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xi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集群分离分析法在作物分子标记研究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集群分离分析法在作物分子标记研究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集群分离分析法在作物分子标记研究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
集群分离分析法在作物分子标记研究中的应用及问题分析
分子标记的获取有助于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的图位克隆.集群分离分析法是快速有效地寻找与目的基因紧密连锁分子标记的'经典方法,广泛应用于作物育种中.其原理简单、方便经济,与近等基因系分析法相比具有一些特有的优势.本文介绍了集群分离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包括物种基因组大小的影响、非目的标记的产生、以及如何构建DNA池等.同时概述了集群分离分析法在F2代、回交、双单倍体、重组自交系等不同分离群体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不同分离群体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最后描述了集群分离分析法对池内基因信息进行定量分析的应用前景.总之,我们期望通过本文为集群分离分析法的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 者:廖毅 孙保娟 孙光闻 刘厚诚 陈日远 Liao Yi Sun Baojuan Sun Guangwen Liu Houcheng Chen Riyuan 作者单位:廖毅,Liao Yi(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州,510640;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广东省果蔬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孙保娟,Sun Baojuan(广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广东省果蔬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孙光闻,刘厚诚,陈日远,Sun Guangwen,Liu Houcheng,Chen Riyuan(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州,510640)
篇2:分子标记及其在核桃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及其在核桃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介绍了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以及目前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技术(RFLP、AFLP、RAPD、SSR、ISSR等)的基本原理、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核桃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对目前分子标记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前景作了分析.
作 者:陈霞 陈少瑜 陆斌 李文祥 张雨 CHEN Xia CHEN Shao-yu LU Bin LI Wen-xiang ZHANG Yu 作者单位:陈霞,CHEN Xia(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林科院)陈少瑜,陆斌,张雨,CHEN Shao-yu,LU Bin,ZHANG Yu(云南省林科院)
李文祥,LI Wen-xiang(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Q819 关键词:分子标记 核桃 种质资源 应用 molecular markets Walnut germplasm research application篇3:RAPD分子标记及其在油茶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RAPD分子标记及其在油茶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分子标记是一种新型的遗传标记,为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并在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益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RAPD分子标记原理、特点及其在油茶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作 者:邹锋 谭晓风 袁德义 袁军 ZOU Feng TAN Xiao-feng YUAN De-yi YUAN Jun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经济林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亚热带植物科学 英文刊名: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年,卷(期): 38(1) 分类号:Q943.2 S794.4 关键词:RAPD 分子标记 油茶 遗传育种篇4:分子标记技术在葫芦科瓜类作物中的应用进展
分子标记技术在葫芦科瓜类作物中的应用进展
简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即RFLP、RAPD、SSR、AFLP在葫芦科瓜类作物遗传图谱构建、性状连锁标记分析和分子辅助选择、品种及杂交种纯度的鉴定与品种DNA指纹图谱、种质资源与遗传进化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着重论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甜瓜和西瓜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作 者:董艳敏 卢金东 刘栓桃 作者单位:董艳敏(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37)卢金东,刘栓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山东农业科学 ISTIC英文刊名: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 分类号:Q755 关键词:葫芦科作物 黄瓜 西瓜 甜瓜 分子标记篇5:主成分分析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及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及分析
摘要:针对主成分分析能够从众多因子中筛选出主要成分,对数据结构进行简化,为后续工作筛选主要因子提供依据等优点,分别介绍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并将其应用于水质评价中.以淮河安徽段干流的十一个断面为例,选取了八个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涉及因子较多,且因子间相关性相对较大的水质进行评价时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作 者:方红卫 孙世群 朱雨龙 肖中新 施帆君 Fang Hongwei Sun Shiqun Zhu Yulong Xiao Zhongxin Shi Fanjun 作者单位:方红卫,孙世群,施帆君,Fang Hongwei,Sun Shiqun,Shi Fanjun(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朱雨龙,Zhu Yulong(安徽亚泰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肖中新,Xiao Zhongxin(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安徽,合肥,230061)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34(12) 分类号:X824 关键词:水质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因子 主成分 贡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