务来帮助薄弱的小羊们,不仅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而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来,更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爱心;同时以动促思,通过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完成了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我为每位学生提供了数位表和小圆片,让学生在数位表上摆一摆、说一说、想一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逐步积累位值概念。最后,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感悟思维的有序性,不仅在“加放”这一环节中给予渗透和板书,也在“移动”的环节中通过板书的颜色和箭头加以形象揭示,很好地体现了有序的思想。
但也有很多美中不足的地方:比如在“移动”环节前设计了问题“小圆片总个数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与学生先前获得的“通过移动得到的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问题发生了混淆。对于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我还是很欠缺的,如教师应借着板书追问:“加放时小圆片几个,个数发生变化了吗?取走后小圆片有几个,个数发生变化了吗?”进行对比后再提问:“移动一个小圆片后,总个数发生变化了吗?”。也许这样处理会更好,而当时我稍微有点慌,没及时完善处理。当然,把这一问题的设计放在最后进行探讨,可能效果会更好。又比如整个课堂结束后的一道题:351移动一个小圆片后会得到哪些数?我还是让学生借助了小圆片,也许让学生脱离实物来得到所有情况可能会使练习更有层次性,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提高。
总之,通过本节课让我了解了自己的薄弱之处,对于处理课堂生成问题还有待于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篇6:《位值图上的游戏》优秀教学反思
执教了《位值图上的游戏》一课,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值得我反思。
一、可取之处
1、本课教学内容层次清晰,首先认识位值图,会根据位值图上的小圆片写出数,然后能根据数用小圆片摆位值图。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操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添加一片小圆片,观察数的变化;再取走一片小圆片,进一步感受到添加、取走小圆片,使数发生了变化;然后再进行移动一片小圆片的游戏,感受同样一片小圆片放在位值图上不同的区域内,含义是不同的。游戏环节难度逐渐递增,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本课设计了大量的小圆片操作游戏,但学生课堂秩序良好,能按照老师的指令来操作,在操作结束后也能认真听课,积极举手发言。可见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行为规范做的较好。这和我一直以来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二、需改进之处
1、本课过于强调能力目标,对于知识目标的把握稍弱。本节课的重点是对位值图的深刻理解,包括位值图的结构组成,数的认识,将位值图上借助于小圆片的表达式转化为由数字组成的表达式,将数字表达的数通过使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表示出来。在课堂上,这方面的教学内容略微薄弱,无论是讲解还是练习,都有待提高与扩充。同时,本来设计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的“用3个小圆片摆数字”,可以提前到认识位值图部分作为提高练习,由此加深对位值图的理解,感受小圆片放在位值图上不同的区域内,含义是不同的。
2、在操作环节,添加、取走一片小圆片的操作游戏,可强化训练学生说说这个小圆片的含义,以此为日后的三位数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573的位值图百位添加一片小圆片,不要只说出这个数变成了几,而是具体的说一说“我在百位上加了一个小圆片,就是加了1个百,这个数成了673”,而在十位添加一片小圆片,可以说“我在十位加了一个小圆片,就是加了1个十,这个数成了583”。同样,在取走一片小圆片的时候,也是如此说说取走的这一片小圆片具体表示什么,以渗透三位数加减法的概念。而在最后的“移动”环节,由于学生有了前面“添加”、“取走”时的说话训练,对于隐藏在“移动”后的复杂的加减混合的含义,他也基本可以说清楚了。在此处再渗透有序思维的能力,学生也较能接收。
3、整堂课上,学生的课堂纪律是不错,但是在操作环节,显得过于沉闷,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呢?可以从课堂练习的形式入手,使课堂练习的形式更多样化,小组之间的互动可以更多一些,例如“用3个小圆片摆数”的游戏,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摆一摆,比比哪一组摆出的数更多。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7:沪教版数学二下《位值图上的游戏》的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二下《位值图上的游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位值图的复习,能正确的读、写出位值图上用小圆片表示的数。
2.掌握个位、十位和百位各自的位值。在动手操作中,知道位值图上小圆片的加放、取走、移动会使数发生变化,并有序思考。
3.在游戏中感悟思维的有序性,发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动手操作,逐步积累位值概念的经验
教学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的数,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准备:
1、教具:小圆片,位值图、课件。
2、学具:每人一袋小圆片、一张位值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认识位值图:
百位十位个位
百十个/一
师:同学们,在数位表上你知道的数位有哪些?它们的计数单位依次是?
揭题:今天我们就和4位好朋友一起在位值图上做游戏。(板书:位值图上的游戏)。
二、知识准备
1、看,我们的好朋友小圆片也来参加游戏了。
介绍小圆片:你知道在位值图我可能表示几吗?
师归纳:一个小圆片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追问:2个小圆片在百位是几? 3个小圆片在十位呢? 4个小圆片在个位呢?
2、说一说
看,更多的'小圆片来参加我们的游戏了。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
333:这里的3个3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一样吗?
小结:同样的数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
3、根据所给的数,在位值图上摆出小圆片。
小朋友们肯定也很想用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数了,试试看吧,请你用袋中的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出423。
请一位学生反馈摆放小圆片的过程,师板演。
三、组织游戏活动。
1、加放一个小圆片。
现在我们就一起和小巧进入加放小游戏。
出示游戏方法:我们已在位值图上摆出了数423,要求在位值图上加放一个小圆片。(板书:加放)
规则:
1、每次只能加放一个小圆片。
2、记录下每次加放后的数。
3、每次加放后必须把小圆片还原,即把小圆片“送回家”。
<<<12>>>
学生理解游戏规则:(板书:一个(可以放在个位、十位、百位)、记录、还原)
(2)开始游戏: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3)汇报交流反馈,抽一个学生上学生板演。(板书:523,433,424)
刚才他是按什么样的顺序加放的?媒体演示另一种顺序。
从高位起或从低位起依次加放。做到“有序”(板书)
(4)小结:
刚才我么通过有序地加放一个小圆片,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
加放在百位,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00;
加放在十位,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0;
加放在个位,这个数就比原数大1。
2、取走一个小圆片。
在位值图上除了可以进行加放,还能做什么游戏?这一次,好朋友小胖要与我们一起来完成取走小游戏。
出示第二个游戏的方法:取走一个小圆片(板书:取走)。
猜一猜,可能得到哪些数?
(1)学生猜测交流。(板书)
(2)动手验证。(要求同上:一个、记录、还原)
(3)学生反馈、媒体演示一种顺序(师板书:另一顺序323,413,422)。
你怎样保证了3个数一个不漏?(有序)
(4)小结:
分别取走百位、十位、个位上的小圆片,它们得到的数依次比原数少了?
3、移动一个小圆片。
大家来看看,小丁丁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游戏?
出示游戏方法:移动一个小圆片(板书:移动)
(1)理解“移动”。 可以怎么移动?
(2)讨论汇报。(板书箭头)
(3)按照前两次的要求,操作记录,切记还原。(操作过程中有问题的可以互相讨论或者请教老师)
(4)学生板演。
教师板书:
423 423 423 333 513 522 324 414 432 还有其它的移动顺序吗?
(5)我们发现423移动一个小圆片可以得到6个不同的数。
4、移动小游戏练习
小亚在位值图上摆出了471,她移动了一个小圆片,可能得到什么数呢?
请同学们自己在学习单上记录下移动后所得的数,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小圆片,在位值图上摆一摆。
四、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把小圆片送回家,放进小袋子中。
通过今天的游戏,你有哪些收获?
五、自主游戏:(机动)
同学们真棒!其实在位值图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游戏,请同学们拿出2个小圆片,和四位小伙伴在位值图上摆一摆:2个小圆片能摆出哪些数呢?
板书设计:
位值图上的游戏
百位(百) 十位(十) 个位(个) ···· ·· ··· 规则: 一个,记录,还原
加放 取走 移动 423---523 423---323 423 423 423 423---433 423---413 333 513 522 423---424 423---422 324 414 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