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篇1: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文时,我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 找衣服 ,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 是强忍着笑,后面一句还未读完,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 高的审美属性。我想,作者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 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而我们的学生却在笑!造成这种审美失 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诚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 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然而,这也是我们语 文教学中忽视思想教育的一个反映。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 ,并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呢?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不成熟的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指正。

一、以情境的创设体验情感美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 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悲剧作品也不外如此,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 与婆婆绝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 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且不说这些,即使吟 诵像《一月的哀思》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 的悼念,从“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府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在语文教 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 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 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 神力量。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 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 ,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 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 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比如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首先我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 理想象:

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躯 体,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想到今 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

随着我缓慢、低沉的叙述,教室里气氛肃然,非常寂静,同学们表情戚然,可以看出他们已完全投入到了 作品的情境里了。

上述这一情境,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悲痛、孤独、衰伤的情感渲泄 ,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沮丧和绝望。这里的茅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诗句因一千 多

[1] [2] [3]

篇2: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教学夏衍的《包身工》一文时,我先指定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 找衣服 ,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 是强忍着笑,后面一句还未读完,她已掩着口与其他一些同学笑出声来。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 高的审美属性。我想,作者描写包身工起床时混乱的场景,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而是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 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而我们的学生却在笑!造成这种审美失 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诚然,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 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上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然而,这也是我们语 文教学中忽视思想教育的一个反映。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 ,并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

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呢?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不成熟的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指正。

一、以情境的创设体验情感美

“情者文之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凡是感人的作 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悲剧作品也不外如此,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 与婆婆绝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 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且不说这些,即使吟 诵像《一月的哀思》那样令人悲痛的诗篇,我们也能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 的悼念,从“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府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在语文教 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中把握贯穿于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 厚内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领略语言艺术的光辉。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 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 神力量。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 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 ,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 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 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比如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首先我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 理想象:

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躯 体,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想到今 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

随着我缓慢、低沉的叙述,教室里气氛肃然,非常寂静,同学们表情戚然,可以看出他们已完全投入到了 作品的情境里了。

上述这一情境,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悲痛、孤独、衰伤的情感渲泄 ,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沮丧和绝望。这里的茅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诗句因一千 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在这里成为联接时空的桥梁。

这就是情境创设的教学镜头,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情境创设教学个性鲜明,功效卓著,使学生可以在情境 创设中体验情感美,加强到悲剧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以情境演示体验情感美

“凡人之心,无不有诗。”(鲁迅《摩罗诗力说》)鉴赏活动的动力是主体的情感反应。在教学中如何调 动审美主体的情感反应,这是极其可贵的。但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却往往以教师的审美判断代替主体情感的投 入。学生带着教师的强制性目标指令阅读作品,划分段落,总结主旨,勾画精彩句段……瞻前顾后,苦思冥想 ,种种“功利的考虑搅得学生哪里还有审美的心境和情感的体验?在这里,”悲剧“作品教学也是这样,难以 体现其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移情性和主体的审美愉悦,这不能不说是”悲剧“的悲剧。

本人认为,要想改变那种钳制学生思想和情感的教学法,情境演示值得一试。当然这里所说的情境演示要 避免泛泛而谈,面面俱到。情境演示要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聚射“作品主旨的” 点“来作深层剖析,以鞭辟入里的方式,真正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使人有切肤之痛。以《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例,课文中有三处是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火山般喷出的地方。一处是鲁迅听说五作家遇害的心 情,用了一句话”原来如此!……“第二处是五作家死去,作者写的悼亡诗,第三处是课文第五部分。当讲到 ”原来如此……“时,我用了多种语调和相应的表情,演示作者那种无法遏制的悲愤和迫于无奈的苦痛心情。 让学生体味到这种复杂的情感流动和冲突。当讲到”悼亡诗“时,我采用了”情境演示法“.讲述”惯于长夜 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一节时,我脸上露出悲愤的表情,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让学生仿佛亲身体验 到诗人当时的心态律动一般。当读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时,语言节奏放慢,语调低沉,显 出痛苦、孤寂,茫然的态势。使学生在一种变化的情感氛围里对惨白的月色,墨黑的衣服交相映衬烘托出的漫 漫长夜之黑暗,意境之凄凉有深刻的体会和想象。这样,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 度,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以情境感悟体验情感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 的发展。“(《教育的艺术》)这里强调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个性 形成键全的人格“,那么,这些”悲剧“作品的情感教学则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剧具有深刻的 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 和实践意志的。“在教学中,除了以情境创设,情境演示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悲剧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在情 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之外,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壮美,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 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同样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在给学生讲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这几句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上几句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抒发 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在全诗中处于什么样的主导地位?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步步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篇3:悲剧作品中的情感美教育 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悲剧作品; 情感美; 教育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有喜也有悲,因而文学作品,也就有喜剧和悲剧。我们不希望看到悲剧的产生,毕竟它会带给人们不幸与忧伤。但我们却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悲剧,赏析作品中的悲剧与情感美。因为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莫泊桑的《项链》就是悲剧作品,学生在范读课文读至“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时声音有些异样,似乎是强忍着笑。文学作品,尤其是悲剧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属性。作者在描写马蒂尔德的语言及心情时,决不是为博得读者一笑,而是要通过人物及情节真实地再现法国当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真实生活。然而,学生却不理解,造成这种审美失距和偏向的原因很多。学生与其中人物所处时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体验的迥异,特别是情感体验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与学生情感产生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心灵的介入,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忽视思想教育的一个反映。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毁灭”的目的是为了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悲痛、哀苦等情绪,产生悲剧美,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呢?结合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以情境创设体验情感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感也是作品的生命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凡是感人的作品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使人爱读或流传不衰,不仅因为其语言文字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悲剧作品也如此,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绝别的悲壮画面,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谁又不为之心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产生的,在欢乐的气氛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中,人就会悲哀。有时,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根据教材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

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

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还可以在美的欣赏中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比如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首先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想象: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袭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躯体,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到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上的茅草一捆一捆地掀去,想到今晚若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随着缓慢、低沉的叙述,教室里气氛肃然,非常寂静,学生表情戚然,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这一情境,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悲痛、孤独、衰伤的情感渲泄,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沮丧和绝望。这里的茅屋、茅草、秋风因流落他乡,饥寒交迫的诗人而含情,诗句因一千多年后的我们而复活,成为联接时空的桥梁。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个性鲜明,功效卓著,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体验情感美,加强了悲剧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以情境再现体验情感

“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这一主体的情感反应,是极其可贵的。在实践中我认为情境再现的教学法值得一试。情境再现是要抓住其中一个或几个最能够浓缩悲剧情感,聚射作品主旨的点来作深层剖析,以鞭辟入里的方式触及学生的灵魂,使人有切肤之痛。譬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课有三处是作者郁积在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火山般喷出的地方。一处是鲁迅听说五作家遇害的心情,用了一句话“原来如此!……”第二处是五作家死去,作者写的悼亡诗,第三处是课文第五部分。当讲到“原来如此……”时,用多种语调和相应的表情,再现作者那种无法遏制的悲愤和迫于无奈的苦痛心情。

让学生体味到这种复杂的情感流

动和冲突。当讲到悼亡诗时,采用情境再现法。讲述“惯于长夜过春时……怒向刀丛觅小诗”一节时,脸上露出悲愤的表情,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让学生仿佛亲身体验到诗人当时的心态律动一般。当读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时,语言节奏放慢,语调低沉,显出痛苦、孤寂,茫然的态势,使学生在一种变化的情感氛围里对惨白的月色,墨黑的衣服交相映衬烘托出的漫漫长夜之黑暗,意境之凄凉有深刻的体会和想象。这样,学生不仅能较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而且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三.以情境感悟体验情感美

谈“悲剧”作品与情感美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出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如果说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那么,这些悲剧作品的情感教学则应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一步。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在审美感受的各种形态中,悲剧的感受是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在教学中,除了以情境创设,情境再现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悲剧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之外,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哲理美和悲壮美,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哲理美的享受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上几句是诗人在什么样的情景之下,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之中抒发的?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在全诗中处于什么样的主导地位?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步步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感悟其中的哲理美,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赏析悲剧作品中的悲剧与情感美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审美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梁俊敏,河南省煤炭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篇4:试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心理教育

试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心理教育

注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情感教育、心理教育、平等教育,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

作 者:邓焰  作者单位:南宁四中,广西,南宁,530012 刊 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心理辅导   平等教育   沟通平台  

篇5: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

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

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创造教育是当今现代化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创造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的进程都密切相关。中国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极为重视创造,他曾在《创造宣言》中写到“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我是教儿童美术的,就这方面我感到与创造教育密切相关。  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许多人不明白,其实,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绘画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   小孩刚生下来,什么也不会,但整个世界对他来说是美丽的、惊奇的。孩子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问、好寻找奥秘。我们就可以通过绘画让孩子来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培养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 作为美育教育教师,应该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来教儿童。 1.让儿童扩大绘画空间。  小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所造成的弊端。小鸟关在鸟笼里生活,虽然有吃、有唱、能跳跃、能鸣唱,但鸟笼并不是鸟的世界,大自然才是鸟世界。小孩子如果只是关在鸟笼式的学校里天天临摹画,是不行的。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我们应当多让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多面对真花、真草进行写生,这样便于儿童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常带学生去公园、去码头写生,让他们与大社会接触,认识大社会,了解大社会,这样他们通过各式各样面对大自然,面对大社会接触中,提高了他们的广博知识,对他们进一步创造绘画也是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作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儿童绘画兴趣。  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科学界里,大家知道有个大发明家叫爱迪生,他小时候看到母鸡在孵蛋,自己也跟母鸡一样扒在一个鸡蛋上,他这种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使他一步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艺术和科学发明一样,需要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有效地运用智力玩具、积塑造型、七巧板拼图、彩色木块插图石子摆图、玩橡皮泥、撕纸拼图……以此来启发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3.进行各种尝试,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例如给儿童尝试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心就不会产生兴趣。在上课中我先让学生用蜡笔,后来又让学生用油画棒,再后来又用水彩、水粉,每一种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学生的绘画越来越活,创造性也随着不断地发挥。 另外我还经常让学生尝试怎样临摹,怎样写生,怎样背画,怎样想象多种方法运用,使得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使自己的整体智力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  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要求,营造创造教育的时间、空间、环境,为每一个儿童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篇6: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

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

谈创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美术教学创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当今现代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进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创造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类的进程都密切相关。中国杰出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陶行知就极为重视创造,他曾在《创造宣言》中写到“创造主未完成的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

我是教儿童美术的,就这方面我感到与创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密切相关。

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许多人不明白,其实,儿童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人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让儿童参加美术绘画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可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

小孩刚生下来,什么也不会,但整个世界对他来说是美丽的、惊奇的。孩子天性就是好动、好奇、好问、好寻找奥秘。我们就可以通过绘画让孩子来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培养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

作为美育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师,应该运用创造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理论来教儿童。

1.让儿童扩大绘画空间。

小孩子生活的空间太小,小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太少,这是传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所造成的弊端。小鸟关在鸟笼里生活,虽然有吃、有唱、能跳跃、能鸣唱,但鸟笼并不是鸟的世界,大自然才是鸟世界。小孩子如果只是关在鸟笼式的学校里天天临摹画,是

[1] [2]

篇7:情感教育与中学美术教学

情感教育与中学美术教学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课程不仅可以进行美育,而且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图,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作 者:陈东升  作者单位:衡阳市第十六中学,湖南,衡阳,42100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情感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   途径  

篇8:管窥小学美术与情感教育论文

管窥小学美术与情感教育论文

一、它体现的情感性是其他任何载体都无法比拟的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和陶冶、激发和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在美术实践中的情感体验。一、拓宽教材,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教学的一个可操作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学生创作意愿的最基本的源泉。但它并不代表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照搬照抄书本知识。在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地将教材内容加以延伸拓展。例如,在小学七年级《大提琴》这一课中,课本只要求学生能够用剪贴的方法,拼凑出一幅装饰画即可。而我却在让学生用剪贴方法拼图之外,还让他们以原作品为主要创作依据,可取舍其内容,来构思新的表现对象。这样既能够加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也能使他们的求异思维、想象等情感意识有所舒展。同时这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美术在无形之中打好了构图的基础,使学生有了构图的概念。

二、恰当地引入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认识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必须通过补充来完善课本的内容。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泡泡飞啊飞》这一课中,课本只要求学生能够绘画出泡泡的形态和颜色即可,但我还在课余带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了吹泡泡比赛,看哪个学生吹得又多又大,并且我还引导学生从泡泡的外形、颜色、大小等方面来进行观察,然后要求学生据此来进行构思创作。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形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品质。又如,在三年级的《留住秋天》这一课中,课本也只要求学生能够收集叶脉突出的落叶涂色拓印,并且能够用落叶拼贴成一幅有趣的画即可,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够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利用星期六和星期日我带学生到山上去植树,让学生通过植树来观察树叶的形态、特点以及它的生存环境。这样也就让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的道理,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认识。

三、设计生动有趣的画题,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

例如,在《救救大熊猫》这一创作课中,我没有直接介绍大熊猫将面临的灾难和灭亡,而是在画好的熊猫的眼睛上添上了几滴眼泪,然后提问学生:“熊猫怎么哭了呢?”这时学生的情绪都被引到了本课的主题上来。大家纷纷展开联想和想象。有的学生说:“大熊猫没有竹子吃,快死了”我又问:“小朋友,假设你的好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会怎么办呢?”儿童的爱怜之心因此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把熊猫当作“人”,当作“好朋友”“好伙伴”,此时孩子的创作欲望也已经被激发出来,这既加强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生画出丰富的画面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四、讲解示范具体化、形象化,优化学生的情感态度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讲解时,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儿童语言,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于儿童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师要加以解释。例如,小学生对书本上的“横线”“竖线”不太理解时,我说:“站着的线是竖线,躺着睡觉的线是横线。”通过这样形象的解释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儿童的语言习惯来讲课,儿童比较喜欢用重叠字,所以我在讲解各种动物的特征时,就多用诸如:“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圆圆的脑袋”“尖尖的嘴巴”“长长的腿”“胖胖的身体”等,这样更有助于小学生的理解。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会顺其童心,将作画步骤编成一首首儿歌,从而达到使学生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动物造型训练中,画小鸡,我就将小鸡的特征归结为一首儿歌:鸡头画小圆,翅膀画半圆,眼睛随着头部转,小脚画两边。画大象时,我也将大象的特征归结为一首儿歌:圆头方耳柱子腿,小圆眼睛扇子耳,三角牙齿伞柄鼻,腿壮趾宽尾巴短。这样具体形象且富有趣味性的讲解示范,保留了孩子的童心,丰富了孩子的想象,优化了师生关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并且也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以情境引发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作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教师要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来使学生尽快地产生探索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创作境界的具体做法是:

1、用音乐渲染情境。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结合音乐创设优美的情境。音乐和美术是共通的,都属于艺术。那么我们也就可以运用音乐为美术教学创造情境,烘托气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并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美的享受。

2、开展游戏,提高学生兴趣。儿童的理解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他们感知事物时多以直接视觉、听觉和形象思维为主,其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形象。游戏情境法恰是一种符合这种特点,且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游戏的快乐,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必要的知识,同时它也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绘画能力以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篇9:浅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万文芳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以辅导员工作经验为基础,分析论证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和技巧,提出了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策略,

即以情育情;辅导员自身的情感修养策略。辅导员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的策略,以及善

于把握最佳的适时技巧;师生平等的友谊技巧;冷热兼用的适度技巧;善于发掘的诱导技巧。对大学生辅导员

工作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篇10:浅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98(2005)02-0015-02

情感是人格、道德、行为有效性的重要构成因素,

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

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心态、人际关系乃至一生的幸

福与快乐。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每一个教育工

作者的责任,除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平时辅导员

的工作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辅导员直接接触

学生,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上出现的

种种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本文将从辅导员工

作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策略及相应的操

作技巧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首先是教师应该热爱学

生,即以情育情。辅导员工作中,如何实施情感激励,

最大限度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呢?关键是一个“爱”

字,即热爱学生。一位教育家认为,爱不是一个人偶

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

术、一门需要努力才能掌握的艺术。它的基础是给

予、关心、责任、尊敬和了解。“亲其师而信其道”,教

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

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从大学生入校的

适应到学业顺利完成,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到

正确处理友谊与爱情,每一步都需要教师的关怀,这

种关怀是以尊重、求实、有效为基础的,大学生与中学

生相比,其独立性大大增强,不实事求是的教育,缺乏

有效帮助的教育他们是难以接受的。同时,对老师的

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特别深刻,回应

也更加有效。所以,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爱应有丰富

的内涵和强有力的效能性。要求高校辅导员加强自

身的学习,校方也应十分注重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帮

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以更好地实施师爱,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之二,是辅导员自身的情

感修养。辅导员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

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

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这个情感修养的目标

是很宽泛的,首先包括良好的道

德情操,也就是一个人的情感格调和生活品位问题。

辅导员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社会、学生

有感情,这在当今辅导员素质中是一个极其重要又比

较薄弱的方面。其次是高尚的审美情趣,青年学生对

美的需求是相当高的,而辅导员的审美水平对大学生

的情感无疑具有导向作用,辅导员的道德美、语言美、

理智美,以及对音乐美术体育的爱好与鉴赏能力,都

能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从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第三是辅导员的学科兴趣和学术水平,理

智感是高尚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真理的热爱和追

求,对科学的兴趣和尊重,是健全人格和完美情操的

重要标志,特别是对于经常与学生接触的辅导员老师

来说,无论在正式场合或非正式场合,所流露出来的

思想感情无不与自己的学科兴趣及学术水平息息相

关。一个睿智博学的老师必然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

敬,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境界有着积极的潜

移默化的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