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W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供大家阅读参考。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篇1: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第2课   诗两首(《雨巷》 《再别康桥》)

一、预习先锋我先行

(一) 基础知识          (  )(  )     (  )      Xìng

1、生字词注音或拼写:默默 彳    亍     颓 圮 青(   )

2、形近形声字辨析掌握,从音义两方面着手,注音并组词:

彷                     圮                   篙                塑

仿                     杞                   蒿                溯

防                     ^                   嵩                朔

妨                     忌

(二) 整体把握诗歌的层次与诗意

1、《雨巷》:全诗七个章节,每节六行,可以分为( 希望逢着  )→ (            )→  (          )→(希望飘过 )四个部分。

2、《再别康桥》:全诗七个章节,每节四行。第2-5章着意描写了(          ),全诗可以分为(                )→ (                 )→  (               )→(               )四个部分。

(三)你的发现与质疑:

二、自主探究我能行

(一)朗诵探究音乐美。叶圣陶先生任《小说月报》编辑时,一看到《雨巷》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是年,作者才22岁。新诗,就是白话诗,五四前后才出现,没有古典诗词严整的格律束缚。但本课所选的两首新诗代表作都节奏鲜明舒缓,仍然有大致的押韵,音韵和谐。每首章节若干,大多每行有2-3个音节,每首诗至少选出一个章节练习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诵体会音乐美。

(二)探究欣赏意象(结合课后研讨练习)

1、雨巷:

2、丁香:

3、姑娘:

4、从《再别康桥》中任选1--2个你喜欢的意象探究欣赏。

(三)“新月诗”派之“三美”发现探究

(四)手法技巧探究:关于重叠与反复手法的作用

(五)自由选择语言语句、情感主题等,或者结合预习时的发现与质疑,进行自主发现探究。

三、拓展延伸:

1、人物趣话。人间四月芳菲恋,志摩徽因叹无缘。 爱国望舒星座在,才人风流千古传。请同学们自由搜集作者的人生故事。

2、新诗欣赏: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

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沙扬娜拉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一九二年八月六日 伦敦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1926年赵元任将此诗谱曲。是30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

刘半农是语言学家、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而且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他在语音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汉语四声的实验。在文字学方面,他的突出贡献,就是创造了汉字中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的“她”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刘松风

篇2:《雨巷》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周伟杰

学习目标:

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       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       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       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  基础知识自学:

1. 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     )彷徨(      )寂寥(       )

惆怅(     )颓圮(      )彳亍(       )

2. 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               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           三段写:

四段写:                 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           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         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

七、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    )彷徨(    )寥寥无几(    )惆怅(    )风流倜傥(    )枸杞(    )颓圮(    )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   )愁      tuí(   )废    liáo(   )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         ,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重叠反复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

2、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效果。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现代诗歌。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 :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题答案

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   颓废 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

惜缘

[《雨巷》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3:《再别康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背景知识介绍:

1.       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3.     作品时代背景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理解为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基础知识自学:(A级)

1. 字音字形辨识

青荇(     )漫溯(     )长篙(     )

满载(     )河畔(     )斑斓(     )

2. 词语辨析

①     斑斓  斑驳

“斑斓”指灿烂多彩,多用于书面语。“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②荡漾 动荡

“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动荡”指波浪起伏;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

二、按段落概括全诗

1、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

2、写岸边柳树倒映康河的情景

3、

4、

5、

6、诗人有幻想回到现实

7、呼应开头

三、想象画面美(B级)

1、第二部分

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柳枝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丽的新娘。

2、

3、

4、

5、这几段在感情上的层次是怎样的?

四、问题导航(C级)

1.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2、诗中写道“在星辉里放歌”,又为什么“但我不能放歌”试想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

3.《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有一点感伤,它们的感情一致吗?

4.《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

5.你认为两首诗哪首最打动你,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D级)

1.比较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体会语言特点。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六、自我检测(D级)

1.给下列字注音

朔月(      )漫溯(      )长篙(      )蒿莱(     )嵩山(      )枯槁(      )

记载(     )河畔(      )挑衅(     )斑斓(     )无耻谰言(        )

波澜(     )

2.文学常识

①徐志摩,是      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      》一诗也很有名。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3.《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如“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

七、教学反思:

熟读全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理解全诗体会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学习诗歌了解本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资料上相关的练习题

2、课下《语文读本》上面的现代诗需要阅读并理解

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答案

第二大题

3、写康河的水草

4、写榆树下的清潭

5、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第三大题答案学生自己发挥(略)

5、首先写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视金柳为新娘。其次,写康桥对诗人的欢迎,诗人对康桥的恋情,愿与康桥融为一体。再次,写康桥培育了诗人心中的“梦”,是诗人的精神家园。最后,写撑篙泛舟,在星辉里放歌,感情达到高潮。

第四题答案

2、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凄婉而哀伤的。

3、不一样,《雨巷》用象征手法变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的心情,用丁香表现那种愁怨。

《再别康桥》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其中用优美的景物和拟人的手法将作者对康河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4、“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5、各抒己见。例如《雨巷》好:好在它用了象征的手法,并且全文透出一种朦胧的的感觉,让人更觉伤感。《再别康桥》好:好在里面作者那整齐的句式和优美的韵律,并且能让人感觉到美丽的画面。还有作者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第五大题答案分析

这首诗韵律很美,诗里有重复得手法是诗读着感觉很美。

另外,这首诗通过了一个小小的举动表现了日本女子的温柔,

“撒杨娜啦”就是“再见”的意思更表现出作者的不舍之情。

第六大题答案

参考答案:

1.朔月(shuo)蒿莱(hao)嵩山(song)枯槁(gao)记载(zǎi)河畔(pàn)挑衅(xìn)

斑斓(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

2.新月 偶然、我是一片云 剑桥

3.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面具有流动的美

惜缘

[《再别康桥》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4:《雨巷》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课前自学导航】

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体味诗歌中的音韵美及画面美

3、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并识记重点

4、反复诵读,背诵本诗

【知识链接】

1、现代诗派简介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诗人。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表现手法简介: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

1、初读,感受诗歌的美,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看拼音写汉字。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         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惜           (       )傥        (        )廓

chóu yuàn(      )(      )            mí máng(       )(       )

tuí pǐ(      )(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寂寥:

彷徨:

彳亍:

颓圮:

3、读诗歌,感受、想象你心中的“丁香姑娘”的形象。

4、熟读,背诵全文。

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雨  巷》探究案

主编人:孙秋菊        姓名:           班级:

【教学目标】

1、诵读,分析文中主要意象,赏析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品味艺术,探究诗歌的内涵

3、赏析这首诗的重叠、反复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朗诵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一、诵读展示,整体感知。

1、自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中淡淡的哀愁。

2、竞读,由各组派代表进行诵读,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诵读明星”。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二、走进雨巷,探究学习

1、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2、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营造这种氛围的?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3、分析丁香姑娘的形象。

4、概括全诗的主旨。

5、朗读第一节和第七节,找出其不同,说说这种重叠与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除了这两节,其它五节诗也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把它们找出来并赏析。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阅读下面诗歌,结合《雨巷》丁香梦的幻灭,再次感受作者痛苦的寻梦情怀:

本诗作于1927年夏,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诗人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着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寻  梦  者

戴望舒

梦会开出花来的,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在青色的大海里,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2、找出下面这首词的意象,并作简要赏析:

乌 夜 啼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带着目标努力,带着梦想飞翔!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雨  巷》训练案

主编人:孙秋菊        姓名:           班级:

【基础过关】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B.按捺     纳税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C.静谧     猕猴     弥天盖地      所向披靡

D.皎洁     缴纳     狡兔三窟      矫揉造作

2、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

A.彷徨     寂寥     河畔      色彩斑斓

B.竹篙     漫溯     凄宛      惆怅而归

C.笙箫     繁衍     挑衅      彳亍独行

D.记载     哀怨     浮藻      碧波荡漾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下列对《雨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向(       )

A、“丁香”是我国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用它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B、“雨巷”象征着诗人寻觅、追求的理想。

C、“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可遇不可求的理想。

D、在诗中,诗人让“丁香”和“姑娘”合二为一,构成一个凄美的意象。

【课外阅读】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不必讶异,                           你记得也好,

更无须欢喜--                         最好你忘掉,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7、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 天 的 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

主备老师:   王慧平     姓名:          班级:       组别:

一、【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预习案

1、字音字形

河畔(      )  青荇 (        )   长篙 (  ) 漫溯(   )

斑斓(    ) 笙萧( )  满载( )  登载( )

悄悄( )  悄然( )   长篙  (    )   蒿草  (    )

草 稿 (    )   xiao笙(    )     Xiao(    )瑟    Xiao(    )洒

斑lán (     )  lán  (     )言    波lán (     )

2、常识填空

徐志摩,         (诗派)主要成员之一。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              》等,代表作《再别康桥》。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         、        和        。

三、【整体感知】全诗共七节,概括每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课内探究

1、《再别康桥》的二到六节中,诗人捕捉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2.《再别康桥》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的运用,有什么意味?

3.试从“三美”的角度去鉴赏《再别康桥》这首诗。

4、本诗在艺术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5、拓展迁移: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这些离别诗在构思上有何不同?

课后训练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倩影(qiàn)   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积淀 流淌 契合 B.积聚 流淌 吻合

C.积淀     流露    吻合 D.积聚 流露 契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说,是历史造就了一个民族,那么必然是苦难在营造着国民之性格和公民之精神。一些重大的灾难正是以一种更加惨烈的方式,让我们看清了一个国家的公民性格的养成。

B.李安宁在北川一中高一年级上地理课时,教室突然摇晃起来。李安宁获救后回忆说,当时她在四楼,没超过20秒种左右吧,楼就塌了,三、四、五三层楼砸在了一起。

C.在震中汶川县映秀小学倒塌的废墟中,有两位老师在被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是,在他们的臂弯之下,四名小学生却活了下来。这两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垮塌的砖石,保护了自己的学生。

D.被掩埋在教学楼废墟下将近76个小时的绵竹市东汽中学高二学生曹健强被救援队成功救出,他获救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非常危险和艰难的环境下有着坚持和乐观的精神。

惜缘

[《雨巷》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5:雨巷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读,背诵全诗。

2. 说说“雨巷”“丁香”等意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理解《再别康桥》的形式美。

【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2.理解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学法指导】

诵读指导。读出诗歌的节奏,体会其音乐性。如《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再如《再别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知识链接】

1. “现代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3.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如李璟词《摊破沙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在本诗中,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其他材料参见《三维设计》第7-8页《资料助读》。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支撑(      )     彷徨(      )(      )     惆怅(      )(      )

寂寥(      )     颓圮(      )(      )     彳亍(      )(      )

荡漾(     ) 榆阴(     ) 揉碎(     )(     )浮藻(     )(     )

青荇(     ) 漫溯(     ) 笙箫(     )(     )斑斓(     )(     )

二、问题探究

《雨巷》

1. 诗中写到的“丁香姑娘”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诗中哪几节诗表现了“姑娘”出现、走近、走远、消逝的过程?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提示:从诗节中抓住与“问题”相关的关键字眼,理清诗歌的行文线索和感情脉络)

3.诵读本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思考:它们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首先在字句上进行比较,然后从结构、内容、意蕴等方面加以分析)

《再别康桥》

1.朗读《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你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作者以“再别康桥”为题,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加以体会。

2.全诗共七节,第二至五节描绘了五幅优美的画面,根据各节诗的内容,试着给每一幅画面列写一个优美别致的小标题。

3.朗读第二节诗,想一想: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妙处?第三句诗中的“艳影”能否换成“倒影”?说说你的理解。

4.诵读第三节诗,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画面,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提示:注意“招摇”一词表现出的动态美,“甘心”体现出的诗人的内心情感)

5.诵读第四节诗,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把“潭”比作“虹”?“揉碎”“沉淀”描绘出怎样的一幅图景?

6.诵读第五、六两节诗,思考:作者先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又写“但我不能放歌”,这是否矛盾?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不同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并用诵读表现出来。

三、深化理解

1.《雨巷》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正像有人评说的那样,“我喜欢你雨巷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伤感惆怅时的忧怨”,整首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尽情地铺洒渲染着情感,发散出诗人的忧愁与迷惘。一直以来,人们对诗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味主要有三种理解:“丁香姑娘”就是“一位姑娘”;“丁香姑娘”就是执着追求者“我”;“丁香姑娘”就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你还有另外的看法吗?

2.全诗以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歌首尾两节都写离别,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如果将两节诗调换位置,行吗?说说理由。

【归纳小结】

【当堂检测】

【学习反思】

【拓展阅读】下面是由江涛演唱的名为《雨巷》的一首歌的歌词(根据诗作《雨巷》改编),欣赏这首歌,从另一艺术层面来感受戴望舒的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体味。

雨  巷

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徘徊在雨巷

突然一位姑娘

出现在寂寥的雨巷

梦一般凄美迷茫

有着叹息的眼光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我身旁飘过的姑娘

她走到了篱墙

这女郎像梦一样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多希望送她一支丁香花

消散那眼光里面迷茫的忧伤

这女郎像支丁香

寂寞美丽又芬芳

我多希望送她一支丁香花

交换那眼光里面哀怨的惆怅

丁香一样的姑娘

脚停在悠长的雨巷

我希望再次相逢在这寂寥的雨巷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梦一样

撑着油纸伞

飘过了雨巷

只因为,你的温柔已将我抚慰

张小二

[雨巷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6:《雨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中心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分析诗歌中心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 》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 ”的称号。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二.基础知识

1.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 踌躇 寂寥

2.给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惆怅 风流倜傥 稠密 丝绸 彷徨 惊惶 婉转 惋惜 颓圮 祭祀 杞人忧天

三.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反复朗读全诗,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和押韵,投入自己的感情,比一比看谁把这首诗朗诵得更好。

四.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题下的诗词,并思考问题:“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璟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课内探究,合作讨论

1.同组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你能否能展开想象勾勒一副“雨巷”中的图景?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明确:一共是6个,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

人物形象:我、姑娘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和哀婉。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 浣溪沙》)

李商隐《代赠》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许邦才《丁香花》诗:苏小西陵踏月归,香车白马引郎来.。年曾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歌词《丁香花》等,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2.分析我与姑娘:《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 “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参考答案: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3. 原因探究: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答案:(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4.分析本诗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地点:小巷---- - --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细雨---- - --空蒙 迷离

道具:油纸伞---- - --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 - --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丁香先生(我)---- -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5.《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课后检测

1.对《雨巷》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B.“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C.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D.诗人把自己苦闷彷徨的心态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2.对《雨巷》这首诗歌表现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歌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B. 本诗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C. 本诗反复出现的“丁香”意象及其蕴藉的特定情感元素,借鉴了古代吟咏丁香名句,如李煜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D.在本诗中,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女郎、独行者等,编制出雨中江南小巷一隅的画面,具有传统文化的气息与古典美。

3.【高考链接】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全国卷)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家,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注:臧克家生于1910月8日,诸城吕标乡臧家庄人。臧克家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33年他的处女作诗集《烙印》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以我国新诗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有诗云:“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年景虽之暮,霞光犹灿然。”这就是他晚年来的精神矍铄的写照。

D.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它是诗人臧克家将自己对大海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从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但这是一首写大自然景色的诗,丝毫没有透露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没有表现诗人的人生哲理.

篇7:《雨巷》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案例设计】

高中语文新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教师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联系起来。设计者以戴望舒《雨巷》为教材,重新认识诗歌阅读欣赏模式的构建。采用“初读、精读、研读”(三读)的方法,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欣赏,把阅读、理解、体验、表达、延伸、拓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牢固掌握教材内容,学会诗歌阅读欣赏的方法,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学习过程】

【走近雨巷】

1.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

2.诵读课文,留心下边三个问题: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③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3.讨论明确:

课文悟读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 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知人论世

戴望舒,现代派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课文悟读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诗中写了油纸伞、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篱墙等意象。

课文悟读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诗?

明确:我喜欢“她是有 /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 / 丁香一样的忧愁, / 在雨中哀怨, / 哀怨又彷徨;”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丁香姑娘美丽的外貌、高尚的品格,忧愁的心境。“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

明确:“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我希望飘过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呼应,富有音乐感、节奏美。

明确:“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背景是黑暗的。

课文悟读 理清思路

我 希望逢着 丁香姑娘 走近我

(追求) 飘过 我身旁

到了 篱墙

(照应)

走尽 雨巷……

我 希望飘过 丁香姑娘

(继续追求)

结论: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

课文悟读 品味语言

我: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明确: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

①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②“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③“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④“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⑤“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课文悟读把握特色

明确: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拓展研读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1、说说丁香姑娘形象

明确:丁香姑娘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形象,既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也是作者驰骋艺术想象所产生的艺术形象。 作者描写她的颜色、芬芳,希望丁香姑娘的外表和内心都是很美丽的,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就是要像丁香姑娘一样的美好。 “寂寞”、“走尽、“像梦一样的飘过”,说明丁香姑娘就像美好的理想难以实现,缥缈、迷茫。 丁香姑娘是一种象征性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人就把丁香作为愁心的象征。丁香姑娘形象寄托着作者的愁心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仅供参考)

拓展测试

【基础过关】

1.(高考北京卷)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舷梯 娴熟 悬崖勒马 弦外之音

B.按捺 纳税 刚毅木讷 方凿圆枘

C.静谧 猕猴 弥天盖地 所向披靡

D.皎洁 缴纳 狡兔三窟 矫揉造作

2.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

A.彷徨 寂寥 河畔 色彩斑斓

B.竹篙 漫溯 凄宛 惆怅而归

C.笙箫 繁衍 挑衅 彳亍独行

D.记载 哀怨 浮藻 碧波荡漾

3.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课外阅读】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7.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8~11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8.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9.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10.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1.对《自由,向我们来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者呼吁我们民族不能再忍辱负重了,必须投入战斗。

②作者呼吁我们必须和悲哀的种族战斗。

③语句短促,是对自由的急切呼唤。

④诗中体现的是一种紧张激烈的情绪。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1.D

2.B(“宛”应为“婉”)

3.C(应为象征派)

4.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5.B(这首诗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比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彩虹似的梦”;有拟人:“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有顶针:“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有反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没有借代)

6.C

7.A(不能说是“我”听了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8.B

9.B

10.D

11.B

篇8:《雨巷》导学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4.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5.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课外阅读】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7.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迢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是静静地来了,但却戴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A.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秋天的梦”:“牧羊女的梦”和“我的梦”。是“我”听到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B.牧羊女的梦是“牧女之恋”,从全诗的思路脉络看,能够判断“我的梦”也是“有关恋情的”。正是因情入梦,以梦抒情。

C.“牧羊女的梦”像羊铃那样迢遥,像落叶那样曼妙,是清纯而温暖的。“我的梦”,则是沉重、寒冷、忧郁的。

D.全诗四节,形成了一个对应式结构,许多信息就是从对应、对比中传达出来,显得简捷而又有蕴藉。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8~11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

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8.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9.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10.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