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djj”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常礼举要读后感,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常礼举要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1:常礼举要读后感
冯羽茹:在学习《常礼举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就比如说我自己,在以前父母长辈给我东西时,我都是单手接,我认为这是非常平常的事。但在学习了《常礼举要》后,我才明白,原来我单手接受长辈的赠物是非常失礼的,说严重点,这种行为是对长辈的不尊重。自那以后,我就改掉了这种行为,长者与物,双手奉接。
张泽平:我觉得《常礼举要》不仅仅是在跟你讲待人的礼节,更是在提高你的心境,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常礼举要》主要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礼节,看似简单,实则博大精深。
方香:今天客人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吊丧,西街嫁娶,都是有一定的礼节的。如果你不按照礼节去做,是会受人诟病的。而要避免这些指责,学习《常礼举要》是最快捷而有效的方法。如果人人都能学习这些基本的礼仪,我国的人口素质低下现状就可以得到缓解,也会使外国人刮目相看。如果不学习礼节,在社会上难免会吃亏,万事行不通。礼节不仅是人的美德,也是恭敬人的善行,更是一种荣光自己的徽章。
谢见林:以前的我总是玩世不恭,对父母朋友都不怎么礼貌。后来在老师的建议下去读了《常礼举要》,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礼”指礼仪,礼仪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从心底里产生的对他人的尊重之情。礼仪无需花一分钱却可以赢得陌生人的友善,朋友的关心。礼仪如同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沟通人们的情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彼此理解,彼此尊重。
潘星宇:在人的一生中,有人认为钱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车子房子是最重要的,而我认为懂得生活中的常礼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学会了生活中的常礼,那么在生活中会显得更出色。
柴子杰:我们班主任给我们发了一张《常礼举要》的纸,别看是一张小小的纸,里面却蕴含着许许多多在生活中所运用得到的礼仪。在每节班会课上,老师总给我们讲解其中的意思。可每次讲下来,我总能感觉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不足。当整整一张纸讲解完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在为人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如果不把这些坏习惯改掉,这些习惯可能会给以后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人无完人,()能真正做到《常礼举要》上的人屈指可数,但是我们都要尽力去做,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陈丽婷:看了《常礼举要》,我感触很深,懂得了礼貌、礼仪是多么的重要,对将来的自己有多么大的帮助。不会让城里人瞧不起你,不会说你连规矩都不懂,说你从乡下来的,傻不拉几的。多学学《常礼举要》,对将来有好处。
陆淑雯:当我一开始接触《常礼举要》的时候,看见这些文字像文言文一样,有许多东西都不理解,但当老师把它都讲解过后,我才发现自己与上面的礼节一相比,觉得自己还有许许多多做得不规范的地方。例如,以前我起床的时候,被子就被我掀开一只角,然后就起来穿好衣服,一点也没有要去整理它的意思。还有我也把衣服常扔在床上。《常礼举要》就像在无穷无尽的黑暗里,为我点亮前进的道路,不让我在黑暗里迷失道路。
李俊豪:在学习《常礼举要》之前,许多为人处世的礼仪举止是我所不知道的,有些则没认真去做。学习《常礼举要》后,让我又收获了许多知识。此后,我变得有规矩了,坚持每天早起,自己整理衣服和被子。出门时告知家长,不让家长担心。在外尊重他人,说话前经过一番考虑再说。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我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徐敏燕:《常礼举要》教会了我很多我们还不懂的做人处世的道理。有时候我出去玩,我都事先会和父母商量好。等到第二天我想出去玩时,我会走到父母面前告诉他们现在我要出去玩了。我还会对他们讲我会在下午三点前回家,让他们别担心。等到下午三点时,我就会回家,并且去父母那里招呼一声我回来了。
吴艳红:在没有《常礼举要》之前,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不管是在家里跟父母,还是在学校里跟老师和同学,我都是见面不打招呼,所以人缘也是不怎么的好。可自从学了《常礼举要》,我每天早上出门,都对父母说去上学了,遇老师也会问好了。学礼仪要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社会中的人都学会尊重他人。
钱振海:我感受到了它不同于“行为准则”“行为规范”的地位,这更多体现了中华智慧的精华,不仅是历史,也是传承,原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名言警句也正是人们在处世中应懂得的常礼。
顾怡雯: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礼仪,你把礼仪做好了就会落落大方,有素养;做不好就会给人一种不尊重人的感觉。所以我要做前者,不要做后者。你做好礼仪尊重了他人,到后来别人也会尊重你。
沈郭峰:第一眼看到《常礼举要》,我觉得这些东西在我们农村可能用不到,因为我们毕竟是乡下人,哪有这么多讲究。但是认真读了《常礼举要》后,我觉得这些东西对我们日后有很大用处。如以后我们在职场上遇到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乡下人了,如果你还是以乡巴佬的样子示人,在别人眼中,他们就会认为你没有素质,没有责任心,就会失去很多机会。
丁海娟:我国古时以“孝”著称,儿女都要向长辈请安。但现在,许多子女才是家中的“老爷夫人”,而父母却成了他们的“仆人”.所以要认真学习《常礼举要》,别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子女中流失。
篇2:常礼举要读后感
礼是交往的需要也是交往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如果说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仪则是其中的桥墩,两者相辅相成,让人生更加完美。
学习了本书,收获很大。礼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与人相撞时说对不起;乘车、地铁时,文明排队,先下后上;顺手拾起一片废纸放进垃圾桶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遇到熟人主动打招呼,不要当作没看见……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礼有利于人们保持冷静,缓解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守礼,就容易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书中说:“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 说话就有很大的学问。《弟子规》里讲得好:“话说多,不如少。”光是口业就有很多条:妄语、两舌、绮语、恶语反思自己说话就缺乏智慧,没有深思熟虑这话该不该f,有时无意中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呢。所以一定要少说话,多做事,@就是止语的好处。
礼者,敬而已矣。先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也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学礼、守礼,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家园会更加和谐。
篇3:常礼举要读后感
对于传统文化,一直是敬畏、喜欢的。却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离它那么近。
参加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偶然也是一直以来想做的。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未免会有一点急躁、不知所措。是学姐和老师给我们制定计划一步步的带领我们走向正轨。相比较我们的随性,学姐她们的言行于礼,让我感到很惭愧。
从加入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能学到很多知识,原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讲究礼节的。学姐说,我们不仅要学礼,还要行于礼。和队友在一起的日子里,尽管我遇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见过的问题,也有很多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常也感觉很无助,很尴尬,但是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团队,一切的问题都以不在是问题,一切的不知道也都会变成知道,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做事。我们队每个人都是强悍而又谦让的人,在一起的很多天,我想难免会有些摩擦、偶尔也应该有些争执的,可我们大家好像很有默契是的,即使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都会相互的体谅和比较,最终得到一致的答案。毕竟我们都是有着一样的爱与目的。
首先是修改脚本工作,为了加深我们对书本的理解,我们每天早晨都会晨读弟子规和常礼举要,平时也会进行听音频学习。刚开始听音频的时候,感觉好枯燥无味,没怎么耐心听,听了几遍后,感觉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是自己还没理解其中的奥义,随后的日子,我都会耐心去听,发现自己有好多不足,好多都没有做到,感觉好惭愧。
《常礼举要》是以简短的半文言形式写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内容有: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众,馈赠,庆吊,称呼。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还在想:这已经是古人的礼节了,会不会有点死板与现在社会不符当时老师对我们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们学习并实践了,自然会理解当中的深意。”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好多《常礼举要》中的内容就是《弟子规》里要求我们做到的事。我也终于理解了什么是不学礼,无以立。
对照书上的内容,发现很多我们都没有践行。首先,“不晏起”,每天早上我们都是极不情愿的起床还抱怨连连。“坐不中席,行不中道”,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忘记,吃饭时自己坐在主位,没考虑太多。第二章“在校”的礼节,也只是小学时,因在读小学的时候,民风淳朴,爱国尊师的风气还在,当时还做到一些。后来随着步入社会,慢慢也就流俗众,长浮华,随波逐流了。再往后“处世”,这一章,应该是日常生活与人交往最常用的礼节了。自己对照看看,十五条基本礼节,大多数都没有做到。如“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虽说是日常生活礼节,其实也是“妄语、恶口、两舌、贪欲、邪见”等恶行的`体现,比如“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等等。
《常礼举要》主要讲的都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人与人交往所需注意的礼节。看似简单,但按文与自己行为对照,才发觉,在自己的生活习惯中,有很多无礼之行,无礼之言,无礼之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会习惯性的与商家“砍价”.而《常礼举要》的要求是:“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自己的所行就与礼相远了,更何况自己是学礼人呢。他们辛苦中做买卖,互为补益。我们就更不应该讨价还价,压缩他们本就不高的小利。又如:“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检点自己日常交谈中,也会有插言的情况。其他人说的话题自己真好知道,便会忍不住的插入。
常礼举要这本书乍一看,很简单,每一条每一句,都很浅显易懂,在生活中也都能够遇得着,也用得上。可是现今真正用的人少了,甚至自己觉得别人做得不对,而应该怎样做,但改天换了自己,却依旧没有按对的做。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很多老师给了我们指导,她们结合自身经历,让我们在闲谈中不知不觉接受了并印象深刻。
我想我是真的有学到很多,渐渐地就改掉了自己的坏脾气,以礼待人,学会了宽容和豁达。对待父母,我谨守“孝”.不再像以前那样任性,开始帮父母分担家务,开始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在言行举止上也有很大改变,开始注重礼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也在努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我想这就是这次活动对我的最大收获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
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传统已经越来越消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有义务去担此重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绘制画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让我们的名族文化绽放光芒。
“礼者,敬而已矣”,“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不学礼,无以立”.实践学习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这些礼会永留心中,它激励我,监督我,使我在追寻礼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篇4:常礼举要全文翻译
常礼举要全文翻译
缘起
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人与人交通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
自从一般人,不察实际,好奇务怪,起来反对礼教,硬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主张把他打椡以后,大家就对礼节,存了轻视的心理,自己不去做,也不肯再去教导子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决不是中国人单独的问题。行得通,行不通,却也不敢断定了!但是现在还是行不通。
请看今天客来了,明天访客去,这里来馈赠,那里请聚餐,东街庆吊,西街开会。仔细一考查,还是把那些礼节,一套跟著一套的排演。有人说这些事没有学过,谁能晓得。
那怕你不晓得,你只管不去做,过后请去听吧!七言八语,讪笑讥诮,丝毫不客气的,都发表出来了。什么某人岂有此理,未曾受过教育、没有常识、粗卑不堪、不近人情、没见过场面、真讨厌、极可笑、远著他、少来往,一连串的这些名词,就都给你加在头上。你的前途,一切一切,也怕因此受到影响!
再看那些反对礼教的人,见了比他地位高的人,他也是脱帽鞠躬;见了外国人,也是去拉手;不经通报,你直跑进他的房里去,他也是不高兴;他送你东西,你不说谢谢,他也是不痛快。这真矛盾,为什么他嘴里反对礼教,他还去拘泥这些形迹呢?可见他们是空倡怪论,自己也不能实行,专去欺骗他人,尤其是欺骗天真烂漫的青年人。深刻一点说,简直是损害青年人的'社会事业发展!
我是在社会里碰过壁的人,也是吃过无限亏的人。知道没有礼节,万事行不通。我深恐青年同胞,不懂礼节,也免不了到处碰壁吃亏,特意检出通常用的几条来,贡献给大家,做个参考。要知礼节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是必要通达的!
(一)居家
一、为人子不晏起,衣被自己整理,晨昏必定省。
二、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三、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四、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
五、徐行后长,不疾行先长。
六、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
七、不在长者座前踱来踱去。
八、立不中门,过门不践门限。
九、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脚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卧如弓。
十、同桌吃饭不另备美食独啖。
十一、不挑剔食之美恶。
十二、食时不叹,不训斥子弟。
(二)在校
一、升降国旗及唱国歌、校歌时,肃立示敬。
二、师长上下课时,起立致敬。
三、向师长质疑问难,必起立。
四、路遇师长,肃立道旁致敬。
五、听讲时,应端坐或直立;不支颐交股,弯腰,翘足。
六、考试时,不交头接耳,或左顾右盼。
七、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三)处世
一、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二、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三、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捣见失意人,不说得意语;见老年人,不说衰丧话。
四、交浅不可言深,绝交不出恶声。
五、不侮辱人,不向人开玩笑。
六、与残疾人会面,须格外恭敬。
七、于肩挑小贩苦力,莫讨便宜。
八、施恩求忘,受恩必报;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应加恕。
九、善人自当亲近,须要久敬;恶人自当敬而远之。
十、遇事要镇静,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十一、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十二、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十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四、凡求教他人的事,必须造门请问。
(四)聚餐
一、座有次序,上座必让长者。
二、入座后不横肱,不伸足。
三、主先举杯敬客,客致谢辞。
四、主人亲自烹调,须向主人礼谢后食。
五、主人敬酒毕,正客须回敬主人。
六、举箸匙,必请大家同举。
七、用箸夹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中取菜。
八、箸匙不向碗盘顶心取菜取汤。
九、公食之器,不用己箸翻搅。
十、匙有余沥必倾尽,方再入公食器中。
十一、自己碗中之肴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十二、箸匙所取肴菜,不倍于他人。
十三、食勿响舌,咽勿鸣喉。
十四、公食以不言为原则,须言亦应避免唾沫入公器中。
十五、咳嗽必转身向后。
十六、勿叱狗,不投骨于狗。
十七、碗中不留饭粒。
十八、不对人剔牙齿。
十九、客食未毕,主人不先起。
二十、起席,主逊言慢待,客称谢。
二一、宴毕,主人进巾进茶。
(五)出门
一、衣冠不求华美,惟须整洁。
二、见长者,必趋致敬。
三、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四、路上不吸烟,不嚼食物,不歌唱。
五、乘车见长者必下,见幼者亦须与之颔首为礼。
六、夜必归家,因事不能归时,必先告家人。
七、车马繁杂冲区,不招呼敬礼。
八、不立在路上久谈。
九、不走马路中间,越路须先向左右看清,不可与汽车争路。
十、行走时,步履宜稳重,并宜张胸闭口,目向前视。
十一、遇妇女老弱,应尽先让路让座。
十二、途次有人问路,须详为指示;问路于人,须随即称谢。
十三、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
十四、逢桥先下马,过渡莫争船。
十五、在舟车上或飞机上,不探首或伸手出窗,并不得随便涕痰。
(六)访人
一、先立外轻轻扣门,主人让入方入。
二、入内有他客,主人为介绍,须一一为礼,辞出时亦如之。
三、入内见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须请主人另至他所述说。
四、坐谈时见有他客来,即辞出。
五、坐立必正,不倾听,不哗笑。
六、不携一切动物上堂。
七、主人室内之信件文书,概不取看。
八、谈话应答必顾望。
九、将上堂,声必扬。
十、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钟表,即须辞出。
十二、饭及眠时不访客。
十三、晋谒长官尊长,应先鞠躬敬礼,然后就座;及退,亦然。
十四、与长官尊长,及妇女行握手礼时,应俟其先行伸手,然后敬谨与握。
十五、访公教人员,必先问明其上班钟点,不可久坐闲谈。
十六、访客不遇,或留片,或写字登留言牌。
(七)会客
一、见先致敬,熟客道寒暄,生客请姓字住址。
二、及门先趋,为客启阖。
三、每门必让客先行。
四、入门必为客安座。
五、室内有他客,应与介绍,先介幼于长,介卑于尊,介近于远,同伦则介前于后。
六、敬茶果先长后幼,先生后熟。
七、主人必下座,举杯让茶。
八、客去必送致敬,远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九、远方客专来,须备饮食寝室,导厕所,导沐浴。
十、远方客去,必送至驿站,望车开远,始返。
(八)旅行
一、将远行,必辞亲友,祭祖辞亲。
二、远到目的地,必先拜访有关人士。
三、归来必谒亲友,或略送土物。
四、远行之亲友辞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赠物,或宴饯。
五、远方客来拜访,须往答拜,或设宴接风。
六、旅人归来拜,须诣回拜,或设宴洗尘。
七、受人之送行及饯别,达到所在地,须一一函谢。
八、人之接风或洗尘毕,须还席。
九、入境问禁,入国问俗,入门问讳。
十、入国不驰,入村里必下车马。
(九)对众
一、他人正谈话,不在中间插言。
二、两人对谈,不向中间穿走。
三、不高声喧哗扰乱他人视听。
四、不横坐,不横腿,不扪脚。
五、不隔席谈话。
六、坐不掀起椅凳之后方。
七、衣帽不加于他人之衣帽上。
八、不向人喷水吐痰。
九、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喷。
(十)馈赠
一、礼尚往来,来而不往,往而不来,皆非礼也。
二、赐人不曰来取,与人不问所欲。
三、赠人物品,必谦必敬。
四、赠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丧庆寿例外。
五、平素赠物,座有他客,须避观听,远来及初晤,可不避。
六、受赠先略谦辞后受,称谢,逾日须往拜。
七、长者赐,不敢辞。
(十一)庆吊
一、参加吉礼,不谈衰丧话,不戚容,不啼泣。
二、居丧不参加吉礼,只送仪物。
三、丧服不入公门,不观吉礼。
四、贺婚在众宾前,辞不谐谑。
五、临丧不笑。
六、里有殡,不巷歌。
七、饭于丧家,酒不赭颜。
八、佩会葬徽章者,礼终即卸去,不佩带他往。
(十二)称呼
一、初见面之人问姓,曰贵姓,问名,曰台甫。自说姓曰敝姓某,说名曰草字某某。
二、有亲戚世交者,应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称。普通称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称曰弟。老者长者,称曰老先生,自称曰后学,或称自名。
三、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称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书款则称侍)
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女子可自称妹)
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称人之甥,曰令甥。称人之婿,曰令婿。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
十六、称人之师,曰令师,生曰令高足。向人称自师,曰敝业师。称自生曰敝徒。自称师,曰夫子或吾师。称自曰受业,或曰门生。
十七、称人之长官,曰贵某长(院部厅局等)。称人之属员,曰贵部下或贵属。向人称自长官,曰敝某长,称自属员,曰敝同事或敝属,称其某姓某职亦可。
十八、称人之主人,曰贵上,称人之仆,曰尊纪。向人称自主人,曰敝上;称自仆,曰小价。
(附说)
一、称呼一事,本甚繁杂,各地习惯,直接见面之称,尤多不同,故难备载。本编仅录其对外交际通常用者。
二、亲戚之间,称呼甚为微细,每有错一字而贻笑者。兹编本为举要,专为常用,故不详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