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小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青岛七夕习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青岛七夕习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希望大家喜欢!

青岛七夕习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

篇1:青岛七夕习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

青岛《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七夕家家户户做“巧果子”,有的这天生绿豆芽,称“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

1、磕巧果

青岛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巧饽饽”,是用模具磕出来的观赏兼食用的小面食,多呈几何图形,上有各种精美的吉祥图案。常见的有莲蓬、桃、虎、狮、猫、猴等。

据了解,人们在不同节日,选择不同题材的印模,所以“磕子”的种类很多,常在一块长约40厘米的木板上刻3枚至5枚模纹,诸如“福禄寿喜”形成一套。同时常用的还有寿桃模、莲子模等,用于结婚、寿诞、年节宴会,寓意连生贵子,多福多寿等吉祥寓意。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在锅里烙熟之后,用红线加秸草支撑串起,下缀彩穗。十几个巧果为一串,挂壁间或儿童脖子上,作为装饰或零食,据说吃了巧果,孩子心灵手巧。有的地方这天生豆芽,称“巧芽”。

2、看天河

初夜,人们在村外或院内席地而卧,遥望天河,预测秋季作物收成如何。农谚说:“天河弯弯吃干饭(收成好),天河直溜吃气馏(歉收)。”当人们看到弯弯的天河时,便互相传告,预庆丰收。

《昆新合志》中还称:“七夕天河去,以河来日久速,卜米价贵贱。”天河即银河,七夕时银河最明亮壮观,七夕后银河有时明亮有时晦暗,农家的经验是根据银河明亮晦暗的先后来预测米价的贵贱,这里有迷信的成分,但银河的亮度与时间的关系也可能与自然灾害有关,从而影响稻子的产量及大米的价格。

3、乞巧

乞巧是未成年女孩带有神秘色彩的习俗活动。每逢七月七夜,大人们都在仰望天河的时候,她们却秘密串联,背着自己的父母,带着野炊的工具和食物来到场院边、草垛后等隐蔽的地方,各做一道拿手菜,虔诚地向织女姐姐敬献,让织女姐姐赐给她们一双巧手。

平日,女孩不允许出门,尤其是夜间,但是七月七这天,父母可以破例允许女儿结伴外出,七月七是女孩子们最惬意的一天。

晚上少女们在庭院中摆放供桌,挂织女图,摆上时令瓜果、花生、巧果子,互相击掌,唱着乞巧歌,向天上的织女乞巧。崂山、即墨一带的妇女各自拿出自己精心制作的针线活,如针织、刺绣、花边、绣鞋等,凑在一起过乞巧节(有炫耀和相互评比的意思)。

全国各地有不同的七夕乞巧习俗:如浙江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人们在这一天要吃“巧果”,晚上女孩则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赐以巧技;在广州地区,七夕到来之前,姑娘们要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七夕之夜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青岛七夕习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青岛七夕习俗:磕巧果、看天河、乞巧]

篇2:七夕情人节吃巧果的习俗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种油炸小点心,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因“巧”和 “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为什么人们在七夕要吃巧果呢?

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

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 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 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再把炸好的面皮捞起来,立即撒上芝麻、白糖,酥脆香甜。

巧果还有另一种做法: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进炉一烤,香飘十里。

北宋时的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麦面,这种制作传统至今还被遵循、保留着。为什么要用小麦面呢?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设置七夕节的目的有关了。

每年的七月初七,牵牛星与织女星距离最近,而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有时跟立秋正好是一天)。中国是农耕国家,因此,对时令、节气的'交替极为重视,夏商时,每至立秋,君主还会亲临祭祀现场。七夕节的设置其实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种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巧果的做法

原料:面粉500克、温水220克、奶粉15克、糖50克、酵母1小勺。

做法:

1、温水溶解酵母,将酵母水分多次倒入掺有奶粉和白糖的面粉中,揉成均匀的面团。

2、揉好的面盖上保鲜膜室温醒发一小时,醒发好的面团拿出来用手揉匀,面揉得时间越长,做出的成品越好吃,颜色越白。

3、揉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长条,按照模型的大小揪成小剂子,将小面块放进卡子里,用手指按压,并用剪刀剪去多余的面。

4、最后使劲磕出来,一排小巧饼就做好了,盖上干布醒发一刻钟,烤箱185度预热,十分钟就好。

5、然后用模具磕出其他形状的巧饼,也放进烤箱里烤熟后拿出,晾凉后即可食用。

篇3: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

南京七夕的习俗

七夕乞巧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古代南京女子乞巧之风尤盛,东吴时建业(今南京)就有了丝织业,到南朝丝织业遍布全城,处处皆闻织布机声,所以赢得了“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

传说南京人巧织云锦的技术就是织女传授的,人间的“巧女”、“巧姑”、“巧媳妇”也都是从天上织女那儿乞来巧艺的。

六朝的都城南向秦淮河,北倚覆舟山(今九华山)而建,宫里宫外的妇女都在忙碌。南朝齐武帝时,宫女于此时登上城楼,对初升之月引丝线穿七孔针,以“乞巧”,故此楼又称穿针楼,南朝梁时《小说》中曾记述了这则传奇故事。

南京七夕有“观巧云,食巧果”的习俗。因“巧”和“桥”谐音,因此人们认为在七月七“观巧云,食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还能让自己的心愿通过“巧”(桥)来实现。

下面小编为您具体介绍南京七夕的习俗。

1、拜织女

南京是以云锦为自豪的,织女就是在天上织云锦的,六朝的书中就记载着“织成云锦天衣”。所以古时七夕节,那些以织云锦为生的百姓就会拜云锦娘娘织女,那时南京雨花台有个云锦娘娘庙,百姓们去祭拜,希望自己能织出美丽的云锦。

2、卜巧

老南京人家七月六日先要将一碗净水“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次日清晨将一些折断的细草浮在盛水的碗中,再视细草的影子像何物(如呈算盘、针、如意、戥子、珠子、伞、箭、笔等状)来定巧拙(俗称“卜巧”),以验吉凶。

3、浮草乞巧

六朝时期纺织术风靡江南,“秣陵(今南京)之民善织”的美名相传就得助于天上织女的亲传,故南京妇女对此一直怀有特殊情愫。每年七夕都要走到户外看“巧云”,向天上的织女“求艺”(即“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在迷人的月光下面对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手艺很“巧”了。

4、吃巧

这天南京妇女还时兴用面捏果油炸成各色点心(俗称“巧果”),供人品尝(旧谓“吃巧”)。“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饼”,是用油、面、糖等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小面点,香甜可口。巧果制作比较简单:先将面皮切成一两寸的条形,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成金黄色,捞出来后立即撒上芝麻或白糖,酥脆香甜的巧果就做好了。

5、吃江米条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但各地的风俗不同,除了巧果外还有饺子、面条、馄饨等。然而,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

6、吃烧鸡

在我国民间很多地方,还有另外一种习俗,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只有在七夕,才得以鹊桥相会;而当雄鸡报晓时,他们就不得不分开了。古时人们因为同情牛郎织女,有流行在七夕宰鸡的风俗,以祈祷有情人永不分离。因此,七夕节,吃鸡成为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风俗。

[南京七夕的习俗:观巧云、食巧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