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hongwei1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四年级送别诗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四年级送别诗有哪些,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送别诗有哪些

篇1:四年级送别诗有哪些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拓展阅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

------------------题记

今天,女儿学校教了这曲《送别》,熟悉的唱词,久远的回忆,忽觉得眼眶湿了,那一幕幕画面一一闪过,故乡,伙伴,一齐涌现在脑海,往昔,就是不敢碰触的那根琴弦,曲调起时,心就会跟着痛,那无力挽回的昨日画面,包裹在每根神经里面,是那么的脆弱。

望着爸爸套好的马车,望着一望无际的庄稼地,怀里抱着伙伴们送给我的礼物,泪水止不住的流,爸爸要送我去城里读书了,要离开现在的学校,离开小伙伴,离开我的家乡,爸爸说:去一个有宽宽的街道的地方。爸爸为了培养我们姐妹几个,执意要把我们送到城里上学,我知道,伙伴们很是羡慕,因为她们只能读到小学就要在家务农了,如果是女孩子,更不能读初中,即使是社里的初中都不能读,特别是我最要好的伙伴。她送我,哭得更伤心些,我知道,她伤心的缘由,对她,除了不舍还有怜悯。在那时,家乡有多少女孩子都是和她一样的命运!

我后来问爸爸:为什么他爸爸说她是赔钱货,只供他儿子上学,她学习那么好也不让她读书,爸爸凄然的笑笑:“等你长大了,会明白。”即使爸爸不说,我还是能猜到一些,爸爸是不嫌弃我们姐妹四个是女儿,可是伙伴们的伤心泪水,在我小小的心里,还是让我觉得,做男孩子似乎更好些,更能被这个世界认可。

那个秋天,碧蓝的天空,有悠悠飘荡的白云,空气里,飘洒着庄稼成熟的香气。坐在车上,看庄稼地慢慢地往后走远,偶尔的飞起来的成群的鸟儿。爸爸擦擦我脸上的泪水说:孩子,有理想就好好读书,做个能独立自主的女子。我一边落泪,一边使劲的点头!

都走远了,那教师里朗朗的读书声,那课间嬉戏打闹,那一张张亲切的朴实的面容,还有我热爱的给我启蒙教育的'老师。记忆里,还有那堂课。

我们二十几个孩子,安静的听赵老师讲周恩来的故事,他很小的时候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赵老师问我们:你们有理想吗?同学们都不说,我举手,站起来,朗声说:我要让山里飞出一只金凤凰。老师愣了一下,然后,开心的笑了,他的笑容,我仍记忆深刻,可是现在,自己却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自觉很愧对自己说的话,愧对老师和逝去的爸爸。也是自己的心结吧!

人是离不开对家乡最初的回忆,不论那个家乡是多么贫瘠和丑陋不堪,都是记忆最深的地方,都是梦里的千回百转,那山山水水的依恋,那登高远望的心情,那一排排饱含在记忆深刻的房屋,那曾经一起上学,一起割草的伙伴,似乎占据了人生的大半记忆!

那扎着羊角辫的女孩,那在河边捉蝴蝶的女孩,那在广阔的冰面上溜冰的女孩,还有那许许多多欢快的笑声,还有妈妈烙饼的香味,在我心里,驻守着一隅,扎根,发芽,甚至开出花来,不曾凋谢!

我把那些送给我的礼物,紧紧的抱在怀里,再见了,我敬爱的老师,再见了,我的伙伴们,我要把这些珍藏在心里,连同我自己的家乡。

四年级送别诗有哪些(集锦7篇)

我听爸爸高声唱着这首《送别》。

篇2:送别诗大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

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篇3:送别诗大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创作背景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篇4:送别诗大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赏析: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代诗人高适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全诗写了依依惜别的心情,也写了举杯谈心,互相劝慰的场面,感情真挚,调子高昂,反映了盛唐诗歌中奋发图强,保卫祖国的积极精神。

篇5:送别诗大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揆之元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如果说这是送别诗常见的写法,那么,相形之下,孟浩然这首诗就显得颇为出格了。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可见杜晃此去东吴,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以“荆吴相接”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水为乡”描出江南特点,也有以水为家之意。语属宽解,情实至深。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淼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淼茫”,春江水满,正好行船,含有祝友人一帆风顺之意,但“淼茫”二字又透出凄惘之情。“淼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既有喜“君去”得航行之便,也有恨“君去”太疾之意,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司空图《 诗品·冲淡》)了。

“日暮征帆何处泊”,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由景入情,抒发别绪。写出友人的孤单寂寞。友人走后,诗人遥望江面,但见“日暮孤帆”,航行在渺茫春江之上,于是代人设想,船停何处?投宿何方?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可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王维《 齐州送祖三》)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闻一多《 唐诗杂论》)。

此诗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杜晃的深切怀念,也体现出诗人与友人杜晃之间的真挚友谊。诗中四句从写景入笔,寓主观感情于客观景象之中,使客观的景象染上浓重的主观感情的色彩。

篇6:送别诗大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篇7:送别诗大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特点: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