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妮26891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十三短文 (七年级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十三短文 (七年级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十三短文 (七年级下)
十三短文两篇 (苏教版七年级下)
十三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名”“园”“款”“缘”等的用法,
2.学习常见文言虚词“于”“以”“其”等的用法。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幻灯片。
设计思路
讲解这两篇短文时应让学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什么特点。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也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两课时。
黄鹤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归之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不是仅仅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闼 濑乡 窥 巍峨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3。)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明确:(费yi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4.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背诵,把喜欢的原因和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并疏通文意。
要求:小组中推一人交流,不恰当的地方大家共同商讨修改。
五、梳理巩固 .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不必只局限于一个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即可。)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延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黄鹤楼
阎伯理
地理位置
命名的由来
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地位价值
于 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介绍园林的短文。(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l。)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篇2:十三短文教案(七年级下)
十三短文两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
十三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名”“园”“款”“缘”等的用法,
2.学习常见文言虚词“于”“以”“其”等的用法。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或幻灯片。
设计思路
讲解这两篇短文时应让学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什么特点。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也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安排两课时。
黄鹤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归之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不是仅仅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2。)
闼 濑乡 窥 巍峨
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出示幻灯片3。)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篇3:七年级语文下:《短文》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设计
25.短文两篇
《夸父追日》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过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饮于河、渭(wèi) 弃其杖(zhàng)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 决(jué)
2、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 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 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 孰为汝多知乎? 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 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
篇4:七年级下册短文考点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考点
七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5短文两篇之一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古代神话人物。《山海经》作者不详,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学习本文首先要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盘盂( ) 沧沧凉凉(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逐日:追赶太阳。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逐走:竞跑,赛跑。
辩斗:争辩,争论。
3、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
4、古今异义。
去:距离。
汤:热水。
二、课文内容学习。
1、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子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
3、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
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
三、译文
1、《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两小儿辩日》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
另一个小孩说: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
四、问题思考。
1、同学们读了《夸父逐日》,有什么样的感想?
2、两个小孩的辩斗,对于同学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之二
三. 新课讲解
《夸父逐日》
1. 作品简介: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2. 词语积累
正音:
饮于河、渭(wèi) 弃其杖(zhàng)
词义: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句义: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逐走”,“入日”等词语。
(2)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赶到,就半路渴死了。
3. 整体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 深入剖析: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今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5. 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6.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作家作品和神话内容:
选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他统治的地盘很大,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
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认为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自出国留学网www.liuxue86.com,请保留此信息。)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定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2、文言词语积累:
颛顼(zhuān xū) 水潦尘埃归焉(lǎo)
维:大绳子。
绝:断。
焉:这里。
潦:路上的流水。
3、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皇帝,(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4、短文理解: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5、小结:
(1)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②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2)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基础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饮于河、渭____________
②地维绝____________
③水潦尘埃归焉____________
④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
2. 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水潦尘埃归焉 (流向) B. 夸父与日逐走 (跑)
C. 未至,道渴而死 (到达) D. 故日月星辰移焉 (呢)
3. 翻译文句。
(1)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文段一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_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 这一神话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夸父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于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段中横线上,补写出原文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南歧之见 明 刘元卿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平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贤奕编 警喻》)
(注释)①瘿:(yǐ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
1. 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
A. 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 其水甘而不良――出游泥而不染
C.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 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2.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异 哉 人 之 颈 也 焦 而 不 吾 类!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基础训练
1. ①黄河②断③路上的流水④竞,比赛
2. D
3. ①(他)扔掉手杖,(手杖)化成一片桃林。
②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
(二)阅读:
文段一
1. 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 想象、夸张
3. 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及对桃林来源的朴素解释。
4.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文段二
1. D
2. 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
3. 不找些好药除去你们的颈瘤病,反倒觉得我的头颈细瘦(不正常)。
4. 因为南歧人生活在人人皆病的环境中,所以看到正常的“外方人”反觉得不正常,就嘲笑他。
之三
《短文两篇》
(一)知识考点分析
1. 文学知识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山海经》一书,过去传为禹、益所作,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它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刘歆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山海经》全书18篇: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又海内经1篇 。约3.1万字。
《山海经》中所记神话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大多比较原始,情节比较完整的也有不少,这在先秦古籍乃至后世典籍中都是少有的。它在神话学、宗教学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同时,对于古代历史、地理、物产、医药等方面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列子》是道教经典。又称《冲虚真经》。原为中国战国时道家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作。《列子》思想文风皆近似《庄子》,多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其《黄帝》、《汤问》篇描绘仙界奇景和至人、神人灵异故事。
2. 疏通文意
A. 重点注释:
①与日逐走。逐走:竞跑,赛跑。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去:距离。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
④孰为汝多知乎?为: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
⑤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B. 全文翻译:
《夸父逐日》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 分析文章
(1)《夸父逐日》表现什么主题?这篇神话有什么特点?
《夸父逐日》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世界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这篇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两小儿辩日》表现什么主题?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物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夸父逐日》备考要点》相关的文章。
中考文言文“地毯式”训练:《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 填空题
1 《夸父逐日》选自 ,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 知识,中还保存了不少远古的 。
2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 ,又名 ,是西汉淮南 王 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 解释下列词语
1 夸父逐日( )
2夸父与日逐走( )
3入日( )
4道渴而死( )
5昔者( )
6地维绝( )( )
7共工怒触不周山( )
8故水潦尘埃归焉( )( )
三 问答题
1 《夸父逐日》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
3 夸父逐日的行为是否自不量力?
4 对夸父临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5 《夸父逐日》塑造了夸父这位古代英雄的形象,他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当时人们有什么愿望和精神?
6 “夸父逐日”后来常用来比喻
7 《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共工是一个什么形象?这一形象表现了一种什么气概?
8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共工怒触不周山后发生了什么?
篇5: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 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两篇》 示例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丰盈 惊心动魄 躁动不安 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正如大家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无数的生命,不知你想过没有:你的叔叔阿姨家添了一个小宝宝,你的父母为什么要带着你去祝贺呢?歌唱家又为什么要为小草歌唱呢?作家又为什么要亲昵地称蚕为“蚕宝宝”呢?……下面请同学们听我们课文的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掌握词语。
2.了解作家。
3.理解张晓风《敬畏生命》中对生命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两课一起听),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勾画出小黑板上文中的词语,注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纤维( ) 奢侈( ) 蔚然( ) 丰盈( ) 躁动不安( )
折服――信服。
蔚然――形容茂盛、盛大。
哲人――有智慧的人。
丰盈――丰富、充足。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稍纵即逝――稍微放松一下便立即消失了。这里形容时间过得快。
2.了解作家张晓风和蒙田张晓风,台湾女作家。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尤以散文成就为文坛瞩目。1977年,36岁的张晓风被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也译为《试笔集》)。
(三)教学过程
这是两篇谈生命问题的短文,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敬畏生命》
1.考虑文章分为几部分?
2.勾画出文中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词语和句子。
讨论后明确:作者以对生命的感悟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来构造文章,因而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眼前所见的情景,使“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第二部分(3―5节),写“我”被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折服,感悟到要怎样地“敬畏生命”。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笔似乎不经意地开始叙述描写,但其中却已经饱含着感情。注意下列词语:“不经意”、“大团大团的”、“令人吃惊”、“浑然不觉”、“诧异和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勾画出来的句子可能有:
(1)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2)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3.研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于结合学生所感知的生命现象,真正理解勾画的三句话。
(1)作者为什么会被“折服”,会感到“无以名之的敬畏”?
讨论后明确,因为作者从树飘散白色纤维传播种子的情形,思考得很多,体会到了生命的伟大、坚韧和这种不屈不挠的付出精神。
如前面我们说到的小草和蚕,小草为了来年的“春风吹又生”,要经受严冬的考验,还有野火的焚烧;蚕呢?为了它生命的延续,不仅要作茧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经过成蛹变蛾的几次脱胎换骨。由此,我们也真的被自然界生命的这种伟大、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了,对生命,我们能不敬畏吗?
(2)怎样理解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认识。
(3)“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的那一棵树是一棵真正的树吗?
显然不是,因为作者已经在前面明确了这棵树是长在她自己的“心之峡谷”的一片土地上。这是作者充满诗意的抒情语句。
4.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外)
1.复习课文,掌握词语,理解课文。
2.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散文。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一小题: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 尽量当堂背下课文的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热爱生命》,将练习第二题中的四个句子在文中勾画下来,注意体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对生命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和上一篇相比,这篇散文以说理为主。
(1)文章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的?
讨论后明确,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①“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之情。
(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于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二段中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同学再渎第二段,然后提问明确。因为作者认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之时,“就愈想增力生命的分量”。“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也就是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
(3)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段文章都紧紧围绕“热爱生命”这一中心来谈。第一段,作者从对“度日”的理解谈起,深入到对生命的热爱;第二段,作者用“不过”一转,谈的似乎是生死观,但他要使此生无悔,同样还是在谈对生命的热爱,而且第二段谈得更具体,更深人,对我们更有启发教育意义。
2.比较这两篇短文的主要几方面。
我们已经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理解分析,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题材都是谈生命;都从“我”的认识、感受来写;两文都是文约意丰,内容深邃。
不同:①谈论的方式不同。一篇是写景抒情引发出敬畏生命的感悟;―篇是从日常的词浯理解人手引发出热爱生命的议论。
②语言风格不同。是景物描写细致逼真,语言富于形象化;一篇是采用议论方式,语言较概括。
③构思线索不同。《敬畏生命》的线索是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热爱生命》是从“要热爱生命”到“怎样热爱生命”(不虚度此生)”。
3.组织同学讨论。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发言,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敬畏”?
(四).总结、扩展还是从“热爱”到
通过学习这两篇谈论生命问题的文章,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应该爱世界上一切的生命,特别是应该珍惜我们每一天的时光。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是这样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
篇6:七年级下册《短文》教案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篇7: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
夸父逐日先秦:佚名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斗先秦: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篇8: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
夸父逐日先秦:佚名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还没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河、渭:即黄河,渭水。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未至:没有赶到。渴:感到口渴。弃:遗弃。为:成为。逐日:追逐太阳。于:到。(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大泽:大湖。足:够。(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 足够:同义复合词)
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注释
东:东方。
游:游历、游学。
见:看见。
辩斗:辩论,争论.
辩:争。
其:代词,他们。
故:缘故,原因。
以:认为。
始:刚刚,才。
去:离;距离。
日中:正午。
初:刚刚。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汤,热水,开水。(古时还特指沐浴时用的热水。)在文中的意思是天气很热。
决:决断,判定,判断。
孰:谁。
为:同“谓”,说,认为。
汝:你。
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而略带寒意。
篇9: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知识点
1、夸父是一位怎样的人物?你如何理解(怎样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答:夸父是位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与太阳“逐走”。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甘为人类造福。这一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夸张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逐日”的意思是:追逐太阳 怎样理解这一行为?
这一行为体现了夸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夸父敢于逐日,你如何看待他?)
答:此题为开放题,① 从积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勇敢追求,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为人类造福死而后已的积极意义 ② 从消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4、不是,“夸父与日逐走”,夸父是不是自不量力?
答:这个神话主要是表现夸父宏大的志向和豪壮的气魄,也正是因为日不可以逐,才更加显现出夸父那令人赞叹和佩服的勇气。
5、如何理解“弃其仗,化为邓林。”的结尾?
答: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2分)
6、若夸父没有渴死在半路上,他最终能赶上太阳吗?说说理由。
答:不能。因为太阳和地球是不同的两个星球,没有一条供夸父赶到太阳的路。这样写具有超现实的理想,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7、《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神话故事中还有夸父一样的人物吗?说说看 答①《精卫填海》。②《精卫填海》中的精卫,《后羿射日》中的后羿。
8、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夸父哪些优秀品质?
答: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
《两小儿辩日》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阐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 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篇10: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 教案示例
七年级下学期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丰盈 惊心动魄 躁动不安 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难点
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正如大家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无数的生命,不知你想过没有:你的叔叔阿姨家添了一个小宝宝,你的父母为什么要带着你去祝贺呢?歌唱家又为什么要为小草歌唱呢?作家又为什么要亲昵地称蚕为“蚕宝宝”呢?……下面请同学们听我们课文的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理解掌握词语。
2.了解作家。
3.理解张晓风《敬畏生命》中对生命的感悟。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两课一起听),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勾画出小黑板上文中的词语,注意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纤维( ) 奢侈( ) 蔚然( ) 丰盈( ) 躁动不安( )
折服――信服。
蔚然――形容茂盛、盛大。
哲人――有智慧的人。
丰盈――丰富、充足。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稍纵即逝――稍微放松一下便立即消失了。这里形容时间过得快。
2.了解作家张晓风和蒙田张晓风,台湾女作家。散文、戏剧、小说三栖,尤以散文成就为文坛瞩目。1977年,36岁的张晓风被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主要作品有《散文集》(也译为《试笔集》)。
(三)教学过程
这是两篇谈生命问题的短文,请同学们自己再朗读一遍课文《敬畏生命》
1.考虑文章分为几部分?
2.勾画出文中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词语和句子。
讨论后明确:作者以对生命的感悟从“诧异和震撼”到“敬畏”来构造文章,因而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眼前所见的情景,使“我”感到诧异和震撼。
第二部分(3―5节),写“我”被生命的惊心动魄的壮举所折服,感悟到要怎样地“敬畏生命”。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用笔似乎不经意地开始叙述描写,但其中却已经饱含着感情。注意下列词语:“不经意”、“大团大团的”、“令人吃惊”、“浑然不觉”、“诧异和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抒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勾画出来的句子可能有:
(1)那几天真的看到了,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
(2)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3)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3.研读第二部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于结合学生所感知的生命现象,真正理解勾画的三句话。
(1)作者为什么会被“折服”,会感到“无以名之的敬畏”?
讨论后明确,因为作者从树飘散白色纤维传播种子的情形,思考得很多,体会到了生命的伟大、坚韧和这种不屈不挠的付出精神。
如前面我们说到的小草和蚕,小草为了来年的“春风吹又生”,要经受严冬的考验,还有野火的焚烧;蚕呢?为了它生命的延续,不仅要作茧把自己束缚起来,还要经过成蛹变蛾的几次脱胎换骨。由此,我们也真的被自然界生命的这种伟大、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了,对生命,我们能不敬畏吗?
(2)怎样理解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你的认识。
(3)“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的那一棵树是一棵真正的树吗?
显然不是,因为作者已经在前面明确了这棵树是长在她自己的“心之峡谷”的一片土地上。这是作者充满诗意的抒情语句。
4.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外)
1.复习课文,掌握词语,理解课文。
2.课外阅读张晓风的散文。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一小题:作者为什么说“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质和意义的阐释。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每一天。
3 尽量当堂背下课文的第二段。
(二)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热爱生命》,将练习第二题中的四个句子在文中勾画下来,注意体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在上节课对生命理解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和上一篇相比,这篇散文以说理为主。
(1)文章第一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的?
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