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卉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中西电影音乐美学解析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中西电影音乐美学解析论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西电影音乐美学解析论文
中西电影音乐美学解析论文
《魔境冒险》电影改自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里面不乏有其音乐的影子。在电影一开始以低音单簧管为副旋律,马林巴琴、竖琴及中小提琴为主旋律。轻快活泼、灵巧的顿音和有跳跃感的旋律表现了儿童音乐五光十色的童话世界。电影配乐是电影的附属,从反映电影类型和内容的倾向上看得出两部电影的一致与不同。一致指的是为电影服务,不同的是电影不同,器乐选择有所不同。《魔境冒险》是一部儿童电影,器乐的表现没有成人世界的电影那么复杂,有的是诙谐、热闹和梦幻。演绎现实中的情节时,音乐单纯安静,演绎梦幻的情节时,音乐丰富。《龙门飞甲》以民乐为主,杂以西洋乐。在大船上的决斗,第一次出现交响乐,隐约中有小号的尖锐,紧张急促、诡异,表现出危机四伏。电影的情节也恰恰如此,在不熟悉的巨大战船上,赵怀安最终败走,并牺牲两个兄弟中的一个。在中国古代大船的背景下,定音鼓这种西洋乐器奏出中国传统音乐古典节奏,配合长号、大号,粗犷浑厚的中低音,也营造出乌云压城、邪恶力量占据上风的情境。客栈打斗中,新加入的一些寻宝人的力量使打斗上没有谁占上风,整个打斗不相上下,音乐中除了打击乐组配合下缓慢而强有力的节奏之下,长号、圆号之上是高音的唢呐。唢呐和笛箫一样,是代表正义的“弱势力”的招牌乐器,此处有过渡意义,高得不能再高的唢呐暗示正义与邪恶的两股力量对比和较量,在此发生的逆转。
以后的电影节奏中,从此形成定例,既凡正面人物出现时,其处境及环境稀疏,竹笛与箫细柔穿插,反映其力量薄弱、身世漂泊,音乐有支持作用。反面人物出现时,总伴随着危机感,音乐中有揶揄的成分,向观众暗示强大而骄兵必败的结局。尽管是中国传统题材的电影,也不惜加入西洋的铜管、弦乐、打击乐交相辉映,一遍一遍逐渐加强,描绘出越来越压迫、越来越紧张的氛围。这些是正面人物出场时所没有的优待。《魔境冒险》出现魔幻童话世界时,有铜管组的宏大与弦乐组的急促,而脱离魔幻世界时,则是细弱游丝弦乐,起到了贯穿影片发展,强化矛盾的作用。并且故事本身改编大家熟悉的故事情节,并不会有太多的音乐加入贯穿故事之中,比如开始的一段交响乐停得很突然,完全没有过渡,在影片中很多地方音乐停止得过于突然,生硬。与《龙门飞甲》崭新的故事内容比,现有的舞剧情节和已有的音乐限制了作曲者的发挥。比如王子与小女孩儿前往糖果王国途中,白雪精灵与白雪公主为了欢迎他们而翩翩起舞时的音乐,①先由长笛奏出切分音节奏的圆舞曲,带回旋感的旋律轻盈欢快,生动地表现了观众可以想象的雪花纷飞的情景。音乐加强人物的动作性、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故事鲜明的一面。凌秋雁与素慧容经过两块写有“龙门”的石碑时,凌秋雁吹起笛声。这种吹奏有多层含义,之前打斗的场景刚刚切换,由喧嚣到寂静。两个女子一路向西,孤独跋涉。不论是跋涉中,还是此处作为目的地的最后一站,都有主人公“以笛解愁”的用意。那幽远的笛声,穿透着凌秋雁这个女子对赵怀安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笛声为观众解释了这段情,也帮凌秋雁梳理了这段情,也为凌秋雁遇到赵怀安后,毅然把这个“信物”还给了赵怀安。从接下来骆驼的镜头和异域的音乐可以看出,这种分析是有根据的,凌秋雁的心情从一路上的笛声,转为欢快的音乐。而后来凌秋雁受伤倒在赵怀安怀里,响起的也是笛声。
引起观众的一些时空和环境联想《龙门飞甲》以《小刀会》为片头曲,这些音乐虽然是“罐头音乐”,但在无形中跟这部电影的主题合二为一。让人觉得它跟电影很“合得来”。音乐本身也会“讲故事”。电影配乐,实质是在剧情本身为观众提供信息之余,还为观众提供更多信息,使电影的主题和精神层面能更上一层楼,很多想象的东西,画面不能表达,最终由音乐展现在屏幕上。在西厂追杀“宫女”素慧容前有鹰飞过,之后有鸽子飞过,音乐都是琵琶的拔弦声。在这里琵琶比鼓有更隐秘的情节暗示。事实上,直到故事结束,我们才知道素慧容是“卧底”,而西厂通过权力斗争取代东厂。接着,又以鼓声转移观众视听,将视线拉至大觉寺。有寺庙镜头出现时惯常的钟声。这样的音乐,有时先于画面的视觉形象出现,例如困难的时刻预示胜利和希望,在顺利的时刻预示艰苦挫折;有时后于画面视觉形象出现,延展戏剧情绪。唢呐声贯穿了所有会出现大漠和边境的画面,而琵琶则几乎占据了所有打斗的场面。场上弹琵琶,临危不惧。场面上虽没有打起来,但心里已经在打仗了。
《魔境冒险》中胡桃夹子被破坏时,有大管与黑管,渲染了一些属于女孩的弟弟在掩盖自己这种过失的诙谐与小阴谋,这种效果与《龙门飞甲》中的琵琶异曲同工,因为儿童世界与成人童话世界的功夫世界不同,乐器选择有别。小女孩睡前的低音单簧管体现了诙谐幽默的儿童内心,马林巴琴营造和暗示了魔幻神秘将出现的世界,它们都对故事的主题内容和情节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和预示。其中的一段童声合唱,表现出乐器反无法表达的童趣与美好。《龙门飞甲》中以匣子收合和装钉的方式及音效来为东厂督主收尾,既有盖棺定论的意味,也就是说他在电影中的命运已经结束。箱子钉好的瞬间,琵琶声戛然而止,整件事本已算了结,但唢呐及箫声苍凉而隐约而上,又用这两种乐器交代了事件中的人物余音未了,给观众以远行至某处的联想。事实上,故事的地点随后也迁至西北边境。音效对画面有总结,暗示,延伸。在观众产生可能的想象后,迅速推动故事向观众想象的方向迈进。部分打斗场面也会以管弦乐为背景衬托,但前奏几乎都会有琵琶声的出现,这类音乐②给观众一定时间(古代的或现代的)、空间(人类世界的或外空间)、环境(人间或仙境)的联想。大鼓的擂动,往往都预示了下场戏将会发生不祥之事。果不其然,周迅就遇上了大片压过的鸦群。乌鸦本就不祥,如此大规模,再加上大鼓和各种号声的共鸣,已经提前向观众暗示凌秋雁及素慧容接下来的结局必定不是那么美好,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事发生。接着是到达客栈人物的对话,音乐几乎没有作为,只有一些诙谐,因为语言本身已经取代了音乐的暗示功能,并不时有地方话出现。再者,在这部电影中,音乐本身的表现重节奏,轻细节,民乐对细腻的情节与心理描摹非常有限,也十分欠缺,不如西洋乐丰富。紧接着是东厂的大批人马聚集在龙门客栈不远处,琵琶、鼓、长号、大号、圆号的打击乐组也加入,一方面展示此次行动之大,达到影片全面出动的规模及雨化田志在必夺,致赵怀安于死地的决心。另一方面为后面的失利做出反差与讽刺。
中国传统对声音的欣赏习惯是高音,唢呐、京胡、唱京戏,尖着嗓子,以前的陕北民歌等都如此,高音的穿透力特别强,民间野台子吹唢呐,拉京胡,锣鼓一起来,能吸引四面的人就慢慢过来了,这是乐器的表现习惯。当然,中国的`民族管弦乐整个立体的感觉不如西方,西方管弦乐队比较讲平衡,柔和,中国乐器个性比较强。那么《龙门飞甲》在乐器的选择上无疑是到位的。赵怀安第一次与西厂督主雨化田交锋,是在很大的船上,一方面要表现雨化田比东厂更难对付,也即赵怀安所说的与比自己厉害的高手相遇,自己可能就牺牲了。一方面,赵怀安与雨化田的相遇不可避免,同时是故事发展到此更为核心的部分,影片除了使用声势宏大的击鼓,第一次加入了低音提琴、号,使影片的3D感,尤其是故事在此处的错综性得到展现。雨化田发现了真假两个赵怀安,然而还是决定不论如何,要给东厂一点颜色,话音一落,琵琶声便响起。琵琶声本身也有阴谋在酝酿时,会弹拨一下子,这些特点个性使民乐使用合理,加入西洋乐也修饰了音乐单调带来的疲劳感,弥补民乐的缺点。
通过音乐的强弱也会表现出影片的立体感,在沙漠上群鸟飞来,因为鸟的数量极多,交响乐加强,而鸟飞过后音乐减弱,当女主人公捡起鸟群消失殆尽后的竹笛时,悠扬单调的笛声便响起。此外,刀剑交错的声音增强打斗的立体感。虽然影片叫做《魔境冒险》,但这却不是一部芭蕾舞剧电影,影片中倒的确是用了一些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的音乐。影片中的歌曲的曲子大多数都改编自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这些音乐来自柴可夫斯基的整个音乐生涯,而他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只是其中的一个改编来源。这些电影音乐虽然是分段陈述的,但是通过分段陈述的结构,能反映出影片总的艺术结构。③观众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象,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象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
《魔境冒险》开始不久的圣诞节广场上,人山人海,这种节日的人群的场景是宏大的交响乐,胡桃夹子从柜子上摔下来,砸破枕头,及遇到变得巨大的圣诞树,都属于剧情突然出现转折,整个舞曲洋溢着兴奋奔放的情绪,并不断反复展开,使乐曲始终处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情节转接都少不了音效的帮忙,枕头的爆炸及上下楼梯的音效,在观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帮助观众对电影结构的理顺。
篇2:接受美学电影音乐的论文
一、电影音乐的配合原则
音乐在诠释情感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或舒缓或充满激情的音乐响起,总会让人产生情感的带入。电影音乐因其题材的特殊性,往往要与电影画面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在全片结束后,电影音乐才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在播放字幕的阶段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因此,如何与画面相配合,就成了电影音乐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大体上来说,音乐与画面的配合可分为两种方式,即: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首先,电影音乐常常与画面同步,构成两者天衣无缝的配合,从而使观众在试听上形成美的享受。
如影片《为奴十二年》中,黑人音乐作为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会出现在影片中。当埃德温艾普斯种植园中的老黑奴埃布拉姆在摘棉花时倒下后,所罗门和其他两个黑奴将老人家安葬。埃布拉姆是其他黑奴口中的叔叔,他非常照顾那些黑奴小孩儿,如今他们都已成年,成为种植园中的主力。此时画面变化为特写镜头,一个老年黑人妇女的硕大脸庞占据了几乎整个画面,在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情况下,她开始了歌唱,而她歌唱的形式正是黑人的灵歌。她边唱边拍手打着节拍,当她唱到“roll,Jordan,roll”时,其他黑人开始跟着合唱。围绕在老妇人周围的黑人,每个都在拍手,并且摇头晃脑地跟着唱,只有所罗门紧闭着嘴唇。画面中所罗门面容悲戚,但他还是没有开口,而背景中则是其他黑人的合唱。在这哀伤的氛围中,所罗门的情绪无处发泄,他终于跟唱了起来。起初他只是微微张开嘴唱,渐渐地,他高声合唱,而此时音乐中的男声部也加入了所罗门的音色。随着所罗门声音的渐强,他的头也开始随着节奏摆动起来,直至那歌声滑向遥远的天空。
此外,电影音乐还可以从反面对画面形成衬托,从而形成音画相反相成的配合方式。此种情况下,音乐所提供的情绪与画面刚好相反。在音乐画面的强烈反差下,观众体验到带有矛盾冲突的情绪氛围,从矛盾中对剧情的理解更加深入,如《辛德勒的名单》。
二、电影配乐接受美学的立体化
电影配乐带给观众的审美享受往往不是单一的和同一层面上的,而是立体的和丰富的。不但存在着视觉审美、情感抒发,以及精神体悟等多层次的体验,不同的配乐形式,也能够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审美感受也并非单独产生作用的,而体现为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
一方面,就主题音乐来说,它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是立体性的,是超越了“纯音乐”的审美体验的。如《加勒比海盗》中,汉斯季默的配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影片的主题音乐,每次都在主角出场或是影片高潮到来时恰当地响起,有力地烘托了影片的氛围。纵观《加勒比海盗》系列影片,杰克船长无疑是其中铁打的主角,也是对观众产生深深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杰克的出场一定要辅以主题音乐,这样才有男一号的范儿。在《黑珍珠号的'诅咒》中,杰克在桅杆上的第一次亮相,就伴随着主题音乐。只不过,这段音乐被精心地改编了,可以说是主题音乐的变奏版,其中加入了一些充满谐趣的滑音,并加入了码头上搬运工人的嘈杂声,以及绵羊的咩咩声,使杰克的出场音乐充满了欢乐。此后,凡是电影中出现浩大的场面,如壮观的海战等场景,主题音乐必定会适时响起。宏大的交响乐与壮观的场景搭配得天衣无缝,使观众沉浸在充满美感的视听享受中。
另一方面,除了主题音乐外,场景音乐也是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音乐的作用不仅能够提供叙事背景、烘托场景氛围,也对影片的主题具有揭示性作用。黑格尔在《美学》中曾反复强调“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怅惘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趣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如《驯龙高手》中,场景音乐的表现就极其出色。不仅有力地烘托出场景氛围,也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审美激情。当希卡普用鳗鱼吓退能喷出毒雾的丑陋双头龙时,他的小把戏使所有小伙伴目瞪口呆。此时,希卡普潇洒地挥挥手,说自己还有事要做,就闪人了。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背景中的鼓声响起。这激动人心的前奏,带给观众欢快的情感氛围。继而弦乐不断上升,使快乐的情绪进一步蔓延开来。希卡普带着他做好的鞍子追着夜煞,而夜煞则开玩笑似的在前边跑。终于将鞍子固定好后,希卡普驾驭者夜煞开始了飞翔。随着希卡普一次次的失败和一次次的尝试,音乐中充满了谐趣的调调。而希卡普也在此期间,发现了众多龙特有的弱点。他就利用这些弱点来对付训练场中的龙,弄得小伙伴都崇拜不已。当希卡普终于实验成功,他和夜煞一起翱翔天际,美妙的天际之境就在希卡普的身边。但夜煞冲得太高,导致希卡普从其背上松脱,好不容易希卡普重新回到了龙背,此时面对的是十分紧急的场面。嶙峋的怪石群峰突起,希卡普也丢掉了他的驾驭指南,凭借感觉来操控夜煞的尾部,不断躲过惊现的场景,人与龙在这一刻融为一体,交响乐在此处也达到了高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认为,观众是作品的积极解读者和审美再创造者。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格外强调观众的接受美学。电影音乐能够丰富和拓展影片的审美空间。在电影配乐上,能够满足和超越观众审美期待,是提升一部影片审美价值的关键。
篇3: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的特点解析论文
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的特点解析论文
【摘要】电影是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宣传媒介,通过电影的形式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为了电影情感的升华和气氛的烘托,电影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它在电影中起到推动电影情节发展,观众情感带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一些经典电影论述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特点。
【关键词】电影音乐;艺术表现;特点
电影音乐主要指两种,一种是主题音乐一种是插曲,作为电影艺术表达的重要工具出现,因此,它在表达情感时一定要符合电影情节设定和人物情感表达,可以说是为电影而生的,同时也是电影情感的重要载体。电影音乐除了有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都会有所变化,电影作为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其时代性非常明显。因此,从电影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期的电影其风格都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这样的时代特征。如王小帅导演的《我11》中,影片用广播的方式播放七十年代特有的歌曲,不仅交代了时代背景,同时也烘托了时代氛围,当学校的广播体操响起,相信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拉到那个年代。再如在《HALLO,树先生!》当中,导演常用电影音乐来切换场景和表达年代,如用村里的二人转舞台来交代地点,用流行歌曲来交代年代,非常具有代入感。在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作品中,常常用悲伤曲调来烘托日本人惨绝人寰的屠杀和侵略行径。
二、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土面积辽阔,各地的风土人情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体现在电影当中,不仅场景不同,同时电影音乐也有着不同的民族特点。这些具有特色的民族音乐不仅能够准确地交代故事地点,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地域氛围。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就在故事情节中用一段段京剧经典桥段去营造人物的情感,使人们对那个走入戏曲而出不来的张国荣充满了同情,其最后用戏曲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更是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戏剧,戏曲音乐让整个电影得到了升华。在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其中的插曲用南方的采茶小调来表达欢快的电影节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最近上映的商业电影《寻龙诀》中,也没有忽略用音乐来表达地域特点和影片人物情感,如三个主角刚到大草原时,当地的蒙古族向导,喝得酩酊大醉还开着吉普车在草原上驰骋的镜头,响起蒙古族的祝酒歌,配合广袤草原的背景,让人印象深刻。再如电影《长城》中,当唱起秦腔时,不仅让人感受到人物战胜饕餮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烘托了电影的悲壮色彩,展示了宏大的场景,非常震撼。
三、电影音乐与电影作品的依存性
电影音乐从产生背景上来说,是为电影情节服务的,如果没有电影音乐的加持,电影一味地去叙述人物、故事等,就会显得过分枯燥和单一,在情感共鸣上自然也会大打折扣。而电影音乐的加入再配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就会给人一个视觉和听觉上的完美体验,增强电影的艺术魅力。如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因为给父亲送饺子而摔倒在路上,不仅没有送到,还丢了两人的信物,这时凄婉的.背景音乐响起,更加衬托了母亲悲伤的心情,也让观众对她充满了同情,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让人印象深刻。
四、电影音乐的情感特点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去表达故事的主题,人物的情感,每一部电影都有其重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电影音乐可以增强电影的这种艺术表达效果,让人们更容易去理解去领会电影主题。它主要在电影中烘托气氛,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表达,如在最近广受好评的电影《驴得水》中,女主人公一首《我要你》让人印象深刻,配合电影的光影手法,让人们在歌声中暂时忘记了那个混乱的战争年代,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外表看似放荡的女主角内心的纯净和善良,和影片后来女主角的悲惨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故事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电影在人物的情感表达上往往会通过音乐来表现,如在《柳堡的故事》中,小英莲的心思便是用歌声来传递的,既表现了人物娇羞天真的性格,同时也让电影的整体基调变得活泼明快,让人心情舒畅。时代的进步,让人们对艺术追求有了更高的重视,电影艺术一直是大众所喜爱的,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电影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是电影烘托氛围、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交代故事背景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加入到电影中,能够让观众更有带入感,更容易去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意义,对电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任丽君.从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中谈影视作品中的音乐[J].内蒙古艺术,(01).
[2]彭雁.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与影响[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09).
[3]王平.歌声中的祖国[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4]马军红.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之一[J].大众文艺,(02).
篇4:电影孔子的音乐创作解析论文
电影孔子的音乐创作解析论文
一、大气磅礴的音乐风格
《孔子》是一部历史传记片,影片的背景是一个大气磅礴、辉煌灿烂的时代。音乐家赵季平就是根据影片的基调创作了该部影片的背景音乐,对于电影音乐作曲家而言,大气磅礴的音乐创作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题材、事件与人物之大使得该片的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另外在语言风格上也比一般的电影音乐创作更为准确,画面气势的营造完全取决于背景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量,因而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孔子》中,背景音乐及插曲相当丰富。赵季平在创作影片《孔子》配乐的过程中,将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及现代的音乐内涵进行了有效结合,因而影片中的音乐不仅具有时代性,更具世界性。由于《孔子》是一部大型传记历史影片,因此,影片的音乐创作还需要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精髓。为了满足情节需求音乐家赵季平为该部影片创作了52段音乐,音乐的演奏以古琴形式为主,音乐风格厚重古朴而又不失大气。古琴音乐的演奏为影片营造了浓烈的时代氛围,并准确描绘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二、古朴厚重的音乐主题
主题在创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眼,它通常能决定一件作品的结构和内容,特别是电影音乐的主题。赵季平为影片《孔子》的音乐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主题,但总体而言还是以厚重古朴的风格为主,悠扬的旋律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舒缓的感觉。第一个音乐主题是片头字幕的背景。音乐的前奏是不同类型的流水声,在编钟宽广音域的引导下渐渐出现箫声,最后演变成琴与箫的对答,音乐的退场伴随着编钟声和片名的出现而结束。在这段音乐中始终都有流水声相伴,潺潺清幽的流水声就像是喃喃絮语,为影片营造了一个宁静悠远的意境。当白发苍苍的孔子回到鲁国时,这个音乐主题伴随着嘈杂的人声准确地体现了孔子此时内心的激动,音乐伴随着孔子蹒跚的步伐延伸至曲阜城楼,直至孔子跪下并发出一声含血带泪的呼唤时,音乐主题也伴随人物的情感进入了高潮,突然之间音乐又转为安静的箫声,与此同时镜头也发生了转换。第二个音乐主题是以交响乐弦乐形式为主的演奏。在孔子老年发出衰老的慨叹时,温暖的色彩在音乐的伴奏下呈现出淡淡的哀伤。另外,该音乐主题还在孔子率众弟子出游、季氏请孔子回国、孔子郑国授课以及互让肉汤等场景中出现过。第三个音乐主题主要体现在C大调上,音乐由起始的小三度上行转换成G大调,此时孔子在鲁国的大殿中慢慢地走着,随着音乐调性的变化,音乐的节奏和力度也在逐渐延伸,孔子对礼仪的坚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坚持。另外这段音乐在齐鲁会盟礼、漆思弓拜师、孔子会见老子、孔子代国相受冕、反对子路出仕等片段中都曾出现过。这三个音乐主题虽然在表达的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突出人物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的作用。它们在影片中有时单独出现,有时采用相互拼接的方式出现,自由组合使得音乐主题更加多变,电影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为丰富。三桓季氏在影片中是一个与孔子站在对立面的人物形象,该人物出场时作曲家设计的一段音乐是由长号滑音开始,然后是一段氛围很强的音乐主题,打击乐的敲击声时高时低并伴随着主人的号丧,贵族的离世意味着奴隶即将面临殉葬的命运,恐怖的杀戮氛围被凄厉的箫声以及陪葬孩童的哀号衬托得极为浓烈。凄厉的箫声与号丧的画面使得这段音乐充满了恐怖色彩,并伴随着一些战争、战乱的场面出现,恐怖成了三桓季氏的代名词。
三、民族乐器的应用
在电影《孔子》的音乐创作中,箫和琴等民族乐器是音乐中最常用的,在作曲家看来,箫的音量较小,但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合演奏委婉低沉的曲调。箫声可以寄托宁静悠远的遐思,其情感表达细腻而丰富,仙风道骨般的韵味使得音乐具有深刻的含义。如在影片的开端即孔子的出场就是用箫声来演绎的,同时也赋予了孔子如箫一般洒脱的人格。箫在影片音乐主题中运用得比较多,如鲁君退缩、季氏送玉、孔子辞冕等场景都出现过,尤其是孔子辞冕的那一段,凄凉哀婉的箫声将孔子内心的绝望体现得淋漓尽致。古琴是该影片音乐创作中应用较多的另一民族乐器,“琴棋书画”在我国古代是作为判断文化知识和技能素养的重要门槛,而古琴则是第一道门槛。影片《孔子》利用民族乐器古琴营造出极为浓厚的氛围,在萧的衬托下更显悠远,孔子这个至圣先师的气质和精神在古琴的酿造下更加鲜明和立体。影片在讲述“陈蔡绝粮”场景时切入了孔子弹奏古琴的画面,一曲《流水》在断粮的几日中从未间断,影片通过独特的场景和乐器表现了孔子身上强烈的文化气息。人声的使用为影片增色不少,在讲述孔子出走以及颜回等待孔子的路途中背景音乐都使用了女声独唱的方式,从而将主人公内心难以抒发的悲伤情怀表现了出来。合唱的出现也在电影中独树一帜,如在孔子击鼓和回归鲁国的路途上使用了合唱的方式来增强画面的气势。
四、结语
音乐是一种语言,作曲家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乐器音色、配器等因素进行有机组合就能形成一部新的音乐作品。受时代的局限,影片《孔子》的音乐创作与一般影片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和声、配器、写法和功能都必须符合时代背景,因此,作曲家用琴、箫和编钟等民族乐器来营造远古时代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