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笨蛋也没关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元史·程钜夫传》原文阅读及译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元史·程钜夫传》原文阅读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史·程钜夫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篇1:《元史·程钜夫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元史·程钜夫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节选自《元史·程钜夫列传》)

译文:

程钜夫,名文海,避元武宗庙讳,改用字代名。他的叔父程飞卿,在宋朝做官,任建昌通判,元世祖时,带领城邑投降。程钜夫入元充当人质,他叔父官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有一天,程钜夫被皇帝召见,皇帝问贾似道是怎样的人,程钜夫逐条对答,相当详尽,皇帝高兴,就给他笔札叫他写下来,竟然写了二十多幅进献上来。皇帝对他的才能特别惊异,对身边的臣子说:“我看这个人的相貌,已经非常高贵;听他说话,确实是聪明有见识的人。可以安排他任翰林。”因为他年纪小,召为应奉翰林文字。皇帝说:“从今以后国家政事得失,以及朝廷官员的邪正,都应该向我说明。”程钜夫顿首感谢到:“我本是被疏远的臣子,蒙受陛下的赏识,怎敢不竭尽全力来报答陛下!”不久升为翰林修撰,多次升迁至集贤直学士,兼任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觐见皇帝,首次陈述:“兴建国学,请求派使节到江南搜查访问遗弃而不用的名士;御史台、按察司等职,应该一并任用南人和北人。”至元二十四年,朝廷设立尚书省,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参知政事,钜夫坚决推辞。程钜夫又被任命为御史中臣,御史台的大臣说:“钜夫是南人,并且年少(不宜任命)。”皇帝大怒。于是仍然任命钜夫为集贤直学士,授侍御史,从事御史台事务,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当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字,到现在,皇帝特别命令用汉字来书写。回到朝廷,向皇帝陈述民间利病五事,钜夫被授予集贤学士,仍然回到行台任职。二十六年,当时的宰相桑哥专权,法令苛刻而急切,四方动荡不安。钜夫入朝,上疏说:“我听说天子的职务,没有比择相更大的,宰相的`职务,没有比举荐贤才更重要的。如果不把举荐贤能作为急迫的事务,而只是把营求财物放在心上,这并非对上辅助皇上施行德政、对下关爱黎民百姓的意旨啊。现在权奸用事,立尚书聚敛财赋,以搜刮百姓为要务。我私下认为应当理清尚书的政务,减损行省的权力,罢免谄媚言利的官员,推行体恤百姓的事务,行对国家有利之事。”桑哥非常生气,把他留在京师不送走,上奏请求要杀掉钜夫,总共奏了六次,皇帝都没有批准。三十年,离开京师担任福建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办学堂推行教育,官吏百姓对他又充满敬畏又爱戴。大德四年,调为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程钜夫一到任,首先惩治平章行省那些为害百姓的家奴,于是,官吏和百姓对他都十分恭敬。皇庆二年,天下大旱,钜夫应诏陈述桑林等六事,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愿。第二天,皇帝派遣近臣赐他为上尊,慰劳他道:“中书集体商议,只有您所说的最恰当,以后遇到其他的事,一定要好好地告诉我。”钜夫建言道:“经学方面当以程颐、朱熹传注为主,文章应该革除唐、宋时期的弊害。”于是下命让钜夫起草下诏推行。三年,向朝廷称病请求退休,朝廷没有批准。钜夫请求退休的意愿更加坚定,皇帝特授钜夫为光禄大夫,赐以上尊,命令职位低于钜夫的臣子到齐化门外饯别送行,为他提供南回的马,下令行省和有司经常慰问。钜夫回家三年后就死了,终年七十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为文宪公。

篇2:《元史·贾居贞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元史·贾居贞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年十五,汴京破,奉母居天平。甫冠,为行台从事。时法制未立,人以贿赂相交结。有馈黄金五十两者,居贞却之。太宗闻而嘉叹,敕有司月给白金百两,以旌其廉。世祖即位,授中书左右司郎中。从帝北征,每陈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一日,帝问:“郎俸几何?”居贞以数对。帝谓其太薄,敕增之,居贞辞曰:“品秩宜然,不可以臣而紊制。”刘秉忠奏居贞为参知政事,又辞曰:“他日必有由郎官援例求执政者,将何以处之?”不拜。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伐宋,居贞以宣抚使议行省事。既渡江,下鄂、汉,伯颜以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省镇之。居贞曰:“江陵要地,乃宋制阃重兵所屯。闻诸将不睦,迁徙之民盈城,复皆疾疫,刍薪乏阙,杜门不敢樵采。不乘隙先取之。”驿闻。十二年春,命阿里海涯领兵取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留鄂。于是发仓廪以赈流亡,宋宗室子孙流寓者,廪食之,不变其服,而行其楮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命未下居贞闭门不出而骄将悍卒合谋扰民乃复出视事人恃以无恐及行鄂之老幼号送于道刻其像于石祠之泮宫十五年,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未至,民争千里迎诉。士卒有挟兵入民家,诬为藏匿以取财者,取人子女为奴妾者,皆痛绳以法。南安李梓发作乱,居贞虑将帅出兵扰民,请亲往,卒才千人,营于城北,遣人谕之。贼众闻居贞至,皆散匿,不复为用。比还,不戮一人。十七年,以疾卒于位,年六十三。赠推忠辅义功臣,追封定国公。

译文:

贾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十五岁时,汴京被攻破,居贞侍奉母亲居住在天平。刚刚二十岁,任行台从事。当时法制尚未确立,人们用贿赂相互勾结。有人赠送给他黄金五十两,居贞谢绝了。太宗听说后赞叹不已,敕令官府每月给予居贞白银一百两,以表彰他的廉洁。世祖即位,任命居贞为中书左右司郎中。他随从世祖北征,常常为世祖讲说《资治通鉴》,即使在军中,也未曾停止读书。一日,世祖问道:“郎中俸禄是多少?”居贞如数回答。世祖说俸禄太微薄,敕令增加。居贞辞谢说:“我的品级应当是这么多俸禄,不能因为我而破坏制度。”刘秉忠奏请任命居贞为参知政事,居贞又推辞说:“日后必定会有人援引此例请求由郎官直升执政大臣,那该如何处置呢?”没有接受任命。十一年,丞相伯颜征伐宋朝,居贞以宣抚使身份参议行省事务。

渡过长江后,攻下鄂州、汉阳,伯颜率大军东下,留右丞阿里海涯与居贞分设行省镇守鄂州等地。居贞说:“江陵是要害地区,是宋朝统率重兵屯守的地方。听说众将不和,迁徙的百姓满城,又都得了传染病,柴草缺乏,却关闭城门不敢出去砍伐。不如趁此机会先攻占江陵。”驿车上报。十二年春季,世祖命令阿里海涯率领军队攻打江陵,居贞以佥行省事的身份留守鄂州。于是他打开粮仓赈济流亡百姓,宋朝皇室子孙流亡寄居鄂州的,也发放口粮给他们吃,不改变宋朝的服装,并且通行宋朝的纸币。十四年,任湖北宣慰使,任命尚未下达,居贞闭门不出,而骄横的将领与凶悍的`士卒,共同策划骚扰百姓,居贞于是重新出来处理政事,人们依赖居贞才不惧怕。等到居贞离开时,鄂州的老幼百姓哭泣着送他上路,雕刻他的石像,在学宫中祭祀。十五年,居贞改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尚未到任,百姓争相到千里之外迎接申诉。士卒中有人携带兵器进入百姓家,诬陷他们藏匿兵器来索取财物,掠夺他人的儿女作为奴妾,居贞都将他们依法严惩。南安人李梓发叛乱,居贞担心将帅出征侵扰百姓,请求亲自前往,随行士卒仅一千人,在城北设置营寨,派人劝说贼寇。贼寇部众听说居贞到达,都分散藏匿,不再为李梓发卖命。等到居贞平定叛乱返回,未曾杀戮一人。十七年,在任时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赠予推忠辅义的称号,追封为定国公。

篇3:《三国志·程昱传》原文及译文

《三国志·程昱传》原文及译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名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选自《三国志·程昱传》)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 趣:趋向,奔赴

B.君,民之望也 望:敬仰,此处作名词,敬仰的人

C.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 相:帮助,辅助

D.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表:表扬,表彰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 归而说之,殆可

B.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吾定绍,将加兵于岱

C.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 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元史·程钜夫传》原文阅读及译文

D.未至,瓒大为绍所破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10.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

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刘岱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

C.程昱到范县后,对县令靳允动之以情,晓以大义,分析利害,靳允深受感动,坚定了守城信心。程昱趁此良机,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

D.程昱是三城防守的中流砥柱,其他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靳允听从程昱劝说,冒着亲人被杀的风险,一心守城,东阿县令枣祗率吏民拒城坚守。兖州府从事薛悌也与程昱出谋划策,三城吏民团结一心,共度危机。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

(2)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参考答案:

8.D(表,作动词,上表推荐)

9.A(A组都作连词,表顺承,可不译;B组都作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后者引进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C组前者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后者作介词,表凭借,可译为“用”; D组前者表被动,后者作指示代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10.C(“让靳允杀死氾嶷,将军队和守城之权交给了靳允”与原文意思不符,应是“靳允杀死氾嶷后,回来部署军队加强了城防”)

11.翻译①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和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奔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

(关键词“逾”“走”“东”“止屯”(各1分,通顺1分)

②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关键词“孰与”“唯”“俱”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县人。黄巾起义时,县丞王度反叛响应,焚毁仓库。县令翻越城墙逃跑了,官吏与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向东逃到渠丘山。程昱派人去观察王度那里的形势,发现王度得到一处空城却无法防御,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处驻扎。程昱对县中大户人家薛房等人说:“现在王度虽然得到了城池,却不能据守,他们的情况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率领大家返回城中坚守呢?而且城墙高大厚实,城中粮草充足,现在如果回去找到县令,一起坚守,王度肯定不能支撑多久,便可一攻即破了。”薛房等人认为他说得对。但其他官吏和百姓不肯听从,说:“贼兵在西面,我们只有向东去才安全啊!”程昱对薛房说:“愚蠢的百姓不可与他们谋划什么大事。”随后秘密派遣数十骑兵在东山上举着旗帜,让薛房等人看到,大声喊叫“土匪来啦”,随即下山奔向县城,官吏百姓争相跟随,找到县令,就一起守城。王度等来攻城,攻不下,想要离开。程昱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快速出击,王度等人大败而逃。东阿县城因此得到保全。

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和袁绍、公孙瓒和亲,袁绍让他的妻儿住在刘岱那里,公孙瓒也派从事范方带骑兵援助刘岱。后来袁绍和公孙瓒出现不合。公孙瓒打败了袁绍的军队,接着派人告诉刘岱,让他遣返袁绍妻儿,与袁绍绝交。另外敕令范方:“如果刘岱不遣返袁绍妻儿,你就带领骑兵返回。待我平定袁绍后,就发兵向刘岱开战。”刘岱连续数日(与谋士商议)没有拿定主意,这时候,别驾王彧对刘岱说:“程昱很有计谋,能决断大事。”刘岱于是召见程昱,向他询问对策,程昱说:“如果放弃袁绍的救援而寻求公孙瓒的远助,就是常说的向越地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啊。公孙瓒不是袁绍的敌手。虽然现在打败了袁绍,但是最终要被袁绍擒住的。如果你只顾一时的权变而不考虑长远谋略,那你终究要失败的。”刘岱听从了他。范方带领他的骑兵返回,还没到达,公孙瓒就被袁绍打得大败。刘岱上表举荐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推辞。

太祖曹操到了兖州,征召程昱,任命他为寿张县令。太祖征讨徐州,让程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人投降吕布,各郡县纷纷响应,只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变动。吕布军中投降过来的人,说陈宫正要带兵攻取东阿,又让氾嶷攻取范县,官吏百姓都很恐慌。荀彧对程昱说:“现在兖州整个反叛,只有这三座城池了。陈宫等人以重兵逼临城下,如果没有结交其心的人,这三座城池也必发生变动。您是百姓敬佩的人,如能回城劝说他们,大概是可以成功的!”程昱于是归返,访问范县,劝说县令靳允说:“听说吕布拘捕了您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这是孝子所绝对不能容忍的!现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定会有著名于当代的有能力平息天下之乱的人出现,这是聪明的人应该审慎选择的。吕布粗鲁而六亲不认,刚愎自用而蛮横无礼,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以势利大小暂时合作,不能帮助您的。他们兵士虽多,最终必定不会成功。曹使君杰出的智慧韬略世所稀有,几乎可以说是上天所授。您一定能固守范县,我将守住东阿,这样,像田单那样的收复失地的功劳就可以建立了。这与违背忠义顺从恶人而导致母子双亡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靳允流着眼泪说:“我不敢有另外的心思。”这时氾嶷已经在县里,靳允于是去见氾嶷,埋伏兵士刺杀了他,回去指挥兵士守城。程昱又派骑兵堵住仓亭渡口,陈宫来到,不能渡河。程昱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祗已经率领官吏民众,拒城坚守。又有兖州从事薛悌与程昱共同谋划,终于保全了三城,等待太祖。太祖回来后,握着程昱的手说:“如果不是你的功劳,我就无处可归了。”于是上表推荐程昱担任东平相,驻扎在范县。

篇4:《元史·郭侃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元史·郭侃传》原文及译文解析

侃字仲和,幼为丞相史天泽所器重,留于家而教养之。弱冠为百户,鸷勇有谋略。壬辰,金将伯撒复取卫州,侃拒之,破其兵四万于新卫州。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即从速不台攻汴西门,金元帅崔立降。以功授总把。丙辰,至乞都卜。其城在担寒山上,悬梯上下,守以精兵悍卒,乃筑夹城围之,莫能克。侃架炮攻之,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降。丁巳正月至兀里儿城伏兵下令闻钲声则起敌兵果来伏发尽杀之海牙算滩降算摊华言王也。至乞石迷部,忽里算滩降。又西至报答国。西戎大国也,地方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世,胜兵数十万。侃兵至。又破其兵七万,屠西城,破其东城。东城殿宇,皆构以沉檀木,举火焚之,香闻百里。两城间有大河,侃预造浮梁以防其遁。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其将纣答儿遁去,侃追之,至暮,诸军欲顿舍,侃不听,又行十余里,乃止。夜暴雨,先所欲舍处水深数尺。明日,获纣答儿,斩之,拔三百余城。

又西行三千里,至天房,其将住石致书请降,左右以住石之请为信然,易之不为备,侃曰:“欺敌者亡,军机多诈,若中彼计,耻莫大焉。”乃严备以待。住石果来邀我师,侃与战,大败之,巴儿算滩降,下其城一百八十五。西域平。侃以捷告至钓鱼山,会宪宗崩,乃还邓,开屯田,立保障。

世祖即位,侃上疏陈建国号、筑都城、立省台、兴学校等二十五事,后皆如其策,中统三年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反。史天泽荐侃,召入见,世祖问计所出,曰:“群盗窃发,犹柙中虎。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帝然之,赐尚衣弓矢。驰至徐,斩杲哥。赐金符,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有言当解史天泽兵权者,天泽遂迁他官,侃亦调同知滕州。七年,改白马令,僧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又平之。帝以侃习于军务,擢为万户。江南平,迁知宁海州,居一年,卒。侃行军有纪律,野爨露宿,虽风雨不入民舍,所至兴学课农,吏民畏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巳正月 至兀里儿城 伏兵下 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尽 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华言 王也

B.丁巳正月 至兀里儿城 伏兵 下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 尽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 华言王也

C.丁巳 正月至兀里儿城 伏兵下 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尽 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 华言王也

D.丁巳 正月至兀里儿城 伏兵 下令闻钲声则起 敌兵果来 伏发 尽杀之 海牙算滩降 算摊华言 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B.“宪宗崩”即元宪宗死了。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崩”从周代始指帝王和王后的死。

C.国号即国家称号,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都十分重视国号。

D.万户是古代侯爵最高的一层,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后泛指高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侃深受巫相史天泽的器重。年幼时被留在史家教养;徐州总管李杲哥谋反时,史天泽又推荐他出征平叛。但后来,随着史天泽兵权被解除,他也受到牵连。

B.郭侃一生征战,功勋赫赫。他破伯撒于新卫州,败金兵于阔伯台;降伏火者纳失儿、忽里算滩;西征报答国,俘获封答儿;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平定西域。

C.郭侃带兵有方,很有智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野餐露宿,从不骚扰百姓;在追击封答儿时,他一度拒绝诸军顿舍的要求;在西征天房时,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

D.郭侃富有政治远见,重视教育和农业生产。元世祖即位后,他上疏皇帝,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条主张,后均被采纳、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城破,合里法算滩登舟,睹河有浮梁扼之,乃自缚诣军门降。(5分)

⑵ 群盗窃发,犹柙中虎。内无资粮,外无救援,筑城环之,坐待其困,计日可擒也。(5分)

参考答案

4.B 【解析】注意抓住句中表示时间(丁巳正月)、地点(兀里儿城)、人物(郭侃及海牙算滩)的关键词,理清句中主要事件(郭侃伏兵杀敌,海牙算滩投降)。

5.D 【解析】此指元代的一种官职,俗称“万夫之长”,而非“万户侯”。

6.B 【解析】“最终抵达天房,逼降住石”不正确;根据原文,住石先是诈降,后被打败,并无“逼降”之说。

7.(1)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语意通顺2分;“破”含被动意味,“被攻破”,1分;“扼”意为“阻拦”, 1分;“诣”意为“往、到”,1分。)

(2)群盗暗中反叛,犹如笼中的老虎。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墙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很快就可以捉拿。(语意通顺2分;“资粮”意为“钱粮”,1分;“环”意为“包围”,1分;“计日”,数着日子,意为“很快”,1分。)

【参考译文】

郭侃,字仲和,年幼时受丞相史天泽器重,留在自己家中接受教育。二十岁即任百户,勇猛而有谋略。壬辰年(元太宗四年,1232),金将伯撒再度攻取卫州,郭侃奋力抵抗,在新卫州破金军四万。渡过黄河,袭击金朝皇帝,行至归德, 在阏伯台大败金军,随即跟从速不台攻打汴京西门,金元帅崔立降,凭借军功被授予总把之职。丙辰年(元宪宗六年,1256),元朝大军抵达乞都卜。乞都卜城筑在担寒山上,必须用悬梯上下,用精兵悍卒把守,(郭侃)于是修筑夹城围攻,还是不能攻下。郭侃架起大炮轰击,守将火者纳失儿开门投降。丁巳年(宪宗七年,1257)正月,进至兀里儿城,埋伏军队,下令听到锣声就发起进攻。敌兵果真到来,伏兵出动,杀尽了敌兵,海牙算滩投降。算滩,就是汉语的“王”。郭侃进军到乞石迷部,忽里算滩投降。又西至报答国。报答是西域大国,土地方圆八千里,父子相传四十二代,拥有几十万精兵。郭侃大军到来,打败报答国七万军队,屠其西城,又攻破东城。东城宫殿,都是用檀香木建成的,元军点火焚烧,香气在百里外都可以闻见。东西两城间有大河,郭侃预先建造浮桥以防敌军逃跑。城被攻破,合里法算滩上船,看见河中有浮桥阻拦,于是把自己捆绑起来到(郭侃)军营门前投降。他手下的.将领纣答儿逃走,郭侃领军追击他,到了晚上,各支军队想要驻扎休息,郭侃不允许,又行军十多里才停下。晚上下起了暴雨,先前所要驻扎的地方积水好几尺深。第二天,俘获了纣答儿,处死了他,攻克三百余城。

又向西行进三千里,到达天房,天房将军住石送来书信请求投降,身边的人都把住石的请降当做是真的,轻视他们不作防备。郭侃说:“轻敌的人定会灭亡,军事机谋多有欺骗,如果中了他的计,没有比这更耻辱了。”于是严加防备来等待。住石果真半路截击我军,郭侃与他大战,大败敌军,巴儿算滩投降,攻下一百八十五座城。西域平定。郭侃至钓鱼山报捷,恰逢宪宗驾崩,于是他回到邓州,开垦屯田,设立防御工事。

元世祖即位,郭侃上疏提出建立国号、修筑都城、设立省台、兴办学校等二十五件事,后来朝廷都按照他的策略施行。中统三年(1262)二月,徐州总管李杲哥起兵反叛。史天泽荐举郭侃(去平定),世祖询问作战方略,(郭侃)说:“群盗暗中反叛,犹如笼中的老虎。内无钱粮,外无援兵,筑城墙包围他们,坐等他们困乏,数着日子就可以捉拿。”皇帝认为他说得对,赐给尚衣弓箭。郭侃奔赴徐州,斩杀李杲哥。朝廷赐给他金符,任命他为徐、邳二州总管。

至元二年(1265),有人提出应当解除史天泽的兵权,史天泽于是被调任为别官,郭侃也调任滕州同知。七年,改任白马县令,僧人臧罗汉与彰德赵当驴反叛,郭侃又平定了他们。皇帝认为郭侃熟习军务,提升他为万户。江南平定后,调任为宁海知州,一年后去世。郭侃行军有纪律,野餐露宿,即使遇到风雨也不进入民舍。所到之处兴办学校督促农业,官吏和百姓都敬畏服从他。

篇5:元史·梁曾传原文附译文

元史·梁曾传原文附译文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译文:

梁曾字贡父,燕人。至元十年因考核及格而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十五年,转任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第二年被授予南阳府知府。南阳在宋末属边疆地区,桑柘树尚未长成,而每年(这时候就)要征收蚕丝,百姓为此感到很困苦。梁曾请求折算成布匹来交纳,百姓认为这样很方便。

三十年正月梁曾到达安南。其国都有三座门,中间的叫阳明门,左边的叫日新门,右边的叫云会门。陪臣在郊外迎接梁曾等人,将从进日新门进入。梁曾特别生气地说:“奉皇帝命令而来,不从中门进入,这是我有辱君命。”立即回到驿馆。不久,该国又打开云会门请梁曾进去,梁曾又坚持不进,后来才从阳明门迎诏进城。梁曾要求陈日燇亲自出来迎诏,讲明元朝重右的礼节。用书信的形式和陈日燇多次交流,详细地宣布天子的威德,劝告他们的国君入朝。世子陈日燇深为感动佩服。三月,让安南国相陶子奇等随梁曾到朝廷请罪。并献上万寿颂、金册表章、土产,还拿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送给梁曾作为礼物,梁曾拒不接受,将原物交还陶子奇。八月回京师入宫见帝,献上与陈日燇往来议事的记载。皇帝非常高兴,解下自己的衣服赐给他,右丞相阿里认为这样不对,皇帝生气地说:“梁曾两次出使外国,用言辞平息了战争,你怎么敢这样呢?”有人进谗言说梁曾接受安南贿赂,皇帝用这件事来询问梁曾,曾回答说:“安南把黄金、器物、丝绸、珍奇物品赠送给我,我没接受,还给陶子奇了。”他于是乘驿站的车马赶回淮安上任。他到任后在淮安兴办学校,整肃风俗,河南行省有疑难的'事,都委托曾商议。

大德元年,(梁曾)被授予杭州路总管,(他)上奏请求禁止夜间审讯囚犯、游街、酷刑,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是对的,写成法令。四年,母亲去世,归家守孝。在这之前,守孝的制度没有施行,他上奏按礼实施守孝制度。七年授潭州路总管,因服丧期未满没赴任。不久召回京师,因为母亲灵柩尚未下葬而推辞,扶灵柩北上。四年因病辞官归乡,皇帝下令赏赐药物,慰问关怀很周到。延祐元年,回至汴梁,因病不再复职,居住在淮南,闭门不与宾客交往,每天以读书史为乐。至治二年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