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老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礼贤下士成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礼贤下士成语,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礼贤下士成语
【拼音】:lǐ xián xià shì
【简拼】:lxxs
【解释】: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处】:《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示例】: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近义词】:彬彬有礼、以礼待人
【反义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爱惜人才
【英文】:courteous to the wise and condescending to the scholarly
【日文】:賢者(けんゃ)や学者を礼遇る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李勉从地方官升到宰相,他从不妄自尊大,待人非常诚恳,有礼貌。他发现县尉为人正直很能干就提拔他为南郑县令。他发现立巡、张参很有才干,就请他们出来做官,不久他们去世,李勉特别怀念他们,人们称他为礼贤下士的典范
【顺接】:士农工商 士死知己 士穷见节 士绅名流 士饱马腾 士马精妍 士马精强
【顺接】:爱人好士 爱才好士 傲贤慢士 八砖学士 白屋之士 白衣秀士 百金之士 饱学之士
【逆接】:傲慢少礼 傲慢无礼 卑辞厚礼 彬彬有礼 博文约礼 晨参暮礼 导德齐礼 敦诗说礼
【逆接】:礼不亲授 礼不嫌菲 礼为情貌 礼义廉耻 礼乐刑政 礼乐崩坏 礼乐征伐 礼仪之邦
篇2:礼贤下士成语解释
礼:以礼相待;对待有礼貌;贤:指贤士;有美德、有才能的人;下:谦居于别人之下;以示对人尊敬;士:旧指有知识学问的'人。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旧时形容封建君主或官员尊敬和 重视人才。
成语出处:《新唐书 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谦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成语繁体:禮賢下士
成语简拼:LXXS
成语注音:一ˇ ㄒ一ˊ ㄒ一ㄚˋ ㄕ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礼贤下士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士,不能读作“sì”。
成语辨形:士,不能写作“土”。
近义词:彬彬有礼、以礼待人
反义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成语例子: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英语翻译:honour worthy men of letters
日语翻译:賢者(けんゃ)や学者を礼遇る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李勉从地方官升到宰相,他从不妄自尊大,待人非常诚恳,有礼貌。他发现县尉为人正直很能干就提拔他为南郑县令。他发现立巡、张参很有才干,就请他们出来做官,不久他们去世,李勉特别怀念他们,人们称他为礼贤下士的典范
篇3:四字成语故事-礼贤下士成语故事
礼贤下士成语故事
【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李勉传》。
唐朝有一个名叫李勉的人,他是皇亲。李勉为官清廉,以善用人而闻名。他奉命巡查州县官吏政绩时,发现一个名叫王徹的人很有才华,便让他代理县令的职务。
不久,王徹遭到权贵的诬陷,唐肃宗颁下诏书,要李勉处死王徹,李勉没有马上逮捕王徹,而是连夜上奏章,请求朝廷赦免他。
肃宗接到奏章后,免去王徹死罪。但是,李勉也因执行圣旨不力而被召回京师受罚。
李勉进京后,向肃宗面奏王徹是无罪的,现在要任用的,就是像王徹这样正直能干的人。肃宗了解了全部情况后,对李勉坚持正义、保护贤才的做法予以肯定,授他为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少卿之职,并任命王徹为县令。王徹到任后,为官清正,办事公道,很受百姓爱戴。朝中人也都称赞李勉能识别和爱惜人才。
后来,李勉担任节度使,听人说李巡、张参这两个人相当有才学,便请他俩来辅助自己办理公务。李勉并不因为这两位名士是自己的下属而摆任何架子,而是始终以礼相待。凡有宴饮,总要请他们出席。
不幸的是,李巡、张参两人不久先后去世。李勉非常怀念他们,每逢宴请宾客时,总要设两个空位,照常摆着酒菜,就像他俩还活着似的。
不仅是对李巡、张参那样的贤才,就是对普通士兵,李勉也是以礼相待,爱护备至,所以在他手下当差的人,都愿意为他尽力。
后世对李勉的品格和为人十分推崇,特别是对他尊重有才德的人,有礼貌地对待地位低下的人的品德,更是长久地称道。
礼顺人情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丞相孔光府里有个府吏,叫卓茂。在一次坐车外出时遇见一个人,这个人硬说给卓茂拉车的马是他丢失了一个月的马。
卓茂心想:“这马我已经使用多年,怎么会是他的呢?”但性情宽厚的他没有吱声,把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回去,走了几步,回头说:“以后要是发现这马不是你的,请送到丞相府。”
过了几天,那个人果真把马给卓茂送回来,原因是他的马已经找到了,并真诚地向卓茂道了歉。
卓茂后来到地方上做县令,一天,有人来报告卓茂,说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是他向你索要的么?”卓茂问。那人说不是。“是你托他办事,他收受的么?”那人又说不是。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我送给他的。”
卓茂很纳闷问:“这不是你情我愿的吗?那你要告什么?”
那人说:“法律不是禁止官吏收受老百姓的东西么?”
卓茂说:“人所以比动物高贵,是因为有仁爱,懂得互相敬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礼、义相维持的,法律禁止的是索贿受贿,而你送米肉是属于礼,礼是合乎人情的(礼顺人情)。”
头破血流成语故事
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见一群和尚正打着号子把满载瓦木料的车子推上陡坡,而有两个道士在旁边监工,悟空感到奇怪,便装作道士上前询问叔父的下落。
道士说:“你去沙滩上查看,哪个是你叔父就放他回去。”
行者来沙滩上,和尚们见了忙磕头。行者说:“别怕!我不是道士也不是监工,是寻亲的。”
和尚听说来寻亲,个个出头露面,巴不得被认作亲戚放回去。结果没有认到叔父,行者回去见了道士却说:“这五百和尚都与我有亲。其中一百是左邻、一百是右舍、一百是父党、一百是母党、另一百是我的知交,你把这五百人放了。”
道士说:“那些和尚是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得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成,怎么说都放的话!”
行者见道士不放和尚,便从耳朵里把铁捧取出,迎风捻了捻,晃了晃,越晃越粗、越长。猛然照道士脸上一刮,打得那道士头破血流身倒地,皮开颈折脑浆倾!众和尚见此情景慌了手脚,连声喊:“不好啦,不好啦!打杀皇亲了。”
悟空见众人惊慌,急忙把身份表明并告诉众人,是来救你们脱离苦难的,这些和尚才放心地各奔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