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个溜溜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附翻译,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附翻译,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1: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附翻译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附翻译

题目: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阅读答案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文言文翻译】

欧阳公,名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解决了难以判决的案件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 “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 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自己出身高贵,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就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解决了长时间没有判决的案件一百多宗。桂阳有百姓争夺船只,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 (筷子) 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的地方,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篇2: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及翻译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2)终身不造其门

(3)素号难治 (4)乃徙公治之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饥民赖以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B.至则决滞狱百余事 他植者则不然

C.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恍惊起而长嗟

D.决狱之术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1)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3分)

21.本文表现了欧阳晔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质。(3分)

参考答案

17.(1)交往 (2)到 (3)一向 (4)调任

18.C

19.(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20.对僧人贿赂不以为然,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安抚僧人。

21.廉洁 爱民 正直 睿智

【参考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 ”我哪里用得着这些东西? 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全部活了下来。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 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 (筷子) 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篇3:《欧阳公讳晔》阅读答案

《欧阳公讳晔》阅读答案

①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②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注】:①转运使:官职的名称。

6、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策之不以其道 B、不敢以累他人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祭以尉首

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素号难治 素:

(3)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食讫 讫: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2分)

(2)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2分)

6(2分) D 7(2分) B

8、 (4分)①赈:救济 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9、:(2分) (1)陈尧咨暗示转运使让欧阳公离开,不让(他)留在州府。

(2分) (2)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②素号难治__________

③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④食讫 ___________

11.下列句中的“之”与“去其桎梏而饮食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持就火炀之 B.虽有千里之能 C.无丝竹之乱耳 D.何陋之有

12.翻译句子。(2分)

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2分)

答: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公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就不会接受,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 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 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由此可以看出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源于他既能心怀百姓,又能明辨是非。

参考答案:

10. (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③食:给……吃。④讫:终了,完结。

11. (2分)A

12. (2分)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13. (2分)B

篇4:《邵晔,字日华,幼嗜学》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邵晔,字日华,幼嗜学》阅读练习答案及译文

邵晔,字日华,幼嗜学,耻从辟署。太平兴国八年,擢进士第,解褐,授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时太子中舍杨全知州,性悍率蒙昧,部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为劫盗,悉置于死,狱已具,晔察其枉,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全不听,引道丰等抵法,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既而捕获正盗,道丰等遂得释,全坐削籍为民。晔代还引对,太宗谓曰:“尔能活吾平民,深可嘉也。”赐钱五万,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授晔光禄寺丞,使广南采访刑狱。历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监察御史。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入判三司磨勘司,迁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中,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会黎桓死,其子龙钺嗣立,兄龙全率兵劫库财而去,其弟龙廷杀钺自立,龙廷兄明护率扶兰寨兵攻战。晔驻岭表,以事上闻,改命为缘海安抚使,许以便宜设方略。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初,诏晔俟其事定,即以黎桓礼物改赐新帅。晔上言:“怀抚外夷,当示诚信,不若俟龙廷贡奉,别加封爵而宠赐之。”真宗甚嘉纳。使还,改兵部员外郎,赐金紫。初受使,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尝上《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详控制之要。

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晔当削一官,上以其远使之勤,止令停任。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毕,超拜刑部郎中,复判三勾院,出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四年,改右谏议大夫、知广州。州城濒海,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俄遘疾卒,年六十三。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假光禄卿,充交趾安抚国信使? 充:冒充

B.许以便宜设方略? 设:设置

C.假官钱八十万,市私觌物?? 市:购买

D.每蕃舶至岸,常苦飓风? 苦:侵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既而捕获正盗 ②别加封爵而宠赐之

B.①下诏以全事戒谕天下 ②晔驻岭表,以事上闻

C.①诏晔俟其事定 ②上以其远使之勤

D.①颇详控制之要 ②上以其远使之勤

(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邵晔“循理奉职”的一组是(3分)(?? )

①不署牍,白全当核其实?? ②以母老乞就养,得知朗州?? ③晔贻书安南,谕朝廷威德,俾速定位?? ④及为安抚,已偿其半,余皆诏除之?? ⑤俄判三司三勾院,坐所举季随犯赃?? ⑥晔凿内濠通舟,飓不能害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蓬州知州杨全性格粗鲁愚昧,在邵晔发现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实属冤枉的情况下仍然将他们定为死罪。

B.邵晔为张道丰等人洗脱冤情,被皇帝认为是能救活百姓,值得嘉奖,而对此事处理不当的杨全却获罪被削职为民。

C.景德年间,黎桓的儿子龙钺继承父位,却发生了龙钺的哥哥率兵抢劫仓库,龙钺的弟弟龙廷杀兄自立的.严重事件。

D.邵晔认为安抚外夷应该诚信,所以阻止皇帝将赐予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得到皇帝的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大 中 祥 符 初 起 知 兖 州 表 请 东 封 优 诏 答 之及 遣 王 钦 若经度封 禅 仍 判 州 事 就 命 晔 为 京 东 转 运 使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号呼不服,再系狱按验。(3分)

译文:

②明护等即时听命,奉龙廷主军事。(3分)

译文:

【解析】(1)A项,充:担任。B项,设:制定。D项,苦:以……为苦。

(2)结构助词,的。A项,①与“既”连用,构成副词,不久;②连词,表递进。B项,①介词,用;②介词,把。C项,①指示代词,那。②代词,他。

(3)②表现的是邵晔的孝心以及皇帝的体恤;④表现的是邵晔公私分明和皇帝对他的优待;⑤叙述的是邵晔受到季随的牵连。

(4)应该是杨全现将张道丰等三人定为死罪,之后邵晔才发现他们冤枉。

【答案】(1)C

(2)D

(3)C

(4)A

(5)

(1)原文为“大中祥符初,起知兖州,表请东封,优诏答之。及遣王钦若经度封禅,仍判州事,就命晔为京东转运使”。每画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将其打入牢狱审查案情。(3分,句意1分,“系狱”、“按验”各1分。)

②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3分,句意1分,“即时”、“主”各1分。

参考译文:

邵晔字日华,年幼好学,耻于接受征聘委任,太平兴国八年,考取进士,始入仕途,被任命为邵阳主簿,知蓬州录事参军。当时太子中舍杨全担任知州,其人性格粗鲁愚昧,州民张道丰等三人被诬陷为强盗,全部为死罪,已经判罪定案,邵晔发现他们冤枉,于是不签署文书,禀告杨全应当核查事实。杨全不以为然,传讯张道丰等伏法,他们哀号呼喊不服判决,再次将其打入牢狱审查案情。不久捕获到真正的强盗,张道丰等人于是得以释放,杨全获罪削官为民。邵晔由外任调回朝廷。皇帝召见他问话,太宗对他说:“你能救活我的百姓,确实值得嘉奖。”赐钱五万,下诏书晓谕天下要以杨全之事为戒。任命邵晔为光禄寺丞,出任广南采访刑狱。历任太常丞、江南转运副使,改任监察御史。以母亲年迈请求回去奉养,得任朗州知州。入朝兼三司磨勘司之职,改任工部员外郎、淮南转运使。

景德年间,代理光禄卿,担任交趾安抚国信使。恰逢黎桓死,他的儿子龙钺继承父位,其兄龙全率兵抢劫仓库的财物后离去,其弟龙廷杀死龙钺后自立,龙廷兄明护率领扶栏寨兵攻打。邵晔驻扎岭表,将此事上奏,改为缘海安抚使,允准自主行事制定方略。邵晔致信安南,晓以朝廷的声威盛德,使其迅速确定首领。明护等人立即听命,奉龙廷主持军事。当初,皇帝诏令邵晔待事变结束后,就以原打算赐黎桓的礼物改赐新的首领。邵晔上言道:“怀柔安抚外夷,应当示以诚信,不如等龙廷贡奉后,别加封爵以宠幸恩赐他。”真宗对此极为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出使返回后,改任兵部员外郎,赏赐金印紫绶。当初邵晔受命出使时,借得官钱八十万,用于购买私人拜会所用的物品,等到为安抚时,已偿还了其中的一半,余下的都诏令加以免除。曾经进献《邕州至交州水陆路》及《宜州山川》等四图,颇为详细地述说了守备的要领。

不久兼任三司三勾院之职,由于所举荐季随贪赃枉法而获罪,邵晔被判削去一官,皇帝因其不远千里出使的功绩,只令他停任。大中祥符初年,起用为兖州知州,上表奏请东封泰山,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了他。等到派遣王钦若筹划封禅一事时,仍兼州事,就任命邵晔为京东转运使。封禅礼完毕,提拔任命为刑部郎中,又兼任三勾院,出任为淮南制置发运使。大中祥符四年,改任右谏议大夫、广州知州。广州城濒临大海,每逢海外的船只到岸,常苦于飓风的袭击,邵晔开凿内濠使船只通过,飓风再不能损坏船只。不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阅读答案附翻译

篇5:《公讳尧臣,字伯庸》阅读答案及翻译

《公讳尧臣,字伯庸》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后遂以著令 著: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消除。

C. 多格不行 格:搁置。

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暗中。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参考答案:

4、A(3分) 5、B(3分) 6、B(3分)

7、(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大意2分,其中“荒政: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论处”各1分。)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大意2分;“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誉、称赞”各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与他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面试后,改授为著作佐郎当值集贤院,出知光州。这一年光州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书面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这些法律。郭皇后被废后,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真伪,来消除了天下的怀疑。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此文应做事时,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的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

元昊谋反,朝廷要对西部用兵,授与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探察四面的路的山川地势和艰险程度,回去就说哪一路应该增加多少兵力,哪一路贼兵不会攻打,哪一路应该紧急备战。说到诸位将领才能的长短,全都头头是道,推荐了20多个可以用得上的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当时,边关的部队刚好在好水打了败仗,任福等人战死。当时的韩丞相为主帅,因为指挥失当而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秦州;范文正公(范仲淹)也因为不知道元昊的谋反而与元昊有过书信来往被削职为招讨副使,出知耀州。王尧臣于是说这两个人是天下的首选,他们忠义智勇,名扬于夷狄,不应该因为小小的缘故就弃置不用。况且任福是因为违背了节度制度而失败战死的,更不能因此而严格地惩罚过他的主将。由于王尧臣的这些言辞没有投合宰相的心意,等到王尧臣其他的奏议到时,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搁置而不施行。第二年,贼兵侵入泾原,在定川大战,杀了大将葛怀敏,定川就是王尧臣当时指出要紧急备战的地方,因此大家开始认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而以前所搁置起来的奏议,都一一被施行了。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开始用事,请求向百姓收取十分之三的房屋税以用以国事。令下到了三司而停滞,永和暗地里派人贿赂王尧臣,王尧臣坚持认为那是不可行的。

京师多次流传王尧臣的谣言,皇上的左右也经常说他的短处。皇上对这一切都不管不问,而王尧臣也都像以往一样做事。

王尧臣处理政事时,遇到有所不同的论议时,一定会反复研究,坚持原则,然后就停止,绝不会坚持己见。在皇上面前,所说到的天下利害很多,而至于施行的,也从来没有自夸过。

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节俭。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在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要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要以宗庙自重,心怀皇嗣未立的忧患。皇上对此非常感慨,等到给王尧臣发丧时,停止上朝一天,并加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又追加谥号为“文安”。

篇6:《欧阳公四岁而孤》阅读理解附答案

《欧阳公四岁而孤》阅读理解附答案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荻,芦苇秆)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家贫无资( ) 及其稍长( )

太夫人以荻画地( ) 或因而抄录( )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小题3】请同学们回顾下学过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该文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谁呢?(2分)请问他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与欧阳公一样的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是怎么克服的呢?(2分)他们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1分)

答案:

【小题1】家贫无资(钱 ) 及其稍长(等到 )太夫人以荻画地(用 ) 或因而抄录( 有时 )

【小题1】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或:专心致志学习。)

【小题1】明初文学家 宋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他们都通过借书抄书来克服这个困难。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是一道综合题。结合平时的学习来解答即可。

篇7: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阅读答案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阅读答案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据法不奉诏

据:根据

B.公复以循吏许之

许:答应

C.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

益:增加

D.知公之贤,屈意礼之

礼:以礼相待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士以此多公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必于法外与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

于其身,则耻师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B.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C.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D.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B.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杖责。

C.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D.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3分)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分)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参考答案

9.B【解析】许:期望

10.A【解析】A都表示并列 B介词,表原因/介词,用 C介词,在/表比较;D连词,就,那么/连词,表转折

11.D

12.B【解析】B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加以杖责”错,原文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由此句可知杖打的是张宗,不是他的儿子。

13. (1)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

(2)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也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我的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xiama,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8:徐的字公准阅读答案及翻译

徐的字公准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擢进士第,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的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曰:“徙州濒水可无患,请转而上闻。”从之,天监因奏留的使办役。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画地居军民,为府舍、仓库、沟渠、廛肆之类,民皆便之。

迁大理寺丞、知吴县,移梁山军,通判常州。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知临江军,擢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攻杀将吏,所部卒畏诛,谋欲叛。的驰至宜州,慰晓之曰:“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众皆敛手听命。奏复澄海、忠敢军,后皆获其用。改知舒州,徙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蛮党悔过自归。

摄江陵府事,城中多恶少年,欲为盗,辄夜纵火,火一夜十数发。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火遂息。太子冼马欧阳景猾横不法,为里人害,的发其奸,窜之岭外。以兵部员外郎为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漕河,诏未下,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出滞盐三百万。

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会青州改遣裨将傅永吉追杀入历阳,的与赏,迁工部郎中。复治泰州西溪河,发积盐。区希范、蒙赶寇衡湘,命的招抚之。既至,再宿,会蛮酋相继出降。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既还,蛮复叛。除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至桂阳,降者复众。其钦景、石硋、华阴、水头诸洞不降者,的皆讨平之,斩其酋熊可清等千余级。卒于桂阳。

(选自《宋史·徐的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徙州濒水可无患 濒:靠近

B.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属:恰逢

C.的`发其奸,窜之岭外 窜:逃窜

D.军贼王伦起山东,转掠淮南,的团兵待之。团:集合

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部表明徐的“能于文治”的一组是( ) (3分)

①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 ②属岁饥,出米为糜粥以食饿者 ③辰州蛮彭士义为寇,的开示恩信 ④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 ⑤的以便宜调兵夫浚治之 ⑥三司以郊祠近,宜召还计事

A.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徐的心系百姓。他任钦州军事推官时,百姓因为环境恶劣,病死了很多,他想办法解决,并和民众一起劳动。

B.徐的善于宣抚。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时,安化蛮人叛乱,官府士兵担心被杀而叛变,他前去安抚,晓之以理,化解了危机。

C.徐的措施得力。代理江陵府政事时,城中许多恶少年想盗窃,就在晚上放火,一夜中起火十几处,他采取措施,并警告恶少年,平息了这一事件。

D.徐的能于治乱。王伦作乱,徐的积极备战,受到奖赏;区希范、蒙赶侵犯衡湘,徐的奉命前往招安并迫使蛮人投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尔曹亡惧,能出力讨贼,犹可立功以自赎。若朝叛则夕死,非计也。

(2)的籍其恶少年姓名,使相保任,曰:“尔辈递相察,不然,皆尔罪也。”

参考答案:

4.C (窜:流放)

5.C (①讲与民同甘共苦,不能表明在文治方面的才能。⑥是三司官员的看法)

6.D (“并迫使蛮人投降”,与原文不符,见原文“会蛮首相继出降”)

7.(1)你们不用害怕,如果能出力讨伐叛贼,还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确的办法啊。

(2)徐的登记那些恶少年姓名,让他们互相担保,说:“你们互相监督,不这样,都是你们的罪过!

【参考译文】徐的,字公准,建州建安人。考中进士,补任钦州军事推官。 钦州林木浓密,许多人死于瘴气瘟疫。徐的去求见转运使郑天监,请求说:“把州府搬迁到水边就没有病患了,请转告皇上使他听到。”郑天监听从建议,郑天监就请求把徐的留下让他办理相关事情。徐的穿着短衣,拿着木棒,跟役夫一起辛苦劳动,修城墙,建望楼,用来准备攻守。规划土地让军民居住,修建府舍、仓库、沟渠、店铺之类,民众都感到便利。徐的升任大理寺丞,任吴县的知县。后来又调到梁山军,任常州通判。适逢饥荒,他就拿出米做成粥来给饥民吃。多次升职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临江知军,升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安化州蛮人攻击杀害官府的军将和官吏,他们所属士兵怕死,谋划着要反叛。徐的骑马赶到宜州,安慰劝告他们说:“你们不用害怕,如果能出力讨伐叛贼,还可以立功来赎自己的罪。如果早晨叛乱那么晚上就会被处死,这不是正确的办法啊。”大家都束手听命。奏请恢复澄海、忠敢军,后来都得到任用,改任舒州知州,调任荆湖北路转运使。辰州蛮人彭士义叛乱,徐的用恩德威信感化他们,蛮人悔过后自来归附。徐的代管江陵府的政事,城里很多行为恶劣的年轻人,想盗窃时,就在晚上放火,一夜十多处起火。徐的登记那些恶少年姓名,让他们互相担保,“你说:们互相监督,不这样,都是你们的罪过!”于是夜间就不再起火了。太子冼马欧阳景狡猾蛮横,不守法,是邻里间的祸害,徐的揭发他的罪恶,把他流放到岭外。徐的以兵部员外郎身份担任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奏请朝廷疏通泰州海安、如皋县的运河,诏令还没下来,他就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调动士兵民夫疏通治理它,运出积压的盐三百万斤。军贼王伦在山东叛乱,转而攻打淮南,徐的集合军队等待他。正赶上青州改派的裨将傅永吉追赶贼人进入历阳,徐的和他一起受赏赐,升做工部郎中。又治理泰州西溪河,运出积存的盐。区希范、蒙赶在衡湘为寇,朝廷命令徐的去招抚他们。徐的到了之后,住了两夜,恰好赶上蛮人首领一个个出来投降。三司官员认为郊祠典礼临近,应召回徐的议事,徐的回朝后,蛮人又反叛。廷授予他度支副使、荆湖南路安抚使,到了桂阳,投降的又有许多。那些钦景、石硋、华阴、水头各洞不投降的,徐的都讨伐平定了他们,斩杀了他们的首领熊可清等一千多人。后来,徐的在桂阳去世。

篇9:《书韩魏公黄州诗后》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薪州,没于薪,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软?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谓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22.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3.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侫小人。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25.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六)(12分)22.(3分)黄人独私以为宠 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而自豪,并表达了对元之的亲切之情 23.(2分)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 24.(3分)A 25.(4分)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

翻译: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 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

【注释】①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出身贫寒。②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③宿昔:从前。④契:志趣相投之人。⑤圭:一种玉器。⑥何必施于用:施:加。用:任用。⑦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⑧书记: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⑨庶几:或许可以。

篇10:《书韩魏公黄州诗后》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薪州,没于薪,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软?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谓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22.第①段“吾元之也”与下文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吾”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3.第②段写韩魏公为什么还要写王元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贤人君子所在之处,感染着当地的普通百姓。

B.道德高尚者的善行,感化了当地的奸侫小人。

C.贤人君子所在之处,给当地的百姓带来实惠。

D.品德高尚的显贵,受到当地普通百姓的爱戴。

25.第①、③段画线句中的两种“思”有何内在联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六)(12分)22.(3分)黄人独私以为宠 黄人因元之曾为官黄州而自豪,并表达了对元之的亲切之情 23.(2分)用王元之的德政来衬托韩魏公的品行。 24.(3分)A 25.(4分)前一个“思”是韩魏公对黄州百姓的思念,后一个“思”是黄州百姓对韩魏公的怀念,两种“思”均推崇淳朴、高尚的德行,且互为影响。

篇11:《书韩魏公黄州诗后》阅读答案附翻译

①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曰:“吾州虽远小,然王元之、韩魏公,尝辱居焉。”以夸于四方之人。元之自黄迁蕲州,没于蕲,然世之称元之者,必曰黄州,而黄人亦曰“吾元之也”。魏公去黄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诗。

黄州的山水清美幽远,民风淳厚善良。那里的百姓心无所求,不相互争斗,那里的读书人闲静而有才华,为人质朴但不浅陋。即使居住在小巷中的小民,也知道尊重爱戴贤德之人,说:“我们黄州虽然地处偏远,辖地不大,但是王元之、韩魏公曾经居住在这里。”黄州人以此向各地之人夸耀。王元之从黄州改任蕲州知县,死在蕲州,然而世人称呼王元之,必定称呼他为王黄州,而黄州人也说“我们元之”。韩魏公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是思念黄州,没有忘怀,到了赋诗来抒发自己怀念黄州的心情的地步。

②夫贤人君子,天之所以遗斯民,天下之所共有,而黄人独私以为宠,岂其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也欤? 抑二公与此州之人,有宿昔之契? 不可知也。元之为郡守,有德于民,民怀之不忘也固宜。魏公以家艰,从其兄居耳,民何自知之? 《诗》云:“有斐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金锡圭璧之所在,瓦石草木被其光泽矣,何必施于用?

贤人君子,是上天用来送给那里的百姓的,也是天下所共有的,可是黄州人却把他据为私有,宠爱他,难道是他们尊重有德行的人、乐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别的地方不一样吗?还是两位大人与黄州人,生前就是志趣投合的人?这一切都不可知。王元之任黄州郡守的时候,对黄州百姓有恩,百姓怀念他不忘记他是应该的'。韩魏公早年因为家境艰难,住在他兄长家里,百姓从哪里知道他的为人?《诗经》中说:“有才华的君子,像金,像锡,像圭,像璧。”金锡圭璧所在的地方,瓦石草木也都被它的光泽照亮了,韩魏公又何必要担任什么职务?

③奉议郎孙贲公素,黄人也,而客于公。公知之深,盖所谓教授书记者也。而轼亦公之门人,谪居于黄五年,治东坡,筑雪堂,盖将老焉,则亦黄人也。于是相与摹公之诗而刻之石,以为黄人无穷之思。而吾二人者,亦庶几托此以不忘乎?

奉议郎孙贲(字公素),黄州人,是韩魏公的门客。韩魏公十分了解他,认为他有教授、书记的才华。而我苏轼也是韩魏公的门生,谪居黄州五年,开垦了东坡,修建了雪堂,也将年老,那么也是黄州人了。于是孙贲和我一起临摹了韩魏公的诗刻在石上,用来寄托黄州人对韩魏公的无穷的思念。而我们二人或许可以借此表示不忘韩魏公的恩情了。

【注释】①王禹偁(954—1001),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出身贫寒。②韩魏公:指北宋大臣韩琦,封魏国公。与范仲淹齐名,历任边疆大臣,功勋卓著。③宿昔:从前。④契:志趣相投之人。⑤圭:一种玉器。⑥何必施于用:施:加。用:任用。⑦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⑧书记: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⑨庶几:或许可以。

篇12: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着《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着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乃不敢引疾

②臣乃敢上壁

B.①御制诗以纪其事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①四海好学能文者.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①去而人爱思之

②临清流而赋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⑵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⑶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参考答案:

1.D

2.A

3.D

4.⑴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⑵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⑶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的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顺天府大兴人。九岁时到都城学习,十三岁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先生年轻的时候英俊奇异,秉性超过一般人,他与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为善写文章著名,深得皇上赏识。等到父亲去世,回家守丧,服丧期满不肯做官,想到名山大川游览。适逢他的弟弟去觐见皇帝,皇上询问先生的情况,才不敢故意称病,对他的弟弟说:“你败了我的雅兴呀。”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用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朝廷请求收集散失在民间的《永乐大典》,皇上看了奏章后,认为他的观点很新奇,就任命他开设四库全书馆,皇上亲自写了一首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在传抄的过程中错误较多,朱筠上奏请求皇上仿照汉朝熙平、唐朝开成的先例,选择文臣校正《十三经》,并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里,奉旨缓些办理,于是朱筠就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收藏在了家里。在这个时候,皖、闽等地的儒生听说他写了绪言余论,才知道学习者应该讲究根基的学问,因此全国各地爱好学问擅长写文章的人,都很仰慕先生并想跟他游学。而征君戴震、观察史王念孙等人,都在经术训诂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没有得志前都在先生幕府,最终因为编书在当时有了名气,大概都因为先生的启发吧。

先生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低俗之人不敢到他家去,贫穷但有某一方面擅长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先生住在都城,带着酒向先生询问字的人,路上络绎不绝;所到之处,跟着他游学的总是有百十人左右。先生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就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当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在安徽督学时,表彰婺源之前的文人江永、汪绂等,让他们主持乡贤祠,用来帮助那些崇尚古代质朴之学,勤于学习儒学经典的人。在福建,他与弟弟朱珪相互交替为官,一时传为美谈,并且福建的学子拉着他的车辕跑着相送的,几百里都不断绝。此后文正公主持儒学,国内名流都在暗中被提拔,大多是先生赏识的'人,所以当时的世人称依据经典,爱好古代经典的人为“朱派”。

先生常年考证古籍文献,同时喜欢研究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认为能够为研究经史提供佐证。做文章仿照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参悟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风格。他的家里有藏书万卷,经常坐满客人,谈话论辩超过当世所有的人。所到过的名山大川,都要查找奇观游览胜景,都城的文人对他的传诵吟咏,到今天都没有间断。(《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惟恐说的不够,如果别人有了过错他总是加以隐瞒,有些后辈文人,大多因此有了好名声。他的家里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客人,与客人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识的能力不曾衰退。有时在他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他想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他做学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教师和学生,他像同辈一样亲近,勉励别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十分恳切,离开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有诗文集若干卷。(《朱竹君先生别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